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尾芭蕉歌词是什么意思,日本文学的发展有哪些很特别的地方?
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关系密切,尤其在古代,日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其思想价值和审美特质都深深打上了汉文化的烙印。近现代以来,日本全面西化,明治维新改革的成功,促使日本对西方文化进一步推崇,表现在文学上,就是许多西方流派及理论在日本的繁荣。日本文学善于借鉴外来文化,融合性强,但又不失其独立特质。就古代而言,它与中国文学有许多同质性,其特别之处在于同中存异。就近现代而言,它学习西方,将东西方文化融合,其成功之处反向影响中国文学,为中国的文学改革实践提供了较多经验。
日本古代文学一般沿用历史分期,即大和时代(?—794,又称"上代")、平安时代(794—1192,又称"中古")、镰仓·室町时代(1192—1603,又称"中世")和江户时代(1603—1868,又称"近世")。日本古代没有文字,所以日本最早诞生的书面文学是汉文作品。日本文字由汉字和假名两套符号系统组成,假名一部分借自汉字草书,一部分借自楷书的偏旁。也就是说,日本文学的源头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诞生的。
大和、平安两代属于日本文学的初创期,贵族是文学创作的主体,风格是由浑厚质朴渐趋细腻哀婉,整体上更多受我国六朝文论的影响,呈现出阴柔、女性的气质。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文论、诗论,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文学理论的繁荣推动了文学的独立化进程,中国文学发展迅猛,作品大量涌现,文学审美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建安时代的"骨气端详"向齐梁文风"彩丽竟繁"转变。日本平安时代的"敕撰三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其评诗、选诗和选文的批评标准就多来自六朝审美理念,直接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文学作品是《源氏物语》,作者是紫式部,此书描写了主人公源氏的生活及爱情经历。它对日本文化的最大贡献是它孕育了"物哀"概念的雏形,虽然"物哀"的正式提出是在江户时代本居宣长的物语专论《紫文要领》中。日语中"哀"具有多种含义,这里泛指由自然、人生百态而发出的哀怨、悲愁、风雅、优美、纤细等富有韵致的情感世界。"物"是感知对象,"哀"是感情的本源。哀戚、悲愁是"物哀"的基本感情色调。本居宣长把"物哀"视为《源氏物语》的最高精神,认为"物哀"是其本质,使这一概念成为日本传统美学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古代日本是传统农业国,国土面积狭小,自然灾害频发,人命朝不保夕,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日本人善感与悲悯的个性。其国多樱花,樱花消逝的特点是"风飘万点"、"落红成尘",一瞬间繁华落尽。这样触目惊心的凋零触发日本人敏感细腻的心灵,生命的短暂与无常使他们由樱花联想到人的命运的虚无。在这激烈的情感活动中,"物哀"的含义得以深化和丰富。在他们看来,樱花最美的时刻不是枝头绽放,而在其无可挽回地走向飘零,走向毁灭。这就把"物哀"与死亡、与牺牲联系起来,形成其独特的病态审美,这与中国"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大相径庭。在军国主义盛行以后,日本政府有意发挥"物哀"中的病态部分进行文化洗脑,其培养的敢死队多次发动自杀式袭击,为反法西斯的胜利造成巨大障碍。这是对物哀文化的错误利用,也是值得作为历史教训加以警惕的
镰仓至江户时代,贵族式微,武士阶级执柄,没落贵族、寺院僧侣、新兴武士等纷纷登上文坛,加之儒、佛、道对日本影响不断深化,日本文学风格呈现出多元化色彩。既有符合武士阶级审美趣味的刚健雄放之风,又有对禅学趣味的追求。日本文人将武士道精神、佛儒思想和传统神道等相结合,构筑其文学的灵魂,形成了讲求"幽玄"之美和"闲寂"之美的特色。
