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无法度按捺歌词什么意思

博通诸子、文采斐然的贾谊对西汉初年这个充斥着浓烈的草莽气息的朝廷大概是不太满意的:翻出西汉开国君臣的这些贫贱往事并不是要嘲笑他们的出身——英雄不问出处,缺乏礼乐观念的平民猝然当政,已经在刘邦身边韬晦了好几年的先秦博士叔孙通趁机向皇帝进言。...

无法度按捺歌词什么意思,汉文帝为什么十分欣赏贾谊?

草台班子

公元前179年,也就是汉文帝刘恒登基改元后的第一年,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被汉文帝特旨从洛阳招来京师,成为了西汉帝国最年轻的博士官。他的名字叫贾谊。

作为战国大儒荀卿的再传弟子,博通诸子、文采斐然的贾谊对西汉初年这个充斥着浓烈的草莽气息的朝廷大概是不太满意的: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平民政权,上自皇帝、下到文武百官,其中许多人都是光着泥腿子的贫贱阶级。

高祖刘邦与两任名相萧何、曹参原先不过是秦朝的低级吏员,陈平、王陵、陆贾、郦商,这些在汉初政坛上喑呜叱咤的风云人物发迹前甚至连基层公务员都没当过。

跟随刘邦造反之前混得最惨的估计要数周勃:堂堂七尺男儿只能靠编织蚕山糊口,用度不足的时候还得在出殡的队伍里客串吹箫乐手,挣几个散钱贴补生活。

翻出西汉开国君臣的这些贫贱往事并不是要嘲笑他们的出身——英雄不问出处,一个能够从尘埃里一路平步青云的英雄人物当然有他值得尊敬的地方。

但是,这些没有接受过正经教育,缺乏礼乐观念的平民猝然当政,的确让这个新建的国家显得不那么“有规矩”,这一点,甚至让高祖刘邦都感觉头疼得紧。

《史记·叔孙通列传》里说,因为建国以来朝仪不修,在高皇帝亲自主持的宴会上,这些鸡犬升天的开国功臣们饮酒争功,放肆喧哗,甚至当着皇帝的面拔剑击柱。

要知道,秦朝的老规矩可是寸兵不得上殿的!现如今明晃晃的刀剑就在鼻尖下舞弄,眼前的光景儿或许让刘邦想起了鸿门宴上的旧事,他开始担心了。

已经在刘邦身边韬晦了好几年的先秦博士叔孙通趁机向皇帝进言:“打江山不得不倚仗斗士,守江山却必须重用儒生。要使上下有序,尊卑有别,制定朝仪的事儿您交给我办。”

“不会太复杂吧?”

“陛下放心,朝仪因时制宜,不必照抄前朝那些繁琐的老规矩。只要顺应世事人情而稍加约束,纳入规范就好。”

“那你试试。要求就一条:简单点儿,拣我能整明白的做。”

到了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的岁首,长乐宫宣告竣工。在庆祝宫殿落成的朝会上,因为有了叔孙通的礼仪约束,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静,再没有人敢喧哗失礼。刘邦非常满意,对叔孙通感叹道:“皇帝的尊贵,我今儿才算咂摸出点儿滋味儿来!”

虽然司马迁在《叔孙通列传》的赞论中极口称赞他与时俱进,为古老的儒家思想在新朝寻找到了一席之地。

但反过来想想,连行礼如仪这么简单的行为规范,刘邦君臣学起来都这么艰难,要让这帮子平民新贵理解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的内涵并贯彻到执政行为中去,实在任重而道远。

老迈的叔孙通已经担不起这份沉重的历史责任了,将这个因陋就简的草台班子改造成冠冕堂皇的文治政府,时代呼唤着一位新的改革家的出现。

贰 洛阳少年

成为西汉文治更化的总设计师,年轻的博士官贾谊是有这份儿志向的。

《史记·贾生列传》中说,每当朝廷下令让博士官讨论政题,老资格的先生们或者缄口不言。

我倒不认为是他们真的智术浅短、乏善可陈,更可能的原因或许是鉴于前车,明哲保身。

秦始皇焚书坑儒,殉葬的那四百六十几条人命,不就是非议朝政的诸生吗?

