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待我名满华夏歌词是什么意思

看介绍就让人心疼1、《仙剑奇侠传一》一部童年之作,有多少人在最后逍遥哥哥抱着浑身是血的灵儿回家的镜头中泣不成声,独留李逍遥带着女儿追忆过往。3、《千山暮雪》我觉得这是刘恺威最带感的一个角色了吧,但是总觉得这种剧不有个悲结局就不舒服一样。...

待我名满华夏歌词是什么意思,能否推荐特别虐心的电视剧?

极力推荐我心目中的经典虐心电视剧,看介绍就让人心疼

1、《仙剑奇侠传一》

一部童年之作,有多少人在最后逍遥哥哥抱着浑身是血的灵儿回家的镜头中泣不成声,开始的节奏有多轻松,后边就有多虐,昔日的伙伴一个个远离,独留李逍遥带着女儿追忆过往。

2、《步步惊心》

一个现代都市白领,偶然的机会穿回了九龙夺嫡的清朝,暗潮汹涌的朝堂之下,也藏匿着她与几个阿哥的爱恨情仇。她与四阿哥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后临死前在阴差阳错下也没见到最爱的人最后一面。最后临死的那个画面,真的虐到我了。

3、《千山暮雪》

我觉得这是刘恺威最带感的一个角色了吧,如果女主那时候再稍微瘦一点,那我觉得这部剧就更完美了。小说番外其实也是he,但是总觉得这种剧不有个悲结局就不舒服一样。

4、《来不及说我爱你》

一场偶然的邂逅,两个本不该相遇的人。如果没有那场火车上的邂逅,静婉想必会嫁给自己的未婚夫开始自己平平淡淡的人生,而慕容四少也会一展雄心,实现自己的抱负,在灯红酒绿中逢场作戏。然而他们还是相遇了,电视剧很仁慈改了一个he结局,但过程还是很虐心的。

5、《水月洞天》

水月洞天里的人设个个都立住了,童博曾经是我一度的梦中情人,他与豆豆的相互付出,是我见过的最美好的爱情。而天雪,是我永远的痛,她是一个善良却不圣母,聪明却不世俗的好姑娘,她的优点让人倾慕,缺点让人心疼。好不容易在悲苦的人生中遇见了童战,却自始至终都无法同他痛痛快快的在一起。编剧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这么好的女孩子?

6、《天外飞仙》

前期有多甜,后期就有多虐。那个小镇承载了一群人的嬉笑与忧伤,但是最终,一个个生离死别。无论是地瓜小七,还是上官,赛金,雪海,都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或许结局最好的就是那个单纯的元宝了。

7、一千零一夜

主要虐心的地方都在于后面,凌凌七已经把柏海追到手了,可是因为莫南错误的仇恨,害的柏海病情加重,甚至放弃了花加。而凌凌七在柏海走的那一年,把回忆写下来,插上花。之后威廉占领花加,凌凌七因为出差见到了柏海,她用尽所有办法想让他回来,还病倒在了柏海的家门旁边。真的让人很感动。

8、延禧攻略

泪点and虐心基本在40集的时候了,皇后痛失爱子,然后自尽了。觉得命运真的很不公平,富察容音生前说了几句话比较深刻:“我富察容音这辈子没有做过一件坏事”“我把她们的孩子当作我自己的孩子”等真的字字扎心。

9、花千骨

首先两位演员的演技是杠杠的。大结局的时候,小骨的师傅明明很爱她,可是不愿承认,甚至伤害自己,最后还为了天下人而杀她一人。其实小骨并没有杀他的弟子,只是虚影而已。最后白子画才明白。觉得小骨也很可怜即使心被白子画伤了,但还是想着他,临死之时,以自己的名字诅咒他不老不死,不生不灭。具体锁定大结局。

10、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最虐的还是白浅还是素素的时候,为夜华生出了孩子,可是却不愿意靠近孩子,而且她一直在熟悉去诛仙台。在夜华不在的时候,素素去了诛仙台,并且跳了下去,夜华用自己最快的速度赶了过来,最后并没有用处。要是我,我也接受不了。具体锁定26集。

你愿试写一首吗?

