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里的副词是什么意思,如何提高对法语学习的兴趣?
学习法语本质上就是学习外语,任何人面对一门外语的处境都差不多。这里有一些我学习外语的学习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娱乐爱好型
如果你是个爱好广泛的人,那你就有救了。
如果你喜欢唱歌, 那你就学习外语歌词,学完就唱,分分钟钟记下所有单词短语;
如果你喜欢电影,你就把电影台词当成阅读和听力材料来学习,你要是能把一部Woody Allen的电影学透,那你就成精了 ;
如果你喜欢看美剧,那就别光看字幕、哈哈一笑就关灯睡觉了。把你听不懂的字幕都抄下来,学习一下,然后再听,反复练习,直至背诵。
二、晒朋友圈型
朋友圈不是只用来晒吃、晒玩、晒恩爱的。如果你是个控制不了自己发朋友圈的人,那你也有动力了!这没什么!炫耀自己充实的、没有白过的下班时光,总比你照一张你今天吃啥了有趣多了吧!只要你觉得晒朋友圈学外语让你自己有动力,那你就晒!别人不爱看不用管!自己能开心地坚持学习才是目的!
三、自恋型和表演型
如果你特别喜欢自拍,你内心深处觉得你自己特别好看,或者你特别爱演,天生就有表现欲,那你就好好利用这个心理来学外语。比方说,你可以找一段你喜欢的英语短文,或者是《飞鸟集》里的几行小诗,或者电影里的一段独白,你就反复地对着美拍,抑或优美地朗诵,抑或投入地表演。你看着手机屏幕上又美又帅的自己,而且这个自己还在说外语,你是不是又一次深深爱上了TA?! 自恋的DNA频频发作,让你就此爱上学习外语,每天不录一段小视频都浑身难受。当然,如果你特别爱自己的声音,那你就录DJ版的录音。
四、危机感强和爱面子型
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外语跟不上业务需要,那你就一定要放大这个问题。对于自己的外语缺陷一定要脸皮薄,觉得自己说不出来、翻译不出来简直就是对于自己智商和能力的羞辱!想着每次自己说不出来的单词时老板向自己投来的异样目光,再想想每次和外国客户交流时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来一句的尴尬境地,你就赶紧捂着脸哭一会儿,然后去学习。当然,爱情和亲情往往也会发挥最用,男朋友要出国,以后自己的外语烂得像屎还怎么维护平等的爱情关系?自己的孩子在国际学校念书,可自己在开家长会的时候,都没法和自己孩子的外教作交流,孩子会多么瞧不起这个当家长的......
五、吃货型和物质型
这个方法最简单粗暴。只要坚持每天学习外语半小时,每天赏自己一包薯片,一个月下来赏自己一件羊绒大衣,三个月下来下来赏自己一个包或者一块Apple Watch。大家要用自己的绝命诱惑来诱惑自己学英语,可以找家人、朋友或者室友监督。
好了,方法只是纸上谈兵,用不用看大家。没有动力,就没有长时间的坚持,没有坚持,学什么都没有成效。我只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说好和用好外语!
哪种语言与汉语最接近?
