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诸难功德歌词是什么意思,观音菩萨十四种无畏?
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十四无畏:
1)
使众生返照自性,获得解脱,是为无畏。
2)
使众生旋转知见,苟遇火难,火不能烧,是为无畏。
3)
使众生旋转观听,虽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为无畏。
4)
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
5)
使众生六根消复,临当被害,刀段段折坏,是为无畏。
6)
菩萨明照十方,使众生不受药叉、诸幽冥所害,是为无畏。
7)
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是为无畏。
8)
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遇贼不受劫,是为无畏。
9)
使性多淫者,不生色念,是为无畏。
10)
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嗔恚,是为无畏。
11)
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暗,是为无畏。
12)
使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是为无畏。
13)
使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是为无畏。
14)
使众生持观音名号者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
刀郎的流浪生死间的孩子这首歌曲里面的?
指亲人的爱,让人沉沦,会因此而失去另一些东西
附:
业海 yèhǎi 〖endlesscrimes〗比喻使人沉沦的种种罪恶 业海洪波,回头是岸。——《阅微草堂笔记》 《地藏菩萨本愿经》关于业海的片段叙述:经一日一夜,忽见自身到一海边,其水涌沸,多诸恶兽。尽复铁身,飞走海上,东西驰逐。见诸男子女人,百千万数,出没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食啖。又见夜叉,其形各异,或多手多眼,多足多头,口牙外出,利刃如剑。驱逐罪人,使近恶兽,复自搏攫,手足相就。其形万类,不敢久视。。。。。。。。圣女又问,此水何缘,而乃涌沸,多诸罪人,及以恶兽。无毒答曰,此是阎浮提造恶众生,新死之者,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救拔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自然先渡此海。海东万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东,又有一海,其苦复倍。三业恶因之所招感,共号业海,其处是也。圣女又问鬼王无毒曰,地狱何在。无毒答曰,三海之内,是大地与,其数百千,各各差别。
成为净坛使者后结局如何?
猪八戒乃是上古龙族异种猪婆龙,巫妖大战时,随妖皇东皇太一相继战死,真灵却附着于凡人身上,后玄都大法师恢复其元神,加入天庭成为天蓬元帅。成为净坛使者后,猪八戒发现斗战神佛已不是自己的猴哥孙悟空,大闹灵山,最终魂归天河。
话说上古时期,巫妖大战,上古凶兽一族死伤无数,几近族灭。龙族异种猪婆龙,乃上古神龙与上古凶兽鳌猪后代,鳌猪被巫族强制征调与妖族征战。鳌猪战死,神龙管生不管养,以至小猪婆龙无依无靠,风餐露宿,在混乱的洪荒中浑浑噩噩,艰难度日。
这日,太上老君身骑青牛,前面道童牵牛引路,太上老君见猪婆龙饿晕倒地,心生恻隐,遂让道童将他抱起,悉心照料,一路前行,很快猪婆龙身体和他自带的凶煞之气开始逐渐恢复。
猪婆龙咬死一只太上老君饲养的仙鹤,道童甚是气愤,斥责其一番。可是猪婆龙却觉得委屈,自认为不是自己的错,一气之下离开道童,独自闯荡洪荒。