谢邀。

怎样写七绝?你愿试写一首吗?

掌握了七绝写作方法之后,遇到心中一动的景色或者事物,有情感需要抒发的时候,用七绝的格式表达出来,就是七绝了。

不懂者以为艰难,懂者不过随手为之罢了。而且格律诗这种东西,只代表了诗人对格律是否知道,并不代表诗作就一定好。

不遵守格律的作品,尽是好诗;遵守格律的作品,未必好诗。

一定要以正常心态看待格律诗的创作。爱用者用,不爱用者避开就是了,并不影响感情的抒发和读者的认同。

怎么写七绝,只是一个格式问题,虽然在格式使用上有水平高低,并不代表写出来的作品水准高低。

到底怎么写七绝呢?

绝句在格律诗中是属于规则相对少的,不需要对仗,最少只需要两个字押韵,最多也就三个字押韵。相对简单容易,只不过因为篇幅较短,所以在平仄格律之下合理安排诗意就更加重要。

格律诗有四种基础平仄关系: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

这四种关系的判定主要看首句第二个字(二四六分明,首字平仄不论),它决定这首诗是仄起还是平起,再根据首句的尾字决定是仄收还是平收。同时注意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交替前进的。

在格式上,首句是决定一首格律诗平仄关系的重中之重。

四种基础格式具体到七绝的首句就分别是:

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有的七绝起句都是从这四种平仄上开始,适当地根据诗意来调整“一、三、五”位置上的平仄(不能出现诗病)。然后再根据“相对”、“相粘”的规则推导出整诗的平仄关系,对仗是不需要的,但是有对仗的话会显得文采更好。

写七绝注意好平仄关系和押韵(格律诗必须押平声韵)就可以了,至少在格式上就是一首七绝。

你愿试写一首吗?

光说理论肯定会让人迷糊,那么我们就试着写一首七绝,同时根据上面的理论来详细列出过程,让大家看清楚七绝是如何写成。

首先,找出自己的要抒发的情感点在哪儿?

昨日去朋友家,屋前有水,房后有山,细碎的秋雨淅淅沥沥穿越竹林,打在地上堆积的落叶上,沙沙作响。小雨不撑伞,出去遛狗,无意中走到山顶青天寺附近,烟雨朦胧,山天一色,银线满眼,却细而难辨。

心中颇有感触,那就以这种秋景感触写一首七绝。

首句定平仄关系,那么我们首句起笔随性,从写景入手,写完再来看平仄。眼中的景色即可入诗:“细雨丝丝穿竹叶”,这就是很平淡的,正常的写景。这是什么平仄关系呢?“仄仄平平平仄仄”,注意“竹”字是入声字,是仄声,所以这是很标准的“仄起仄收”的七绝首句格式。根据平仄相对、相粘的规则,我们立刻就得到了整首七绝的平仄骨架:

(首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相对)平平仄仄仄平平。

(相粘)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对)仄仄平平仄仄平。

那么,从第二句开始,我们的诗句就必须按照这个平仄来了。当然如果实在有固定意象词汇不合平仄的话,还可以考虑拗救,但是正常情况下不考虑出律和拗救。同时注意第二句和第四句的尾字押同一个平水韵部(前面“竹”字使用入声字入韵,那么就只能使用平水韵),所以第二句尾字定韵。

第二句在文法上一般是承接关系,继续深化描写景色,同时我们在出句(首句)使用了叠字“丝丝”,那么对句是不是一定要对应地使用“叠字”呢?原则上是不需要的。但是如果叠字相对念起来更加好听,可以满足吟诵者的心理期待。“落黄片片和秋声”,落叶一片片地承接这穿过竹林而下的雨滴,沙沙作响,呼应着这秋天雨景。

