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一天天过去歌词是什么意思,魏晋时期文人都以清谈为荣?
清谈,是魏晋名士风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想了解什么是清谈,推荐去看一下《世说新语》,从汉末,到晋末,士人的言行举止,都能从这部书中品评,陈寅恪先生评价《世说新语》为“一部清谈之全集”,可见一斑。
什么是名士风度?魏晋风度,也叫名士风度,听起来很抽象,却给人一种飘逸绝伦的神仙感。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不论贵族还是百姓,都掀起了一股“及时行乐”的风潮,明哲保身,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这种风气,对有追求、有志气的士子来说,是相当空虚寂寞的,但有啥办法呢,社会环境如此,你不如此,严重点就会引来杀身之祸。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诞生了为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寂寞的社会风尚——名士风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清谈、饮酒、服药、隐逸。
什么是清谈?清谈,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形成的一种臧否人物、评论时事的风气,也称为“清议”。
清谈在臧否人物、评论时事的时候,会把人从内而外地品评一番,从外在的容貌、举止,到内在的品行、才能,然后给人物作出评价,这个评价,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因此,魏晋士大夫在生活中,十分注重和热爱清淡,因为这是展示个人魅力的最佳场所,更是一举成名的捷径。
清谈的内容魏晋时期的清谈,侧重于玄学,以《老子》、《周易》、《庄子》三部著作为主,称为“三玄”,主要追求的是其中知足逍遥、自然无为一类的抽象哲理,因此清谈又称为“玄谈”。
何宴、王弼,是开启魏晋清谈之风的重要人物,最开始,他们主张“无”的哲学思想,就是说,“无”是世间万物的本体,很明显,这是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在当时被称为“正始之音”。
我们熟悉的竹林七贤,在清谈时的思想主张有所不同,阮籍狂热于老庄之学;山涛则在老庄的基础上,杂以儒家经义;嵇康是个养生狂魔……竹林七贤思想主张有所不同,但生活理念上不谋而合,他们不拘礼法,热爱放歌纵酒,相同的生活理念把他们聚集在一起,不同的思想主张让他们之间迸发出绚烂的火花,开启了令后世神往的“竹林风气”。
除了儒、道两家之外,释家也很快融入了清谈的大部队,以康僧渊、支道林为首的名僧,在老庄思想和儒家经义中,又加入了佛理,推动了佛家思想的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清谈并不以辞藻华丽作为评判的标准,相反,清谈要求语言简练,逻辑清晰,应对机敏迅速,最重要的是,只言片语间,要有深意,否则,就落了下乘。
清淡的方式清谈跟今天的辩论赛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清谈时,设宾主两方,主方出题,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论据,称为“通”,然后宾方诘辩,用自己的论据去质问、反驳主方,称为“难”。
清谈最有趣的是,并不一定要多人才能清谈,只要你足够牛,你可以自己扮演宾主两方,自己抛出观点,自己进行反驳,反复分析义理,在一群名士中,你就是最亮的仔。
清谈时,手中必不可少的持物是麈(zhǔ)尾——类似于一种羽扇,但作用并不是用来扇凉的,而是用于指划,就像我们平时说话,到激动处不免手舞足蹈一样,名士门手持麈尾,指划的时候就会显得风度翩翩,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举个例子魏晋时期的孔融,是当世名士,世称孔北海,小时候凭让梨一事名闻天下,你说巧不巧,孔子的儿子,也和他一样,从小就展示出了过人的聪颖机智。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世说新语》
说这天孔融正在午睡,5岁的小儿子偷酒喝,被6岁的大儿子抓个正着,老大问:“你喝酒之前,为什么不行礼?”小儿子回答说:“我这是偷,行什么礼!”
古代,就是重要的祭祀物品,地位神圣,人们在喝酒之前,为了表达对神灵的敬畏,通常要先行礼,再喝酒。
孔融小儿子喝酒这个故事,体现了他在言语上的机敏,而且颇具童真,一副小无赖强行狡辩的娇憨姿态,让人忍俊不禁。
大家对岁月的理解是什么?
