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戏歌词想表达什么意思,请问律诗当中?
格律诗的体制主要有绝句、律诗和排律三种。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又经常会看到如平起入韵式、仄起入韵式等各种不同格式的律绝。
很多初学者觉得这些格律很难背记。其实只要明白了律句句式、粘和对的规律,那么就可以组合成格律诗的各种格式,完全不需要背记。
一、律句句式
不管哪一种格律诗,都一定是由律句句式组合而成。而各种看上去有点复杂的格式,拆卸下来,你就会发现,基本的律句句式只有四种:
律句基本句式
也就是说,凭这四个基本句式就可以组合成各种绝句、律诗以及排律。
而对于有意学写格律诗的同学,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串句”、“对仗”等诗词创作基础训练,把这四个句式练熟。
二、粘和对
粘的意思是粘连,平粘平,仄粘仄。对的意思是相对,平对仄,仄对平。
所有格律诗,都是以粘和对作为组合规则,由上述的律句基本句式组合而成。
具体方法是在一联之中(如第一、二句),句子的首个音节,要平仄相对。在联与联之间(如第二、三句),句子的首个音节,要平仄相粘。由于在律句中,首字大都是可平可仄(用中表示)。所以习惯上,以第二个字作为参照,例如:
只要我们明白了粘和对的规则,那么你就可以用任何一句律句基本句式作为起句,发展出各种格式的律绝和排律。只要记住一点,偶句必定是平收的韵句,而起句则可平收或仄收,平收的称为首句入韵式,仄收的称为首句不入韵式。再配合句首音节(还是以第二个字作为参照),便形成了格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1、首句平起入韵式
2、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3、首句仄起入韵式
4、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三、王维的《使致塞上》是否失粘
我们先看看这首诗及其平仄:
从上图可以看出,此诗的第三句,如按照粘对的规则,句式应该是仄仄平平仄,而“征蓬出汉塞”是平平仄仄仄,不仅失粘,而且句子的平仄也是属于三仄尾的非律句句式。
事实上,在唐人的五言律诗中,失粘、出律的作品有很多,一个原因是写五言诗,在风格上大多喜欢循古,认为写得古拙才有味。另一个原因则是唐人写诗依的是四声声律,而非平仄格律。
唐代诗人在吟唱中,在节奏和声律上形成了一些有着共同体验的方式,这被 后人以量化的形式归纳成诗词格律。
假如在唐人的作品中,很少出现的平仄形式,则会被列为大忌小忌。而一些有一定数量作品支撑的形式,尽管不符合格律规范,但也会被称为拗救体或各种别格体。 例如,王维这首《使至塞上》,尽管失粘,但学者仍将其归为格律诗,并称这种失粘的形式为折腰体。
四、王维为什么要失粘
关于折腰体,一直有所争议,故我不想在这太多着墨,有机会另文讨论。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这样的归纳方式存在很大的缺点,就是往往会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要失粘,为什么要三仄尾?请相信,象王维这样的大家要使句子在不失意的情况下,改至符合平仄格律,不过是举手之劳。而王维仍然这样做,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运用声律去表现主题。
说到声律,就不能用平仄去分析了,要用四声。这句诗的四声如下: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平平入去去,平去入平平
出是入声字,是个短促音,去声是个降调。
由于句子的第三个字为入声,在吟咏时,就会提速,然后转沉。所以王维在这联句中的第三字,均用了入声字,目的是表现征蓬出塞的急速。
所以,我建议初学者,不要被“专家”们所述的大忌小忌所困惑。开始时,可依律而为,到一定阶段则要以主题为重。记住一句话:诗的声律一定是为主题服务的,一定是为情感表述服务的。只要有需要,出律并不是什么大事,最多就不将作品称为格律诗。
说到王维的诗,不妨举多个例子,王维的名作《鸟鸣涧》中的句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春山空,三平尾。很多书本都告诉我们,三平尾是诗作大忌,理由是平声字的发音是抒平的,三平就缺乏起伏变化了。我们再看看此句子:夜静春山空夜静春山空。王维要借三平尾表现的,正是心如止水的静谧,那为什么就一定要有起伏变化呢?为什么就不能三平尾呢?