因为平仄的缘故,以及前面有“竹叶”一词,所以这里使用了“落黄”来形容落叶,不常用,但是一般都能理解,不算生涩。应该可以有更好的词汇,这里就暂时先不管了。

写完再说。

第三句在意思上要发生一定的转换,至于转换角度大小,转到哪里去,随便写作者自己把握,但是不能过于生硬。秋雨欲来,却没有风,温度略带寒凉,让人好想窝在温暖的家里做梦,想必风也是一样吧?“金风沉梦无由起”,“平平平仄平平仄”,这是“一三五不论”的“平平仄仄平平仄”,是合律的。

结句承接上一句,风儿不来助兴,那是一幅什么景色呢?“混沌圆方一色清”。“仄仄平平仄仄平”,“一”字为入声字,入仄声。吹不斜深秋细雨,吹不散山顶青霭袅袅,混沌云天成一色。“圆方”是指天地,古人所谓之“天圆地方”嘛。其实也可以使用“乾坤”,但是“朗朗乾坤”已成为固定意象,不适合来写着雨天颜色。

秋雨

细雨丝丝穿竹叶,落黄片片和秋声。

金风沉梦无由起,混沌圆方一色清。

这是一首仄起仄收,押平水韵“八庚”部的七言绝句。诗意以写景为主,个人感受藏在诗外,如果读者能通过这几句感受到秋雨中天地一色的萧瑟和清冷,目的就算打到了。

虽然整首七绝成诗的过程好像很复杂,其实在熟悉格律和古诗词意象用词之后,这种诗大概也就是那么几分钟内吟诵出来,稍微花了些心思在遛狗的路上进行了一些平仄调整。

如果愿意的话,其实还可以再进行精修,提升文字的合理性和意境深化。不过是随手写景罢了,就懒得再去钻研了。

把写诗过程分拆出来,展示给大家看清楚,结合上面的理论,大家觉得有用就好。

转身而去,深藏功与名。

中国人为什么被称为龙的传人?

今天的中国人一提起中国的象征,或者图腾,第一反应多半是“龙”。而且我们经常很骄傲地说我们是龙的传人。

那么问题来了。龙在中国,自汉代以来,大多数时候是皇家专用,是皇权的象征,一个老百姓张口闭口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就不光是“你也配姓赵”的问题,而是要连累全家掉脑袋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象征是龙?为什么不是熊猫或者小白兔?说起来,这个锅还得一大半甩给外国人。

已经擦亮眼的值班编辑 / 老梁

这个怪物不认识,不如叫蛇吧

1556年,葡萄牙修士加斯帕·达·克路士(Gaspar da Cruz,1520-1570年)来到广州,回国后写成了一本《中国志》,据说它是16世纪欧洲人记录中国最全的报告文学。

在书中,克路士说他见到了穿着龙图案衣服的省长。

“每省有五位最高的官。五位大员及其助手胸前和背上有皇帝权力的记号,那是用金线织成的一种蛇形,其中许多到了葡萄牙,常常被交给教堂作装饰之用。”

这段话信息量很大:一是说“蛇形”的龙图案代表了皇帝的权力;二是说传教士见到了龙图案,不过描述时用的是“一种蛇形”;三是说这种龙图案在他之前已经流行到了欧洲,成为了教堂装修的图案。

● 当时欧洲书籍中描绘的中国龙舟

受克路士的影响,西班牙的历史学家门多萨随后写就的《中华大帝国史》,在碰到有龙的地方,都用蛇来背锅。

譬如描写省部级官员时,这样说,“总督坐在一把用象牙和金制成的十分富丽的椅子上,上有一张华盖,其中织有皇帝的纹章,那是些盘绕成一团的蛇(serpientes)”。

● 说起来,当时的中国人将官服上这种四爪的龙称为“蟒”(龙为五爪),

官员会穿着“蟒袍”,所以说这是蛇,也误打误撞的不能算全错……

该书无论是1585年的初版西班牙本,还是1588年法文版,所使用的“serpientes”抑或“serpens”,对应的意思都是蛇,可以表示“巨蛇”,不过,绝非“龙”。