此时洪荒大乱,战斗不断,猪婆龙凭借自身天赋,很快在洪荒中小有名气,或许体内有龙族和凶兽血脉,猪婆龙不仅拥有灵智,还异常勇猛,因此为妖族接纳,加入了上古天庭。
加入上古天庭之后,猪婆龙充分发挥上古凶兽的能力,一跃成为七十二妖族正神之一,威望一时无两,随即开始执掌天蓬星,并被人称之为天蓬妖神。
天蓬妖神体内因有龙族血脉,天生就有强大的控水之能,因此也成为了巫族狙杀目标。
巫妖大战,无数大妖大巫陨落,妖血染红琼宇,天庭崩塌,天帝帝俊、妖皇东皇太一相继战死,天蓬妖神也死于最后一战。
天蓬妖神虽然战死,但其一丝真灵却侥幸不灭,附着在一上古人族的身上,存活下来,不过一身神通却荡然无存。
巫妖大战之后,人族统治人界。这天,人族部落来了一位鹤颜白发,衣袂飘飘的道士,开坛讲道。混迹于人群中的天蓬也来听见,认出那老道正是昔日牵牛的道童,面露羞愧,不敢与之对视。
想当年天蓬上古天庭为官,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谓是可谓是风光无限,如今再次见面,天蓬引以为傲的凶兽之身,已然不再,一身神通也已散尽,如今只是一个普通凡人。
那老道却未多想,只是递给他一粒再生造化丹,让天蓬恢复元神。天蓬一口吞下,顿时金光冲天,霞光万道,瑞气千条,元神复原,一身神通再次回归。
随即天蓬追随那老道,开始修练道门真法,曾经的天蓬妖神已然不再,取而代之的则是那位名为玄都法师唯一的弟子:天蓬道人。
后三皇治世,五帝定伦,重建天庭,已成太乙金仙的天蓬道人天庭任职,被封为北极四圣之首天蓬元帅,再次执掌天河。五百年后,天蓬元帅人间投胎,化身猪八戒,助唐僧西天取经,终修成正果,被如来封为净坛使者菩萨。
又是五百年,净坛使者应邀参加蟠桃盛宴,刚到南天门,多闻天王魔礼红多日不见净坛使者,好不高兴,告知斗战胜佛早先一步便已到来,三人可以畅饮一番。
净坛使者闻言,心下惊疑,他从灵山来时,特意拜访战胜佛,只是战胜佛正在闭关修炼,这才不曾出关相见,如今竟提前来到,觉得甚是奇怪。净坛使者虽心中疑惑,却未表露出来,笑着和魔礼红打完招呼后,径直进入了南天门。
刚进天庭,身后传来声响,净坛使者回头看去,正是师父玄都大法师,当即叩头就拜。玄都大法师将净坛使者领进兜率宫,取出一粒九转金丹,递给净坛使者,净坛使者吞下,然后开始修行。
须臾,兜率宫内强大的气息弥漫开来,金光笼罩,玄都大法师面露喜色,佛光散去,净坛使者重新证道成功,身兼菩萨大罗金仙佛道两个因果。人人皆以为净坛使者乃佛门弟子,哪里会知道,此时的净坛使者,则是道家安插进灵山的一枚棋子。
净坛使者听从师父玄都之言,速速离开天庭,莫要参加那蟠桃盛会,当即磕了一头,脸上再度浮现出慵懒笑意,摇摇摆摆出了南天门。
净坛使者回到灵山,听闻斗战胜佛已经出关,前去祝贺。斗战胜佛看到净坛使者猥琐的样子,眉头一皱,心生厌恶,他总感觉净坛使者疲懒憨傻,但斗战胜佛哪里会知道,净坛使者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这时,灵山雷音寺钟声四响,净坛使者和斗战胜佛双双赶回大雄宝殿。原来前日,沙弥打理诸位菩萨佛像之时,发现珈蓝菩萨的佛像已碎。诸佛菩萨闻言,面面相觑,知道佛像破裂对于诸佛来说就意味身死殒落。
如来虽能看破天机,但此时也觉晦涩难懂,只是隐约感觉到珈蓝菩萨似乎陨落于西牛贺洲金刚庙中,于是命斗战胜佛速去查探,看何人竟敢袭杀佛门菩萨。
立在一旁的净坛使者珠子一转,对那如来说自己与珈蓝菩萨情同手足,查找凶手,责无旁贷。诸佛闻言,全都面色不屑,珈蓝菩萨乃是佛门护法天神,净坛使者则是佛门有名饭桶,五百年来,除了饱食终日,无一正事,他们两个能够情同手足,岂非天大的笑话。
佛祖如来沉吟片刻,只好让净坛使者随斗战胜佛一同前往查探究竟。斗战胜佛眉头紧皱,既然佛祖下令,也只能从命。于是两道金光灵山飞出,往金刚庙而去。待到金刚庙,一只九头怪鸟发出凄厉叫声。斗战胜佛见那怪鸟毁坏庙宇,话不多说,挥舞手中金箍棒向其砸去。数个回合,九头怪鸟便露出颓势,随即化作一团烟雾,逃窜而去。斗战胜佛收敛气息,变作飞猫追了过去。
正在乐呵呵观战的净坛使者突然眼神一凝,怔怔地看着斗战胜佛,眼眶微微红润,心中暗道:当初究竟发生了什么?我的猴哥到底在哪里?这只猴子到底又是何人?
