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心谁谋歌词是什么意思,有没有特别唯美的情诗?
谢谢邀请。当然有了,而且不胜枚举。情诗不言而喻是对情感的抒发的诗歌,是人类对爱情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表达。爱情到底是什么?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古人发出的叹问,今人无人能解。
我认为唯美的情诗有
1、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作者,卓文君《白头吟》
2、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作者,秦观《鹊桥仙》
3、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作者,白居易《偶作寄朗之》
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作者,柳咏《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5.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世界事除了生死,那一桩不是闲事。作者,仓央嘉措
7.爱你就象爱生命。作者,王小波
8、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作者,温庭筠,南歌子二首/新添声杨柳枝词
9、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作者,司马相如《凤求凰》
10.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最好的年华里遇到你。作者,徐志摩,《忘了自己》。
11.与你牵手的手指,夜里独自合十。作者,徐志摩。《未知》
12.我懂你象懂自己一样深刻。作者,徐志摩。
13.你记得也好,最好也忘掉。作者,徐志摩,《偶然》。
14.得知我幸,失之我命。作者,徐志摩,《致梁启超书》。
15,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打着伞,这就是爱情。作者,泰格尔。
以上十五条我认为就是特別唯美的情诗。
原创作者顾作娟,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告之即删。
古诗古文中对你影响最深或你最喜欢的一句话?
我最爱《子衿》,最近参加“诗教中国”活动,可以自定篇目,正合我意,于是,就讲的这一首。
《郑风·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于是她登上城门楼,就是想看见心上人的踪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见,她便觉得如隔三月。全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相思的心理活动,意境很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份思念,将看不见的情感形象化,以“青”为突破口,设置三个活动:溯源思“色”、引诗思“青”、以“青”解情,引导学生体会其色彩的多元理解,从而感受主人公的丰富内心和形象特点,进而拓展类似诗歌,感受古代女子表达爱意的方式和清澈真挚的情感。具体展开:其一,溯源思“色”。问学生:如果说这份思念是有颜色的话,你觉得是什么颜色呢?尽量在诗中找词。运用蒙板功能,初步了解“青”的多重含义。
其二,引诗思“青”。运用知识配对,将不同诗词中的“青”进行解读,借助班级优化大师抽选同学上台完成活动,进一步理解其多重含义。
其三,以“青”解情。过渡语:“青”一旦融入悠悠我“心”,自然有“情”。能否借助“青”的内涵,化无形为有形,来解读诗中“我”的思念呢?先提供一个例子,如:这份思念,如万里无云的蓝天般深邃明丽。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推选代表发言。分享完,再补充预设,进而归纳:一往情深深几许,自古深闺寂寞人。君不见,《子衿》中的女子是这样执着地的思慕着心上人。君不见,这颗心,这般思,这份情,如此直接,如此爽朗,无需任何雕饰,如清水出芙蓉般纯粹洁净。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青”心相许。问情那得清如许?为有青衿心上来。情至深处,不由感叹:“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的确,《子衿》那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代表了爱情中最真挚的感慨。后来曹操做了更好的创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当然曹操所作的“但为君故”指的是对贤士的渴望。但是我们把它移到爱情诗里头来,想一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对爱情真挚的坚守与渴望。那种清澈之爱,加上“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更让人觉得深情款款,柔肠百转。
雍正王朝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复出?
我认为邬思道的建议是真正的大智慧,这其实是藏拙之道,所谓:“争是不争,不争是争”!隐藏的最深的才是最后赢家,像八阿哥胤禩那样明目张胆的去争,只会引起康熙的猜忌,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一个做了将近四十年的太子,被废之后居然没有兄弟出来说情,兄弟之情何在?君臣情分何在?康熙会怎么想、怎么办?