所以在创作中,我们要重视格律,但不要唯格律论。
戏的偏旁部首是什么?
部首是又。再查五笔画。
组词是戏剧。
造句
在这里面重要的是歌曲,而不是戏剧。
而当你恐惧和怀疑的时候,你就远离天堂了,那个时候你就允许混乱与戏剧来操纵你的生活,
颠覆你认知的电影是什么?
我看过最毁三观的电影之一
《再见溪谷》改编自吉田修一的小说,由吉田修一的小说改变的著名电影还包括《恶人》和《横道世之介》。《再见溪谷》也许会被误以为是文艺片,但它剧本设置太强大了,具备更加震撼的力度。这种在文本上的反思和力,把这部貌似文艺片的电影引向了更深邃晦暗的伦理层面及心理重建的可讨论范畴。
邻居女人的杀子案,让一对夫妇的阴暗往事浮出水面。夏美高中时被棒球队员轮奸,人生尽毁,施暴者中的尾崎也因此断送棒球生涯。若干年后,尾崎偶遇身心俱损的夏美,当年的施暴者和受害者组成一个家庭,夏美说:我们不是为了幸福在一起。
慢节奏的电影要么呈现一种静美要么透露一种压抑,《再见溪谷》无疑是后者。前半部分云里雾里,而后大段大段的回忆开始理清脉络。总觉得日式这种手法的片子都有些变态的纠葛,但又某种程度上解读人性隐藏的那一面。复仇、赎罪… 结果、救赎从陪伴中蔓延开…
一部关于赎罪与宽恕的片子,保持了日本片子一贯细腻、平淡的风格,把事实逐层逐层展现出来。片尾提出的问题值得每个人思考。
"我死了你就会幸福,那我绝对不去死。你死了,就会解脱,那我绝对不会让你死。"
两个人背负了太多太多。所以他们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痛并快乐着的人生就是如此这般。
我们就是为了不幸必须在一起。这才是真的虐恋情深,无声无息进了骨子里,让人观看过程中默默几度流泪,最后大西那个眼神很好,表达出了再次选择我要我们依旧在一起的答案。
整部电影除了反映了一种现代社会里,人们一种极端情况下迷惘、焦虑、痛苦的生活状态,与人性里面复杂、矛盾、不安定的一面外,还表达了“人生并没有彻头彻尾的不幸”的意思。
《经典台词》一辈子又短又珍贵,根本耗不起长时间地惩罚一个人或者无休止地进行赎罪。不幸总有出口。
解决、搁置、放下,多走走、想清楚总会有不一样的新光景。
古代史中有哪些比较荒唐的历史事件?
土木堡之变应该够荒唐了吧?
土木堡之变是明中期的一次浩劫,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笑话,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位太监,下边我们就介绍一下这件事情。
这位太监叫做王振,整个荒唐的事情就是从他开始的。这个人当年是一位教书先生,不过后来因为水平不行而失业了。结果这个人就为了自己以后的发展,果断自宫去宫里谋求发展了。结果这个人运气还挺好,他被安排到了英宗的东宫里面服务。虽然说他本人文化水平不怎么高,但是在官宦群体里面他就有点了不得了。
英宗这个人比较老实,王振就抓住这个机会带着主子玩,把自己肚子里那些知识全部拿了出来,一时间英宗也觉得离不开他了。后来英宗继位,这个内臣也掌握了很大的权利。
王振的发家史讲完了以后,接下来就是他跟瓦剌开战的事情了。西蒙古地区有瓦剌群体,在明朝前期,这些人是归附中原的。每年他们都会有使者来进贡,等到了王振掌权以后,为了表现自己足够气派,他会对这些外来的邦族大加奉赏。这些民族每次来进贡都能带回去很多东西,所以使团的规模也变大了,到了最后竟然达到两千多人。
但是王振本人没有什么做人规则,等到这两千多人来了以后,他就像打发要饭的一样把他们弄回去了,这时候瓦剌的也先比较生气,这个民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早就有了跟自己“大哥”过招的心,如今对方给出了理由,自己这边就果断宣战了。