净坛使者虽看起来有些痴傻,但他已经看出斗战胜佛有些不对劲。看着斗战胜佛离去的身影,净坛使者大声呼喊:俺这一生只认一个兄弟。
空中的斗战胜佛,眼眶微微泛红,西行之时,唐僧就是一具只知西行的行尸走肉,沙僧心思太重,不可深交,反倒是最懒最馋的猪八戒和自己最合脾气,二人时常嬉闹打骂,倒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净坛使者回到灵山,正欲向如来禀告,不想被旃檀功德佛半路拦住,说他自皈依佛门便少持斋戒,并要他现在就在此处诵经。净坛使者闻言,面色一苦,自己有正事要办,哪里还能顾得上此种无聊之事,随即让他去寻金身罗汉诵经念佛。
说道此处,净坛使者露出异色,刚才来灵山路上,总觉有些奇怪,说道金身罗汉之时,这才反应过来,灵山之上好多熟悉面孔,已然不见。
净坛使者眼睛转动,突然觉得,旃檀功德佛半路拦截自己,绝非那么简单。净坛使者不管旃檀功德佛,继续往雷音寺走去,不想旃檀功德佛一声叹息,突然出手,拍向净坛使者后背。
净坛使者脸色大变,随即挥出九齿钉耙,挡住佛掌,但脸色已变得惨白,嘴角流出血渍,眼中露出不安。
旃檀功德佛怒斥净坛使者,说他身有佛道两种神通,皈依佛门,却又私下和道家人来往,佛祖早已知道,为今之计,唯有褪去道家因果,才可保全性命。
净坛使者脸色微变,这些日子,他早就发现佛门气氛有些诡谲,前日天庭之时,便已告知玄都大法师,没想到这般隐秘,居然还被发现。
净坛使者看着旃檀功德佛,说他跟随其多年,也知旃檀功德佛并非无情之人,如今既然已经知道自己身份,这灵山无论如何也是呆不下去,唯有再叫他一声师父。净坛使者说罢,转身朝殿外走去。
刚出大殿,净坛使者便看到殿外等候的韦陀尊者和佛门八大护法神。韦陀尊者说自己奉如来之命,若净坛使者胆敢走出灵山,格杀勿论。净坛使者早知韦陀尊者乃佛门战神,早想领教,随即扛着九齿钉耙,缓缓向他走去。
韦陀尊者眼中闪过一丝不屑,在他眼里,净坛使者不过就是一个好吃懒睡,贪婪胆小的废物,他虽然不知佛祖为何让他亲自出手对付这么一个废物,但他相信,只需一招,便可让这个猪头就地伏法。
然而令韦陀尊者万万没有想到,这么一个模样呆傻的废物,居然神通精妙,只一个回合便将八大护法神击败。
韦陀尊者收起对净坛使者的小觑,举起手中降魔杵向他打去。净坛使者脚下用力一跺,地面裂开,无数碎块朝着韦陀尊者飞去,于是同时,抡起九齿钉耙,向韦陀尊者当头筑去。韦陀尊者眼光四射,全身泛起点点金光,大喝一声,石块瞬间粉碎,随即用降魔杵架住九齿钉耙。
转眼间,两人大战一百多回合,远处观战的佛门高手看到二人这番比斗,全都神色大变。一直以来,净坛使者一副呆傻痴懒模样,众人对他都毫无戒心,可是谁能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被大家认作的废物,居然和三界有名的佛门护法打的难分难解。
韦陀尊者见自己已出劣势,当即手捏法诀,身后浮现出金刚虚影,道道金刚结印飞向净坛使者。净坛使者哈哈大笑,抬手指天,虚空中瞬间雷云密布,道道葵水神雷凭空而降。
观战的诸天神佛受到波及,被神雷击中者顿时惨叫连连,有识者面露惊恐,惊呼此乃弱水。韦陀尊者看着这滴落下来的万千晶莹水珠,心中骇然。
弱水又称星河之水,乃是一种稀世神水,有消磨血肉,腐蚀元神之能,但其最大之能却是消弭禁制。灵山上下,遍布各种法阵,一旦被弱水浸泡,这些法阵必将被破坏。
原来,净坛使者自知就算打败韦陀尊者,也难逃灵山,所以已经萌生死志,不过在死之前,他也想要大闹一番。此时,净坛使者想到了他那猴哥常常吹嘘自己大闹天宫,那不过是满天神佛在陪他做戏,而自己这大闹灵山,则是实打实的真刀实枪,他要让三界众生知道,所谓普度众生的佛门圣地,不过尔尔。想到此处,净坛使者决定将无尽弱水,从星空引下,水漫灵山。
灵山诸佛大半前去南部儋州讲经说法,留守灵山的以毗卢佛和旃檀功德佛为主,旃檀功德佛不愿对净坛使者出手,毗卢佛却无顾虑,见净坛使者引来如此多的弱水,任由他这般胡闹下去,传将出去,灵山岂非成为三界笑话,于是按耐不住,开始向净坛使者出手。