藤原俊成(1114—1204)在论述和歌(和歌是日本的一种诗歌,由古代中国的乐府诗经过不断日本化发展而来。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理论时,倡导"幽玄",指通过内潜、深化和歌的传统美,寻求一种深邃、静寂的氛围和意境,从而产生出一种韵味清幽、余味绵长的复合性情调之美。这一理念后来被运用于"能乐"创作之中。"能乐"是日本最古老的剧种,尤为武士阶级所喜爱,为了满足武士阶级的要求,藤原俊成所倡导的典雅艳丽的"幽玄"之美又被揉进了刚健朴拙的因素。
江户时代,由连歌脱胎出来的俳句(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五-七-五"结构,由十七音组成,以三句十七字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文学得到极大的发展,其中松尾芭蕉倡导的"闲寂"备受推崇。明、清文坛"格调说"、"神韵说""性灵说"在多方面影响日本诗学理论,但日本诗文所表现的以清寂为主色调的创作实践比中国诗文更加轻、淡、薄,显示出日本文学飘渺虚空、不质实的特点。以松尾芭蕉的著名俳句《古池》为例:
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
可知,此诗表达的是一种寂静、清澈的心境,体现了禅与老庄思想的空、寂、无的境界。"闲寂"是蕉风理论的核心内容。芭蕉主张与人生欲念保持距离,齐物我、超生死,在自然景物的艺术想象中表达象征与暗示,从而赋予作品轻灵洒脱、恬淡清幽之趣。
"幽玄"和"闲寂"成为日本美学的重要特色,不仅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展现在日本茶道、插画、服饰、建筑等诸多方面,形成日本社会崇尚"性冷淡风"现象背后的文化特质,揭示出这两种审美情趣已镕铸成日本精神中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近现代的日本文学沐浴在欧风美雨中,与中国文学相比,呈现出更多的开放性与创新性。其文学审美开始走向西化,受西方理论影响较深,但又保持其自身的古典性,表现出东洋、西洋交错纵横的风格,这种奇特的文化景观又反向影响中国五四新文学。例如,日本20世纪2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以横光利一(1898—1947)和川端康成(1899—1972)为代表。这是一个现代小说流派,他们在创作上重视主观感觉和主观感情,对现实生活采取否定态度。川端康成明显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在技巧上也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意识流等来结构作品。但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依然离不开东方美、日本美,他对东方和日本的传统的热烈执着是一以贯之的,其美学的基础仍不脱传统的物哀、风雅与幽玄。他的作品《雪国》、《千只鹤》、《伊豆的舞女》等充满浓浓的悲观与虚无主义,这种观念既与日本传统相接,又体现了西方现代派的内在精神,因此成为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新感觉派在20世纪被中国引进,这一流派发展成为五四新文学重要的一支,主要作家有、、、叶灵凤等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重要的足迹。他们的文学理念和文学实践为中国文学改革增添了一抹亮色。
日本文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一直努力保持本民族文化区别于他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尽管不断与其他优秀文化发生碰撞,却从未丧失自我,反而以一种为我所用的态度吸收养分,并为自身的独特性加码。从历史的发展看,不管是受中国古代审美而另辟蹊径发展出来的"物哀文化",还是受禅学、明清文论影响的"幽玄"、"闲寂"的美学,抑或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之下形成的各种流派,他们始终保持了自我身份认同与鲜明的辨认度,在传承古典传统上从未中断,这是日本文学的成功,也是其从羸弱走向如今拥有世界影响力的根本原因。
日本的国花是什么花?