岁月我把它理解为成长。
人的一生很长也很短,当你认为人生长的时候是现在,认为人生短时就是在即将结束生命的时候。这是大多数人的通病,不懂得及时行乐,喜欢怨天尤人。等到有一天恍然大悟,你已经到达人生的终点,你的岁月流逝,只剩下对死亡的恐惧。
王菲和娜英二十年又相聚于春晚。二十年是个什么概念,二十年能让呱呱落地的婴儿瞬间成长为即将离开家门出去求学的学子,能让中年的男人女人们瞬间变成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太,能让已经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们远离这喧嚣的世界。你觉得二十年很长吗?我觉得很短。
在这二十年里,姑且不分平年闰年,一年有365天,二十年有7300天,共有175200小时。在这些时间里我们经历痛苦、欢乐,尝遍世间的酸、甜、苦、辣。能让我们认识很多人,同时也能忘了很多人。
当你二十岁时。你还是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还在为踏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那时的我们脸上都是胶原蛋白,脸上露出无忧快乐的笑容。轻视这美好的年华,傻傻的憧憬三四十岁成功的自己。
当你四十岁时。也许你已经是位母亲了。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为孩子操心的你天天顶着个黑眼圈两边的法令纹越来越深皮肤渐渐变松弛,因为操心家庭眉头总是皱着而留下两道深深的痕迹。你每天都在工作和家庭中奔波,在外人眼里你是老公的贤内助,孩子的好母亲。你被车贷房贷压的喘不过气,每天活在不开心中。
当你六十岁时。好不容易熬到退休,房贷车贷已经不再压到你喘不过去,你终于能好好享受生活。你的孩子已长大成人,你这时候已经抱上孙儿,总会情不自禁回想起你年轻的模样,总是暗自流泪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候的无知,又怀念年轻时的无邪,怀念那时候的好多好多时光。这时的你,终于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却又活在死亡的恐惧中。
时间这个小偷总是能悄然无声的从你身边把你最宝贵的东西带走,你越浪费时间,时间就越嚣张。
哪来的什么岁月静好,你不经历痛苦,又怎能懂到岁月静好这四个字!痛苦的经历才能使人成长,才会逼你长大,才会让你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人啊,就是这么贱,有的时候不珍惜,失去的时候却在杞人忧天!
年轻人,不管你正在经历什么!如果是痛苦那么请理解成你在“渡劫 ”,渡完劫你就能成为“ 上仙”(如浅浅),人的一生就像在打闯关游戏,一关接着一关,在这过程中会产生很有用的价值,那便是你的成长。
杨绛先生告诉你别书读太少想太多。
这是我理解的岁月,成长很残酷,这是人生常态。愿你们的每一天都安好,过好当下,珍惜现在。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馆陶公主死后不愿跟丈夫同穴?