这毗卢佛本是佛祖师弟,佛法高深,神通广大,一经出手,净坛使者倍感压力。随即,净坛使者身体开始变化,原本臃肿的身体变成一个面目刚毅,威猛精进的壮汉,身上龙威弥漫。
净坛使者挥舞手中九齿钉耙,将毗卢佛逼退,毗卢佛望着身上天罡气息还在拔升的净坛使者,忍不住惊呼:上古天庭,天蓬妖神。而此时,无穷的弱水渐渐已汇成一洼,净坛使者掌控着弱水,如同水龙天降,满空飞舞。
无数菩萨佛陀见状,纷纷祭出法器,对着净坛使者轰击上去。一个佛陀被九齿钉耙震碎金身,金色的光芒炸裂开来,四散而去。又一个菩萨被净坛使者一脚踩碎天灵,魂飞魄散,形神皆灭。
此时的净坛使者早已杀红了眼,他知道,自己注定走不出灵山,但也顾不上许多,不过一死而已,他从上古活到现在,经历过无数生死,早已活够。
忽然一柄降魔杵砸在净坛使者后背,净坛使者一个踉跄,险些栽倒,就在这时,一根明晃晃的绳子从天而降,将净坛使者捆绑在地。
净坛使者冷哼一声,弱水翻涌过来,刷向那绳子,那绳子顿时一软,消除禁制,脱落在地。
毗卢佛手持宝剑,面露狰狞之色,杀将过来。灵山毕竟乃佛门中枢,强者众多,就算净坛使者拼尽全力,此时也是气喘吁吁。
毗卢佛手中宝剑对着净坛使者头顶扎下之时,可净坛使者精疲力尽,无力再将九齿钉耙举起。长剑贯顶,将净坛使者钉在地上,围观诸佛见状,这才松了一口气。
毗卢佛抹去额头冷汗,这上古妖神太过恐怖彪悍,即便自己如今的修为已经不弱于上古妖神,但若单打独斗,恐难以敌手。
旃檀功德佛着被长剑贯穿头颅的净坛使者,心中略微一颤,两眼眶中热泪,早如断线珍珠一般,扑簌簌挂了下来。
就在净坛使者弥留之际,一声呆子传来,净坛使者睁开双眼睛,嘴巴微张,脸上扯出一个难看笑容,叫声了:猴哥。
作为如来佛祖的弟子,毗卢佛自是知道其中缘由,一眼便认出了眼前这只猴子,正是昔日大闹天宫的孙悟空。
原来,五百年前,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后因白骨精导致师徒离心,孙悟空被唐僧驱赶,离开取经队伍。
如来见孙悟空桀骜不驯,难以驾驭,又得知其传授神通的师父菩提祖师乃道家之人,唯恐孙悟空修成正果,成佛之后,佛门被道家瓦解,于是派六耳猕猴假冒孙悟空,抢走通关文牒,准备继续西行。
岂料,猪八戒又将孙悟空花果山请回,结果真假悟空大战一场,只好来到灵山让如来佛祖分辨真假。如来当众指认孙悟空为六耳猕猴,然后使了个障眼法,将孙悟空变成六耳猕猴,并将孙悟空压在峨眉山下。
后来,六耳猕猴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终于修成正果,封为斗战胜佛,可看似憨头憨脑的猪八戒实则心思细腻,始终觉得哪里不对,因为此事之后,自己的猴哥居然再也没叫过自己呆子,待到二人同去金刚庙,六耳猕猴变化成飞猫之时,猪八戒断定,此人绝非是自己的猴哥,因为自己的猴哥从未变化成此种怪物。
五百年后,菩提祖师窥破天机,终于知道灵山的斗战胜佛不是孙悟空,多番探查,得知孙悟空被压在峨眉山下,刚将他救出,孙悟空便上灵山来寻仇,这才看到了猪八戒大闹灵山。
毗卢佛见孙悟空走向净坛使者,不由伸手去拦,孙悟空抡起金箍棒,将那毗卢佛一棍砸飞,直接飞到北冥汪洋,魂飞魄散。
所有人目光投向孙悟空,不敢言语,只见孙悟空身穿藤甲,脚着步履,身上金光四射,缓缓蹲在净坛使者身边。孙悟空看着净坛使者,体内元神真灵,已经开始逐渐消散。
猪八戒面露微笑,说那猴哥来晚了,刚才满山佛陀菩萨被自己打得落花流水,可谓是威风十足。孙悟空的拳头握紧,笑中带泪,说你这个呆子,比俺这老孙大闹天宫还要威风百倍。
猪八戒又是苦笑一声,自己永远不能回到天河,然后眷恋的看了一眼天空中天河的位置,身体随风消散,地上只留下一柄九齿钉耙。
孙悟空连声呼喊呆子,眼中泪滴落下,一股浓郁杀气身上传出,诸佛瞬间便感觉到这股杀气,都不由倒退数步,面露惊骇然之色。
孙悟空右脚踩住一具菩萨尸体,左手叉腰,右手紧握金棍棒,只指灵山之上的雷音寺,狂啸一声:我孙悟空自此甘愿堕入魔道,誓必屠尽神佛,让这这灵山,血流成河。
但诗歌是个什么概念?
