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阿细跳月歌词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阿细跳月的歌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 1、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歌舞和乐舞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 2、跳月歌歌词
- 3、求〈阿细跳月〉和〈放马山歌〉两首歌曲的作品赏析,也就是这歌听着怎么怎么样,曲子结构啊之类的……
- 4、月光撒满了大海是哪首歌的歌词?
- 5、阿细跳月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和情感?
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歌舞和乐舞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歌舞和乐舞的主要种类有:
维吾尔族的赛乃姆与十二木卡姆中的歌舞
维吾尔族人民以能歌善舞著称,民间有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麦西来普”的习俗。“麦西来普”即聚会之意,常在节日、周末或收获季节举行,其种类有节日麦西来 普、婚礼麦西来普、丰收麦西来普、白雪麦西来普和郊游麦西来普等,举办的地点为宽敞的内室、庭外的葡萄架下、果园、郊外林荫处或河边草地上。聚会时,人们 席地而坐,一般以传送碗花、酒杯、腰带等游戏方式贯穿,有时也猜谜语、吟诗或唱木卡姆,但最主要的内容是跳赛乃姆。
赛乃姆广泛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各地区。不同地区的赛乃姆音乐有不同的特点,为了区别,人们给赛乃姆冠以地名,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哈密赛乃姆等。表 演时,大家围成圆圈席地而坐,乐队聚在一角,舞者在圈中。有一人独舞、二人对舞及三五人同舞等形式。舞者不唱,而由观众拍手唱和。赛乃姆的音乐由多首歌舞 曲组成,开始是中速,中间渐快,最后转为快速并在高潮中结束。歌舞曲的内容大多表现爱情生活。除歌唱群众熟悉的歌舞曲外,还用旧曲调即兴编新词,描绘当时 的欢乐情景。伴奏乐器有手鼓、萨巴依、四块石、弹拨尔、独它尔、热瓦普、笛子、扬琴等。
木卡姆意为“大曲”,是一种包括歌曲、歌舞和器乐曲的综合大型套曲,由民间音乐家在节庆和娱乐晚会中表演。据考证,木卡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许多知名与不知名的歌手、艺人创作、积累而成的,并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15世纪已盛行于新疆各地。
新疆各地的木卡姆种类繁多,曲调、结构各不相同,其结构以南疆的木卡姆最为典型。
南疆木卡姆共12套,每套的音乐结构由四个部分组成:
1)木卡姆 感情深沉的散板序唱,节奏自由,乐句长短不一。
2)穷乃额玛 意为“大曲”,由若干叙诵性歌曲和歌舞曲组成。
3)达斯坦 原意为“叙事诗”,即叙事歌曲。由三四首歌曲组成,歌曲之间有完整的间奏曲。
4)麦西来普 由3—6首舞蹈歌曲组成。
南疆十二木卡姆总共有歌曲170余首,器乐曲70多首。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和齐唱,所用音阶、调式、节奏、节拍丰富多样。伴奏乐器有萨它尔、弹拨尔、独它尔、热瓦普、艾捷克、卡龙、手鼓等。
藏族的“谐”和“卓”
藏族的民间歌舞主要有自娱性和表演性两类。“谐”泛指流传在广大农牧村镇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包括:
1)“果卓” 俗称锅庄,是圆圈歌舞的意思。舞姿矫健有力,并有模拟禽兽的动作。音乐的结构分为慢板歌舞与快板歌舞两大部分。开始时是慢板,越跳越快,最后在热烈的情绪中结束。
2)“谐” 即弦子舞,因领舞者边拉弦子边舞蹈而得名。弦子是藏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类似胡琴的乐器,琴筒用牛角或整块木挖成,音色浑厚响亮。每逢节日,一人操弦子站在排 头,带领人群挥袖歌舞,队伍围成圆形,顺时针方向行进。领舞者领唱或演奏一曲之后,众人接唱,载歌载舞。
3)“堆谐” “堆”是藏族对雅鲁藏布江上游拉孜、定日、阿里一带的称呼,“堆谐”是指该地区与谐相似的舞蹈,后来这种舞蹈传入拉萨、昌都、甘孜等地,并逐渐演变为脚下 敲击节奏的踢踏舞形式,并出现了职业艺人。因在拉萨最盛行,又被称为拉萨踢踏舞。表演者常在一块木板上舞蹈,步伐复杂而节奏多变。
最初堆谐只用扎木聂(藏族一种六弦的弹拨乐器)伴奏,后来发展为由六弦琴、扬琴、笛子、京胡等组成的小型乐队伴奏。堆谐的音乐结构由前奏——慢歌段——间奏——快歌段——后奏五个部分组成,旋律优美动听,结尾处往往转入下方五度调,很有特色。
“卓”泛指表演性强的集体舞。这种舞蹈重技巧表演,歌时不舞,舞时不歌。最具代表性的“卓”有两种:
1)“热巴卓” 是包括铃鼓舞、杂曲和民间歌舞的综合表演艺术,表演者多数是流浪艺人,表演开始时先要向观众说一段颂赞吉祥、炫耀技艺的话,然后男执铜铃,女持带把的扁鼓,边敲边舞。待观众增多以后就拉开场子进行技巧表演。
2)“卓谐” 多在喜庆节日的礼仪性场合表演。舞者常在膝部或腰部拴一串铃铛,手携扁圆形腰鼓歌舞。表演形式大体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单纯的舞蹈,节奏由慢渐快,击鼓跳 跃,变换队形,并穿插鼓技表演。系在身上的铃铛随着跳跃发出声响。第二段是徒歌,歌词为吉祥如意的祝福。第三段为边击鼓边歌唱,最后施礼拜揖结束。
朝鲜族的农乐舞和长鼓舞
农乐舞是朝鲜族农耕生活的反映,是自娱性的集体舞蹈,有情节表演和技巧表演两种。舞蹈队伍一般由29人组成,先导者持写有“农者天下之大本”的大旗,众人 打着小锣、小鼓,吹着笛子载歌载舞前进,并模拟农田中撒种、浇水、扶苗、割稻等动作。以后又增加了官吏、猎人、农妇、舞童等人物,以及小锣舞、长鼓舞、假 面舞、狩猎舞、象帽舞等独立舞段。其中尤以象帽舞最具特色。舞者头戴系有长短两根飘带的特制斗笠,边击小鼓边转动飘带起舞,越转越快,将舞蹈引向高潮。农 乐舞的乐曲多为朝鲜族民歌《道拉吉》(即《桔梗谣))、《阿里郎等,伴奏乐器有长鼓、法鼓、小鼓、小锣、笛子、唢呐、太平箫等。
长鼓是朝鲜族民间乐器,同时也是长鼓舞的舞蹈道具。长鼓是木制双面皮鼓,中间细,两端为喇叭形,演奏者右手持细竹槌敲击长鼓右侧的高音鼓面,左手用掌拍打 低音鼓面。长鼓舞多为女子独舞或双人舞,舞者边击鼓边起舞,以丰富的舞蹈语汇与高低不同、花样繁多的鼓点相配合,构成长鼓舞独特的风韵。长鼓舞的伴奏乐器 有唢呐、笛子、圆鼓、锣、箫等,乐曲有朝鲜族民歌《道拉吉》、《阿里郎》,噻阳山道》等。
彝族的“阿细跳月”
人们通常称居住在云南弥勒、宣良、昆明一带的彝族人为“阿细”。相传阿细人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常常光着脚在烧荒后火灰未熄的土地上耕作,因脚被火烫而跳起 来,嘴里还不住地喊着:“阿啧啧!阿啧啧!”于是,人们在劳动之余,便模仿这动作欢乐起舞,阿细的男女老少都爱跳。又因为青年男女常喜在月夜下跳,故称 “阿细跳月”。舞蹈时男子弹着三弦、吹着短笛,女子踏着节拍围成圆圈击掌而舞。舞至高潮时,舞者边弹、边唱、边舞,动作热烈。
“阿细跳月”的伴奏乐器以大三弦为主,并配以竹笛、二胡和小三弦等。音乐为卑节拍。
傣族的孔雀舞和象脚鼓舞 ;
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当泼水节或丰收季节,歌舞彻夜不停,素有“谷子黄,傣家狂”之说。傣族的舞蹈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1)模拟性舞蹈 多模拟动物,如孔雀舞、白象舞、蝴蝶舞、鱼舞、猴子舞等; ,
2)生活舞蹈 表现劳动生活,如划船舞、捞鱼舞、摘花舞等;