樱花 樱花,别名山樱花。属蔷薇科,落叶乔木。树皮紫褐色,平滑有光泽,有横纹。叶互生,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边缘有芒齿,先端尖而有腺体,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稍淡。托叶披针状线形,边缘细裂呈锯齿状,裂端有腺。花每支三五朵,成伞状花序,萼片水平开展,花瓣先端有缺刻,白色、红色。花于3月与叶同放或叶后开花。核球形,初呈红色,后变紫褐色,7月成熟。 樱花原产我国长江流域和日本。性喜阳光,亦喜湿润,根系浅,对烟及风抗力弱。樱花花朵极其美丽,盛开时节,满树烂漫,如云似霞,是早春开花的著名观赏花木。 樱花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 樱花原生中国 ■那家伦 许是出生在樱花胜地的昆明,小时读书在圆通樱潮下的翠湖边,整个青年时代都围着圆通山和翠湖转,而家居又长年居于螺峰街,年年到圆通山赶花潮,已是习俗,因此,便在生命中形成了难泯的樱花情结,爱樱花爱得深,研究樱花便已研究出习惯。 寻觅过樱花的原生地。受一些直浅的文述影响,以为它原祖籍是日本。后从一些植物志籍否定了此说,明白了“二源论”,樱花产于我国和日本,而把我国列于前。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北京工作时,见到一本日本学者撰著的具权威性的樱花专著《樱大鉴》,方明白“二源论”也不对,樱花原生中国。 《樱大鉴》说,日本樱花最早是从中国的喜马拉雅山脉传过去的。樱花的传播像所有生物一样呈放射性传播。云南与喜马拉雅地域相近,自是最早受惠地区之一。所以,滇樱花自古以来就闻名天下。这使日本有另一种传说,称日本樱花的祖本,是由僧人从云南带回去的,这与有的日本人坚称他们的祖先是云南白族人一样具有探索性。然而,樱花是从喜马拉雅山脉传往日本,这更有可信性。 《樱大鉴》还说,喜马拉雅的樱花传往日本后,在精心培育下,在日本不断增加品种,成为一个丰富的樱家族。成为日本国花后,它更受关爱,也更受培养,出现观赏性更强的高等品种。然而,至今几种原生于喜马拉雅的樱花还在日本生长,如乔木樱、绯寒樱等。云南樱花与日本樱花同属,它是由原生腾冲、龙陵一带的苦樱桃演变而来,是一个变种,花由单瓣变重瓣,色由淡粉红色变深粉红色。这颜色便是与同为观赏度很高的日本樱花的区别,日本樱花的花多为淡粉红色。 至于常见有文称中国樱花传自日本,这实为误讹。这也与樱花这个名谓在我国典籍中记载不多有关。因樱花和樱桃外观很像,古人记述颇为含混,古代樱花便不似别的名花那么被人熟悉,但是在古老籍册仍可觅到它的点点芳踪。白居易有诗“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便是描述了樱花盛开的景况。明代于若瀛的诗中提到樱花:“三月雨声细,樱花疑杏花”。而日本植樱特盛,其名声盖过我国樱花,便有了原生的假象。 这使人想到一题外话。我国是园艺花卉大国。现今世界上85%以上的花卉都源于中国。然而,号称我国十大名花的牡丹、杜鹃、芍药、月季等都被别国抢先注册“国际身份”,使我国育出新种需先经他们认证。惟一未被抢注的只剩下桂花。在我落笔这一刻,是否已被抢注了也难说。联系到“樱原日本说”,足让人想到我们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意识。 2、 樱花时节 在日本,比新年更热闹的时节在4月,因为4月是樱花盛开的时节. 一进入3月,几乎所有的日本人就开始盼望著樱花的盛开.等到天气转暖,第一朵樱花终於在料峭的春风中绽开笑脸,一年一度的赏樱活动便从此拉开了序幕.报纸上,电视里,不断传出"某地樱花盛开","某日举办樱花祭"的消息,欢天喜地的日本人装扮一新外出赏樱,女人们穿上和服,小孩子花枝招展,连宠物们也穿红著绿,喜气洋洋.随著樱花由南向北次第开放,整个日本列岛便沉浸在一片花的海洋和节日的喜庆之中. 一树树的樱花,彷佛一团团粉红的云,飘在山坡上,马路边,公园里,庭院中,甚至田野的沟沟壑壑间. 樱花作为一种风景,一种象徵,甚至一种精神,已成为日本特有的文化.日本人赏樱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记载,从江户时代开始,赏樱就已成为春季的民间活动.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可谓"国泰民安",老百姓丰衣足食以后,便开始关注精神享受,盛开於早春的樱花从此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靓点. 