我国历代文化里,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
音乐不仅对我国诗歌的内容、题材、形式和风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历代诗歌的生成、传播以及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诗歌与音乐在向现代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两者时分时合。
诗歌是一种人们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要想弄清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首先要弄清诗的根。
“诗歌”,顾名思义,“诗”和“歌”是密不可分的,好诗的诞生激发了音乐的多样化,它们就是这样相辅相成地陪伴着。
一、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历史关联性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
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一)诗歌与音乐的渊源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便是根据音乐特点所做的分类。
从《诗经》到《楚辞》,以至律、绝、词、散曲,都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对音乐美的追求与进步的足迹。
历代文论对此问题也不乏探索与灼见。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袁枚《随园诗话》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主张“诵要好,听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清人刘大在《论文偶记》中说“积字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从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来看,诗歌和音乐相结合更是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段。
诗歌与音乐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
我国历代诗歌都具有格律化、音乐性、“韵律美”。
在古代文化里,“音乐入诗”是个热门的话题。
音乐艺术,可谓是古代传承下来的“永恒主题”。
诗歌传唱的盛行不仅为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贡献。
使我国历代、现代的诗歌和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从诗歌与音乐文化渊源的角度来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这会使我们对诗歌与音乐之间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和清晰。
(二)以汉代为分界的诗、乐相互关系在我国汉代诗歌与音乐的研究领域中,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史上它们也极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用。
在汉代,人们继承并发扬了我国诗歌与音乐结合的传统,新创立的律、绝二体新诗,尤其渗透了音乐元素,比古体诗歌更适宜入乐。
由此,诗歌与音乐的交互关系密不可分,让我们重温了诗歌与音乐的融合性,在我国诗歌与音乐的演变史上,汉代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演变阶段。
自汉代开始,乐发达,诗鼎盛,是乐与诗的完美结合,促进了音乐与诗歌的共同发展;同时诗对乐的精妙描写, 使热衷于音乐、诗歌的人都受益匪浅;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健康和理性的方向发展。
(三)现代诗歌与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现代诗歌与传承音乐是音乐和实际意义的语言结合,这就是诗歌的本质意义所在。
而任何一个时代的诗歌形式必须是与该时代的音乐相适应的,顺着这条线索,我们就会发现,现代歌曲正是现代诗歌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反映着现代人的喜怒哀乐,强烈的抒情性是它突出的特点;它也继承了赋、比、兴的手法,也采用重章叠唱的传承方式。
因此,每个时代亦有与该时代音乐相适应的诗歌形式,音乐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诗歌形式的变化发展。
认识到现代音乐是当代的诗歌形式,那我们就不应再去盲目探索新诗的形式。
现代的人们应更加投入到现代音乐歌曲的创作中去,尤其是要投入通俗歌曲的创作中去,使这种诗歌形式得以提高,从而得到不断的新发展。
二、诗歌与音乐在文体上的相辅相成性诗歌与音乐来自语言文字的内在支出,只有载着情感的语言,才能将潜藏在语言内部的音乐借节奏、音调、韵律美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并引起读者们的心灵感应和共鸣,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下就从诗歌和音乐的节奏、音调、韵律美来展开说明:(一)诗歌中的乐感呈现(节奏、音调、韵律美)在我国古代生活中,任何事物的节奏都是调节感觉反应一致的,节奏在诗歌的音乐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与音乐的节奏,是由不同语音排列次序,形成抑扬顿挫的韵律,主要有一定的轻重高低的音律和一定时间间歇所形成,每一个顿数之间的时值相等,这样读、唱起来就形成了有力的节奏感,因此诗歌与音乐节奏才真正和谐、表里如一,更为融合。
历代诗歌与音乐的音调调配上也很讲究,所以读的时候抑扬顿挫,唱的时候也更富有旋律感。
音调是表达感情的,诗歌与音乐是感情宣泄的窗口,诗歌与音乐的音均是四种音调,每一个音调一旦改变其高低升降,就改变了其意义,这是音调的特色之一。
音调的高低、升降、构成了语言的音调,而高低、升降是音调的主要表现所在。
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韵律美”充分体现出诗歌与音乐的精髓之处。
诗歌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韵律美”。
完美的“韵律”,一方面可以加强诗歌与音乐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另一方面则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
可见,诗歌与音乐的韵律与感情的抒发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历代的诗歌与乐上十分注重“韵律美”,但“韵律...
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现代词学家胡云翼首创“音乐的文学”概念,他说:中国文学的发达、变迁,并不是文学自身形成一个独立的关系,而与音乐有密接的关连。
……中国文学的活动,以音乐为归依的那种文体的活动,只能活动于所依附 产生的那种音乐的时代,在那一个时代内兴盛发达,达于最活动的境界。
若是音乐亡了,那么随着那种音乐而活动的文学也自然停止活动了。
凡是与音乐结合关系而产生的文学,便是音乐的文学,便是有价值的文学。
胡先生所讲的文学,自是广义上的文学,但是他的表述,运用在诗歌与音乐得关系上,也是十分之贴切。
朱谦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音乐文学史》里面,提到“所谓诗歌即是音乐”,一句话,概括了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要谈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首先要先定义什么是“中国诗歌”以及“音乐”。
中国诗歌,这里主要强调中国古代诗歌,一般被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泛指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词,赋以及曲。
而,我们所说的音乐是指,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审慎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拓扑结构起来的声音,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
《诗大序》中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叹嗟饮之,嗟饮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又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由此可知,诗歌的本质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仅是思想感情的发泄,更是情绪的宣泄。
中国的古代诗歌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则分《大雅》与《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包括了周南、召南、邶、鄘、卫、 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共105篇,其中《大雅》 31篇,《小雅》74篇。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由《诗经》的内容可以看出,它是一部关于古代音乐的汇集,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启蒙,而由之名字亦可得知,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启蒙。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中国诗歌脱胎于音乐。
广义的诗歌到汉代时候,达到了一个顶峰,著名的便是乐府这一官方机构的成立。
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朝廷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
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既是乐府诗,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它也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绝句和律诗。
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
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汉字是单音,每一个音又包括声、韵、调三个部分。
这样,讲究声韵和格律,就成了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唐诗十分讲究声韵与格律,因此,唐诗具有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当读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读杜甫的《羌村》:“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的时候,那种顺畅,真如行云流水,声音处感情亦到,不仅琅琅上口,而且韵味无穷,不能不叫人感到音乐的美。
朱谦之先生在《中国音乐文学史》中提到,“唐代的绝句,都是用来歌唱得”。
这个也可以从绝句的形式上看出来。
绝句是全押韵,所谓全押韵,是指绝句从起句至末句的句尾,句句用韵;要求完全彻底,只要其韵相同,不论平、仄,均可通押。
例如: 夜静观沧海,风怀独自开。
无情也无奈,归去约仍来。
(《赤湾观海》) 花香和酒香,踏沙还踏浪。
情人在何方?不觉天地广。
(《秋夜西丽湖花间对饮》) 绝句只有四句。
五、七言的绝句,有首句押韵与不押韵之别;五言以首句不押韵为正格,七言则以首句押韵为正格。
绝句全押韵,就是不论绝句的正格与否,一律起句用韵,而且第三句也用韵,也就是四句全部用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
上例《赤湾观海》,原为首句不入韵的正格五绝,但现在句句用韵,而首句韵脚用的“海”字与第三句韵脚用的“奈”字为仄声韵,二、四句押的 “开”、“来”为平声韵,四者同韵,而平仄通协,这样,便形成了全篇四句平仄(或仄、平)通押一韵的绝句,显得新鲜、独特,与众不同,大有一气呵成、音韵流转、乐感优美的效果。
“绝句完全押韵”,正是希...