明朝从朱棣以后,已经很长时间没打仗了,听到蒙古人要来打仗,很多人都是有点紧张的,可是王振听了这个消息以后却非常高兴。理由是他从小就有当将军的梦想,如今有这样的机会自然不能放过。这还没有完,他还劝英宗也一起去,虽然大臣们都反对这件事情,但是英宗毕竟非常信任他,加上这时候的君主也是二十多岁,他也有着去战场的想法。
王振看到大臣们反对了以后,又提出一个建议,要让所有大臣都跟着一起去,这样就没有谁可以反对这件事了/在他看来,这次可是难得的旅游机会,要让所有人跟着他沾光,日后打赢了还能留下好名声。好在最后君主觉得不稳妥,并没有让所有大臣都去,留下了一半的大臣以及自己的弟弟坐镇后方。
王振紧接着用三天时间调集了五十万的兵力,没有充足的准备就直奔也先而去。古代打仗要准备很多物资,而荒唐的王振却没有考虑这些,所以大军整个行程中就比较不稳定,到了最后连粮草都供应不上了,这样的闹剧注定要以失败结束。
土木堡一战以后,随行大臣全部被杀,也先以三万人之力攻杀明军五十万,整个明朝在这次战争以后伤了元气。最后英宗被俘,整个王朝的运势也有了衰退的趋势。人民发明了哪些奇技淫巧的东西?
很多人一想到“奇技淫巧”脑海里面立马就会出现四个大字“少儿不宜”,其实很多“奇技淫巧”跟”少儿不宜“是毫无关系的。“奇技淫巧”本来的意思非常的简单就是:没啥大的用处、华而不实的小玩意、小东西,用来打发时间或者娱乐身心用的而已。说良心话,我们家老祖宗还是蛮聪明的。不过聪明也没啥用,大部分的聪明才智用错了地方。
不可否认古代大部分人的聪明才智都用来琢磨人、搞斗争、搞谋略了,所以近代才落后挨打了哦!
我们一起来看看:老祖宗曾经发明过哪些"奇技淫巧"的东东呢?为啥这么聪明的老祖宗就没有率先进入现代科技文明呢?
实话实说,老祖宗发明的东东还是蛮多的:
估计最出名的就是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了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的,诸葛亮在对魏国的战争中发明了一个东西——木牛流马。这玩意不用吃饭、不用外力,自己就可以负重前行了。如果打仗用这个运输物资,那可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了。
不过三国演义说到底是一本小说,到底有没有木牛流马这个东西也无从考证了。后来人研究的结果是:木牛流马用到了连杆、齿轮等自动机械的机构组成。
还有一种比较传奇的说法是,诸葛亮利用磁铁同性相斥的特性,将木牛流马身体里安装磁铁。这样它就因为磁性的关系浮起来了。不过这都是一种猜测罢了。
大家听过“晴雨娘”这个东东吗?据野史记载古代人没有天气预报,但是又需要知道天气变化情况,于是乎发明了一个东东——“晴雨娘”。
晴雨娘的原理就是:把盐块或者能够吸收水分的东西包进布包里,把布包上“人脸”,悬挂在屋外的时候,如果天气马上要下雨的话,空气里面的湿气就会比较大。晴雨娘就会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脑袋就会逐渐地抬起来。反之,就会落下。
青铜卡尺也是一个不错的发明青铜卡尺的原理和现在的游标卡尺差不多,原理几乎都是一样、一样的。早在王莽时期就发明了这个东东了,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高科技”和智慧了
说了这么多发明,老祖宗也非常聪明,那到底为啥我们就没有率先进入不了现代科技文明呢?大家都知道现代科技文明诞生于西方,是通过文艺复兴以后的工业革命创造来的。大家会有一个疑问,我们老祖宗还是非常聪明的,为啥现代科技文明就不能诞生于我们这里呢?