康熙让众人推举新太子其实也着有对众人的试探之意,他也是想静下心来,在高处看看,谁的野心最大,谁有结党的嫌疑。邬思道让胤禛保举废太子胤礽,百利而无一害。这样做既全了和太子几十年的兄弟之情,君臣之道,又向康熙表明了他自己没有夺嫡的心思,还赢得了支持太子的那帮人的好感,可谓一举数得。
胤礽是因为什么事被废,背后有什么原因?《雍正王朝》里的太子胤礽形象很差,他被描述胆小、自私、懦弱无能、专横、毫无能力、与母妃有染……种种劣行不胜枚举。那么,历史上的胤礽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真实历史上的胤礽,聪明好学、文武双全、颇具才能、出生高贵,处理起事情来那是有模有样,并且政绩不俗,颇有建树。
唯一相同的是无论是电视剧里还是历史胤礽都是两次被废,而且废的原因都差不多,都是众兄弟在里面挑唆,胤礽但凡犯一点错误就会被兄弟们揪着不放,并且时不时的给康熙吹耳旁风,长久一来给康熙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导致被废。
那么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胤礽第一次被废是什么原因呢?导火索是因为胤礽和康熙的妃子郑春华有染被康熙发现,胤礽于当晚被囚禁。其实,胤礽被废的原因绝非如此简单,是由量变达到质变导致的,康熙早就对这个太子不信任了,早在康熙外出巡游,索额图策划在半路上囚禁康熙,打算把胤礽扶上位,让康熙做太上皇的事情败露,被康熙察觉之后,索额图被圈禁,这个时候康熙就对太子不信任了,虽然没有处罚胤礽,但是心里面已经存了猜疑。
后来当太子监国,结果国库库银被借一空,安徽出了水患没钱治理,还是胤禛和胤祥两人从盐商身上筹了一笔款子,才解了燃眉之急,紧接着康熙让胤禛、胤祥清理国库欠款,本来办的好好的,结果到了关键时刻,胤礽说了一句软话,导致清理欠款不了了之,他屁股拍的干干净净,倒是胤禛得罪了一大帮人,康熙这次也没处罚他,后来刑部出了“宰白鸭”冤案,也是跟胤礽有关系,让他监国,结果国家被治理了个稀巴烂,康熙已经忍不住了。
到了热河行宫狩猎,康熙已经有意废了他,正好他和郑春华的那一幕让康熙撞见,这正好给了康熙废他的口实,接着大阿哥煽风点火,八阿哥一帮假造了胤礽调兵的手谕,一系列动作,加速了胤礽第一被废的过程。那么既然太子之位空出来,肯定会有人要补上,这时其他的兄弟们都跃跃欲试,朝臣们也是站队的站队,观望的观望,康熙有旨意要公开选出一个新太子来,大家都开始行动了。
“八爷党”的做法招来了康熙的猜疑胤礽被废的眀诏发出以后,康熙来了一手让众人推荐新太子的好戏,既然有舞台那么大家都尽情表演着自己演技,只是有的人演技好,有的人演技差,甚至表演的拙劣不堪。
八阿哥胤禩一伙的演技就不怎么样,直接就是明演,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康熙不满太子已经很久了,积郁骤发,雷霆大怒间一举废黜了胤礽,看上去好像是铁了心了。但胤礽被废这个门一经打开,他也就看到了更多的东西,大阿哥由于操之过急演技拙劣不堪,竟要杀了胤礽,被康熙囚禁,三阿哥反过来又咬大阿哥,一击不中,反被康熙贬斥了一顿,十三阿哥由于被太子牵连,而被囚禁,这些事情都出乎康熙当初的意料之外。
上书房大臣佟国维、马齐串联了一大帮子人保举八阿哥胤禩出任太子之位,佟国维在自己府里日夜会见众官员,都是支持八阿哥那帮人,马齐更是明目张胆的搞笑,手心里写了一个‘八’字,碰到有官员问,就把手伸出来给大家看。八阿哥自己府里人流更是昼夜不息,到处联络打探消息,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更是赤条条四处奔走拉人保荐八阿哥胤禩。
八阿哥内结侍卫,外联朝臣,他的架势像是在不得嫡位绝不罢手。当初太子胤礽在位,这些事情都显现不出来,胤礽被废后暴露无遗,站在康熙的角度设身处地想,怎么能不惊心动魄?康熙原来最担心的是胤礽逼宫,所以废掉了他,如今他最害怕的事情是“五公子闹朝”,不但江山社稷危险,康熙自己恐怕想善终都难啊。
康熙看到这种现象能不胆战心惊?八阿哥平时没办过什么差事,没有任何功绩可言,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保举他,无疑是结党营私而已,一旦不打压下去,尾大不掉,康熙自己的位置都危险。所以当康熙看到这种现象之后,改变了当初的主意,当佟国维一干人等统计出保举心新太子的票数之后拿给康熙看,康熙瞬间就怒了,他们居然没有统计胤礽的票数。
其实胤礽也是有人保的,但佟国维等人直接把胤礽的票数忽略不计了,康熙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佟国维因为这件事被砭官回家闭门读书,八阿哥被斥责生母乃辛者库所处,身份卑贱根本没有当选太子的资格,其他保举八阿哥的大大小小都受到了批评。至此,一场闹剧演完,演技最高的非康熙被人莫属,演技最差的是八阿哥一伙,隐藏最深的是胤禛。
邬思道审时度势让胤禛保举废太子胤礽可谓一举数得,胤禛是最大的赢家胤礽被废后,康熙让大家公开推选新太子,这可给胤禛出了难题,自己到底怎么办?是继续支持废太子呢还是自己表面当太子的心思呢?到底该如何选择?