馆陶是个地名,凡是被封到某某地方的公主都会叫某某公主,因此中国历史上不止一个馆陶公主,据粗略统计,历史上先后有四个馆陶公主。
不过那几个馆陶公主都默默无闻,只有汉朝的馆陶公主名垂青史。
汉朝的这个馆陶公主本名叫刘嫖,身份非常尊贵和特别。
说她尊贵,那是因为她不仅是汉文帝刘恒和窦皇后的掌上明珠,还是他们唯一的女儿。刘嫖小时候,老爸刘恒视为珍宝,爱不释手,说她是"夏之雪花",你说稀奇不稀奇吧。
除此之外,馆陶公主刘嫖的弟弟、汉景帝刘启也是皇帝,而且是刘嫖同父同母唯一的姐姐,这身份就更加特别了。
更特别的是,汉武帝刘彻不仅是刘嫖的侄子,还是人家的女婿,也可以说刘嫖既是汉武帝的姑姑,也是他的丈母娘。
为什么刘嫖会成为侄子的岳母呢,因为她为了满足自己权力欲,她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嫁给了自己的侄子。反正那时候皇帝还小,不怎么懂事,有没有近亲不能结婚和优生优育的概念,所以刘嫖就心想事成了。
俗话说,会奋斗不如会投胎,刘嫖有幸生在帝王家,又跟三位皇帝有亲缘关系,可谓是买彩票中了头奖,幸运死了。尤其是刘嫖成为皇帝丈母娘之后,可以说是要雨得雨要风得风,风光之极。
可是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刘嫖什么都满意,就是嫁了个老公不满意。《红楼梦》里的薛蟠同志曾经赋诗一首,里面有一句叫"女儿悲,嫁个男人是乌龟。"刘嫖就很悲哀,嫁个男人其貌不扬,像武大郎一样不堪,像乌龟一样缩头,一年也不见探出头来。
那时候刘嫖嫁人的时候才12岁,什么也不懂,只知道是皇帝老爸做主,母亲大人之命。
刘嫖的老公陈午是个官二代,世袭的堂邑侯。这个陈午人相貌平平,还没有担当,没有上进心,没有责任心。更要命的是,这厮没有男人的阳刚之气,整天像个泄气的皮球,难得爆发一次。
这让风情万种、感情丰富的刘嫖(馆陶公主)很受伤。长夜漫漫、独守空房的滋味也许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得到。
刘嫖不止一次地仰天长叹,苍天啊苍天,为什么要这样对我?难道我注定要跟这个三寸钉朝夕相处、终老一生吗?
也许是苍天听见了刘嫖的叹息,看见了刘嫖的眼泪。就在馆陶公主刘嫖万念俱灰,度日如年的时候,一个人走进了她的生活,像一缕清风、一股甘泉,滋润了她干涸的心田,让她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
这个人走进馆陶公主视线的时候,她的女儿陈阿娇因为恃宠而骄已经失去了皇帝的宠爱,自己的老公、那个三寸钉又撒手人寰,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祸不单行,馆陶公主的人生跌入低谷,生命之花眼看就要枯萎。
这时候,这位叫董偃的少年走进了刘嫖的生活。
董偃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靠卖珠维持生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董偃十几岁就跟着母亲做生意,经常出入馆陶公主的府邸。
董偃唇红齿白、眉清目秀,英俊帅气,乖巧可人。馆陶公主对这孩子一眼就喜欢上了。就提出要收留在自己的府上当干儿子。
董偃的母亲也没有多想,就点头答应了。反正公主府上,锦衣玉食,让自己的儿子在这里绝对受不了委屈,说不定还会学点知识,靠着公主的人脉日后出人头地、大有作为呢。
董偃到了公主府上,果然得到公主厚爱,不仅聘请名师教他学习天文地理和音乐美术,还教他苦读兵书,熟悉战法,练习武艺。
没过多久,董偃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琴棋书画、舞刀弄棒、骑马射箭无所不能。
不知不觉,时间又过去了三年。转眼之间董偃已经出落为一个翩翩少年,俊逸洒脱,英武温存。
馆陶公主寂寞的心得到抚慰,董偃也得到了跟母爱相似又不太相同的感情,两人朝夕相处、耳鬓厮磨,关系渐渐就向深处发展。
馆陶公主嫁人后老公无能,本来就没有放纵自己,因此气色非常好,身材也没有什么变化,皮肤也保养得非常好,年过半百的馆陶公主就像个二十出头的少女,因此跟董偃在一起就像情侣一般自然和谐。两人你侬我侬、卿卿我我,徜徉其间,无法自拔。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馆陶跟公主的忘年之恋,慢慢地为上流社会所知,传为佳话。
每当王公贵族聚会,大家都说董偃和馆陶郎才女貌、相得益彰。出于对公主的敬重,大家也非常看得起董偃这个小猛男,都尊称他为"董卿"。
馆陶公主看了更是喜上眉梢、春风得意,两人更加如胶似漆、相敬如宾。
公主和董偃的事传到了皇帝耳朵里,汉武帝刘彻也非常好奇,想看看董偃到底多出色,会把如花似玉的岳母迷得找不着北。
有一天汉武帝着便装到了岳母家,谎称是表亲。汉武帝看那董偃,果然一表人才,天下无双,不由对他赞不绝口。
而董偃在得知眼前的人就是汉武帝的时候,表现的不卑不亢,恰到好处,还幽默地自称是主人翁,把个汉武帝笑得前仰后合,忍俊不禁,也就没有忍心拆散这对恩爱鸳鸯。
可惜好景不长,正当公主跟董偃沉浸在幸福之中日夜欢愉的时候,董偃却病故了,年仅三十岁,叫人扼腕。有人说董偃不检点经常外出染病,也有人说董偃不检点经常外出染病,有人说馆陶公主不懂节制,伤了董郎。
但不管怎么样,董偃去世后,馆陶公主非常难过,整日以泪洗面,身体每况愈下,没过几年也撒手人寰。
馆陶公主临终前,还没有忘记董郎,她留下遗嘱,要跟自己的董郎合葬在一起,长眠在霸陵。
她做到了。
为何连皇帝都无权拿来看?
