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觉失调歌词什么意思,心理学里是不是没有真正健康的人?
谢谢邀请!
深有感触的是,性格与心理健康没什么直接关系;而心态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有人说,内向孤独者心里就不健康,可是事实恰好相反,内向孤独的人反而心理非常健康,他们独立,自主,能够与自己相处融洽,享受自我的境界…孤独的人是内心强大的人!而看上去笑容灿烂的人却是抑郁症患者,难道他们的笑是假的吗?谁能体会到他们内心的恐惧和焦虑,脆弱和无助!如果他们的内心和外表一样开朗活泼,又怎会让抑郁找上门!所以自我心态的调整应该才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生命本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让生命变得精彩是我们对生命负责的态度!真正健康的人有着阳光的心态和健壮的身体;有着相对严谨的风格和思考习惯;他们不是没有烦恼,也不是没有烦心事,他们有着比别人更多更难解决的问题…但他们绝不会让烦恼占据自己太多时间,而且转换消极思想的能力很大!所以,健康的人有着健康的目标,健康的人是真正快乐的人!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健康的科学,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健康了我们的心灵,经常清扫心灵“垃圾”对我们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利!学会感恩,享受施予的快乐,改变自己的心境,建立正确的观点,相信有了爱生活就变得更有意义了…!
思觉失调粤语含义是什么?
思觉失调粤语含义是“精神异常”的意思。
“思觉”是“思想与觉知”的粤语缩略语。“思想”指内在精神世界的活动,“觉知”指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失调”指“失去协调、发生异常”的意思。因此,“思觉失调”就是指外在的感受与内在的精神不相统一的状态,也就是俗称的“精神病”。但由于“精神病”一词容易带有贬义,为免造成歧视和误会,香港地区就以“思觉失调”来代替“精神病”,以避免给患者造成尴尬。
都是幻觉难道😞?
如果说你只是有幻觉,而知道这些幻觉是假的,并且没有其他的症状,那么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幻觉在正常人中的比例也很高。
2013年荷兰的精神病学家吉姆(Jim van Os)和新西兰的理查德(Richard Linscott)的元分析综述研究发现,虽然精神分裂症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只有0.4%,然而幻觉和妄想在一般正常人中的发生率其实高达7.5%。也就是说,每1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看见或听见过不存在的东西,或者有完全不符合现实的妄想,而这些人都是社会人群中正常的一份子。从统计上来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听幻觉,并且幻觉在发达国家出现概率似乎比不发达国家更大。
幻觉和妄想在英文中统称psychosis,中文翻译为思觉失调。
去年七月美国精神病学杂志JAMA Psychiatry刊登了一篇至今为止最详尽的人口统计学调查文章,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约翰麦格拉思(John McGrath)等人调查了包括18个国家的31261个成年人,研究横跨2001年到2009年。在排除了药物或者睡眠的因素后,研究发现还有5.8%的正常人有幻觉或者妄想的经历,其中有幻觉体验的人是有妄想体验的人的四倍。鉴于这个研究涉及样本大,人口分布范围广,结果很有说服力地表明,精神异常不是非黑即白的分类,而是分布在广泛人群中的不同程度的体验。
在有幻觉和妄想的普通人中,大约三分之一只发生过一次这些体验,另外的三分之一发生过二到五次,而剩下的三分之一有过超过6次甚至100次的幻觉或妄想经历。这些正常人的思觉失调经历往往偶发性地转瞬即逝,不过也有一部分人会常常出现幻觉和妄想。
抑郁症忧郁症算精神障碍吗?