其实,胤禛最开始的时候,是属于太子一党的人,包括十三阿哥胤祥也是,但他们是实心为国办差的阿哥,并没有什么私心。太子被废之后,他也慌了神,于是就同府里的谋士邬思道商量,邬思道在《雍正王朝》里可谓神一般的存在,对帝王心术,对众人都心思了解到了细思极恐的地步,这也是他最后能明哲保身的关键所在。
邬思道首先给胤禛分析胤禛自己如果要做太子的利弊,如果胤禛自己表明当太子的心思,不但“八爷党”那么庞大的一帮人要群起而攻他,另外支持废太子胤礽故旧也要起来攻击他,所以自己表面这种心思是断然不可行的方案,一旦把这种心思表露出来,只能是一败涂地!
反过来举荐废太子胤礽复位,虽说是要冒一点点风险,但进可攻退可守,这显然是最好的一种可行性方案。即使举荐不奏效,满朝文武、黎民百姓也会视胤禛为忠义之士。成,则收利,不成,收名,有何不妥呢?
举荐八阿哥胤禩更是不可能的事儿,众人都跟在老八的屁股后面,胤禛即便举荐也落不着什么好处,更何况胤禛和老八一伙矛盾极深。胤礽当了几十年的太子,如今被废了,如果没一个兄弟出来说公道话,这于人情天理上都是是说不过去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胤禛举荐废太子胤礽的举措是非常正确的,这正合了康熙的心思,康熙对胤禛满是赞誉之言,支持太子胤礽的人更是对胤禛满是感激,胤礽本人更是痛苦流涕,感动的哇哇的,胤禛收获了人心,获得了好名声,谁也没得罪,最重要的是获得了康熙本人的赞誉。
写在最后邬思道让胤禛举荐废太子胤礽复出可谓用心良苦,收获颇丰,邬思道在这部剧里好似神一样的存在,对帝王心术了解到了细思极恐的地步,保举废太子胤礽,正合了康熙的心思,骨肉兄弟几十年,胤礽被废,胤禛出来替他说几句,显出来了他对胤礽的亲情、忠心与君臣之道,收获了人心,获得了一片赞誉之声,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康熙的圣心,此举可谓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小崔拙见,欢迎关注点评,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和四大祸水有何相似结局?
我是尘观,我来聊一聊。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几乎家喻户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她们的荣辱紧系着当时国家的命脉,百姓的幽幽性命。这四大古典美女为千古的东方美韵增辉。西施可惜玉体为国献身,国与已俱损,与范蠡一叶扁舟隐遁于太湖烟波之中;王昭君幸福全无,为胡人妻母实出无奈,在月光下抚琴而去;貂蝉为英雄掌中玩物,被他人作肉箭使用,扑剑升仙,一道色影重归月宫;杨玉环被逼香殒荒山,死无葬身之地。从梨花树下一缕香魂飘洋过海。史上许多美人,命运同样。自古红颜多薄命,丑女多福多贵,天妒红颜,似乎美人总是多灾多难。1、沉鱼的传说--西施西施本是浣纱女,貌似桃花肌似玉;秀水溪边洗衣时,鱼儿忘游沉下去。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浣纱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西施不负大王命,不负故国情后的宿命是沉入深湖去做水美人,投身龙王爷的圣殿,她是兴国女子也是亡国女子,千古评判唯有薄命二字。2、落雁的传说--王昭君昭君出塞雪花飘,雪中红梅是红袍;为国平安联姻去,琵琶声中雁坠掉。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她也许是比较完美的和平使者,她虽然沉寂汉宫悲秋,但历史没有让她在毛画家的笔下沦落,历史赋予她神圣使命,汉主在和亲的日子乍见这位貌若天仙的美人虽恼却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终是国家利益为生,这也不失一代智君之举,没让色心迷昏头。美人带着离家的幽怨,带着一国子民的托负踏上茫茫草原之路,踏上一条相思之路,踏上一条连接漠北江南友谊之路,她是可亲的,她没让她的美貌沾上污点,所以她又是幸运的女子,想想倘若她真的被毛画家画的真如其人,她还能有今天的身后名吗?我们不得而知,这或许只能说是冥冥中自有定命,万事强求不得。3、闭月的传说--貂婵貂蝉本是一歌姬,能歌善舞容俏丽;献帝大臣王允喜,捧之月儿不敢比。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於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貂蝉周旋於此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后吕布杀死董卓,自命丧白门楼,二人都死非命。《凤仪亭》就是叙述这段故事的。4、羞花的传说--杨玉环玉环本是农家女,一日皇缘进宫去;青春虚度含泪叹,花收叶卷为她屈。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羞花”称号得来。