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留给自己歌词是什么意思,自杀有罪吗?
我想从哲学角度谈下自杀问题。
阿尔贝.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开宗明义:只有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自杀。这话当然不是鼓励人去自杀,否则行动即可,没有必要这么喋喋不休地写篇专著了。当然,他也是当真的,否则就没有必要谈论这个话题。另一方面,也有哲人反对谈论包括自杀在内的死亡问题,斯宾诺莎就说:自由的人绝少思考死;他的智慧不是对死的,而是对生的沉思。这与我国的古典智慧是一致的:未知生,焉知死。但是,如果连据说最爱智慧的人都不去思考自杀这个问题,那么自杀这个具有形而上气质的哲学问题就会降格为心理学社会学问题,自杀的人到死都得不到安慰,或者这个领域就被民间宗教夺去,人们在对来世的虚妄向往中匆匆走过一生。
柏拉图的《斐多篇》是苏格拉底死前的一番关于灵魂的谈话的哲学戏剧,第一次谈到了自杀的问题,苏格拉底认为,没有肉体束缚的灵魂是最纯粹,最美好的,而哲学就是学会死和亡。这种话很自然让人觉得自杀是一件好事,一如悲剧家索福克勒斯所言:从未降生也许是所有实惠中最好的一种。不过苏格拉底又明确反对自杀,他说:“在神表示有必要之前,人不该自己杀害自己。”这就有点矛盾了,因为苏格拉底被雅典公民大会以“渎神和败坏青年”之罪判处极刑后,几个有门路的弟子已经想出了帮他逃跑的路线和方法,但苏格拉底却放弃了逃生,这就等同于自杀,也就是说虽然他言行上反对自杀,但他在实际上似乎又在实践自杀,不过这种死似乎又不能算是彻底意义上的自杀,因为苏格拉底被关在牢房里的时候,并没有采取绝食之类的更为极端的方式,而是等死。如塞涅卡评论此事时所言:怎么能主动去死呢?如果别人给你残酷的结局,为什么主动拿过来呢?
但苏格拉底毕竟放弃了逃生,关于苏格拉底为何死意已决,又有不少说法。比如,后世法学家将其视为守法公民的典范,就是说即便苏格拉底认为对他的判决不公,但他还是服从了这一判决,表达了对城邦法律的尊重。施特劳斯学派的说法则是,苏格拉底认可城邦法律对他的判决,他的确破坏了城邦所信奉的诸神,当他把一切问题的答案诉诸于理性的时候,就构成了对依托于权威的城邦礼法的颠覆,把青年们搞得人人是无神论者,丧失了对宗教礼仪的虔敬,只会礼崩乐坏。这个说法与阿里斯托芬的《云》不无关联,在阿里斯托芬的这部喜剧中,曾有人指责苏格拉底的哲学将导致儿子打老子这个不伦事件发生。苏格拉底最后服法表明他倾向于同意 “如果你保持缄默了,你还能被视为哲学家”这一后世拉丁教父波爱修斯所总结出关于哲学必须审慎的箴言。所以,苏格拉底之主动寻死,既可以看作对于城邦礼法的尊重,又可以看作他认识到自己的哲学言辞对于公民生活的危害。但是,他毕竟是爱哲学的人,哲学就是逻各斯,含有对话、交谈的意思,所以到死他都要兜售他的哲学观。他的关于灵魂永恒的观点,并不是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用他特有的诡辩说法,则是灵魂永恒意味着灵魂是不死的,死了的就不是灵魂。他的意图是,以一种灵魂肉体的二分法理论预设,教导人们摆脱对于肉欲的追逐,而把追求灵魂的真善美当成幸福的源泉,所以灵魂永恒更准确的意思应该是灵魂是不朽的,不会朽坏,而不是不死。因为肉体除了会死之外,还会朽坏。而且,从极端的角度看,肉体似乎是不死的,因为它不会消失只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物质不灭。对苏格拉底而言,关键的问题不是肉体死后,灵魂还能以一种虚空的形式存在,像所谓肉体不死、物质不灭一样,而是,灵魂不会转化为腐朽的东西。所以,反对自杀,既是对城邦法律的尊重,如其徒孙亚理士多德所认为的:自杀是对城邦的不义,因为自杀无助于提高城邦的德性;也是一种对误解其灵魂肉体二分法,把灵魂不朽看作是所谓永生的解毒剂。
不过,他的《斐多篇》依然被后世人奉为自杀经典,尤其是崇尚自杀哲学观的斯多亚学派,其著名代表人物加图在自杀时,怀抱的正是这一哲学经典。因为,自杀也并不是在什么情况都是不允许的,《斐多篇》中认为如果神有指示可以自杀,而柏拉图的天鹅之歌《法律篇》则列举了四种可以自杀的例外情况:遵从城邦法律的安排;无法忍受的痛苦;无法逃避的厄运降临;无法活下去的羞耻。
所以,自杀在哲学上有很复杂的考虑,不能简单说行或不行。
男案犯为什么会这么狠?