想想也是,外国人到了异域风情的国家,碰到了一种古怪的动物图案,知识一下子不够用了,没法子,只好用多多的形容词来描述。

将中国龙对译成dragon,最初的灵感来自于“孔子加耶稣”宣教方式的利玛窦(Matteo Ricci,1522-1610年)。他在中国呆了近三十年,成绩斐然,为了讨好中国把中国画在了世界地图的中央。

利玛窦写了一本书,叫《利玛窦中国札记》(实际上这本书的原名是“基督教远征中国史”,非常霸气)。

利玛窦观察入微,他注意到皇家服饰、瓷器、家具、建筑等物件上都有龙的图案,又发现大臣行君臣礼时,“供着雕有皇家标志的金龙和其他图饰的宝座”。

● 明代龙袍的龙纹

他还收集过与龙相关的风水知识、民间故事。这些涉及到龙的地方,利氏用的词是“dragoni”或“dragone”。在1616年出版的《基督教远征中国史》法文版中,这个词被一律译成“dragon”。

这是中国龙与dragon的首次对接。

不过欧洲“dragon”在它们的活动区域名声一般不太好,以吐火喷毒邪恶著称。而且dragon有两个翅膀,中国的龙则细长无翅。

不过,中国龙和欧洲龙还是分享了一些基本的特征,比如巨大的,像蛇一样的,能够入地或潜水,并永远有神奇的传说。

● 圣乔治屠龙图,1435年,藏于芝加哥艺术学院

要说利玛窦及其后的传教士用“dragon”来抹黑中国龙,大概是冤枉他们了。

利玛窦就曾说过,“龙在中国是皇权的象征,除了皇室之外,谁都不准用龙来作为徽记。在皇宫里,一切家具都饰有龙形,有的是浮雕的,有的是绣的或画的”。

这说明,利氏知道龙在中国后台很硬、背景很强大。他向欧洲同道介绍时,尽量语气平缓、内容平实。他的有关龙形象的论述,也确实影响了西方人的最初认知。

● 歪果仁眼中的中国龙和西方dragon的区别

当然,利玛窦的同道中也有人质疑中土龙的真实性。明末崇祯年间,来华传教的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年)就说:“中邦之龙可得而见乎?抑徒出之载籍传闻也?”

又说:“中邦之言龙也,谓其能屈伸变化,诧为神物。敝邦向无斯说,故不敢妄对耳”。这位仁兄骨子里压根就不相信有真龙的存在。

中国龙的好日子

利玛窦的书在欧洲流传之后,中国的龙被翻译成“dragon”基本就是定了。

之后一个详细介绍龙的西方著作,是《中国图说》。书的作者是17世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年)。

这哥们压根就没到过中国,却于1667年用拉丁文写了这部图文并茂的畅销书。

英译本的翻译工作者称颂说,“该书出版后的二百多年内,在形成西方人对中国及其邻国的最初印象方面,《中国图说》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最重要的著作”。

由于道听途说,这部书的靠谱程度跟百度百科差不多。

该书集成了众多教会兄弟的智力成果,在对中国龙的解说上,除引用利、曾两人的观点外,还参考了汤若望、卫匡国等人的著作。

书里中国龙的样子,完全以西方龙来描摹↓

● 《中国图说》中的江西龙虎山,画中有长翅膀的龙(1667年)

这哥们还配过大清顺治皇帝的画像↓

● 《中国图说》中的顺治皇帝像(1667年)

画像几近欧洲君主的扮相、欧洲人物的面孔,龙袍上的龙更像一头长着鸟嘴的野猪。

对中国龙描绘得比较靠谱的,得说一位名叫李明(Louis Le Comte,1655-1728年)的传教士。他称颂康熙帝是“圣明的皇帝”、“亚洲最伟大的君主”、“宇宙间最强大的君主”,直至语无伦次。