杨贵妃是人们最熟悉的了,可以说是四美中最不幸最为薄命的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帝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玉环的美丽,估计是谁都不能抗拒得。而由于她的美丽,“春霄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不但如此,“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样,唐玄宗怎么能治理好国家?所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而衰和杨玉环的受宠不无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杨贵妃当然是“红颜祸水”了。她先帝王子之妃后为夫之父之嫔。从伦理道德上她已是遭遇极为难堪的,再加上她色迷君心致使好好一个盛唐陡入战乱,闹出“安史之乱”的闹剧,逃亡路上搞得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将士们越思越生气,六军还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杨贵妃堂兄,贵妃亦难免其责,认为不是杨玉环盛唐会变成这么不堪之境地?他们在疲惫不堪中终于一致举手投票裁决杨贵妃死罪,且立斩不赦,否则六军不发。君王掩百救不得,贵妃亦被自缢死于马嵬坡,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死了还要扛上红颜祸水沉重的历史责任,有啥办法?白居易一曲《长恨歌》又抵什么呢?敢和皇帝多次发生争执的李泌?
马亲王的《长安十二时辰》大火之后,很多人才知道,唐朝还有李泌这号人。今天我就来讲讲,这位开元时期的小狐狸,是怎么修炼成德宗朝的老戏骨的!在整个唐朝数以百计的宰相中,选一个为官经历最诡异的,李泌必然位列魁首。
这位历经玄、肃、代、德四朝的政治老狐狸,四度离朝、两度拜相,与天子同驾的“修道山人”,却是个最顶级的战略家。
在唐朝最困窘之时,他一手构建的“贞元之盟”,将间隔数千里的南诏、回纥、大食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横跨亚洲半壁的反吐蕃联盟,使唐王朝得以缓过气来,又支撑了百年之久。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位《长安十二时辰》里张小敬口中的“小狐狸”,是怎么修炼成德宗时期老戏骨的!
先来说说,李泌的名字里“泌”的读音。
泌,有两个读音:(1)mì;(2)bì。
读mì时,作“分泌”讲,动词。
读bì时,作名词,如河南泌阳(Bì阳)。
李泌的表字是“长源”,跟河流有关,所谓源远流长,寄托了其父母对他的深切期望。
而泌水(今泌阳河)是一条著名的河流,泌水就读“bì水”。所以,应该叫李泌[bì]无疑。
这也正是《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了减少麻烦历史人名多有改动,但却保留了[bì]读音的原因。
一、玄宗朝的小狐狸李泌(722年-789年),祖籍辽东郡襄平县(辽宁辽阳),京兆府(陕西西安)人士。
他少年成名,七岁便上达天听,接受了唐玄宗的召见。
开元十六年(728年),玄宗让燕国公张说试试李泌的能力。张说请李泌以棋盘棋子赋“方圆动静”。
李泌答道:“方就像行义,圆就像用智,动就像施展才能,静就像感到满意。”
张说听后非常惊讶,这便是《三字经》“泌七岁,能赋棋”的由来。
但当时,玄宗朝内的老狐狸太多。年纪轻轻的李泌,虽然深得张九龄、贺知章、张廷珪器重,但也就只有靠边卖萌的份儿。
《长安十二时辰》里写他担任靖安司司丞是幻化,李泌最接近李隆基的阶段是在天宝年间,奉诏入宫给皇帝讲《老子》,并因此待诏翰林,供奉东宫,接触到了太子李亨。
在此期间,年轻气盛的李泌写诗讥讽杨国忠、安禄山等人,被一脚踢出长安,去了蕲春郡(今湖北蕲春)。
不过,这也算不得坏事。
根基尚浅的李泌,得以躲开了政治漩涡的核心,而他所缺的恰恰是历练。
另外,在李泌供奉东宫期间,与太子李亨结下了深厚的交情,这为他之后的复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肃宗朝的“权逾宰相”。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爆发。
叛军攻破潼关后,李隆基仓皇幸蜀。憋屈了大半辈子的李亨,在灵武(宁夏灵武)即位。
35岁的李泌,奉诏以“山人”身份回归朝廷。虽然李泌拒不受官,但肃宗极为赏识他,言必称“先生”,不呼其名。
二人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李泌敢做别的大臣无比忌讳之事——谏言太子废立。
当时,李亨任命李泌为广平王李俶(唐代宗李豫)的行军司马,并对他说:“你曾经侍从过上皇(玄宗),中间又作过我的老师,如今下任广平王行军司马,我们父子三代都仰赖你的辅佐了。”
但此时,李亨最喜欢的儿子是建宁王李倓。他想任命李倓代替李俶,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
李泌看出了苗头,便对李亨直言道:“建宁王的确聪明,但广平王是嫡长子,难道你想无过而废吗?”