很高兴能够看到和回答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悟空问答爱好者,我每天都在关注各个方面的消息,每天收获也蛮多的。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经验认真回答这个问题。
杭州分尸案,男案犯为什么会这么狠,连自己妻子都分尸?7月6日20时07分,杭州市公安局江干区分局接群众求助,称三堡北苑居民来某某于7月5日凌晨失踪。针对该起失踪事件,江干分局立即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寻人工作。在搜寻过程中,多处疑点引起警方高度重视,省、市、区三级公安机关迅速成立专案组,全力开展侦查工作。
目前案件侦办取得重大突破,失踪女子已遇害,其丈夫许某某(男,55岁,杭州籍)有重大作案嫌疑,现已被江干分局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目前案件仍在全力侦办中,公安机关将根据案件侦办进展,于近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通报有关案情。
嫌疑人的基本资料:
犯罪嫌疑人徐某,55岁,浙江绍兴人,户籍在杭州。案发前,他是杭州某公司的司机。1987年在绍兴、上海等地从事鱼粉、水产养殖生意,2018年到杭州打工。
被害人徐某的妻子今年51岁,户籍在杭州,是杭州某公司的保洁员。2008年,夫妻俩再婚,事发前在杭州江干区共同生活。
徐某所谓的家庭矛盾如下:
去年,因为与徐某发生矛盾,他来到XX,搬进了大女儿的家。当时,他们矛盾的原因是房子。
徐某和来某在杭州有两套房子:一套是55平方米。他们和12岁的女儿住在一起。另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子正在装修。徐想给前妻的大儿子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子,但他不同意。
徐某因为不想把房子给前妻的大儿子,就把妻子杀了。这是一起没有任何证据的肢解案。这个罪名是多么的残忍。
杭州失踪女子在睡梦中被丈夫杀害并肢解。
几乎所有的女人都害怕婚姻。不管你结了多少次婚,他们都是陪你多年。此外,李某和徐某之间的情感纠葛远不止于此。他们曾经真的很爱对方,但后来他们分开了,又走到了一起。
在李某眼里,徐某是他的爱人,是他的另一半。虽然他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原则,但他不能杀妻。
毕竟,你以为警察找不到证据就不能撕碎尸体吗?在现代社会,只要警察愿意破案,通过经侦、高科技、视频、各种调查走访,基本没有破不了的案子。徐某有时就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
什么是反社会人格?法医心理医生和司法工作人员应该区分反社会人格犯罪和犯罪行为的区别
在正常情况下,犯罪分子往往是有计划、有预谋地实施犯罪,其反社会性特征不强。
②犯罪目的明显。反社会人格受情感冲动的驱使,犯罪动机模糊。
伤害他人时,犯罪手段隐蔽、狡猾,千方百计逃避责任;②受情感冲动的驱使,反社会人格的犯罪动机模糊;③伤害他人时,犯罪手段隐蔽、狡猾,千方百计逃避责任。反社会人格伤害他人和自己,尤其是自己。
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因杀人或其他严重情节而被判处死刑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反社会人格对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严重的影响,反映出行为障碍长期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杭州失踪女子睡梦中被丈夫杀害肢解在外人眼里,他是个 "好男人"。关心人,照顾人,勤快,对妻子好,甚至对养母也很体贴。如此完美人格的男人,怎么会杀妻呢?