这些从前朝走过来的读书人,看过血淋淋的往事,对“祸从口出”四个字恐怕不得不保留三分忌讳。

和沉默不语的老先生相比,没有历史包袱的后生贾谊却表现得锋芒毕露,口若悬河。

因为对策每每得到汉文帝的称赏,短短一年之内,他便从秩比六百石的博士官破格升任秩比千石的太中大夫。

在正统的儒家政治思想中,革故鼎新之后,新朝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改正朔,也就是从历法上更定一年的岁首是哪一天。

西汉大儒董仲舒曾经说过:

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通天者王”的传统。一个新生政权是否具有合法性,视乎它是否享有天命,是否独占通天之道。

而颁告正朔正是天命所归的象征。

只有制定了新的正朔,才能彰显新朝的治统不是攘夺自前朝,而是真正受到了上天的眷顾。

以刘邦、萧何为代表的西汉君臣一方面在治国思想上受到秦朝遗法的强烈影响,一方面又对儒家的礼法观念缺乏深刻理解,因此,自建国以来,西汉王朝一直沿用着秦朝的正朔,即以十月为每年的岁首。

暴秦无道,二世而亡,肇兴的西汉王朝竟然遵用亡秦的正朔,这是贾谊万万不能接受的。

因此,升任太中大夫之后,贾谊随即向汉文帝上书,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计划。

《史记·贾生列传》说: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史记·贾生列传》

面对着贾谊提出的宏图远略,刚刚上台的汉文帝委婉地表示了拒绝: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史记·贾生列传》

皇帝的意思是,这些文治改革的措施不是不能施行,但眼下条件还不成熟,且得等上一等。

那么,汉文帝刘恒在等什么,究竟是什么迟滞了他的改革决心呢?

《史记·袁盎列传》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诸吕之乱”中诛灭吕氏,拥立文帝登基的首席功臣周勃,在汉文帝上台之后被任命为了右丞相,成为百官之首。

每当朝会散场,趋出殿门的时候,周勃洋洋自得,而文帝总是恭恭敬敬地亲自送他离去。

冷眼旁观的袁盎请问文帝:“陛下觉得丞相是什么样的人呢?”

因为袁盎的兄长袁哙同周勃私交甚笃,或许是顾忌到这层关系,文帝客客气气地回答说:“丞相是扶危济倾的社稷之臣。”

让他没想到的是,骨鲠忠直的袁盎接下来说出了这么一番话:

“周勃充其量只能算是功臣,绝够不上社稷之臣的资格。

所谓社稷之臣,主在臣在,主亡臣亡,必定要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从前吕后临朝之时,执意要打破高皇帝留下的‘白马盟誓’,封诸吕为王。那个时候他周勃身为太尉,执掌兵权,不能犯言直谏,匡正朝纲。反而明哲保身,阿意顺从。

直到吕后驾崩,大臣们纷纷起来反对诸吕。只是因为手里有兵,周勃才侥幸抢占了消灭诸吕的首功。

他私心太重,为自己考虑得太多。现在因为拥立有功,周勃不把陛下放在眼里,而陛下呢,还这么一味抬举他。臣主失礼,冠履倒置,这样下去是要出麻烦的。”

周勃恃功骄主,以强势的相权压迫着皇帝的权威,这一点汉文帝不是不清楚。

但更麻烦的是,军功起家的周勃对礼遇儒生学士,建设文治政府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

司马迁说周勃为人“厚重少文”,每逢与儒生对话,总是极不耐烦地责令他们:“长话短说,赶紧的!”