被说中心事的李亨,呐呐的回答道:“广平王已是太子,又何必非要做元帅呢?”
李泌毫不避讳的反驳道:“假如建宁王立下军功,他还能不做皇帝吗?”
李亨的冷汗顿时就下来了,被问得张口无言。(想想李亨是怎么上去的?再想想李世民是怎么上去的?这种话也就李泌敢说!)第一次规划“天下棋局”的大战争方略。此时的李泌,已进入“天下为棋盘,万民为棋子”的大国手状态。
他在上奏的《平叛策》中指出,此前唐军一直在与叛军反复争夺各个城市,却没有人从更宏观的角度上审视整个战局。
此时,战斗力不占优势的唐军,不应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应该利用广阔的地理空间,从东西两个方向调动叛军主力,使其首尾难顾,进而彻底消灭。
为实现这一战略方针,他制定了一套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争方略,并将平叛战争分成为三个阶段:
其一、充分调动叛军
针对叛军骤然取胜,占据中原广大地区后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的情况。
密令郭子仪的朔方军开放华阴一角,放更多叛军入关中,尽量将其向西拉扯。
同时,郭子仪的朔方军则取道冯翊郡(陕西大荔县)入河东,接替李光弼的位置堵住叛军回身之路。
而李光弼所部河东唐军,则从太原取道井陉穿越太行山入河北。
这样,“头在关中,蛇在洛阳,尾在范阳”的叛军长蛇阵,将被唐军一刀斩为两段。
其二,覆巢战术
建宁王李倓所部唐军,经塞外直插安史叛军老巢——范阳。
先期已从太原出井陉入河北的李光弼部,自南向北突进,攻击范阳之南。
两支唐军互为犄角,夹击叛军而覆其巢穴。
其三,四面合围彻底解决叛军问题。
一举摧毁叛军老巢后,凭借此战的震慑效果。
再以大军四面攻击,将已成无根之水的叛军,彻底消灭在两京周围,实现国家的重新统一。
李泌的平叛方略
李泌自信的认为,如果按这个“牵头、斩腰、断尾”的战略实施,“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夫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
但这个是以时间换取空间、兼顾长治久安的计划,难以获得唐肃宗的认可。
算无遗策的李泌唯一忽略了一处,便是长安在一个帝王心中的分量。尤其是一个皇位得来,不那么令人愉快的君主,心中的分量!等郭子仪从回纥借得大军之后,李亨下令即刻收复长安。
当李泌赶来争辩时,李亨很不高兴的说道:“今战必胜,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阳乎!”