诗歌与音乐现代词学家胡云翼首创“音乐的文学”概念,他说:中国文学的发达、变迁,并不是文学自身形成一个独立的关系,而与音乐有密接的关连。
……中国文学的活动,以音乐为归依的那种文体的活动,只能活动于所依附 产生的那种音乐的时代,在那一个时代内兴盛发达,达于最活动的境界。
若是音乐亡了,那么随着那种音乐而活动的文学也自然停止活动了。
凡是与音乐结合关系而产生的文学,便是音乐的文学,便是有价值的文学。
胡先生所讲的文学,自是广义上的文学,但是他的表述,运用在诗歌与音乐得关系上,也是十分之贴切。
朱谦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音乐文学史》里面,提到“所谓诗歌即是音乐”,一句话,概括了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要谈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首先要先定义什么是“中国诗歌”以及“音乐”。
中国诗歌,这里主要强调中国古代诗歌,一般被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泛指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词,赋以及曲。
而,我们所说的音乐是指,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审慎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拓扑结构起来的声音,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
《诗大序》中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叹嗟饮之,嗟饮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又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由此可知,诗歌的本质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仅是思想感情的发泄,更是情绪的宣泄。
中国的古代诗歌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则分《大雅》与《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包括了周南、召南、邶、鄘、卫、 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共105篇,其中《大雅》 31篇,《小雅》74篇。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由《诗经》的内容可以看出,它是一部关于古代音乐的汇集,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启蒙,而由之名字亦可得知,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启蒙。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中国诗歌脱胎于音乐。
广义的诗歌到汉代时候,达到了一个顶峰,著名的便是乐府这一官方机构的成立。
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朝廷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
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既是乐府诗,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它也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绝句和律诗。
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
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汉字是单音,每一个音又包括声、韵、调三个部分。
这样,讲究声韵和格律,就成了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唐诗十分讲究声韵与格律,因此,唐诗具有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当读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读杜甫的《羌村》:“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的时候,那种顺畅,真如行云流水,声音处感情亦到,不仅琅琅上口,而且韵味无穷,不能不叫人感到音乐的美。
朱谦之先生在《中国音乐文学史》中提到,“唐代的绝句,都是用来歌唱得”。
这个也可以从绝句的形式上看出来。
绝句是全押韵,所谓全押韵,是指绝句从起句至末句的句尾,句句用韵;要求完全彻底,只要其韵相同,不论平、仄,均可通押。
例如: 夜静观沧海,风怀独自开。
无情也无奈,归去约仍来。
(《赤湾观海》) 花香和酒香,踏沙还踏浪。
情人在何方?不觉天地广。
(《秋夜西丽湖花间对饮》) 绝句只有四句。
五、七言的绝句,有首句押韵与不押韵之别;五言以首句不押韵为正格,七言则以首句押韵为正格。
绝句全押韵,就是不论绝句的正格与否,一律起句用韵,而且第三句也用韵,也就是四句全部用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
上例《赤湾观海》,原为首句不入韵的正格五绝,但现在句句用韵,而首句韵脚用的“海”字与第三句韵脚用的“奈”字为仄声韵,二、四句押的 “开”、“来”为平声韵,四者同韵,而平仄通协,这样,便形成了全篇四句平仄(或仄、平)通押一韵的绝句,显得新鲜、独特,与众不同,大有一气呵成、音韵流转、乐感优美的效果。
“绝句完全押韵”,...