我来简单地分析一下吧:
1、我们古代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的发明创造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从很多发明创造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也证明了这个道理。
2、古代是皇帝最大的模式,科学的本质在于质疑,在古代质疑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3、古代是小农经济的模式,广大群众们连吃饭都存在问题,哪有时间思考科学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基础何来上层建筑。
4、儒家思想在古代占据领导地位,这玩意是为皇权服务的,禁锢思想那效果是杠杠的。
5、古代大家为了活下去、为了活得更好,必须琢磨人、必须搞“谋略”。没办法皇帝一句话就可以决定一个人一辈子的命运。
总之一句话,古代的时候智慧咱们有、思想咱们也有、技术咱们还是有,可是现代科学就是没有。我感觉到,我们这块土壤上,好像天然对科学这颗“苗"是排斥的。古人要求文化人琴棋书画诗酒花样样通?
问题:
古人要求文化人”琴棋书画诗酒花”样样通?这七字怎么诠释?
前言琴棋书画诗酒花,出自于一首诗:
“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意思是从风花雪月的浪漫中回归到柴米油盐的现实中。
一、七件风雅之事琴棋书画诗酒花,是指古琴代表音乐,围棋,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饮酒、赏花七件风雅之事。
例如唐朝诗人王维就善于弹琴,并因此受到玉真公主赏识而做了状元,唐薛用弱 《集异记》记载:
即令独奉新曲,声调哀切,满坐动容。.......维则出献怀中诗卷呈公主........公主乃曰:何不遣其应举?...... 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喜爱饮酒,喜爱赏花,喜欢听音乐: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他自己还有一把无弦琴,南朝梁萧统《陶靖节传》记载:"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他这种”种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最令文人羡慕,可是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下棋也是文人的爱好,《晋书》记载,谢安淝水之战时,安排对敌之策以后,拉着朋友下起了围棋:
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二、张璨的风趣据袁枚的《随园诗话》记录,”琴棋书画诗酒花“的作者是湖南湘潭人张璨,他是康熙四十七年举人,官至大理少卿:
湖南张少廷尉名璨,字岂石,紫髯伟貌,议论风生,能赤手捕盗.......又《戏题》云:“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殊解颐也。又谓人云;“见鬼莫怕,但与之打。”人问:“打败奈何?”曰:“我打败,才同他一样。”《随园诗话》张璨说,当年我年轻时,书画琴棋诗酒花,每天做的是这七件事,如今呢,七件事都不存在了,变成了“柴米油盐酱醋茶”。
是不是很像年轻人婚前婚后的生活,婚前都是风花雪月的浪漫,婚后是柴米油盐的琐碎。
张璨这个人很幽默,曾经说,见了鬼不要害怕,干就完了。旁人说,干不过鬼怎么办呢?张璨回答:干不过他,无非就作个鬼嘛!
三、浪漫与现实古人有集句诗云: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有名闲富贵,无事小神仙“这可谓”书画琴棋诗酒花“的生活诠释了,每日里优哉游哉过着神仙一般的生活,是有闲有钱的人才能享受的。
元朝的周德清有《折桂令》一曲写到:
倚蓬窗无语嗟呀,七件儿全无,做甚么人家!柴似灵芝,油如甘露,米若丹沙。酱瓮儿恰才梦撒,盐瓶儿又告消乏,茶也无多,醋也无多,七件事尚且艰难,怎生教我折桂攀花!”这可以说是”而今七事都更变“的一种诠释。普通人家还是要忙活自己的开门七件事,周德清笔下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每样都不富余。哪有心情去”折桂攀花!“呢?
“折桂攀花”是指追求科举功名,这里有追求文人浪漫生活的意思。
明朝的王德章有绝句云::
“柴米油盐酱醋茶,七般都在别人家。寄语老妻休聒絮,后园踏雪看梅花。”据说唐伯虎也有诗《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幕天寒无一事,竹时寺里看梅花。两首诗异曲同工,不知道谁借鉴的谁。柴米油盐这些事,是诗人们不屑于一顾的,唐伯虎眼中”无一事“,跑出去看梅花。王德章嫌弃老婆太能嘟囔,去自家后院看梅花。
结束语人人都喜欢”书画琴棋诗酒花“,都希望”件件不离他“,可惜大多数人不得不忙乱与”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中
高晓松有一句名言:
生活,不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您的生活中,眼前的苟且重要,还是诗和远方重要呢?
我自己一直在苟且着......虽然很向往诗和远方。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