3)自娱性舞蹈 是节日或其他喜庆活动中集体跳的舞蹈,如戛光舞、象脚鼓舞等;
4)仪式性舞蹈 如宫廷舞、祭祀舞、扇子舞等;
5)歌舞 如十二马、戛喃燕等。在傣族全民中最为流传的民间舞蹈是孔雀舞、象脚鼓舞和戛光舞。
傣语称孔雀舞为“戛洛拥”、“戛朗洛”、“烦楠诺”等,有金孔雀舞、绿孔雀舞、孔雀公主舞和孔雀道具舞等不同名目,统称为孔雀舞。傣族人民将孔雀视为吉祥的象征,以跳孔雀舞来寄托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孔雀舞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不同形式。过去孔雀舞演员均为男性,还有专为土司表演孔雀舞的民间艺人。在云南省的瑞丽、孟连、耿马、孟定等地区,几乎每个 村寨都有很多跳孔雀舞的能手和专职艺人。每逢重大节日或隆重的集会时,孔雀舞的表演者便头戴塔盔假面具,身穿绘有孔雀羽毛花纹的衣裤,在象脚鼓、锘锣、 钹、镲的伴奏下,模拟孔雀下山、林中窥视、漫步森林、饮泉戏水、抖翅开屏等姿态。舞者舞步轻盈,手形多变,典型的“冠形”手形酷似孔雀头。孔雀舞的每个动 作都有相应的鼓点伴奏,并有较完整的鼓谱。
象脚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因鼓形似象足,又有仿象足制鼓的传说,故名。象脚鼓舞是男子舞蹈。舞者身挎象脚鼓,鼓尾插着一束束孔雀翎毛,边敲边舞。象脚鼓的打 法多种多样,可打鼓边、鼓心,可用一指、二指、四指击打,也可用单手、双手或拳、掌、肘敲打,还可用脚尖、脚跟踢打。鼓点复杂多变,并可敲击出各种鼓语。 在象脚鼓舞中,大象与孔雀形影不离,是傣族人民心中吉祥、幸福的象征。
高山族的杵乐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台湾岛山区和福建漳州一带,有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主要流行在日月潭附近的曹人、布农人居住区及福建漳州一带。
夜幕降临时,高山族妇女聚集在舂米器具——石臼的旁边歇凉。有人唱起优美的歌曲。在歌声的伴奏下,舞者手持一人多高的长杵,将石臼围在中间翩翩起舞。她们时而左右前后移动,时而抱杵旋转,并不时捣击石臼。悦耳的叩击石臼声与歌声产生和谐的共鸣。
跳月歌歌词
中文名:《跳月歌》
种 类:中文儿歌
作 词:牟恩稣
歌词:
月亮出来了
月亮出来了
阿舍!阿舍!
月亮出来了
阿舍哩罗哎!
月亮出来了(阿索索舍)
弦子弹响了(阿索索舍)
嗓子逗痒了(阿索索舍)
调子吼起了(阿索索舍)
哎~~~~
彝家孩子对歌来
对呀对得好玩了
彝家孩子对歌来
对呀对得好玩了
好是好玩了(阿索舍)
拉起手儿来(阿索索舍)
围成圈儿了(阿索索舍)
跺起脚板了(阿索索舍)
跺得欢畅了(阿索索舍)
哎~~~
彝家孩子跳月来
跳呀跳得舒心了
彝家孩子跳月来
跳呀跳得舒心了
舒是舒心了(阿索舍)
(白)舍舍 舍哩索舍衣索舍
舍哩舍 舍哩舍 ····舍啊舍哩舍
阿索舍
简介:跳月歌采自于彝族阿细人的民间舞蹈阿细跳月。该舞蹈是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阿细语称“嘎斯比”,即“欢乐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
求〈阿细跳月〉和〈放马山歌〉两首歌曲的作品赏析,也就是这歌听着怎么怎么样,曲子结构啊之类的……
阿细跳月的起源
阿细跳月,源远流长。远古时代,人类不知道怎样用火,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有一天雷电击中了枯木而引起一场大火,很多野兽被烧死,人们吃了,感到味道鲜美。从此才会用火烧肉充饥,烧起火来取暖。但在那风吹雨淋又没有房屋栖身的原始生活中,要保存住一点火种,确实非常困难。暴雨一来,火种被浇灭了。没有火了,人们就得挨冻,吃生肉喝冷水,给生活带来不少的困难。有一天,人们在山上狩猎时,又冷又饿,实在支持不住了,便纷纷靠在树上休息。有个名叫“木邓”的小伙子,却骑在一根朽木上面,边休息,边拾起一根细木棍儿,使劲地向朽木上钻。钻着钻着突然从朽木中钻出火来了。火的再度出现,使人们欣喜若狂。大家拾柴架火,熊熊的火焰,照得大地通红,烤得人体冒烟。于是围着篝火,边烤边跳。这就是阿细跳月的最初起源。人们称之为“木邓比”,意为“跳篝火”。