汉高祖刘邦给嗣君留下的本来就是一个军人政府,所谓“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史记·孝文本纪》),周勃正是这个军人政府的领袖。

不先把他这块绊脚石扳倒,文治更化无从措手。

所以与贾谊一样对文治改革满怀憧憬的汉文帝按捺着性子安抚贾谊,叮嘱他要“等一等”。

汉文帝必须首先展开政治布局,打破周勃的权威,为即将到来的改革扫清道路。

关于汉文帝的这一点考虑,贾谊可能不是非常清楚。

在他走入仕途之前的十五年里,汉廷在吕后的威权政治下遍洒血雨腥风,翻开《史记·吕后本纪》的记载,那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尽是刺鼻的血腥味。

但司马迁在《吕后本纪》的赞论中说:

孝惠皇帝、髙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髙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穯,衣食滋殖。

——《史记·吕后本纪》

当权力高层正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的时候,底层社会却因为汉初与民休息的无为而治保持着太平稳定的局面。

这就好比暴雨中的海洋,海面上虽然狂风骤雨,惊涛骇浪,海底却水波不兴,恬适安详。

入仕前的贾谊就是身处海底的人,所以当他给汉文帝上书提出改革计划的时候,开篇便说“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

对于高层权力斗争的险恶局势估计不足,这已经为贾谊日后的仕途挫折埋下了伏笔。

书法中最基本的笔法是什么?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书法最基本的笔法是什么?核心笔法又是什么?”这是关于笔法两个问题。但是,我觉得,它就是一个问题:书法的核心笔法。

因为,如果有N个笔法,那么,核心笔法就是其中的N之一。例如,对笔法的说法,没有一万个说法,起码一万个人有一万个说法,我想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比如说,前几天,我就看到一篇文章说,书法的核心笔法是“收笔”!为不知道有没有人听说过,古代有没有这样的说法,而这个说法难道没有道理吗?

所以,关于笔法的问题,绝不是我们三言两语可以道尽的,也不是千言万语就能够说清楚的。对笔法的,书法越多,说明笔法月值得我们去研究。

正因为如此,我们就要有一个提纲携领的说法,才能体现出核心笔法。因为,核心笔法就不是千言万语,也不是三言两语,而是一言以蔽之。

所以,书法的基本笔法和核心笔法归根到底就是核心笔法,也就是只有最有代表性的笔法,自始至终都不能忽视的笔法,任何时代的任何字体都无法离开的笔法,那么,这样的笔法才是真正的核心笔法。

我们考察一下从篆书到隶书从楷书到行书草书,书法的笔法有多少演变?在这些演变的过程中,又有多少笔法已经被淘汰?

元代赵孟頫今天很多人还在叹息“古法失传”,那么,这些失传的笔法难道就没有基本笔法与核心笔法吗?

我们今天,在书法研究上对于笔法,在事实上是缺乏科学的,正因为缺失科学的,笔法认识,所以才会有千言万语的“笔法”讨论,如果我们有科学的方法和总结,事实上,很多所谓的“笔法”不过是不同的“说法”而不是笔法。

例如,仅仅是中锋侧锋就能争论个你死我活,他说,这个事中锋用笔,他说这是侧锋用笔,其实都是一回事。这叫笔法吗?这叫一己之见,绝对不是笔法。

例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这个笔画的起笔。很多人都认为是侧锋入笔,也就是偏锋入笔。要说对,也是对的,这就好比我们面对东方,南面在在右手,我们面对西方,南面又在左手了。但是,你要清楚的是,南面永远是南面,左手永远在左。

书法用笔也是这样,毛笔就是三个锋,笔尖是中锋永远不会改变,这个大家没有意见,问题就出在“侧锋”上了。

由于我们用笔要“八面出锋”,事实上,你远远只有中锋这一个基本“坐标”。内锋和外锋是不能偏移中锋,而“八面出锋”的参照。

中锋不用说了。我说的内锋和外锋,其实就是大家谁的“侧锋”。只不过把“侧锋”实践化更具体了。

我们手拿毛笔,靠手心的“侧锋”就是内锋,靠手背的“侧锋”就是外锋。

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划分一下?因为,这与我们执笔有关。

你字不是要“八面出锋”吗?一般情况下,你无法违背手心手背,所以,执笔始终主要是围绕“手心”的。

无论什么朝代的执笔方法,无论你是三指执笔方法,还是五指执笔方法,也不论你是“抓笔”的执笔方法还是“握笔”的执笔方法,甚至个别的左手执笔,用笔主要围绕“手心”这是不可能改变的。