"起居注"也叫"内起居注",宫廷中的一种"档案"记载,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一种监督手段,是"纪律检查小组"记录下皇帝一言一行的"证据",哈~哈,不能让皇帝看。
现在的时代,科技这么发达,在南极、北极有人喊一嗓子,地球人不管在哪个地方都能知道。古代那时候不行啊,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沒有网络沒有"大数据",在信息方面,那时候的人就是个"睁眼瞎",啥也不知道。
那时候皇帝做了点什么事,能吿诉别人吗?不能吧?特别是些私密事,那是不能让别人知道的。但是古人很聪明啊,于是就"发明"了一种笔录手法,把皇帝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一点不走样的记录下来,清清楚楚地写下来,这就是"起居注"。记录的是皇宫之内的大事小情,所以到了明、清时期,又把它称为"内起居注",也有人叫它"内起居住",反正就是一种文字"档案"和"证据"吧。
这"起居注"从汉代以后,几乎历代封建帝王都有记录,等到了三国以后的晋代就开始设立专职人员来专门管理"起居注"。最有意思的"起居注"中的一件事,就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的一件"风流"事了。朱翊君的年号是万历,明十三陵中唯一被考古界发掘的"定陵"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老婆王皇后的陵墓。
话说这万历皇帝朱翊钧有一天按惯例上后宫给他老娘李太后请安,李太后一看朱翊钧灰头土脸的,也太不卫生了,就命贴身宫女去端盆水给皇上洗脸。宫女端着金盆盛着清水伺候万历洗脸,万历这时候18岁,还是个毛头小伙子,还沒有后呢,王皇后可能有妇科病吧,也不生孩子,一天天病殃殃的。
万历洗完脸,东瞧西看四处"撒摸",一眼看到端水的宫女花容月貌,把万历给迷住了。万历跟着宫女上了偏房,"宠幸"了宫女,也不知道这位宫女姓啥叫啥大摇大摆出了后宫。过了几个月,宫女怀孕了,李太后一看:呀!有喜啦,怪不得那天万历跟着宫女上外面去了,赶快打发太监去请皇上,哀家要问个仔细。
万历成天净是玩的心,这事那往心里去呀!他老妈一问,他来个"提上裤子不认账"。李太后微微一笑:小样儿!我还治不了你?来呀,拿"起居注“来,哀家看看…。
这皇帝在后宫享受"幸福",那可不是自己想咋地就咋地,出入后宫最畅行无阻的是太监,记录"起居注"就是太监的活儿。太后让人取来"起居注"一查看,某月某天某时,万历皇上都干了啥说了啥,上面记得清清楚楚~
那天万历拽着宫女问:你多大啦?啥时候上我们老朱家宫里来的呀?…然后就和宫女"幸福"了…。李太后指着"起居注"问万历:这是不是你做的事呀?万历只好点头承认了,李太后高兴啊,这下有后啦,生个儿子就是太子啊,于是令人好好伺候着这位姓王的宫女。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日子一到,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就是后来明朝的第十四位皇帝、万历皇帝朱诩钧的儿子、明光宗朱常洛。
这朱常洛出生于公元1582年,是他父亲万历皇帝朱翊钧在后宫偶然"临幸"宫女而生。他从小得不到父爱,接他父亲的班登基上位只有一个月就病故了,故于162o年,活了三十九岁。前二十年不受宠爱,后十九年战战兢兢当皇太子,登基一个月而故,在这一个月里,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革除弊政,废除了他父亲万历朝的很多苛政,为百姓带来很多优惠措施。