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关於樱花的描述比比皆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咏樱之作.日本古代文学经典《古今集.春歌》中咏樱的诗词就有70首,占了文集的绝大部分篇幅;江户时代著名诗人松尾芭蕉的不少俳句也都是以咏樱为题的. 日本人赏樱很少有"天马行空""走马观花"的,大多是成群结队,停车坐爱.他们一改平日独来独往,忙忙碌碌的常态,亲朋好友,同学同事,抑或四邻五舍相约一起,少则数人,多则几十人,事先准备好吃的喝的用的,占好赏樱之地,聚集於樱花树下,充分享乐.正规的赏樱会有组织者的致词等一定程序,家庭亲友式的赏樱活动则比较随便,没有固定模式. 人们在樱花树下吃菜喝酒,高谈阔论,唱歌跳舞,不亦乐乎!喜欢音乐的年轻人当然忘不了带上音响设备和心爱的乐器.他们在麦克风前引吭高歌,在乐曲声中翩翩起舞,欢快的空气充满著每一个角落.一向以环境宁静著称的日本,在这季节却一片欢腾;一向追求高效,快捷的日本人,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可以尽情地放松身心,缓解精神的压力,增进彼此的交流.在这种"好花共赏"的全民共同参与的活动中,人人皆欢乐. 樱花谢世时节,一阵风吹来,满树的樱花纷纷飘落,树下便响起一阵欢呼声.日本人称这种缤纷落英为"花雨".眼看著心爱的花儿随风飘逝,他们不仅没有黛玉葬花的伤感,还以沐浴在这种花雨中为幸福快乐.日本人欣赏的,正是樱花这种"轰轰烈烈而生,从从容容而去"的生命态度,这也与日本人拼命实现自身价值的人生观不谋而合. 我从来没有目睹过一个国家的人都如此痴迷地锺情於一种花,也从来没有感受过整个民族都如此深切地热爱一种文化.也许,这就是日本文化的底蕴吧! 3、樱花人个性爱情分析 樱花一直都是日本人最喜欢的春季花朵。盛开的樱花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来欣赏。 基本个性:你就像是盛开的樱花一样充满魅力,令人无法忽视你的存在。不管到哪里你都是众所瞩目的焦点。你喜欢照顾别人,朋友多得数不清。你很受欢迎,大家有事都喜欢找你帮忙。遇到困难你也会乐观地应对。你超强的行动力总能让你跨越难关。 恋爱倾向:属樱花的女生向来都是与众不同,很有异性缘。就算不开口也很有人缘。但你却充满热情,只要喜欢上一个人,那对其他事都会视而不见。你会完全配合对方的时间和喜好。男生喜欢你的热情,但小心过度的热情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有时要试着退一步冷静一下,给彼此一点空间,爱情才能长久。 小心花刺:你有时会很自我中心,不要忘记保持谦虚和一颗感恩的心。你的专情会显出你的占有欲和嫉妒心,这样只会让你得不到爱情,请要相信你所爱的人。 樱花花语:命运的法则就是循环不已。所以要快乐地接纳对方。 樱花--日本国花 日本,被誉为“樱花之国”。每逢春光明媚之时遍植整个日本列岛的樱花树,花团锦簇,五彩绚丽,人们便会成群结对地来到樱花林中欣赏烂漫的樱花,享受日本所独有的樱花所带来的那种文化氛围。人们身着和服,微笑面对,享受的不仅仅是大自然的春天,也享受着生命的春天。樱花,蔷薇科的落叶树。四月花开,但盛花期只有六七天。樱花在日本从南向北陆续开放。爱花者,可以从南起伴着樱花花容向北,赏花长达半年之久。
有哪些笑到肚子疼的动漫?
作为一个志趣并不高雅的人当然钟爱搞笑番啦,喜欢各种插科打诨搞笑日常。这里推荐几部给你男子高中生的日常一部可以让人笑出肌肉的吐槽番,虽然人物并不美型,没鼻子没眼的,但请你看下去,绝对神展开!围绕着男校的三个高中生的爆笑日常,中二气息浓厚的他们总会做出各种让人吐槽的举动,这何尝不是曾经的我们呢?篇幅短小所以看着不让人疲倦且看完意犹未尽。
2.银魂
这部动漫吸引人的就是上一秒你还感动得冒鼻涕泡,下一秒鼻涕就笑喷出来,帅不过三秒。什么前列腺刹车,筋肉强打,阿姆斯特朗回旋炮,将军家代代都是步卒让你立马破功!特别是小将,每次出场都被万事屋搞到要报废!哈哈哈而且自从银魂调到深夜档尺度越来越大了有木有!简直污水横流啊。
3.十万个冷笑话
属于中国原创的无厘头搞笑动漫,当然应该支持啦!由各个不相关的短篇组成,恶搞中西方童话寓言,什么李天王百分百空手接白刃,匹诺曹冷血杀手,蛇精和爷爷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刷新小朋友的世界观。。。。。。
4.搞笑漫画日和
这又是一部无厘头恶搞动漫作品,日和就是天气很好的意思,毫无条理的超搞笑动漫,讲话快是一大特色,万万没想到应该就是模仿它的模式成功的,对各种人物的滑稽模仿演绎让人笑爆肚皮,独特的简笔画风也让人眼前一亮。
以上作品看完不笑你打我!往死里打那种!