1696年这位老兄出版了两地书《中国近事报道》,扉页即康熙皇帝像,像框用四条大龙和两条小龙作为装饰,表达对圣明皇上的敬服倾慕之意↓

这本书还介绍了不少有龙装饰的气象仪器,比如黄道浑仪↓

李明说,“仪器由四个龙头托举,龙身经几番盘绕到达两根呈十字交叉的青铜柱的顶端,以承受机器的全部重量。选择龙这种动物,因为龙是组成皇帝纹章的动物。根据中国人对龙的概念,四龙在云的环绕中,龙角上覆盖着毛发,下颌有浓密的胡须,双眼圆睁,牙齿长而尖利,龙嘴大张并不断喷射着火焰”。

可以想见,他对中国龙下过一番观察功夫。

上面说的这几位传教士老兄,都晓得了龙是皇家的标配,是帝王龙,并不是国家或者全体中国人的象征。

不过,要说把专属皇上一人的龙升华为全民享有的龙——“国龙”,还得感谢一位外国人。

他叫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1674-1743年),尽管生平未曾来过中国,但该先生朋友圈很广,很多到中国传教的兄弟,给他写信,介绍中国的情况。这些信件涵盖了中华大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知识,从而成就了由杜赫德编纂的,于1735年面世的四大卷本的《中华帝国全志》。

该书自从出版以来,至19世纪末,都是欧洲关于中国知识的标准著作,很受大众的欢迎,并推出了多个语种的版本。这本书中明确说,龙无疑是中国人的国家象征,正如鹰之于罗马。

于是,龙是中国人的国家象征的事,就这么被硬点了。

老实说,那时的欧洲,政治尚未民主,经济尚待发展,技术有待突破,当突然发现一个有儒家民本思想治国、科举公平取士、并有一位礼贤下士的英明帝王来管理的国家时,内心没有不触动乃至崩溃的。

● 《中华帝国全志》中描绘的中国人物形象,非常端庄高大,跟后来猥琐矮小的中国人形象对比鲜明

东方的月亮比西方圆。中国的服饰、瓷器、家具乃至建筑,凡有龙图案的,都得到了欧洲人的追捧。

本来西方人视龙为凶恶不吉之物,彼时却对这个东方dragon产生了一种欣赏的美感。

● 当时流行的、用中国龙纹装饰的英国瓷器

在17-18世纪,欧洲这股“龙时尚”的拉风的程度,比今天的“星条旗”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断挨打,让龙的形象深入人心

一直到19世纪,鸦片战争之前,欧洲贵族们依然非常迷恋中国风格。

比如英国的摄政王乔治四世(George IV,1762-1830年),他把宫殿装修成中国风格,使用了大量中国风的家具、龙纹的吊灯。

由于迟迟不能从中国贸易中赚到钱,英国平民正对中国不爽,就拿他的中国情结开涮。

有两幅漫画借用中国元素来讽刺这位英国统治者↓

● 漫画家乔治·克鲁克香克画作《在布莱顿的中国行宫》,约1816年作品

● 罗伯特·西摩的《伟大的乔斯和他的玩偶》,作于1829年

这两幅图上方,都有模样古怪的龙在盘旋,中国龙的形象开始堪忧了。

之后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两次鸦片战争。面对中国官员的愚昧腐败,英国人开发出了丰富的“辱华表情包”。

蓄辫的“满大人”(指清朝官员)和欧洲恶龙的形象搅和在一起,画风就变成了这样子↓

● 1860年英国《笨拙》(Punch)杂志的漫画《我们在中国应该做什么》

约翰牛的后裔们把中国龙从帝王神坛赶下来,还踹了一脚。不过霉运还远远没有结束。十年之后,山姆大叔也加入了整龙的行列。起因是大批中国劳工到美利坚去,抢了白人的饭碗。

于是,瞅瞅下图,龙一下发配成了“群众”↓

● 美国《黄蜂》(The Wasp)杂志所刊《移民,东方与西方》(1881年)。左图色调明亮,描绘白人举着“农业”、“劳工”、“资本”、“工业”等牌子满怀希望地走向东方;右图背景黯淡,狰狞的龙头上甩着辫子,身上写着“中国移民”,长白斑的地方有“天花”等字样,正恐怖地向西方白人女性扑来