哪一种语言与汉语较接近?因为语言本身的复杂性,所以“接近”这个概念也可以有多个维度,比如类似的语言结构和语法是一个方面,而类似的词汇又是另一个方面,而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和汉语类似的语言又各有不同。语言结构和语法与汉语类似的语言
对语言学有点基础了解的朋友恐怕都知道,汉语其实是汉藏语系汉语族诸方言的统称。所以从这个角度,和汉语最接近的语言当然都是汉藏语系内的其它语言。汉藏语系包括汉语、藏语、羌语、缅语和泰语等400多种语言。汉藏语系内的分支除了汉语族之外,还有藏缅语族(以及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有争议)。而根据今年4月复旦大学刚刚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汉藏语系应该是起源于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大概是可以对应上存在于7000年前到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而汉藏语系之中的两个主要语族,也就是汉语族和藏缅语族大约是在5900年前出现了分流,逐渐演化成了两个不同的语族。
(中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的语言也属于汉藏语系,和汉语也有类似之处)
所以从这个角度,和汉语最有亲缘关系的语言应该从汉藏语系的其它语言里找。而在汉藏语系的其它语言里,和汉语最接近的,恐怕就是白族语了。白族是主要生活在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语言无论从语法、发音还是词汇方面,都和汉语有很多接近的地方,有些学者认为白族语就是汉语的一个方言,也有一些人认为它是介于汉语族和藏缅语族之间的一个单独语族。而因为和汉语近似度非常高,所以白族在历史上也曾借用汉字创造了一种叫僰(bó)文的文字,也就是用汉字写白族语言。无论白族语是不是汉语的一种方言,它和汉语族极其接近是没有疑问的。
(白族历史上曾使用的文字僰文)
而除了白族语之外,汉藏语系里两个有争议的语族,也就是苗瑶语族和壮侗语族里有些语言和汉语也比较接近,这两个语族里,苗瑶语族包括苗族语和瑶族语等语言,而壮侗语族里包括壮族语和泰语、老挝语等语言。它们和汉语的接近主要体现在这些语言也存在大量的音调,也有大量单章节的短词汇,和汉语南方的一些方言发音接近,以及大量汉语借词等特征。但这两个语族语言里能够识别的和汉语同源的词汇相对较少,而且某些方面的语法也和汉语有差别,比如有时形容词会放在名词后面。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它们其实不属于汉藏语系,而是各自单独是一个语系。
而确定和汉语同源的藏缅语族也和汉语有很多类似的地方,除了也是音调语言、短词汇多、发音接近之外,藏缅语族的语言里能够确定和汉语同源的词汇也相对比较多。但因为藏缅语族的语言和汉语分流也有几千年了,所以这个相对比较多也只是相对而已,而且藏缅语族的语言里也存在一些梵语等其它语言的借词,所以和汉语也只是相对于其它语言更为接近。藏缅语族的语言包括藏语、彝族语和泰语等语言。
汉语借词数量奇大的语言而除了汉藏语系里的各个语言之外,还有几种语言因为在历史上受到中国文化的压倒性影响,所以引入了巨量的汉语借词,因此虽然其语言结构和语言与汉语相差极大,但却在词汇层面也与汉语非常接近。这样的语言至少有日语、朝鲜语(韩语)和越南语这几种。
日语恐怕是说到与汉语接近的语言时,多数人最先想到的。但其实日语无论是起源还是语法以及语言的基本原理都和汉语差异极大,可以说完全没有关系。但现代日语又确实可以说是和汉语非常接近的语言,这主要就是因为日本在历史上大量引入汉语借词,又采用了以汉字为基础的文字体系,经过几百年这样的改造,日语被硬生生地从一个和汉语不相关的语言,改造成了和汉语比较接近的语言。
(日文中虽然大量使用汉语借词,但基本语法和语言原理却和汉语不同)
但再怎么改造,一个语言基础的作用原理还是没法改变,所以现代日语等于是用大量的汉语借词,结合日语原有词汇,再加上近代从西方语言里引入的英语等欧洲语言借词混合在一起,再用日语原有的语法组织在一起的一种混合语言。这里稍微解释一下为何说日语和汉语的基本作用原理不同。比如最基本的一点,汉语表达语义主要是通过语序,汉语基本上是严格的“主谓宾”结构,每个词在句子里的位置决定了它是什么成份(主谓宾等),更改了词序也就改变了语义。但在日语里,决定每个词汇是什么成份的不是位置,而是助词。日语里几乎每个单词后面,都会加上一个代表它属于什么成份的助词,比如は、が代表主语,を代表宾语,で、に代表副词等等,而中文里是完全没有这种语言结构存在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赘述了。但因为汉语在历史上对日语的长期影响,所以日语中的汉语借词数量仍然极其庞大,据一些研究估计,日语词典里有60%的词汇都是汉语借词。
(1950年代末韩国一张混合了韩(朝)文和汉文的广告海报)
而朝鲜语(韩语)跟日语的情况类似。这种语言的起源、语法和基本原理也都跟汉语南辕北辙,完全不是一个体系。但因为历史上也受到了汉语的巨大影响,所以也引入了海量汉语借词,据估计朝鲜语(韩语)里的汉语借词也占其词汇总量的60%左右。但和日语一样,朝鲜语(韩语)也是把汉语词汇结合其原有词汇用其固有的语法方式揉合在一起,汉语借词并没能改变其语言固有的作用机理。
(这张图展示了越南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和几种文字,即现在用的罗马字,曾经用过的字喃和汉字,图中文字的意思是:我会说越南语)
而越南语的情况稍微复杂一些,因为它本身的语法和基本原理和汉语相对来说更接近一些,以至于在历史上越南语也曾很长时间被视为是汉藏语系的一种语言。但近代随着研究的深入,主流观点倾向于认为越南语和高棉(柬埔寨)语等一些东南亚和南亚语言是一个单独的南亚语系,和汉藏语系也有一定差异。越南语和汉语一样,也是通过语序来表达意思。但越南语里和汉语相反的一点是它把形容词后置,即放在名词后面。比如如果用越南语说“越南语”这个词,虽然也是这三个字(发音有些不同),但却要说成“语越南”。不过虽然有这些不同,越南语历史上也受到汉语的巨大影响,汉语借词也占到了其词汇总量的60%左右。而且相对来说汉语和越南语之间的语法等语言结构差异较小,所以可以说越南语比日语和朝鲜语(韩语)更接近汉语。
所以总体来说,白族语是和汉语最接近的语言,甚至被有些人视为汉语方言。而越南语的结构和汉语接近,并有大量汉语借词,也可以说是和汉语非常接近的语言。日语和韩语虽然基本原理和汉语差异很大,但也有大量汉语借词,也可以说是与汉语比较接近。而其它所有汉藏语系的语言则可以说和汉语有不同程度的类似点,算是汉语的亲戚语言。
有好听小众的歌曲推荐吗?