蕉门十哲的意思是什么?
焦门十哲的意思指的是在日本江户时代俳圣松尾芭蕉众多门人当中最优秀的十个人。
关于侘寂幽玄物哀?
三者合称日本三大美学概念。北京师范大学王向远教授对于此有一组相当精彩的比喻:“物哀”是鲜花开放于平安王朝文化五彩缤纷的春天。“幽玄”是果实成熟于武士贵族与僧侣文化盛极一时的春秋之交。“寂”是落叶飘零于日本古典文化向近代文化过渡的秋末冬初。
首先是侘寂,从王向远教授对他的描述中,秋末冬初的风景描写。可以看到寂寥、寂寞、寂静、寂然、沉寂、孤寂、闲寂、凄寂。我们同时试着想一想它一些代表性的景物。例如落叶,荒草,残枝。日本“寂”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俳圣松尾芭蕉。三首俳句。
①古池啊青蛙跳进去了池水的声音。这一句表现了静中之动。
②寂静啊,蝉声响起来了,渗入岩石中。这一句呢,写了寂静中的声音。
③孤鸟啊,落在枯枝上了。
这三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都表现出了一个寂字,在寂静中难免会有一点点的孤独和惆怅,但更多的一定是一份悠然自得,我们最终只见一只孤鸟在秋日淡淡的夕阳中落于空枝头上。其实,它并不是只是对凄清衰微凋零空旷的一般这些负面不完美事物所引起的负面情绪。而是对这些负面情绪的一种欣赏和升华,将它赋予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这种作品其实在我国古代的诗歌中俯拾皆是。
例如,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唐代)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在这首诗中,王维他追求的就是一种平静淡泊的审美趣味。
“侘”一些怀才不遇或者说是失意悲凉哀怨等一些负面的情绪。那么在日本文化中呢,在原有的基础意义上发展成了一种追求低调内敛真诚简朴的心灵处境的审美理念。这是希望能够进入超然物外怡情悦性的禅境。所以作为美学理念呢,它们俩合称为侘寂之美。侘寂并不是将心灵引向沉寂如同死水一般。而是超脱欲望之后的洒脱智慧。
物哀之美
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最早提出了“物哀”这个概念。他认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 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 才是使人感动至深的。“物哀”是从寂寞的心境中所诞生的悲剧之美,哀愁之美,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
““物哀”之情的诞生与日本的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日本列岛四面环海,空气湿润洁净,四季变化富有规律,日本自古以来常年被雾霭覆盖,景色总是带着些许朦胧,给人们一种变幻无穷的印象。世界上少有国家能像日本这样,自然美景分布得如此密集。列岛上下,雪山、海滨、湖泊、溪流、溪谷、温泉、瀑布应有尽有。正是这样的自然环境培养了人们纤细的感官与自然的情感,人们注重从细节捕捉自然美、季节美。但同时也少有国家像日本这样天灾频发,日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西缘,千百年来,火山、地震、海啸、台风等灾害给日本带来了太多不幸的回忆,人们在痛感自身渺小的同时,也见证了美好事物消逝的一个个瞬间。这一切体验在日本人心中深深地植入了“世事多变无常”的观念。
而自从佛教传入日本后,这种观念更是得到强化。佛教的无常观强调万物流转、消亡,人们应早日从痛苦的现世中解脱,万物之美就更显得短暂而虚幻了。由此日本人在心中产生了对“悲哀”的崇尚之情。它作为一种独特的美学理念,并不能用智慧与理性去判断,而应用观者之心和直觉去体会。“物哀”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抱有朴素而深厚的感情, 在含蓄优美、细腻淡雅、淳朴静寂以及哀婉感伤的格调中,渲染内心的悲哀、怜悯、同情、共鸣、爱怜、赞赏、感动等情绪。
说到“物哀”的代表,当属日本的樱花。作为日本国花,单簇樱花小巧淡雅,成片樱花又灿烂似锦。春季人们经常结伴出游,坐在樱花树下饮酒聚餐,尽享赏花的乐趣。樱花虽然美丽,却总是很快地飘零,一般樱花绽放也仅能维持三到七天。人们热爱盛开的樱花,享受怒放的青春,但同时也不自主地被其散落的瞬间所吸引。随风飘落的花瓣不禁令人想到青春易逝,而人生又是多么地梦幻无常。
幽玄之美,是一种非日常耀眼明灿的幽深玄阔之美。幽玄,不是阴暗沉郁之气氛,而是沉静中的寂落之美。
美学家大西克礼认为,日本文学中的“幽玄”是与露骨、直接、尖锐等意味对立的一种优美、委婉、和缓的感觉,这种感觉,“使我们对被隐含的、微暗的东西不会产生恐惧不安”。
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就是一种典型的幽玄文化的代表,其间萦绕的那种朦胧、微暗、薄明的感觉,就是一种典型的幽玄文化的代表,其间萦绕的那种朦胧、微暗、薄明的感觉,就是幽玄。“月被薄雾所隐”,“山上红叶笼罩于雾中”。都属于“我们对某种对象的直接知觉被稍微遮蔽了。”
这种日本文化中审美眼光与审美情趣的体现以及独到之处,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侘寂之美与物哀之美》,由日本文学泰斗川端康成与日本历史画泰斗安田靫彦之间的关于美的随想、漫谈,以新的视角和感受带着我们去体会美。还有《源氏物语》也是了解物哀文化作品。
富士山的传说读后感50字?