我是郭家心理姐,我来回答。
一般来说,我们对心理障碍的分类,是按照DSM-IV进行分类的。
DSM-IV所使用精神障碍分类系统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分类系统。
最新版本的诊断标准呢,把神经病排除在官方语言之外。
所以之前你可能会经常听到“神经病”这个词,但是现在呢,诊断标准放弃了这个术语,而是以“障碍”取代。
比如“强迫神经病”,现在被称为是“强迫障碍”。
在以前的版本呢,DSM临床医师可能会把重症抑郁症诊断为精神病。
现在的DSM-IV中,精神病所指的对象范围主要是限制在那些让患者与现实世界失去联系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障碍。
现在一般公认的六大重性精神疾病是:
1,精神分裂症
2,双相情感障碍(也叫躁郁症)
3,偏执性精神障碍
4,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
5,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6,严重精神发育迟滞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呢,躁郁症算是精神疾病(现在一般也会叫做双相情感障碍),但是抑郁症呢,还不完全算。
现在世界卫生组织也把精神分裂症统一正名为“思觉失调症”。
不管是属于精神疾病还是不属于精神疾病,其实现在社会大众都愿意了解更多,这是好现象。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帮助。
郭家心理姐,一个一边不吃药对抗躁郁症,一边靠心理学自救实现人生逆袭的心理咨询师,如果喜欢我的文笔不妨点赞,留言,转发,关注…
如何评价林奕含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这是根据林奕含的真实经历改编的,处处都显示着切肤之痛。
我实在无法冠冕堂皇、言之凿凿的说些华丽的辞藻来夸耀林奕含,那样对她倒显的有些虚伪。倒不如说这只是林奕含的自白书,她就是房思琪,这本书就是在告诉人们性教育的重要性,女孩儿在性暴力的加持下是多么的无助和悲观,女孩的心是脆弱的,她脑子很明白,她清楚,她心理明镜儿一般的清楚,老师的甜言蜜语不过是口蜜腹剑,可又不断的说服自己去相信,林奕含这个扒开自己伤口让别人看的女孩儿去了天堂,只愿所有的女生都活的坚强、快意。
笔法独特我想实在很难在文坛找到和林奕含写作笔法相似的人了,但她林奕含的写作笔法让我不自觉的想到歌坛的苏运莹,她们的词和文章内容都不求修辞,把中文的词性弄的支离破碎,但两人表达的感情却截然相反,苏运莹的词里有的是自由、快乐和杳渺,而林奕含的笔下是绝望、羞愧和不安全感,感性十足,带入感强,能够不管不顾传统的修辞而大胆推陈出新,她在描写许伊纹家暴之后伤心的文字,就能看出作者的写作功力“眼泪流下来,就像是伊纹脸上拉开了拉链,让她们看见金玉里的败絮。”
脉络简单和其他小说复杂的情节相比,小说的故事很简单,讲述了两个漂亮女孩儿的故事,一条线是温婉博学的许伊纹嫁到富人家常常受到家暴,最后选择离婚,再嫁了一个深爱自己的男人,另一条线是房思琪在十三岁时被李国华老师诱奸,不正当关系维持到房思琪高中毕业,最后房思琪因为种种原因疯掉了。读完之后,我竟然有一种漂亮就是原罪的感觉,男人也果然是视觉动物,文中还有一个和房思琪一起长大的姑娘刘宜婷因为长得丑躲避掉了一切祸患。读到这儿我心里有些窃喜的心酸,喜在她因为丑而活的自在,酸在她想要报复李国华而被李国华骂长得丑的神经病母狗也配?!丑女孩儿也是渴望被爱和被保护的吧,而李国华爱房思琪吗?不,他不爱她,要说爱也只是爱她的方便,爱她的敢怒不敢言。
关于疑问为什么不停止呢?为什么不结束和老师这段关系呢?我在刚看完时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房思琪本可以用力斩断一切的,却选择自欺欺人的维系感情,到底为了什么。后来我想明白了,大概每个女孩对初恋都最难忘怀吧,因为是第一个所以耿耿于怀,因为是第一个怎样都选择忍耐,但“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四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房思琪的第一个是畸形的,她放不下自己高傲的自尊心却选择放下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骗自己爱上老师,即使是大她37岁的老师,可悲且心酸。
如果家里有女孩儿,请好好爱她,她们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娇嫩的花儿,好好保护她们,别让她们受伤。
你最喜欢我们与恶的距离中的哪个角色?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
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底有多长?