徐某承认,杀妻动机是家庭矛盾
家庭矛盾的核心是。果然,徐家肢解了徐家,杀死了徐家,成为了继承人。可惜,徐家犯了一个错误。毕竟,警察不傻,市民也不傻。你悬赏10万块钱买你老婆。
他老婆的智商,各种表现显示:有罪。徐先生在镜头前的淡定,没有丧妻的悲伤,对妻子截肢的冷静,说明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他是幸运的。
杭州失踪女子睡梦中被丈夫打死打残
对反社会伙伴的恐惧如果你不能满足对方的利益,被他控制,你就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应该遇到让人厌恶、不舒服、恶心的人。
人性是邪恶的、复杂的、贪婪的、无耻的。所谓的熟人会利用你的弱点。所谓枕边人,请相互沟通,了解对方内心的黑洞。
杭州失踪女子睡梦中被丈夫杀害并肢解
在男女交流的过程中:1. 向你借钱或企图侵占你财产的人不能向你要钱。爱你的人不会向你借钱。
我为你准备的。2.安利,请远离各种甜言蜜语。
不要以为你身边的人都爱你。请警惕熟人的犯罪行为。
4. 身边的人应该多交流,观察他们对你的看法和想法。如果你认为不合适,你应该提前离开
以上便是我的一些见解和回答,可能不能如您所愿,但我真心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不清楚的地方您还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每日精彩科技”我将竭尽所知帮助您!
码字不易,感觉写的还行的话,还请点个赞哦!
援鄂护士应该给编制吗?
谢谢邀请回答。
国家有政策,就应该给编制,没有就不给编制,这合情合理。武汉疫情的发生,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有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抽调各省市医护人员,奔赴武汉,抗击疫情,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奋斗在抗击疫情的一线,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齐心协力,克服种种困难,是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自返回自己的工作岗位,武汉解封,党和人民也忘不了他们,该给予的奖励和酬劳都会有给的,
就是因为抗击疫情,回来以后应该给事业编,这种事情不公平,职业不同,分工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都在为国家和家庭默默奉献的自己,
98年抗洪,我们最爱的解放军,奔赴在抗洪一线,军人必须服从命令,不分昼夜,吃住都在大坝上,失去生命的被评为烈士,退伍的士兵,他们是不是,也可以参考给予编制,不,那不可能,因为他们是军人,服从命令是他们的天职,保家卫国,保卫人民,是他们的职责。
那国家为什么要设?国考,事业编考,普通高考,真的要给他们编制也可以,可以换一种方式,让他们参加考统一考试,可以给他们加分,这样比较公平,个人见解,有不对的地方,请谅解,谢阅读
关于埋儿奉母有什么看法?
这是《二十四孝》中著名的扯淡。儒家推崇了数千年的道德模范,可是现代正常人看了都会想吐!居然还有人说是“中华传统美德”?
腐败恶心没人性的故事,还编成经典流毒至今,可现在还真有人假仁假义假传统地跟着瞎叽歪,画图雕塑刻碑的什么没有?所谓“二十四孝”中有多少是人性当中正常的孝?
“埋儿奉母”恶心故事极简如下:
晋朝郭巨,家境殷实,父死,家产全分其两个兄弟,并主动奉养母亲。郭母爱孙,常分食物给孙儿,而郭巨家境十分困苦,为让其母多吃一点,与妻商量后将其子活埋。
本来故事到了这里也就完了,可编故事的腐儒编到这儿也觉得这个“典型”太狠,于是:郭巨埋儿坑挖到一半,挖到了一罐黄金!而在罐子上居然写有“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可取,民不可夺。”于是,于是,就呵呵了。
安安静静许某怎么做到的?