所以,我们的用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实是不存在“侧锋”用笔的。

像我举例的王羲之横画的起笔,其实就是中锋起笔。只不过,你没有发现:这个笔画,起笔是捺画的行笔方向。

更不不存在侧锋起笔的问题,如果有“侧锋”起笔问题,那也是为前面说的,南山在左还是在右的问题,是事实上的一个误判而已。

我们根据书法原理看,所有的笔画都要轮廓清晰(不包含用墨因素)。那么,笔画的轮廓靠什么刻画出来?

是中锋刻画出来吗?这也是一个笔法误读问题。

笔画的轮廓分上下左右四个边。以横为例,上下轮廓是侧分刻画,分别由“内锋”和“外锋”。

内锋刻画了下面的轮廓,外锋刻画了上面的轮廓。

那么侧面呢?只因为我们受南山左手右手问题影响,非要说是侧锋用笔,事实上,这是中锋用笔。请看欧阳询《九成宫》中的横画。

我们看,这个横画侧面如切的直线轮廓,完全是中锋用笔,内锋刻画出来的。这不过我们习惯认为是“侧锋”用笔而已。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书法用笔自觉不自觉都是“中锋用笔”的。就是甲骨文都是中锋用笔。历史上就没有侧锋用笔。

为什么这样说?道理非常简单:因为,中锋用笔,其实就是“顺锋”行笔。如果不是“顺锋”行笔,那么,写字就会既不顺利流畅,也不方便。

那么,为什么古代有中锋用笔侧锋用笔的争论?

前面我说过,这是一个南山在左手右手的问题。

我们写字不可能处处都是“顺锋”的。例如,王羲之《兰亭序》的这个横画。

起笔用捺画笔势,写出横画侧轮廓,然后要在起笔位置“调锋”,这次调锋,就是把捺画的起笔非常,改变为横画的方向,所以要调锋。

在调锋点时候,有一个“选点”,就是调整方向的“起跳点”这个时候用笔处于短暂的“侧锋”状态,调整以后就会恢复到“顺锋”的状态,然后完成横画的“行笔”任务,抵达“收笔”位置,完成横画任务。

所有的笔画都是由起笔、行笔、收笔构成的。

但是,笔法的核心规律就出来了:在用笔的过程中,只有起笔和收笔两个部位比较特别:因为,起笔和收笔有可能会调锋,而行笔部位永远不会有调锋问题。

这就是笔法的核心笔法:起笔、收笔。

因为,起笔和收笔集中了最丰富的笔画表达方式。例如横折要在横画,的收笔部位调转方向;竖勾要在竖的收笔部位调整方向。

横画有露锋起笔的,也有藏锋收笔的,但是,横画的侧轮廓线,有需要直的,也有需要圆的,这就有方笔用笔和圆笔的方圆之起笔。

为了表达好书法的美,所有的书法最精彩的笔画部位,也都在起笔和收笔位置。而且,调锋也是在起笔和收笔部位最多,笔法中又是最难的。

至于起笔和收笔,是藏锋还是露锋,也没有具体的标准,一切按字帖和字体要求和创作的需要。

而行笔只有提按两种情况,而提按不需要调锋,只需要掌握好写出粗细变化的交代,相对比较容易掌握。

当然,所有的用笔都要提按,但是,区别在于起笔和收笔提按的目的不是粗细变化问题,而是改变方向问题,而行笔的提按是笔画粗细问题。总之,都是中锋用笔为绝对主流。而中锋用笔不能掩盖的是,起笔和收笔的目的主要是改变用笔方向。

以上举例都是采用了静态示意,实际上,动态情况下也是这个原理。这就是为什么说,书法的核心用笔在起笔和收笔。

临终前还把自己最精锐的部队给拖雷?