从歌词看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歌曲生产的文化过程,有四个元素――(词家的)歌词,(作曲家的)音乐,(歌手的)表演,(群众的)传唱――合力起作用。
它们之间的制约互动关系非常复杂。
本文只能讨论前两个元素的关系,但是我们的讨论必须从歌曲作为“多渠道复合艺术”这个大前提开始。
第一:虽然任何词都能写成歌(例如文革时期的语录歌),却远不是所有的诗都适宜合乐成歌。
诗与音乐的时分时离,构成了任何民族诗歌与音乐历史的基本纲要。
在古代相当长时期,凡诗即歌。
但中国文化很快演变出世界最严重的书面倾斜,很早就让大部分文人创作诗与歌脱离,于是,歌词变成一种特殊的诗体。
不是所有的歌都适合歌唱能够演出:古代只留下少数关于演唱的文字记载,音乐容易失传,只有极少数唱者(李延年这样的“歌王”)留其名。
在任何文化传统里,歌曲这艺术门类中,歌者地位极低;现当代社会却完全相反,音像录制传播技术突飞猛进,使歌手占据中心地位,歌成了歌星之歌。
不是所有演唱并传播的歌能够流行:大众的传唱歌曲,有一种选择程序,国家,市场,艺术界,传媒,只能设法引导却无法完全代替此程序。
至今这个程序没有得到仔细研究,其规律性还是一个未解的谜。
歌曲只有流行后,才完成了各符号元素的连接,才真正开始其社会表意机制。
本论文虽然集中谈歌词,但始终把另外三个环节放在视野中。
例如,本论文选择分析的歌词就已经考虑流行程度,讨论歌词的文化制约,就不得不考虑机构的参与程度,讨论歌词的创作特点,就不得不考虑歌手的取舍决定权。
语文研究性课题报告-诗歌与流行音乐的关系1 课题背景: 大概从宋词起就有了填词赋曲的做法,甚至有了流水到处皆唱柳词的说法,这无疑就群众化平民化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流行.从诗词影响流行歌曲的历史看,可谓是渊远流长了.这和他们互相的需要有关系:首先,诗词具有强烈的韵律感,而歌曲必有节拍;其次,诗词总是蕴涵着作者各种感情的载体,而歌曲是表达感情的更外放的方式;再次,诗词在以前是宫廷专用,而歌曲则是人人可唱,结合后就扩大了诗词的影响力度.2 课题目的: 了解中华人民的智慧和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3 活动步骤:搜集古代被谱成曲的词并感受它的奥妙,发掘现代歌曲引用古词意象的足迹4 成果搞清楚了它们互相补充又互相推进的关系5 感受体会及小结:诗词乃华夏文化的一大精髓,但也正因为他地位的崇高而未免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但把他纳入浅显易懂的歌曲中无疑是个创举.在歌声中品味诗词的跌宕起伏.
诗和词的发展关系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的不同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 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
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
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
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 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异 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二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烟波;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
如鼎足对,可对可不对。
《眼儿媚》 3、题材内容的差异 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
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
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 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中国古代诗,词,曲的区别和联系一、诗、词、曲的一般概念及相互联系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大类,是我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体,她是以“韵”、“声”、“调”三位一体为基本特征的诗体。
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在《月沐学堂》第十五讲中就谈到,唐诗是豪情,宋词是柔肠,而元曲就是嬉笑怒骂的童真率性,是艺术性的俚语(既民间俗语或地方方言)表现。
(一)、诗、词、曲的概念: 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词:是由诗衍化而来的。
词的用韵、平仄、字数、句数与近体诗一样,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词是歌唱的文学,因而词有词调,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信人作词,要以词牌来写,所以又叫填词。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盛行于元代以后。
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
曲与词大体相同,也是歌唱的文学,格式上严格,也有曲调,叫曲牌,但押韵、平仄都要宽松一些,并且多用口语。
(二)、诗、词、曲的句法特点及联系: 1、在句法及修辞上,诗:四句或八句(排律10句以上,古风多双数句),每句字数相同,措辞严谨;词:各诗句长短不一,语言较典雅;曲:各诗句长短不一,语言较通俗。
2、在艺术手法中,赋、比、兴,都是诗、词、曲最基本的运用手法。
赋:既赋陈、铺陈、排比,就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相关的事物景观、人物形态、主观行为等,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法或写作章法。
比:即比喻,是为了让描述的对象更加生动具体和特征显明,便于读者联想和想象。
兴:即以物寓志,以景寄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观古人诗词,兴起者运用较为普通,兴结者不多见,而兴起兴结者,在一首诗中,尤为少见。
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
今人对于诗词曲的好恶及应用文风,乃属个人偏爱。
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
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
诗歌的起源与发展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
志就是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
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
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
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
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
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
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
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
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
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诗歌何时称之首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
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
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
"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
"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
"《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
"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
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
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
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是文艺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而在各种文艺形式中,诗歌是最活泼、最有亲和力的一种。
它和散文结合,成为散文诗;和戏剧结合,成为歌剧。
它和绘画所使用的工具虽然不同,但是互相渗透和影响的关系却显而易见。
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Simonides)说:“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
”我国的张浮休也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苏东坡则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
”逸盈玮说:“朗诵诗歌会浮现出作者所描述的画面里,谱写诗歌会浮现出作者所想象的画面里。
”都指出了诗与画的密切关系。
至于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就更密切了。
西方的文艺理论认为诗歌和音乐部属于时间艺术。
音乐是借助声音构成的,诗歌也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而声音的延续即是时间的流动。
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中的每一篇都可以合乐歌唱。
《墨子?公益篇》里“弦诗三百,歌诗三百”的话可以为证。
《诗经》风。
雅、颂的区分也是由干音乐的不同。
诗和乐象一对孪生的妹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诗,不仅作为书面文字呈诸人的视觉,还作为吟诵或歌唱的材料诉诸人的听觉。
既然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自然会注意声音的组织,既要用语言所包涵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输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
念珠到底是什么来历?