许某某怎么做到安安静静,不惊动邻居,把来女士送走的呢?根据我的分析,他大摇大摆的从摄像头下有过,都不会有人知道他是在干什么。
杭州警方在7月25日上午10时,直播通报中回应网友热线话题,前期网传“许某某是侦察兵退役”、“许某某在小区物业工作”、“许某某熟悉小区和楼道的监控死角,刻意躲避监控”和“许某某利用隔壁空置房进行分尸”等等说法,均与所查证事实不符。
警方通报经过审讯,7月23日10时,突破了许某某的口供。许某某初步的交代,因为家庭生活矛盾对来某某产生不满,于7月5日凌晨在家中趁来某某熟睡时,将她杀害后并分尸扔至化粪池内。杭州警方在直播中还通报道,自1987年开始许某某先后在省内外多地从事鱼粉和养殖生意,然后2018年才来到杭州工作。
得到以上这些消息,要分析许某某怎么做到不惊动邻居就把来女士送走,这就不难了。警方通报中报道,经过审讯许某某交代他因为家庭生活矛盾对来某某产生不满,于7月5日凌晨在家中趁来某某熟睡的时候,将她杀害并分尸扔至化粪池内。
而许某某1987年开始先后在省内外多地从事鱼粉和养殖生意,2018年才来杭州工作,按时间推算,有31年的从事养殖和鱼粉工作,这方面就难以避免会有杀鸡鸭,杀鱼之类的了,这充分说明对处理尸体他是有一定的经验的。
充分的准备,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加有一定的处理尸体经验,对于一具100来斤的尸体进行处理花不了多少时间,根据本人查看了杭州近一个月的天气预报情况,杭州7月5日是有中雨,他可能就利用了下雨的雨声做为掩护,无声无响的杀害了来女士,再进行分尸,而且动作比较轻,所以女儿和邻居没有察觉。
据说60平米的房子主卧是没有卫生间的,他杀害来女士以后可能就是在房间内进行分尸,因为他可能担心女儿突然醒来发现,要对尸体进行分尸前找用彩条布铺垫地板,防止留下痕迹。之后可能将部分软小部位冲入卫生间,彩条布也剪碎冲入,其余骨头硬物,拿到小区化粪池去扔,在警方通报他的口供中也是说拿去化粪池扔的。
那么问题来了,他是怎么把剩余的尸体无声无息的运出去呢?这尸体怎么运出去警方并没有做详细的介绍,好奇的我们只能我们自己推论了,总之规避摄像头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认为他是利用外出买菜,和送孩子上学的时间把这剩下的尸体部分,分批次,分量的利用透明胶绑定自己大腿以及小腿之上,然后穿长着裤子,利用裤子的遮挡,正常的走出去处理丢弃的。
因此他暂时的瞒过了邻居瞒过了大家伙,把来女士杀害并分尸处理,但在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一个好猎手,胜利永远属于正义的一方,最终他还是难逃法网。
可怜的还是他们的小女儿,成为了孤儿,一辈子都有爸爸杀妈妈的阴影,据说7月5日那天正好是她12岁生日,还是未成年人,监护人该是谁?
跟姐姐?在姐姐眼里她爸爸害死了妈妈。跟哥哥?
在哥哥眼里,都是因为她妈妈,爸爸才犯罪。
可怜的孩子,难啊。
以上内容纯属本人个人观点,准确消息以官方通报公布为准。
认同内容观点的朋友帮忙点个赞,转发一下,谢谢。曲波为什么在林海雪原中给王云舞戴绿帽?