去日本旅游的人,多半都要去富士山,仿佛不去就没到过日本似的,跟“不到长城非好汉”一个理。在日本国内,民众也多半会为富士山自豪骄傲(除冲绳县外大部分民众)。试问,一座并无太多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危险性的活火山,何以受到民众和游客的广泛追捧,以至于它几乎成为日本一国和大和民族的象征?富士山,位于日本静冈县与山梨县的交界处,海拔3776米,是日本的最高峰,也是一座活火山,山顶呈圆锥形态。2013年6月,富士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以“日本的信仰对象和艺术的源泉”。不过,富士山并非日本国内最大的火山:若将山体的海底部分考虑在内,硫磺岛、北硫磺岛的山体远远高于富士山;若论岩浆喷出量,富士山也逊色于阿苏山。在笔者看来,富士山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日本文化的符号;而不在于火山本身。日本的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都离不开富士山。毫不夸张地说,富士山就是日本。
历史时期,富士山曾多次喷发,灼热的岩浆和炽热的火山灰给日本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步深入,火山喷发后的及时预防和躲避机制慢慢深入人心,富士山在书籍中被记录的面貌也一点一点从令人惊恐畏惧转向火山本身的审美上,比如它的圆锥顶。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更是称之为“大和国日本坐镇的山”,简短言语中,满是欢欣。“俳圣”松尾芭蕉更是在《野曝纪行》中写下了“云雾萦绕时,须臾绘百景”这样的名句。而后,在日本文学中,小林一茶、夏目漱石、太宰治等人都曾用不俗的笔调描绘过富士山。
刘禹锡曾在《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以人民,人以山显,最后谁也不清楚究竟是谁衬托出谁,谁是红花,谁是绿叶。随着文学家对富士山的描写愈发蔚为大观,富士山的名气与日俱增。眺望富士山给人以雄壮之感,而攀登富士山,则能享受到挑战和超越的乐趣。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对普通人而言,登富士山亦如是。在日本近世文学的江户时代,富士山文学的创作更为可观,且因出版业的发展而被广泛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们的想象和记忆塑造了富士山。
真正让富士山名噪一时的则属葛饰北斋以富士山为题材创作的浮世绘作品《神奈川冲浪里》。画面中,滔天巨浪与静谧富士形成鲜明对比,在令人震撼不解的同时又让人为之心头一颤,静止和运动都是极致,在表面的冲突之下蕴藏着美的和谐。除《神奈川冲浪里》外,葛饰北斋还有许多表现富士山的绘画作品,在西方美术界影响深远。西方人最先深入阅读日本的,或许不是日本文学,而是日本的富士山。富士山作为日本的象征,很大程度上是在与西方的互动关系中建立的。
富士山下有许多寺庙,也栽植了漫山遍野的樱花树。每年花开时节,日本民众都会前去赏花。古朴苍凉的寺庙钟声,给人一种宁静悠远之感,转瞬之间仿佛已经超脱尘世。对他们而言,圆锥形的富士山有一种简单干脆的凝练之美,与五瓣樱花般整齐流利。花开花落,刹那永恒!凡俗人生,何尝不也是在日复一日中寻求自在与超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