不听李泌“万全、久安”之计的结果,大家都已知道了。安史之乱平叛不彻底,导致唐朝之后150年,都在不断品尝苦果。
不过,这一切暂时已经和李泌没有关系了。
作为一度“权逾宰相”的存在,李泌很快便遭到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
但当时,李亨对他无比信任,甚至在李泌熟睡时,用大腿给他做枕头。
可当唐朝以惨痛代价收复两京后,朝野上下均以为大势已定,开始不断有人在李亨耳边吹风。
见此情景,李泌只得以修道为名,遁入衡山,寻避祸之道。
三、代宗朝的两起两落宝应元年(762年),李亨驾崩,新任皇帝便是受过李泌保护的广平王李俶(李豫)。
李豫上位后,颇念过去的香火之情,即刻招41岁的李泌,入朝商议国事。
但此时,唐朝宦官掌兵已成沉疴。李豫本人就是宦官李辅国带兵拥立的,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王拜相的宦官。
李辅国的骄横达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他居然敢对李豫说:“大家(皇帝)但内里坐,外事且听老奴处置。”
更严重的是,朝中重臣也没几个好东西。宰相元载(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元载)虽嗜好读书,颇有才干,但心胸狭窄,专权跋扈。
他断定李泌必将是其权臣之路的障碍,在李泌入朝不久便唆使同党不断排挤。
代宗一朝,李泌两次排挤出京,在朝中根本无法施展。
对此,代宗李豫并不是不清楚,但他对程元振、元载、常衮等人也没什么办法,只好对李泌说:“先生将就一点,外出走走也好。”
这一走,就走过整个代宗朝的17年。
元载剧照
四、德宗朝的力挽狂澜。779年(大历十四年)五月,代宗病逝于长安,太子李适即位,这便是唐德宗。
李适是个想有一番作为的皇帝,执政初期,他克己奉公、任用贤能、疏斥宦官,一度确实出现了中兴的迹象。
他刚刚登上帝位,便诏告天下罢黜各州进贡鹰犬玩物。
山南的枇杷、江南的柑橘,每年进贡一次供享宗庙,其余一律停止。其余如奴婢、春酒、铜镜、麝香等贡项也一律废止,还下令国家饲养的三十二头舞象、供皇帝狩猎用的五坊鹰犬全部放生,梨园使及伶官全部裁撤。
他过生日时,禁止各地进献贺礼,并将藩镇李正己、田悦所献的三万匹缣全部纳入国库,代替租赋。
同时,他启用了唐朝数得着的财税专家杨炎,开始在全国大力推行“两税法”增加财政收入,梳理国家漕运。(《倒在权斗坑里的理财高手——唐朝宰相杨炎》)
但上述种种措施缓不济急,并不足以扭转唐朝百余年来积累的沉疴痼疾。随着,李适的心情越来越急切。
他在著名奸相卢杞的诱导下,开始征收“房产税”(“间架税”)、“商业附加税”(“除陌税”)和“交易抵押金”(“纳质钱”)。
这下可犯了众怒,全国上下民怨沸腾。(《唐朝名臣名将系列(六)——长得难看,心眼还坏,连皇帝都坑》)
而此时,唐朝的藩镇割据也愈演愈烈。从781年(建中二年)开始,唐朝连续遭受了“四镇之乱”、“泾原兵变”、“奉天之难”的打击。
在泾原乱兵突入长安时,口中高喊:“不抢你们的‘纳质钱’,不收你们的‘间架、除陌税’了!”
顿时,长安百姓几乎全部倒向乱军,一起与之鼓噪前行,可见民众对卢杞推行税制的恶感。
在“四镇之乱”、“泾原兵变”、“奉天之难”的过程中,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先后称王,朱泚占据长安称帝、李希烈在汴州(河南开封)称帝,史称“四王二帝之乱”。
逃出长安在困居于梁州(陕西汉中)的李适,不得不在公元784年(兴元元年)正月,颁布了《罪己诏》。
这份由陆贽执笔的《奉天改元大赦制》写道:“(朕)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察征戍之劳苦……,其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及所管将士官吏等,一切并与洗涤,各复爵位,待之如初,仍即遣使,分道宣谕,……并从赦例原免,一切不问。”
想当初锐意削藩,如今罪己诏一出,河北藩镇因循旧制,起兵作乱之罪尽免。不过短短三年,德宗心境之别,可谓判若云泥。
彷徨无计之中,李适又想起了漂泊在外的李泌,连发数道诏书,招其至行在(天子巡行之处)奏对。
此时的李泌,已是个63岁的老人了。李泌出山图
李泌奉诏入朝后,根本顾不上经济天下。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件事,是如何解决西部陇山(六盘山)防线,唐军的吃饭问题。
他对德宗说:“今年秋防,征发了十七万人戍于京西,每年吃粟二百万斛,折钱三百余万缗。国家连年遭受饥荒,经费不足,即使有钱,亦无粟可买。