“黄金家族”第二代: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

成吉思汗有子四人: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

(一)术赤。据《蒙古秘史 》记载,术赤非成吉思汗亲生,他在当时就被族人认为是蔑儿乞血统。但拉施特的《史集》中却有另一种说法,说铁木真(成吉思汗)妻孛儿帖在被蔑儿乞人掳走前就已怀有身孕,同时拉施特又隐晦地提出术赤不是铁木真的种(自相矛盾)。比较起来,《蒙古秘史》的记载更真实可信,它首位连贯,不像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术赤本人对此也有疑惑,出身问题给他的心理投下了一块难以消弭的阴影,也成为察合台、窝阔台歧视、攻讦他的理由,只有小弟拖雷对他很好,尊敬有加。

成吉思汗对术赤不错,从无嫌弃之心。成吉思数次汗对术赤说:“我儿子中你最长”。器重之意,溢于言表。建立大蒙古国后,成吉思汗分封子弟,术赤分得九千户,比三个弟弟都多。但是,或许因心里那块阴影作祟,加上察合台屡屡质疑他的身世,术赤一向和成吉思汗保持距离,不太亲近,父子之间似乎有一种无形的隔阂。

史书记载,术赤死于1227年初,他比成吉思汗早死半年,享年40余岁。

(二) 察合台。成吉思汗曾经评价二子察合台性格刚烈却又心细如发。成吉思汗曾对诸将说:“凡是想知道扎撒(军法)、必里克(法律训言)和如何遵守国家法度的人,就去追随察合台”。察合台总能按照成吉思汗的旨意认真完成他交代的任务。

察合台和窝阔台的关系很亲密,他在窝阔台继位过程中出过很大的力,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尽管他是哥哥,却对弟弟窝阔台始终恪守臣礼。

察合台对窝阔台选择了顺从之道,俯首听命,从不以兄长自居。窝阔台对他自是宠信有加,遇到任何大事都先找察合台商议,甚至派一个儿子去给察合台当“怯薛(护卫亲军)”。

察合台大约死于1242年,有8个儿子。

(三)窝阔台。史载,窝阔台气度宽宏、 处事公正、慷慨好施。成吉思汗说过:“喜好慷慨大度和想发财致富的人,可去亲近、追随窝阔台” 。成吉思汗死后,由三子窝阔台继汗位。

窝阔台在位12年,在蒙古帝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对外拓展上都有一定作为。缺如成吉思汗所预见,他还是有一定治国才能的。

《元史·太宗纪》称誉他:

“有宽弘之量,忠恕之行,量时度力,举无过事,华夏富庶,羊马成群,旅不赍粮,时称治平 ”。

窝阔台痴迷娱乐,嗜酒如命,成吉思汗在世时曾为此严厉处分和警告过他,他置若罔闻,即位后仍长期酗酒,终于死于酒精中毒。也有文献记载,他的即位和暴毙都和幼弟拖雷一家有关,关于此事,在下面单独介绍拖雷一章里再做介绍。

据记载,窝阔台有许多皇后和60个嫔妃。最出名的当属6皇后脱列哥那。窝阔台有子7人,其中最年长的5个都是脱列哥那生的。

蒙古旧俗:幼子守灶(幼子继承制) ,所以小儿子拖雷最得成吉思汗宠爱,理应由他继承汗位

最小的儿子叫拖雷。在四兄弟中,拖雷最得成吉思汗的宠爱。他自幼即被成吉思汗带在身边,不论是在外征战还是走马射猎,他都一直跟随父汗,因而深受熏陶,成吉思汗亲切地称他为“那可儿(伴当)” 。据说拖雷“在勇敢方面,在处理事务及发表见解方面,无人能及得上他......成吉思汗无论大事小情都和他商议”。无论是西征还是伐金,拖雷均随征并立下显赫战功,成吉思汗非常欣赏他的军事才能,于是把军队指挥权交给他。