我先写一个冷门歌手,然后再推荐她的三首歌。这个女歌手叫林凡。
林凡是中国台湾人,祖籍马来西亚。她的嗓音很好听,很清新却又很有力量。她唱歌的时候会给你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同时一句句歌词又很有冲击力。容易与听众产生共鸣。很治愈。
推荐的第一首歌《一个人生活》
听的时候感觉无限伤感,一个人努力假装不爱,假装另一个人的不存在。明明深爱过却不可得,无奈却又无力。可慢慢的听几次发现歌曲也告诉我们请选择坚强,因为还会有更好的人在前方等着你。另外林凡在唱这首歌时的抑扬顿挫更加重了那种伤感和坚强。
推荐的第二首歌《我们的故事只讲了一半》
听这首歌更多的感觉是遗憾,遗憾那种未曾真正开始便要结束的缘分。愿我们从未相识,愿我们以后不再有遗憾。
推荐的第三首歌《岁月这把刀》
个人最爱的林凡的一首歌,没有之一!!!它真的刺痛我了,就像歌词写的干脆利落。我连一丝丝反抗的余地都没有,就这么残忍。歌词说“这生活带给我什么,我有一腔热血无处涂抹”,我是多么希望摆脱这种绝望。唉,太悲了,不好,还是祝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爱生活,永远热泪盈眶。
就推荐这么多,如果听完这几首觉得可以,就多听听她的歌,很治愈很疗伤。
nowhere是什么意思?
这两个英语单词的字面意思非常简单。Nobody是不定代词,表示“没有人”;nowhere是否定副词,表示“无处,任何地方都不”。
两个否定词放在一起,自然是表达一种强烈的否定语气,表示“任何地方都不会有人……”之意。
如: Nobody nowhere will believe your absurd nonsense.
而有些歌名,书名,域名,游戏名中使用这两个词的原因,更多的应该是表示自己“独一无二,独树一帜,绝无仅有”等含义,以期收到增强吸引眼球的效果。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我觉得王安石墙角数枝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花
首先说这并不冲突,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突出的是在风雪弥漫的冬季,只有“梅花”傲立雪中,其他花草树木几乎凋零。“数则不独”则更为不妥,假如说,“在街角酒吧,只有几个来旅游的美国人在说着英语,他们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独自欢笑,与周围显得格格不入”,这样的描述在现代汉语中也是可以的,只是把“数枝梅”看做一个整体,一种事物。
回归到诗句中,王安石起笔就物我交融,外形写物,实为写人。描写出在这冰天雪地的严冬,在那不为人所注意的墙角,几枝梅花迎朔风而悄然独自开放。一“墙角”、“凌寒”、“独自” , 大有深意, 表面刻画出一个疏梅迎风、凌寒怒放的典型形象,道出梅之不为人注意的处所、环境和境遇。由梅之境遇———孤独、落寞而无人欣赏,内心产生极大的震撼与感触,那梅花的形象与境遇不正和自己的形象与境遇一样吗?其实也恰恰是作者形象与境遇之写照。通过这两句的描写,作者隐隐然流露出内心的不平之气,表明了自己尽管目前如梅花之“落寞” 、“孤独”,无人欣赏与重用,但也要独守梅花那一份“清高”、“顽强”,不畏保守势力,要实现政治理想的不屈信念。情寓景中,意在言外。
王安石年轻时,就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后因仕途坎坷,于是写下了不少表现自己政治主张和情感节操的诗歌。他喜欢那些具有倔强性格的事物,如不怕霜欺雪压的梅花,磊落坦荡的苍松,耿耿直节的劲竹等。诗风遒劲清新, 立意超卓。这首诗,作者借誉梅花清高、顽强,来喻自己不畏强权的决心。为了突出“雪中现梅”这个典型形象,进而对它进一步加以描写。远远望去,那枝枝条条上是白雪压枝吗?可是随风而至,为何却有阵阵淡淡的清香扑鼻啊!它原来不是雪,而是凌寒怒放的梅花啊!由
嗅觉形象来突出视觉形象。一“暗”字,写出了诗人的切身感受,真实、自然。借物喻人,要自留清气满乾坤,怎不令人抚心伤感呢?