再后来,甲午战败,日本也加入了踩龙一脚的行列↓

● 日本漫画杂志《团团珍闻》刊登《征服黄龙》(1895年),龙头是面黄肌瘦、蓄辫的中国人面孔

● 《笨拙》杂志上,日本武士砍向中国龙的漫画

龙的“苦逼”日子还没到头,四年后义和拳民砍杀洋人和教民的行为,让西方人勾连起了他们信仰中的恶龙形象,而他们自己变成了屠龙的圣乔治。

于是,群殴的场景出现了。

● 德军明信片《列强征服中国》,1990年。左上角为“来自北京的问候”

在这样一连串痛苦的打击中,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与龙的形象紧紧联系在一起。

中国人有句话,叫“知耻而后勇”。

近代的中国文化人,比如闻一多,也接受了这个设定,将龙视为中国的图腾,希望通过对龙的认同,来凝聚大众,救亡图存。

龙的“中国代言人”地位,终于开始转正,并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通过歌曲、电视深入人心。

中国人全盘接受了“龙是中国的代表,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的设定。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哪一个国家不要看我们龙的眼色?

参考资料:1.李奭学:《中国“龙”如何变成英国的“dragon”?》,载《读书》,2007年第5期2.施爱东:《中国龙的发明: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3.张国刚:《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北京:人民出版社 , 20034.(法)李明著、郭强等译:《中国近事报道》,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出品丨视知TV

视知TV(微信公众号ID:shizhimedia),知识解释类短视频“一哥”,致力于打破信息高墙,将深奥、枯燥、晦涩的知识用专业、精准、有趣的形式“翻译”出来,形式不限于视频、漫画和图文。目前旗下有百科、汽车、财经、电影、男装、宠物、健康和二次元八大垂直领域。我们的口号是,为你解释世界。

待我荣华富贵许你十里桃花全诗句?

待你君临天下,许谁四海为家,宫门万丈千家宠,我已昨日黄花;

待你了无牵挂,许谁浪迹天涯,朝臣待漏五更寒,我已两鬓霜华;

待你半生戎马,许谁共话桑麻,关山两地谁梦谁,我已青灯古刹;

待你功成名达,许谁花前月下,悔教夫婿觅封侯,我已心猿意马;

待你名满华夏,许谁放歌纵马,虚幻皆缘心不足,我已厌倦厮杀;

待你弦断音垮,许谁青丝白发,梅妻鹤子纵情去,我已老死田下;

待你不再有她,许谁淡饭粗茶;千帆争渡苍海水,我已得幸人家;

待你高头大马,许谁嫁衣红霞,名利难抵绕指柔,我已姻缘错搭;

待你富贵荣华,许谁十里桃花,半倾薄田终身饱,我已种豆得瓜;

待你一袭袈裟,许谁相思放下,流水无意恋落花,我已参得真假。

安提斯泰尼名言?

1帝王:待我君临天下,许你四海为家

2国臣:待我了无牵挂,许你浪迹天涯;

3将军:待我半生戎马,许你共话桑麻

4书生:待我功成名达,许你花前月下

5侠客:待我名满华夏,许你当歌纵马;

6琴师:待我弦断音垮,许你青丝白发

7.面首:待我不再有她,许你淡饭粗茶

8情郎:待我高头大马,许你嫁衣红霞;

9农夫:待我富贵荣华,许你十里桃花;

10僧人:待我一袭袈裟,?许你相思放下。

歌华夏好句?

生吾炎黄,育我华夏。

待之有为,必报中华。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