臣有一策,可以不减戍卒,不扰百姓,粮食皆足,府兵可成。
现在吐蕃居原州、兰州之间,以牛运粮,粮尽而牛无所用。请以府库将积年劣缯染成彩缬,通过党项,以彩缬向吐蕃易牛,三匹缯换一头牛,可换吐蕃六万头牛。
再以麦种分赐沿边军镇,召募戍卒,耕荒田而种之。约好明年麦熟只还一倍粮种;其所余者按照时价加五分之一的价格,官署尽买之。关中土地肥沃,所收必厚。戍卒获利,耕者将多。戍卒因屯田致富,必安于其土,不再思归。
按旧制,戍卒三年一代,及其将满,下令有愿留者,即以其所开田为永业田。不过数年,则戍卒皆为土著,即以府兵之法理之。如此则可以变关中疲弊为富强。”
德宗按照李泌的计策施行,戍卒应募愿屯田者占大半,士卒之心皆安,关中军情稍安。
随后,他又断然否决了,德宗割让伊西(今新疆库车)、北庭(治今新疆奇台西)给吐蕃的想法(陆贽连《慰问四镇北庭将吏敕书》都写好了),认为此乃“资敌之举”。
不久,吐蕃大相尚结赞在平凉川劫盟杀使。自唐朝副使崔汉衡以下,60余名唐官被扣押,1000余人被俘,史称“平凉劫盟”。
平凉劫盟后,唐蕃关系瞬间跌入谷底。此后三十余年,李适开始执行强硬的对蕃“三不政策”(不谈合盟、不见蕃使、不接国书)。
李适交好吐蕃的梦想破裂后,李泌开始着手构建,“西联大食、北和回纥、东结南诏”的反吐蕃战略联盟(因在德宗贞元年间,也称“贞元之盟”)。
此事的关键环节是“北和回纥”,但之前只要一有大臣提回纥俩字,李适立马就翻脸。所以,这雷只能李泌自己抗。
李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与回纥有旧仇。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适还是雍王时,曾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入回纥大营见牟羽可汗。
回纥可汗怪罪李适,见面时没有行“拜舞大礼”。
李适的侍臣药子昂,以李适是太上皇(玄宗)的嫡孙,且当时唐庭有丧葬(玄宗、肃宗相继去世),不应该“舞蹈”为由据理力争。
结果,牟羽可汗倒是没敢把李适如何,但几个侍臣都被当着面打死了。
此事被李适认为是奇耻大辱,25年过去了,依旧念念不忘。
即便回纥牟羽可汗早就被现任可汗杀了,而回纥也屡屡放出与唐修好的善意,但李适就是假装没看见。
为了能够说动德宗,李泌和他硬是谈了十五次。把李适谈的,连“北合回纥之事,留给朕的子孙去做吧。我活着一天,此事断不可为”的话都说出来。
但李泌依旧死咬着不松口,最后,李泌也急了,跟德宗说:“陛下既然不答应联合回纥之事,那放老臣回家吧!”
德宗一看,李泌要摔耙子不干了,也有点懵圈,就想找个台阶下。
他转头问殿上的两位老将李晟和马燧意见如何?
本来讨论这件事儿,李晟和马燧站一边声都不敢吱。不成想,德宗突然问起他俩的意见了。
这两位老将是什么人物?
战场上滚了一辈子,精得眼睛毛都是空的。
而且,两位都深谙边事,早知联合回纥是唯一之路。
再说了,二人都因为平凉劫盟一度被德宗猜忌。
恰恰是李泌回朝后,对德宗说:“李晟、马燧有大功于国,闻有谗之者,望陛下坦然待之,使其自保无虞”,曾感动得两位老将嚎啕大哭。
这回德宗相问,李晟和马燧对视一眼,又看了一眼李泌,小心翼翼地说:“果如李泌所言,回纥可汗确有亲近唐朝的迹象。”
李适一声长叹:“你们都不站在朕这边,朕还能怎么办?”
就这样,李泌死缠烂打,又是威逼、又是利诱。终于,让李适同意了回纥的求亲申请。
李泌画像
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十月,回纥合骨咄禄可汗派妹妹、国相和其他高官为迎亲使,一千多人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赶到长安,迎娶咸安公主。
合骨咄禄可汗在给德宗的上疏中,用极为谦卑的语气说:“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资治通鉴》卷二三三)
意思就是,“咱们以前是兄弟,现在我娶了您女儿,就是您半拉儿子。吐蕃那小子,要是以后再敢揍您,我踢死他!!”
还别说,李适这女婿真是说到做到,回鹘(娶咸安公主后,改称回鹘)骑兵大量南下,在天山南北、河西走廊,与吐蕃展开了长达50多年的血腥角逐。
随后,大黑衣食(阿拔斯王朝)开始从西往东挤压,回纥从北往南侵袭,南诏从东往西扩展,唐朝陇右防线的压力遽减。
《新唐书•大食传》记载,“贞元中,(黑衣大食)与吐蕃为劲敌,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其力不足也”。
唐朝凭此“贞元之盟”,以不及百分之一的资源消耗,达成了缓解自身压力的目的。
这就是李泌的高明之处!