至于阿细人为何在“三步弦”中始终要保持跳跃的舞姿,还有着一段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阿细地区的人们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的奴隶生活。每到播种季节,为了抢时间为奴隶主尽快烧荒、播种,人们等不到烧荒火星的熄灭,就赤着双脚在滚烫的田野上开始翻地、劳作。为使双脚少受田野上余火的灼烧,便两脚一边不停地跳跃一边进行劳作。后来,人们在这种不停跳跃动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蹬脚和上肢的左右甩摆、击掌,而逐渐形成了今天被人们喜爱的《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的历史发展
阿细先民,原住在金沙江畔的“通邓来若”。他们不堪忍受奴隶主的期负和压迫,在阿真的带领下奋起反抗。自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开始,攻打奴隶主的家园,可是奴隶主有枪有刀,有弩有箭,并有很多兵丁护卫,整整攻了一天也无法入破。聪明的阿真吩咐奴隶们趁黑夜在每只羊的角上扎上火把。让羊在前面冲,奴隶们持棍棒、镰刀跟在羊群的后面,浩浩荡荡地冲向奴隶主的家园,攻破奴隶主的围城,杀死了奴隶主,烧毁了奴隶主的家园。取得了胜利,获得了人生的自由。奴隶解放了,便聚集在“冷衣黑”边(一个叫冷衣的海边),纵情欢唱,庆祝胜利,迎接自由。在三弦、笛子和刀叉相碰声中跳押。跳得月儿落西坡,跳到红日从东来,一直跳到六月底。这时的“跳 乐”,是具有“庆解放”、“迎自由”新内容,便称为“里拉比”,意为“庆解放、迎自由”舞。
新中国成立后,阿细人民成了国家和民族的主人。“跳乐”已摆脱了种种禁忌,变为逢年过节或节日喜庆不可缺少的群众性的民间文娱活动。
阿细跳月的现在
现在的阿细跳月,分青年舞和老年舞两种。老年舞缓慢轻松,随着笛子的节奏,男子的弹起小三弦、月琴、拉起二胡坦然潇洒,喜而不露的翩翩起舞;女的则双手叉腰起舞,抬着脚,随着笛声、弦声拍着双手,旋转摆腿,时而围圈齐跳,时而相对而舞,保持着集体舞的阵容,温雅自如,情趣神怡。青年舞是在老年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跳时,先调好大三弦和笛子的音凶,随即男青年率先背着大三弦舞,女青年随之而成队入伙,击掌伴跳,男女青年各成一行,相向起舞,队形随着音乐旋律而前后左右移动变化。青年舞节奏明快,粗犷豪放,欢腾激越。充分体现了阿细人民英勇豪放的气概和浓厚的民族民间艺术风情。
与之相关的火把节
解放后由于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使不少人都知道夏季的“火把节”是彝族的民族传统节日,甚至知道在节日的夜晚彝人要围篝火跳《大三弦舞》。但彝族为什么在“火把节”上要跳《大三弦舞》?大概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对此要想得到了解,就必须先知道“火把节”的来历和与它相关的彝族历法。
彝族早在13世纪,就创造出了自己的“十月太阳历”,即现在天文学所称的“彝夏太阳历”。古代彝族把一年的365.25天平均分为10个月,每月36天,多余的5天多,作为每年的“过年”日。彝族的新年和“火把节”关系密切,因“十月太阳历”是根据日月星辰的方位变换而测定推算的。北斗星星柄每转动一周为一年,星柄上指时,恰逢夏季的“大暑”节气。再转半周,则时值冬季的“大寒”节气,彝族人民便把这两个节气统称为“星回节”。同时把冬季的“星回节”定为彝族的新年;而夏季的“星回节”则为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火把节”。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以最大的热忱和最隆重的庆典迎接每个新年的来临。