《蒙古秘史》说他还是位相貌英俊的美男子。有才有貌,父汗溺爱、栽培,这些因素使他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大家尊称他为“也可那颜(官人)”。

蒙古习俗有幼子守灶之说。也就是说小儿子继承制:父母在世时就将年长的儿子们分出去单过,给一些畜产助其成家立业;幼子留在家中,日后继承家业,叫“斡赤斤” ,守护家中炉灶的意思。按照这个旧俗,成吉思汗汗位的继承人就是拖雷,他应该早就有此打算。

在由谁接班一事上,成吉思汗犹豫不决,最后竟然舍弃爱子拖雷,确定了由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

关于这一点,拉施特在《史集》中是这样说的:

“因为成吉思汗在各种事情上考验过诸子,知道他们各有所长,所以他对于大汗尊号的传授犹豫了起来......”

“他时而想到窝阔台合罕,时而又想到幼子拖雷汗,因为蒙古人自古就有由幼子掌管父亲营地与家室的习俗和规矩。后来,他说:‘掌管国家和大位非常艰难,就让窝阔台去接管吧,而我所聚集起来的营地、家产、财富、库藏以及军队,则交给拖雷掌管’ ”。

成吉思汗最终将汗位交给了较为年长、较为沉稳、行政经验较丰富的窝阔台,称得上是对蒙古“幼子守灶”旧俗的一种突破,但他内心对英勇善战的幼子拖雷的偏爱依然在言谈中体现了出来。他曾对臣下说:“追求勇敢、荣誉、战功、讨伐敌国、平定天下的人,就去追随拖雷”。

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并没有马上即位称汗,汗位竟虚悬了两年,由手握军权的拖雷汗监国摄政。

成吉思汗用心良苦:将汗位交给窝阔台,将军权交给拖雷,以相互牵制,不料却埋下了兄弟相争的隐患

尽管成吉思汗临终前遗命窝阔台继承汗位,但按照规矩仍要经忽里台大会推举,为此必须等待散处各地的宗王们到齐。

公元1229年秋,蒙古豪酋们在克鲁伦河畔举行忽里台大会,经过一个多月的博弈,窝阔台才正式登上汗位。为什么拖这么久?有人推测是拖雷从中作梗。按蒙古旧俗,拖雷称汗是顺理成章之事,成吉思汗除旧布新,选择了老三窝阔台,但窝阔台对自己占了拖雷应得汗位是有所顾忌的。拖雷手握重兵又能征善战,内心应该也有所不服。宗王们出于各种目的选边站队,各挺一派,才使这次忽里台大会拖了这么长的时间。

此时大哥术赤已经病死,察合台又一向力挺窝阔台,又有成吉思汗的遗诏在,拖雷虽然当了两年监国摄政王,最后还是不得不把大权交了出来,窝阔台也不再谦让。

史载,称汗典礼上,大家摘下帽子,把腰带搭在肩膀上,察合台拉着窝阔台的右手,拖雷拉着左手,成吉思汗的弟弟铁木哥斡赤斤(三兄弟的叔叔)抱住窝阔台的腰,共同把他搀扶上大汗的宝座。拖雷举起酒杯,大帐内外的人们跪拜九次,完成了隆重的窝阔台大汗登位大典。

窝阔台虽然登上了蒙古大汗尊位,但从此对手握军权、骁勇善战的弟弟拖雷有了戒惧之心。

公元1223年5、6月间,蒙古大军伐金时,拖雷指挥有方,以少胜多,取得了著名的三峰山大捷。随后,他和窝阔台汗一起北归避暑。 归途中,身体一向健壮的拖雷汗神秘死去。有学者说:拖雷是被窝阔台毒死的......

【插图源自网络】

秦献公为何没有传位长公子嬴虔?