正如刘勰所说: “物色之动, 心亦摇焉”,即人心之感于物也。全诗二十个字,意蕴深沉,形象鲜明。作者情寓景中,以景言情,寓意深远。展现了一幅枝疏花白、傲寒而放的梅花图。意境悠远,画面中梅花充满了自信与不阿,梅花顽强的铮铮铁骨跃然纸上。咏物喻人,感怀不遇,坚贞顽强,意在画外。
哇de一声就哭了这个句子里?
哇地一声就哭了
(一)“的”、“地”、“得”的用法区别
本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常识,但在使用中也最容易发生混淆,再加上一段时间里,中学课本中曾将这三个词的用法统一为“的”,因此造成了很多人对它们的用法含混不清进而乱用一通的现象。 结合实例,谈谈“的、地、得”的用法。
一、“的、地、得”的基本概念
1、“的、地、得”的相同之处。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2、“的、地、得”的不同之处。
吕叔湘、朱德熙所著《语法修辞讲话》认为“的”兼职过多,负担过重,而力主“的、地、得”严格分工。50 年代以来的诸多现代汉语论著和教材,一般也持这一主张。从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看,“的”与“地”、“得”的分工日趋明确,特别是在逻辑性很强的论述性、说明性语言中,如法律条款、学术论著、外文译著、教科书等,更是将“的”与“地”、“得”分用。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
在定语后面写作“的”,
在状语后面写作“地”,
在补语前写作“得”。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二、“的、地、得”的用法
1、的——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
如: ①颐和园(名词)的湖光山色(主语)美不胜收。
②她是一位性格开朗的女子(名词,宾语)。
2、地——状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面。“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形容词(副词)+地+动词(形容词)。
如: ③她愉快(形容词)地接受(动词,谓语)了这件礼物。
④天渐渐(时间副词)地冷(形容词,谓语)起来。
3、得——补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后面。“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副词。
如: ⑤他们玩(动词,谓语)得真痛快(补语)。
⑥她红(形容词,谓语)得发紫(补语)。
三、“的、地、得”用法的常见错误 一般而言,在特约记者和通讯员来稿中常见的“的、地、得”用法错误,主要表现在该用“地”、 “得”的地方全部用了“的”。
如: ① 这两年,该公司的职工不断的(地)转变观念。我们说“地”是状语的标记,用在谓语的前面。此例中主语是“职工”,谓语是“转变”。很显然,用“的”是错误的,应该用“地”。
②该项目不仅创下了该公司单项工程总产值之最,更为重要的是成功的(地)闯进了上海的国际石油化工项目建设市场,踏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这个例句虽然比较长,但谓语“闯”前的“的”明显用错了,应该改为“地”。
③各项安全工作做得很到位,安全防范措施都落实的(得)很好。补语一般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前面一句回答“做”得怎么样,用了“得”,很对;可接下来回答“落实”得怎么样问题时,作者却用了“的”。这个错误非常明显,可惜作者没有发现,正确的用法应该是“得”。
④身体更不敢碰到被太阳炙烤的(得)滚烫的铁车梯。 如果我们问“炙烤”得怎么样,就知道例句里用错了,应该用“得”。 “的”还有其他的用法,比如——这个东西是谁的?我的。这里“的”是代词,不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对象,就不再赘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