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之的一词多义?
《桃花源记》一词多义1、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2、出:(1)不复出焉:出去。(2)皆出酒食:拿出。3、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2)寻病终:副词“不久”。4、舍:(1)便舍(shě)船:动词,离开。(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5、中:(1)中无杂树:“中间”。(2)晋太元中:“年间”。(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6、志:(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7、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周观鱼之桃花源记解析?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一、文学常识 1.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文学家。字元亮,世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2.记:古代一种文体,它用来记载事物或发表议论,有时也用于说明。 二、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1)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2)数(3)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4)缤纷(5)。渔人甚(6)异(7)之,复前行,欲穷(8)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9)船,从口入。初(10)极(11)狭,才(12)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13)开朗(14)。土地平旷,屋舍(15)俨然(1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7)。阡陌(18)交通(19),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20)如外人。黄发(21)垂髫(22),并怡然(23)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24)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25)来问讯(26)。自云先世(27)避秦时乱,率妻子(28)邑人(29)来此绝境(30),不复(31)出焉,遂(32)与外人间隔(33)。问今是何世,乃(34)不知有汉,无论(35)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36)所闻,皆叹惋(37)。余(38)人各复延(39)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40)云:“不足(41)为(42)外人道也。” 既(43)出,得(44)其船,便扶(45)向(46)路,处处志(47)之。及(48)郡下,诣(49)太守说如此(50)。太守即(51)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52),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53)士也,闻之,欣然(54)规往(55)。未果(56),寻(57)病终。 后遂无问津(58)者。 三、注释 (1) 缘:沿,沿着。(2) 夹岸:两岸。(3) 数:几。 (4) 英:花。(5)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6) 甚:非常。 (7) 异:感到惊异。(8) 穷:尽。这里指走到……尽头。(9) 舍:扔。 (10) 初:刚刚。(11) 极:特别。(12) 才:仅仅。 (13) 豁然:开阔的样子。(14) 开朗:开阔而明亮。(15) 舍:房屋。 (16) 俨然:整齐的样子。(17) 属:类。(18) 阡陌:田间小路。 阡:南北走向的叫阡。陌:东西走向的叫陌。(19) 交通:互相通达。 (20) 悉:都。(21) 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借指老年人。 (22) 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借指儿童。 髫:小孩下垂的短发。 (23) 怡然:愉快的样子。(24) 要:通“邀”,邀请。(25) 咸:都,全。 (26) 问讯:询问消息。(27) 先世:前辈,祖先。(28) 妻子:妻子儿女。 (29) 邑人:同乡。(30)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31) 复:再。 (32) 遂:于是,就。(33) 间隔:隔断,隔绝。(34) 乃:竟,竟然。 (35) 无论:不要说。(36) 具言:陈说,叙说。(37) 叹惋:叹息,惋惜。 (38) 余:其他的。(39) 延:邀请。(40) 语:告诉。 (41) 足:值得。(42) 为:向。(43) 既:已经。 (44) 得:找到。(45) 扶:沿,沿着。(46) 向:原先。 (47) 志:标记。这里指做标记。(48) 及:到。(49) 诣:到……处所。 (50) 如此:指发现桃花源的事。(51) 即:马上。(52) 志:标记。 (53) 高尚:高洁。(54) 欣然:兴致勃勃的样子。(55) 规往:打算前往。 规:计划,打算。(56) 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 (57) 寻:不久。(58) 问津:问(通往桃花源的) 路 。津:渡口。 四、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沿着小溪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的路。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其他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桃花纷纷落下。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就看见一座小山。山脚下有一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人)就扔下船,从这个小洞走进去。刚开始特别狭窄,仅仅能容得下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发现一下子就)开阔敞亮了。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周围)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桑竹环绕,田间小路互相通达,(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见。人们来来往往,在田间耕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老少少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看到渔人,竟十分吃惊,问(渔人)从哪儿来,(渔人)仔细地回答了他。(他们)便邀请(渔人)回到家中,摆酒杀鸡做饭。村里听说有这么一个人,都来询问消息。(他们)自己说祖先躲避秦朝时的动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就跟外界的人隔绝了。问现在是哪一朝,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都长叹表示惋惜。其他的人又一一延请(渔人)到家里,都拿出酒和饭菜。停留了几天,就辞别离开。这里的人告诉说:“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便沿着从前的路,到处留下记号。到了武陵郡城,(他)如此这般地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太守。太守当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桃花源),寻找以前做的记号,可不久就迷了路,再也找不到路了。南阳郡的刘子骥,是一个声望很高的人,听说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结果没实现,不久他就染病死了。后来就没有问路的人了。 五、字词、句式 1.字音、字形 夹(jiā)岸 缤纷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阡(qiān)陌(mò) 黄发垂髫(tiáo) 怡(yí)然 邑(yì)人 遂(suì) 叹惋(wǎn) 诣(yì) 遣(qiǎn) 刘子骥(jì) 问津(jīn) 2.词类活用 ① 林尽水源。尽: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② 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③ 复前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④ 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⑤ 不复出焉。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⑥ 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⑦ 未果。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3.一义多词 ① 缘溪行。便扶向路。缘、扶: 沿着。 ② 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要、延: 邀请。 ③ 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出酒食。悉、咸、皆: 都。 ④ 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人语云。道、云:说。 4.