应该说大部分人知道秦国的长公子赢虔,都是从《大秦帝国》这部小说中了解到的,那么我们就先从小说的内容来说,秦献公为什么没有传位给赢虔,而选择了弟弟嬴渠梁呢。

秦献公的长子赢虔,是秦国著名的猛将,任秦国上将军之职。但是也是武人脾气,性格如霹雳烈火,但内心却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如弟弟嬴渠梁。

而次子嬴渠梁,相比于大哥赢虔有两个优势,一方面是献公正妻所生的嫡子。另一方面他性格沉稳,文武兼备,善于动脑子,在少梁之战中,就是他抓住魏军分兵的战机,生擒了魏国的老丞相公叔痤。

同时,在秦国国内,虽然秦献公赢师隰没有立太子,但是在两位公子中,基本都认为嬴渠梁是继承人。

赢虔在秦军中,隐隐有统帅的形象,但是文武百官之中,嬴渠梁的威望要更高一点,赢虔也很服气自己的弟弟,经常维护他的权威。

秦献公在临终前,交代嬴渠梁的三件事,说明了他为什么要选择仲公子嬴渠梁作为太子,继承国君之位。

第一是不要急于复仇,他认为经过自己二十多年的征战,秦国已经打光了,成为一个烂摊子了。秦国接下来必须要富国强兵,这一重任唯有嬴渠梁可以承担,长子赢虔不是这块料。

第二是要善待臣下,秦献公担心老大脾气暴躁,万一臣子得罪了赢虔,他脾气上来了,非把人砍了不行。

第三就是要兄弟齐心,赢师隰担心未来兄弟二人因为利益产生争执。其实在这方面老爷子看得还挺准的,嬴渠梁性格包容,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赢虔看似内明,其实小心思不少,因为与商鞅的私仇,在自己的府邸蛰伏了八年,最后联合老世族,诬告商鞅谋反,车裂商鞅,险些被老世族利用,破坏了变法的成果。

秦献公一方面是为了秦国的未来,唯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把秦国带出深渊,这个必须要仲公子嬴渠梁来实现。另一方面对两个儿子的性格有准确的认识,所以将国君之位传给嬴渠梁。

正史中,公子虔为什么没有获得君位呢?

首先,秦献公要确立自己君位的合法权,必须要维护传统的宗法继承制

公元前415年,秦灵公赢肃去世,本该继承国君之位的赢师隰,被他的叔祖父赢悼子抢了君位,年仅十岁的赢师隰开始长达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公元前385年,赢师隰联合秦国庶长返回秦国,重新夺得秦国国君之位。他能够顺利复位,一方面靠的是他提出实行新政,带领秦国走出贫弱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依靠是他曾经是秦君之位最合法的继承人,他被叔祖抢夺君位,获得秦国贵族的同情和支持,所以大家愿意配合他夺回国君之位。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遭遇,他不愿意看到秦国再陷入争夺国君之位的混乱中,所以他必须要维护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为自己的君位背书,更是保护合法的继承制度,确保未来的安定。

其次,公子虔是否为长子,不得而知,小说可不是真正的历史

史书中记载,秦献公有两个儿子,嬴渠梁和赢虔,《奉氏族谱》中记载,秦献公生二子,长子嬴渠梁,次子赢季昌。

史记中并没有赢虔的单独传记和生平介绍,仅在《商君列传》中有只言片语地提到。

所以,依靠这些内容,是不足以说明赢虔就是秦献公的长子,甚至其是否为献公的儿子都存在疑问。

最后,赢虔的才能,应该是极为平庸的

《大秦帝国》中将他描述成为秦军的统帅式的人物,但是在正史中,也只有他的两段记载,一次是嬴驷违法,作为太子老师的赢虔被处罚。

第二次是,秦国迁都咸阳后,推行第二次变法,赢虔再度犯法,被施行了劓刑。然后他闭门谢客,八年没有出门,孝公去世后,跳出来诬告商鞅。

正史中看不到他任何展示自己才能的表现,净看到违法乱纪的行为了。那会不会是他有功绩也没有记载呢,那可能性不太大。

参见秦孝公的两个儿子樗里疾和嬴华,他们随军参战,或者领兵作战的记录都有所记载,功绩突出的单独列传,参与较少的出现在别人的列传中。

反观赢虔,仅仅出现在商鞅的列传中,在献公、孝公时期的战争中,并没有出现他的身影,恐怕他是真的没有什么才能,没啥机会参与吧。

总之,不论从身份,还是从能力上,赢虔都没有继承君位的资格,秦献公又没有老糊涂,怎么会传给他呢!