曲波走了,静静地走了。严重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的晚期,尿毒症,肾衰竭数病并发。虽经著名医生的百般救治,终无回天之力,在那少有的阴雨连绵的京城的夏日,在刚刚做完透析的一天的中午,他怀着无限的期望和对病痛的无奈,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他的不朽之作《林海雪原》《桥隆飙》《山呼海啸》《戎萼碑》,也留下了大家对他的无穷思念。 曲波是一位在人们心目中德高望重、威望极高的人,在和他同时代的作家中,他是少数几个始终坚持业余创作而对文学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他在业余文学领域树起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业余文学工作者的骄傲。这一切都体现在他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之中。这部书使他声名远播,尽人皆知,而且鼓舞、教育了几代人,不少人都是读着曲波同志的《林海雪原》成长的。在当代中国的文坛,又有哪一位作家的作品能有这样广泛的读者群,真是上至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下至不到十岁的小娃娃,说起《林海雪原》来,都是眉飞色舞,有声有色,这是对作家作品的最好的检验,是对作家作品的最高的评价。丁玲曾对曲波同志说过:“人民群众当中知道有个杨子荣,你的成绩很大呀!”曲波同志也不止一次地讲:“我不是文学家,不是作家,我只是一名业余作者,我的工作是干工业的。” 的确,曲波没有几级或哪个层次级别的作家的辉煌头衔,曲波同志更不以作家自居。在战争年代,他扛枪打仗,与日本侵略者、与国民党、与土匪残余势力进行过英勇的战斗,两次负重伤;在和平时期,他参加建设,进工厂、造机车,将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在工作之余,他拿起了笔,利用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和一切节假日,从事文学创作。他没有脱离人民,没有脱离生活,他创作出了如此辉煌的作品,他的价值不可能在某种仪式上去体现,那将是一笔丰富的宝贵财富,无论对我们专业作家还是业余作者都将受益无穷。 建国前:打仗,建国后:建设 凡是读过《林海雪原》的人,不仅被侦察英雄杨子荣的形象所震撼,也被团参谋长少剑波的形象所倾倒,少剑波的形象里有曲波个人的经历,更有人民解放军中这一类青年指挥官的原型。《林海雪原》正是曲波以深深的敬意,献给亲爱的读者,并怀念他的亲爱的战友之作。 曲波曾讲过:“这几年来,每到冬天,风刮雪落的季节,我便本能地记起当年战斗在林海雪原上的艰苦岁月,想起那个难忘的1946年的冬天。” “我的少年时代,青年时代是在战场上度过的,我的青年时代、中年时代是在工业战线度过的,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两个半工作,一个是打仗,一个是搞工业建设,半个是搞了业余文学写作。” 曲波是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人,一个典型的胶东人。当全国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起来的时候,他年仅15岁,受抗日救国思想的影响,于1938年参加了八路军。年少的曲波在八路军中出类拔萃,16岁便当上胶东军区13团的文化干事,17岁当上指导员。战争是艰苦的,也是残酷的。大小战争曲波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许多战友牺牲了,曲波也受了重伤,股动脉被打断,造成大出血,留下了终生残疾。不仅如此,党内斗争也相当残酷,1942年正当日寇对我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之时,康生之流也横杀入山东我革命队伍,把我军队内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和党的模范指导员打成“托派”,大搞逼供信,许多抗日战士没有死在日寇的枪口下,却死在了党内这伙人的刀下。曲波也曾被打成“托派”,被审查、隔离、看守过,甚至遭受过严刑拷打、逼问。在逆境中,曲波坚守信仰,毫不动摇,终于被放出了监狱,平了反,摘掉了“托派”帽子。 日寇投降后,1946年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指使下,调动数百万军队,向胶东解放区军民展开疯狂的进攻,更在北满收罗伪满官吏,警察宪兵,地主恶霸,盗寇惯匪,流氓烟鬼,组成数十万土匪武装。为了对付鲨鱼性、麻雀式的匪股,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曲波和他的战友们便承担了对付这些顽匪的艰巨的任务。 曲波24岁时,在战斗中负了重伤。伤还没好利落,便拄着双拐来到大连海军学院工作了。新中国成立后,曲波一直想搞工业建设,26岁便来到了铁路系统,开始在沈阳皇姑屯机车车辆厂担任副厂长、在齐齐哈尔铁路机车车辆厂当党委书记。