从大局着眼,以细微入手,该坚持处当仁不让,当迂回处曲折蛇行,不愧是唐朝最顶级的战略家。唐德宗建中四年疆域图
纵观李泌一生,虽因披着修道的外衣而被后世儒家所轻(“常持黄老鬼神说,故为人所讥切”《新唐书·李泌传》)。但他所行所止,都堪称不折不扣的阳谋。
就拿“贞元之盟”来说,回鹘强盛后,南下与吐蕃争夺生存空间是必然的,李泌要做的只是拉住回鹘,不使其成为吐蕃的盟友。
黑衣大食和吐蕃也一样是结构性矛盾,杨良瑶越洋西访,不过是给他们一个继续的信号。
而南诏国在玄宗朝倒向吐蕃后,虽然吐蕃与之和亲,但多年不断征粮征兵,早就令其不堪忍受(吐蕃曾数次从南诏征兵去西域征战)。李泌要做的不过是告诉南诏国,你还有一个更好的结盟选择。
这三点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作为一个身在迷雾中的当事者,如何纷繁的信息中,辨别真伪,明确用废,便是考验政治智商的难题了。
就像德宗初期执行的是,联合吐蕃对付回纥的战略,但却导致平凉劫盟事件发生。
这更凸显了李泌的高瞻远瞩、目光如炬。
793年(贞元九年),南诏国上表归唐时,李泌已经无法看到了。
贞元五年(789年)三月,他在长安宅中安然故去,享年六十八岁。
这位两度拜相、四代帝师的老臣,从玄宗朝的小狐狸,成长为德宗朝的老戏骨,为了大唐他耗尽了最后的心力。
当他长眠于榻上,心中应无遗憾!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对上官婉儿了解不多,这里主要说下卓文君的人生经历。
初初遇见你说到卓文君,她的人生注定绕不开一个叫司马相如的人。
卓文君是位富家千金,父亲是临邛富商卓王孙,本来十六七岁的时候就正常出嫁了,不幸的是她的第一次婚姻只有短短几年,因为她的丈夫意外死亡了,于是卓文君一直在娘家守寡。
直到那一年阳春三月,家里来了很多贵客,其中有一个会弹琴会唱歌的帅哥——司马相如。可能是对卓文君的美色早有耳闻,也可能是对卓文君的才华仰慕已久,总之,酒宴上司马相如借为大家弹唱一首乐曲助兴的机会,以一首《凤求凰》向卓文君抛出了求爱的信号: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听到这首求爱情歌后的卓文君当场爱上了司马相如,二人当天夜里就一起离开了卓府,然后同居了。
当垆卖酒——相爱,就要同甘苦,共患难对于二人的恋爱,卓文君的父亲一度强烈反对,因为那是的司马相如还只是个失业在家的穷书生,和自己女儿门不当户不对户不对,于是他一气之下和卓文君断绝了关系。
因为得不到卓王孙的经济支持,二人没有收入来源,这才有了我们所熟知的当垆卖酒的美谈。
根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
相如与(卓文君)倶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与保佣杂作,涤器于市中。这正是这份真情最终打动了卓王孙,让他不再反对这份姻缘,并且把自己的家产分给他们一部分。
卓文君靠才华化解婚姻危机后来司马相如的文章得到了汉武帝的欣赏,并且诏他入京,司马相如离开成都时(二人后来定居成都),卓文君送他到城外,经过成都城外的驷马桥时,司马相如信誓旦旦的说——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
意思是自己一定会混好归来,并且接卓文君去过好日子。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只做到了前半句。入京后的司马相如凭借《上林赋》得到汉武帝重用,做了中郎将,后来还出使西南,写下了名篇《难蜀父老》。
升官发财后的司马相如似乎已经把家中的妻子卓文君忘在脑后,开始盘算着给自己迎娶茂林女为妾。
得知司马相如将要娶妾的卓文君心痛不已,她写了一首《白头吟》表达心志: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似乎是这首诗起到了作用,唤起了司马相如对昔日恩爱的怀念,于是他放弃了娶妾的想法,把卓文君接到了身边一起生活,并且终其一生都没有再娶。
往后的余生,我只要你经过茂林女一事后,二人的感情再也没有出现过危机,两厢厮守,一世白头。
后来司马相如病危,临终前还把自己的后事托付给了卓文君,卓文君也不负所托完成了司马相如的遗愿。
这就是卓文君的平凡而精彩的一生,关于这位才女的记载并不多,我们只能从她给我们留下的典故和作品中去了解这样的一位才女,比如当垆卖酒、成都的文君井,《白头吟》、《诀别诗》等等。
【我是历史中简堂观点君,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