怎么提高书法?

把汉字的书写提升到书法的奖赏美学境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创造,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延续!

中国汉字的作用:起到指示、会意、形声、象形、假借等意义,从古至今,中华历史书法名作浩瀚如烟海,它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具备以下几点学习建议:

1、看中华历史文化,对中华艺术书法史的演变发展有一定认识和了解,提高眼界拓宽视野!学会分辨书法的规则美丑!

2、注重筛选,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名家碑帖作为学习典范!不能选择江湖郎中的丑书作为捷径!不管哪种书法字体的学习,笔者认为楷书体还是最为基础必须要学习的!

3、注重临摹,不宜贪多!多看书法的理论书籍,重视方法结构,提高艺术修养,先从单字的笔画练习,再到偏旁部首,再过度到汉字的间架结构,最后章法布局!选名家碑帖读贴看帖要广博,汲取精华分辨优劣好坏,少走错路弯路;但练贴临摹书写要专一,有耐心,不能三心二意,今天学这个字体,明天学那个字体,任何艺术的学习都需要时间和精力!只有把一种字体学习到形神具备的时候再考虑换学其他字体,不能急于求成!

4、多看网络名家视频授课讲解,包括汉字的笔画、结构比例、大小宽窄、高低位置,经营布局等提高鉴别认识,为自己的书写练习提供学习的参考。

5、重视学习交流,虚心多请教业内同行,或书法专业书写和理论认识比较高的专业人士,听从他们的学习临摹心得,汲取经验潜移默化,提升自我的学习!

6、多参加关注各种书法比赛活动!现场观摩名家用笔方法,积极主动交流,获取专业人士分析点评,认识自我书写不足,归纳总结提高学习方法!

7、报专业的书法培训机构,或个别名家兴趣辅导班,少走弯路,直入主题!一般都会有专业老师做技术方法辅导,可以用心学习!

这几点建议只是个人的总结和感悟,不足之处请多包涵谅解建议!

嚣张歌词含义是什么?

歌曲《嚣张》是一首伤感的情歌,歌词含义是在一段失败的感情中,谁更加在意,谁就是那个最受伤的人,这样的人在爱情中会更加的卑微,甚至是被动,而那个不在意的人反而是最嚣张的。

歌词:

太多的 太重的 太残忍的话

没纠缠 是你的 理由太假

我觉得 你大可不必说的天花乱坠

是天使 是魔鬼 都没有绝对

没想的 没说的 都请收起吧

你扮演 的角色 更可悲吗

放弃的 就大可不必再争辩是非

放下的 就请你 烧的干脆

你的一字一句犹如刀疤划心上

我的一举一动随你改变多荒唐

任你肆意玩弄 从没去想

你是有多嚣张

我的心脏脉搏为你跳动为你狂

你说我真的多余不如离开流浪

都怪我 没治愈我的伤

没想的 没说的 都请收起吧

你扮演 的角色 更可悲吗

放弃的 就大可不必再争辩是非

放下的 就请你 烧的干脆

你的一字一句犹如刀疤划心上

我的一举一动随你改变多荒唐

任你肆意玩弄 从没去想

你是有多嚣张

我的心脏脉搏为你跳动为你狂

你说我真的多余不如离开流浪

都怪我 没治愈我的伤

你的一字一句犹如刀疤划心上

我的一举一动随你改变多荒唐

任你肆意玩弄 从没去想

你是有多嚣张

我的心脏脉搏为你跳动为你狂

你说我真的多余不如离开流浪

都怪我 没治愈我的伤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