之后又到了一机部担任第一设计分局副局长,一机部德阳第二重机厂副厂长,一机部政治部办公室主任,后又调到铁道工业总局当副局长。从指挥打仗转到指挥建设,正像曲波讲的:“搞工业,有一套创造工程学。我是管机车车辆的,按当时中国的情况、中国的能源,到底用什么样的机车,机车的拖载量多大,铁路要怎样改造?脑子全用在这些地方了。” 在这个岗位上,曲波一干就是34年,一直到离休。听一位与曲波在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说曲波经常深入基层,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大家都爱跟他开玩笑,叫他“小野马”。 他说:我只是个业余作者 比之某些专业作家,曲波也许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只是个业余作者”,但比起品德、修养、学识、胆量、智慧、勇气及其传世之作品,都让专业作家们惊叹不已和值得认真学习的了。 他常说:“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我只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所谓业余创作,就是利用主业之外的一点儿剩余的零星时间靠毅力进行创作;通过作品的创作,人物的塑造,能给人民群众一点政治上的力量,思想上的安慰,精神上的鼓励,我就知足了。”于是他把自己完全溶于生活中,溶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他时刻把艺术家的胸怀、创作情感与生活紧紧地溶于一起,他既要站得高,看得远,又时刻要求自己,并在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非常普通的业余作者。 而《林海雪原》却是真正意义上的畅销书,也是长销书,五十年代印,六十年代印,八十、九十年代印,新世纪的第一年、第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连续印了两版。在前几年的一个书市上,我看到一位老人转着书摊找《林海雪原》,他说买回去是给孙子、孙女看的。老人讲,《林海雪原》是一本非常好的书,都是真实的生活。听到这些,曲波非常高兴,但对于荣誉,作家的头衔,曲波却看到很淡。照样默默地做他的工业总局副局长的工作。几年后,曲波先后又悄悄完成了《山呼海啸》和《桥隆飙》两部长篇小说的初稿,但由于“左”的思想和林彪、“四人帮”一伙的迫害,直至1977年和1979年才得以出版。作为一名业余作者,曲波同志不仅又写出了人民大众喜欢的文学作品,还顶着林彪、“四人帮”及“左”的思潮的巨大压力,写出了这两部长篇小说,今天看来,更显得弥足珍贵。 曲波讲:“我乐意永远当一个业余作者,业余作者很光荣,业余作者照样能写出大作品。”他讲,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不是专业作家,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也不是专业作家,写《西游记》的吴承恩也不是专业作家,他们却都写出了传世之作。关键是对生活要有把握力、认知力和感受力。” 其实,曲波坚持业余创作,也正是坚持了文学不脱离生活,不脱离实践的真理,而他的作品也正是从生活中来,才如此生动,逼真。曲波讲,一次他站在高山之巅,鸟瞰整个大森林,起伏的像大海一样,“林海”出来了,东北的大雪像原野一样无边无垠,寒冷地铺盖着大地,“雪原”两字出来了。这样,书的名字也就出来了,可以把大自然与社会及当时人们的心态,都概括出来了。 他讲过:“八十、九十年代及至现在,我主要都在观察与思考。观察与思考是我修身的重要内容。”“作家首先是思想家,他首先要观察,他关注的是社会,是人生。他思考的是社会的进步,是国家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进程。因此,首先要读书,要学习”。他购买了大量的中外铁路建设方面的书及中外名人传记,一有时间,就细细阅读。其次,他广交朋友,了解社会情况,关注社会发展变化。 关于创作,曲波同志讲,要把问题想清楚后,才能动笔去写,才能写出反映时代要求的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否则,他是不会轻易动笔的。曲波思索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培养青年作家?他常到铁路上走一走,看一看,与业余作者们聊一聊,谈一谈,告诉他们:文学,要有生活,文学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要丰富;创作要情发心底,美在自然;创作要人人心中有,家家笔下无。他还讲,成功和失败都是我所需要的。一个科学家,研究了一辈子没有成果,那也是科学家。那么创作呢?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对作家讲,成功和失败,就像白天和黑夜的转换一样是常有的事,失败是成功之母。