古今异义词 词语古义今义词语古义今义 交通互相通达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妻子儿女男子的配偶 无论不要说用作连词,不译鲜美鲜艳美丽食物的味道好 问讯询问消息询问,问候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 间隔隔断,隔绝指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不足不值得不够 开朗开阔而明亮思想、性格、心胸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如此像这样这样 既已经关系连词,既然俨然整齐的样子形容很像 扶沿着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缘沿着缘故,缘分 寻不久寻找延邀请延伸,延长 5.本文出现的成语:落英缤纷、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无人问津、不足为外人道。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 6.一词多义 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不久)舍便舍船(动词,扔) 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中中无杂树(中间) 晋太元中(年间) 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 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之忘路之远近(的)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代这件事) 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7.特殊句式 ①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② 省略句 a.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c.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d. 问所从来:问(之/渔人)所从来。 六、理解性默写 1.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3.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① 山有小口;② 初极狭。 4.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7.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 8.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 ①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③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3.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简答题 1.本文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2.概括段意: 第一段--渔人无意间发现了桃花源的入口。 第二段--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 第三段--写桃花源人热情接待渔人。 第四段--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人也没找到桃花源。 3.概括本文中心: 桃花源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强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 4.本文写法特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充满了传奇色彩。 5.本文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6.后世把“世外桃源”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 7.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意图是什么? 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它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写桃花源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8.作者虚构这样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有什么目的? 作者虚构了这样的社会,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也表达了对人人平等、人人劳动、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尽管当时的社会无法实现,但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9.第一段景物的描写带有神秘色彩。作者这样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下文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10.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了什么景色?说明了什么? 景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说明:桃花源环境宁静优美,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 11.为什么桃花源人“皆叹惋”? ① 为桃花源外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② 为桃花源外的人从没有过上安宁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12.桃花源人的人物形象:热情淳朴、热爱和平,过着安定美好生活的人们。 1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不希望外人扰乱这里和平宁静的生活。 14.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原因:桃花源的情况好,他也想让别人来这里过上好的生活。 15.假如太守找到桃花源,后果是:桃花源人重新过上痛苦生活。
桃花源记标语?
1、《桃花源记》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桃花源记》陶渊明〔魏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幸得识卿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什么意思?
有幸见到你如桃花一般的容颜,从此往后那蜿蜒小路也多出温暖春意。“幸得识卿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出自:北大女生节标语:中意也,盈盈红袖谁家女;文质何,郁郁青衿是吾生。幸得识卿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释义:第一句由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引申而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第二句中的阡陌一词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阡陌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多暖春”联系上文似指在桃花盛开的田间小路上,如若美人相伴,即便春寒料峭,也觉其乐融融,温暖丝丝。也可指漫步风景秀美的北大未名湖畔边的蜿蜒小路,春色明媚动人,温暖生津。来意:有点引用的成分在里面。出自北大中文系,男生送女生。因近日3月7日的女生节(三七节),全称男生集体哄女生节,或集体单行情书展览日。北大清华校园挂出各种横幅百余条北大挂横幅的事情。
《桃花源记》中“不复出焉”的‘复’是什么意思,“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的‘为’是什么意思?
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原文解析“不复出焉”出自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原文:《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创作背景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创作寓意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因为家门前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几度辗转,在各地做过几年小官,后厌烦俗世,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其中《桃花源记》是桃源诗的序言)等,有“田园诗人”之称。他也是田园派的鼻祖。他是第一位田园诗人。资料参考:《桃花源记》写作背景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6-8-4
复行数十步的复什么意思?
复: 又【原文】“从口入,初其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译文大意】“从洞口进去,最初较为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里面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此文出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