在国产剧继续肆意荒芜的3月,一部台剧悄然开播,并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这部剧就是由阔别观众已久的贾静雯主演的《我们与恶的距离》。如今10集的电视剧已经播完,但豆瓣评分依然高达9.5,我们在赞叹其品质之高的同时,也不禁感慨其立意之深远。
《我们与恶的距离》讲的故事与【救赎】有关。一个极度冷血残忍的无差别杀人案之后,无论是受害者的家庭,还是加害者的家庭,都统统陷入了支离破碎的绝境,在媒体的推波助澜、煽风点火之下,所有与此有关的人都在痛苦中苦苦煎熬。
贾静雯饰演的宋乔安是一家电视台的新闻总监,在工作上她雷厉风行,对待下属极其苛责,被冠以“总裁”之名;在家庭上她与丈夫关系糟糕,处在离婚的边缘,与女儿关系冷淡,无法正常交流。而造成这一切的,正是儿子死于两年前的无差别杀人案中这件惨剧,作为受害人家人的她,内心只有痛苦与怨恨。
陈妤饰演的李大芝是宋乔安的助理,在工作上她兢兢业业,谨小慎微;在生活中她修改姓名,谎称父母双亡。而这一切,也是因为两年前的那桩无差别杀人案,但她,是凶手的亲妹妹。因为无法面对受害人的亲人,她跟父母选择了逃避,选择了像老鼠一样生活。
一场杀人案,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之后的每一天,都是生活在无间地狱,他们,都需要【救赎】。
而让这【救赎】发生的,就是我在《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最喜欢的角色——应思悦。
既不是受害者的家属,又不是加害者的家属,为什么她会成为推动【救赎】的人呢?而这些,还要从她的故事讲起。
由曾沛慈饰演的应思悦是一家饮料店的店主,独立乐观的她正处在将要结婚的甜蜜中,生活就像她做的饮料一样,有滋有味,甜甜蜜蜜。然而顺遂的只有马路,人生并不会,随着自己弟弟与父亲闹翻住在自己家里之后,意外就开始接踵而至。
刚开始她以为弟弟只是因为工作的原因脾气变坏,但长时间的相处下来,她跟自己的房客发现弟弟的精神似乎出了些问题,在弟弟又一次情绪失控要伤害她的时候,她终于将弟弟送到了医院,结果被告知弟弟患了思觉失调症,也即精神分裂症。
然而这还只是个开始,在即将结婚的男友知道她弟弟患病之后,他的家人不仅没有关心之意,反倒是逼她做检查,看看她是不是也有精神问题。大失所望之下,她与男友彻底分手,转而好好照顾自己的弟弟。
而意外,再次发生了,她眼中的那个有些唯唯诺诺的房客,竟然就是媒体整日寻找的无差别杀人案真凶的家人,也即李大芝。然而知道这些的她并没有让李大芝离开,反而是让刚刚因为身份暴露而无法在公司待下去的李大芝去自己店里工作,即便后来被媒体报道也依然坚持让李大芝留下,并且鼓励她勇敢面对。
在与应思悦的相处中,李大芝看到了她在面对生活中的无常时是怎样做的,即便弟弟患了思觉失调症,即便父亲秦心脏病复发,即便与相恋多年即将步入婚姻的男友分手,她依然没有逃避,从来都是直面生活,勇敢面对。
在她的感染下,李大芝也勇敢的抹去了保护色,选择直面受害者的家属,选择去获得他们的原谅。尽管这条路很难,尽管受害者家属很可能不会原谅,但逃避不会实现【救赎】,面对才会。
《我们与恶的距离》远不止笔者在上面谈到的这些,每个角色都有让人深思的地方,但尽管如此,从开始到最后都在勇敢直面生活的应思悦依然是我最喜欢的角色。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撰文/梅姨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