他讲,还是应该办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学创作班,但培训班中是出不了大作家的,只有实践,只有在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才能涌现出真正的好作家。 据了解,曲波曾将自己文革前的稿费捐献给了中国作协,作为支持业余创作的活动经费。 病中的曲波 因为曲波同志身体不太好,全国第六次作代会他没有去参加。我原打算会议结束即到曲波同志家里,将第六次作代会的有关文件材料给曲波同志送过去,然后再好好采访一下曲波。去之前,《文艺报》的一位编辑还嘱我,要在看望曲波之时,一定要了解曲波同志的思想、精神、品质和风范,让他多留下一点几十年里的宝贵经验,这样,不仅对业余作者,更对专业作家有益。比如:大家都想深入了解一下,为什么曲波不愿当专业作家?工作又很忙,却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有人说,业余作者无论如何也写不出专业作家的水平,为什么曲波同志能写出呢?也许因为《林海雪原》的关系,大家已比较了解战争中的曲波,而不太了解和平时期的曲波,不太了解曲波参加工业建设的情况,要了解曲波同志在和平时期是如何边工作边创作的?还有在文化大革命中,在八个样板戏走红之时,尤其是《智取威虎山》那样红,曲波同志又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看待《智取威虎山》的?为什么没有听到他的评价和他的声音?大家知道他很注意学习,关心政治,民主精神好,创造性强,大家更关心他现在观察与思考些什么?能给我们以什么启迪与借鉴等等。 带着这些有待回答的问题,我又去了医院。可我只坐了一会儿,就又悄悄离开了他的病床。我实在不忍心过多打扰这位病垂的老人了。曲波似乎已经用行动回答了这些问题,正像曲波夫人刘波在贺曲波77岁生日时所写寄语:“观世间纷繁,察宇宙之奥秘,愈古稀之七载,悟沧桑之艰辛,遭魔道而不驯,知规律之世情,能坦荡而舒畅,益健康而寿长,视儿女安康,愿孙辈业成,随自然之妙,含笑以对太虚。”这大概能概括出曲波的人生观、世界观。 曲波千古 曲波走了,一颗辉煌的文学之星陨落了。当我在电话中听到曲波爱人、相识相知的战友、患难与共的妻子刘波那沉痛的声音时,我就知道他一定不好了,果然,刘波告诉我说:“小王,曲波已经于昨天中午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我一下子哽咽了,我无法形容当时我的悲痛心情,虽然我知道曲波的病已相当严重,恐怕已是病入膏肓,但我还是希望曲波的病能够慢慢好转,因为读者需要曲波。他的去世是文学界的一大损失!他还曾答应我,病好以后要好好和我谈创作,谈他的观察与思考呢。怎么这么快就走了呢?含着热泪我来到了曲波的家,刘波接待了我,她告诉我曲波是中午12点多去世的,他早晨还吃了一个鸡蛋,还吃一点他最爱吃的胶东家乡菜,可到了中午就不行了。刘波告诉我,一年前,当曲波患病住院时,就留下了遗言,他告诉家人们,他一旦离开人世,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要惊动老战友们,他们都已年过古稀,也不要开追悼会,免得麻烦大家,也不进八宝山,只是把骨灰沉到家乡的大海里就是了。 这就是曲波,一生光明磊落,襟怀若谷的曲波。 尽管刘波叮嘱一定按照曲波的遗嘱行事,但闻讯前来的曲波生前战友,单位同事,人民医院抢救、护理过他的医生、护士还是悄悄地来到了医院的太平间,在临时布置的一个小灵堂里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告别仪式。 灵堂正中是曲波儿子书写的“曲波千古”四个大字,中间是曲波的遗像,左右是一副挽联,上写:一世耕耘文史增辉此去千秋可瞑目;下写:平生刚正鞠躬尽瘁挥泪千古祭英灵。遗像下方是曲波的妻子刘波写的永别的话: “安息吧,亲爱的曲波!你我少年投身革命相识相知60年,组成家庭,抚育了四个儿女,都已成家立业。你青年时代转战南北,负重伤而肢残,始转业搞建设,你认真工作,努力学习;中年,你利用了所有业余时间和一切节假日,从事文学创作。在你的盛年,几经狂风恶浪,我们同舟共济,坚持真理,仍然执着,无怨无悔,一生坎坷,不计得失,任劳任怨,积劳成疾。老年,诸病缠身,但头脑中,思维一刻不停的构思,你要创作小说。除了阅读报刊书籍外,多是读史思考,你构思不成熟就绝不动笔。你虽没动笔,但跟我讲过你的思想。你的心血管病、糖尿病,一天比一天加重,虽经诸医师们的救治,多次心衰都挽救了。但病程太久,岁数太大,终于病魔夺去了你的生命。你构思的作品虽没有写出来,你怀着无限的遗憾走了,曲波,你的心思我知道,在我有生之年,我和儿女们以最大的努力,完成你的未竟事业,你的一生太累,该好好休息了。战友、难友、妻子刘波。” 曲波走了,静静地走了,悄悄地走了。在他弥留之际,他不仅留给了我他在30岁和60岁时的两张照片,还有一本他精心保留的《林海雪原》的最初版本,也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思念。 我想,他留给我们的文学上的遗产足够我们享用一辈子了。让我们在内心真诚地说一声:曲波,谢谢你,您可以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