朱常洛庙号"光宗",年号"泰昌",继位一个月因病而故,亡时39岁,史称"一月天子",葬在明十三陵的庆陵,离他父亲的定陵不远,至今保存完好。他传位给了朱由校~天启皇帝,天启皇帝任用大太监魏忠贤,魏仗着朱由校,干尽了祸国殃民的坏事,是朝中的毒瘤。
天启帝庙号为"熹宗",明光宗朱常洛的长子,十六岁继位,只愿意干木匠活,任由大坏蛋魏忠贤胡做非为。后来在魏宗贤等人陪同下在宫内西苑乘船游玩,一阵大风将他吹落水中,落下病根,22岁就病故了。临终之际将帝位传给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朱由俭,朱由俭继位后第二年设计把魏忠贤灭掉。十七年后,明朝灭亡,他自缢于景山一棵歪脖老槐树上,这些都是后话了。
"内起居注"大体上就是这样一回事:如实记录、记载宫中之事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历朝历代在宫中传继下来。配图三张,来自网络,我的回答到此结束。
认为什么东西都是自己应得的?
#自以为是的人,什么东西认为都是自已应得的,该不该提醒一下?#
谢谢您的邀请,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而且必须提醒,虽然谦逊是美德,虽然自以为是的人大多不受欢迎。
我之所以这样说,主要理由有三:
第一、自以为是者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其实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纸半罐水、华而不实绣花拳,不及时提醒,很可能沾沾自喜、狐假虎威,恶性循环、变本加厉,最终走极端走向毁灭。
中外历史也好,你我身边也罢,君不见多少无敌英雄因为自恃狂放而败而亡?“骄兵必败”,道理很简单,遵循很难,此类悲剧依旧在上演!
第二、自以为是者缺乏制约和自知之明,恶性膨胀而心态变异、心理脆弱,不及时提醒,很可能伤及他人(包括家人)伤及无辜。
#自以为是的人,什么东西认为都是自已应得的,该不该提醒一下?#
有人可能说:人家目中无人,我劝说提醒说不定反受恶气,何苦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我认为还是应该善意提个醒,只是方式方法要讲究。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啊,就算受点误解委屈,若能阻止一个人(某种程度上,自以为是的人还是较有才智的)的“毁灭”,真是善莫大焉!
第三、自以为不是某个人某类人的专利,不加强学习和修炼,不总结得失和反思,面对成功和荣耀,谁都可能自我感觉良好。此时及时提醒,既是帮助别人,也可以警示自己。
自以为是的人以“我”为中心,总认为什么都是自已的、都应得到的,这种心态、习惯为人处世,必将严重“踫壁”而“四面楚歌”,成为众矢之的和“孤家寡人”。
如果TA是你的亲友至爱,你肯定心疼并包容,不离不弃施以帮助。为什么TA与我无关,我们就可以熟视无睹、任其“任性”呢?如果你是真心为TA好,眼看TA一天天狂妄下去,不该提醒一下吗?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你说呢?
#自以为是的人,什么东西认为都是自已应得的,该不该提醒一下?#
你会投降吗?
肯定受不了,对于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来说,肯定没几个人受得了,不过我会先提供假情报,然后想方法自杀
如果我有毒药,先吃下去,不能让敌人抓住。这是前提,如果这个前提不存在,只能选择假叛变,然后再自杀。
如果连自尽都做不到的话,我想我会的。而且我对自己的肯定感到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