“过年”,已成为全人类共同欢乐的节日。但在彝族,“过年”时没有什么庆典活动,人们全部的热忱都放于制作美食上,使冬季星回节被俗称为“吃节”。而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左右“大暑”节气时的“星回节”,才是各地彝族进行隆重庆祝、热闹无比,俗称“玩节”的传统“火把节”。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彝族地区的人们,把“过年日”中的6天,特别留出3天来放在夏季“火把节”时使用,以便使人们在“火把节”时更为尽情、尽兴和难忘。尽管各地区的彝族同胞欢度“火把节”节日的形式不同,但目前由男子每人弹拨用彩绸挎于肩上的大三弦乐器,一起欢跳《大三弦舞》,已成为彝族共同的娱乐形式之一。
生活在云南省路南、弥勒、邱北等县,属于彝族支系的阿细人,在夏季星回节的黄昏时节,高举火把绕行田间以预祝来年丰收之后,便集中到村里的旷场上举行传统的欢庆活动。届时,成群的未婚男女,围绕着噼啪作响的熊熊篝火频频起舞。头戴环形头饰、身着手绣短上衣、百褶裙,斜挎绣包的盛装姑娘们,在着白衣黑裤、腰系红色绸带的英俊吹笛者带领下,随着铮铮作响的大三弦与男子相对而舞,在眉眼间传递着无限的情意、抒发着由衷的喜悦与欢乐。舞蹈中不时夹杂着的“阿啧啧!”呼号和尖啸的口哨声,为节日气氛更加欢快与热烈。虽说阿细人所跳的舞蹈也是“大三弦舞”,但认真地说,在男子所弹拨的大、中、小各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竹笛的伴奏下,舞蹈始终保持跳跃状态,双臂左右摆动、按节拍击掌的同时,换脚跳三步,空中蹬两脚,由五拍组合成的这种“三步弦”,是阿细人在“火把节”时所特有的自娱性舞蹈。由于该舞多在月光下起舞,后又被人们称为《阿细跳月》。
放马山歌是汉族民歌。
是流行于云南的一首著名山歌。歌词非常简朴,七言两句为一段,反映牧童生活。音乐结构也很简练,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下乐句的曲调,是根据上乐句的音乐素材发展而成的,手法洗练。其中夹以“喔噜噜的”等衬腔,以及赶牲口的吆喝声,富有生活气息,活跃欢快。是歌唱家黄虹的保留曲目。
月光撒满了大海是哪首歌的歌词?
月圆的时候你来
相聚才是团圆
静静的天
静静的天
一轮圆满一轮圆满
啊
千里相思
万里眷恋
今夜共婵娟共婵娟
千里相思
万里眷恋
今夜共婵娟共婵娟
草原唱月的和弦
阿细跳月的欢颜
天山捧月的浪漫
苗寨叠月的缠绵
海角望月的情缘
陇上追月的留连
二泉弄月的良宵
三潭映月的无眠
月圆的时候你来
相聚才是团圆
轻轻地喊
轻轻地喊
我的故园我的故园
啊
大海也让月光洒满
大海也让月光洒满
牵手的岸
不再遥远
牵手的岸
不再遥远
牵手的岸
不再遥远遥远
牵手的岸
不再遥远
牵手的岸
不再遥远
月圆的时候你来
月圆的时候你来你来
月圆的时候你来你来你来你来
月圆的时候你来你来你来你来
月圆的时候你来呀
你来你来
水兵的祝福
作词:胡宏伟 作曲:吕远
演唱:吕继宏
海风吹拂着蓝色的蓝色的披肩
月光洒满了银色的银色的甲板
我挎枪在军舰上为祖国站岗
守卫身旁飘香飘香的港湾
渔火倒映在宁静的宁静的海面
霓虹灯装点着不夜的不夜的太平山
紫荆花摇曳醉了万家窗口
棕树下是谁拨响了悠扬的琴弦
大海流淌着母亲的歌谣
轻轻悠荡着心爱的军舰
缆绳是水兵伸出的手臂
依依相牵依依相牵
幸福地甜睡在祖国的身边
海风吹拂着蓝色的蓝色的披肩
月光洒满了银色的银色的甲板
我挎枪在军舰上为祖国站岗
祝福祖国的明天更加灿烂
祝福祖国明天更加灿烂
阿细跳月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和情感?
表现了阿细族的男女青年月下尽情舞蹈的情景,表达了阿细青年男女的之间的爱恋。
阿细跳月歌词是什么意思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阿细跳月的歌、阿细跳月歌词是什么意思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