《常佩念珠患,总怀慈悲心》现在念珠在国人中佩戴成风,由其是明星大腕戴出了传播效应。其实,真正虔诚信佛,掐捻念珠诵经持咒念佛,能生诸种功德,而在民间一般非佛教徒亦有配戴佛珠,因为非佛教徒亦多相信手戴佛珠可保平安。也有许多百姓只是当成文玩,或是穿衣打扮的饰品。
(一)念珠与信佛敬佛
念珠又称作佛珠,数珠等,是念佛时记录的工具, 而念佛是修行佛道基本方法之一,佛教徒为欲除去烦恼,安定心念,或称颂西方阿弥陀佛,而用念珠诵念佛号。念珠乃念佛时计数之用,是功德、佛性、慈悲、善良、吉祥、圆满、佛心的表征,除了可以提醒自己不做坏事外,也是美好的装饰。
念珠的梵文原语有四种, 译成中文意思是:数珠,珠鬘,念诵鬘,珠之贯线,印度人自古都有以璎珞鬘条缠身之风俗, 亦是后来演变成念珠的使用。不过佛教最初是没有使用念珠,最早有记载约是二世纪, 而中国则在隋唐时代(公元六百年左右)开始有记载使用念珠及在雕刻佛像时亦有刻上念珠。
念珠不是佛教所创,在佛陀时代所制的律仪亦无念珠的记载,亦不包括在'比丘十八物'中。
而佛经记载念珠多出于后期的经典,而律部经典却不见有记载, 所以依律典的南传佛教徒亦较少有持珠,但在密教中念珠却是极受重视。
传入中国的经典有提及念珠的包括:'木[木患]子经','校量数珠功德经',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等,主要内容是讲述持珠念三宝之功德,总括来说念珠可以令佛弟子自省, 高僧大德配戴挂珠时亦可增加威仪。佛教典籍木患子经有(大一七·七二六上):‘’佛告王曰:"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患子,如是渐次度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此外,校量数珠功德经、金刚顶瑜伽念珠经等另有不同记载;亦有谓念珠之来源。
(二)念珠颗数应多少
念珠之颗数,诸经所载不一,略举较常见之用法:(一)木患子经作一百零八颗。(二)陀罗尼集经卷二作数珠法相品举出一百零八、五十四、四十二、二十一颗等四种。(三)数珠功德经亦举出四种,即一百零八、五十四、二十七、十四颗等。(四)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以一千零八十颗为上品,一百零八颗为最胜,五十四颗为中品,二十七颗为下品。(五)文殊仪轨经数珠仪则品谓上品一百零八颗,中品五十四颗,下品二十七颗,最上品一千零八十颗。此外,另有三十六颗、十八颗。上记之中,以使用一百零八颗为最普遍。
使用颗数之不同,所代表之意义亦有分别:(一)一百零八颗,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百八烦恼。(二)五十四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之五十四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三)四十二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之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四)二十七颗,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学与第四果阿罗汉之九无学。(五)二十一颗,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六)十四颗,表示观音之十四无畏。(七)一千零八十颗,表示十界各具有一百零八,故共成一千零八十。(八)三十六颗与十八颗之意义,一般认为与一百零八颗相同,然为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为三十六,或六分为十八,而非别有深义。然上记颗数与表征意义之差别,仅系历代祖师为方便教化所赋予之配合,而非源自原典经文所举示者。
(三)念珠的材质
有关念珠之材料,诸经所载,种类繁多:1、陀罗尼集经卷二列举金、银、赤铜、水晶、木患子、菩提子、莲花子等七种。2、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举出菩提子、金刚子、真珠、莲花子、金银诸宝,及以上诸材和合等六种。3、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下持念品列举香木、俞石、铜、铁、水晶、真珠、莲花子、金刚子、间错种种诸宝、菩提子等十种。此外,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金刚顶瑜伽念珠经、苏悉地羯啰经卷中供养次第法品、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上除障分品等,则分别列举十、十一、十二、十四等种类。到现在文玩收藏之风起云诵时,许多新老材料,也都各有所好的加入念珠行列,念珠也从神圣的宗教信物,变成人们穿衣搭配的装饰品。
佛珠手串一般多少颗珠子佛珠手串数量有什么含义?
佛珠手串一般可分为10珠、12珠、13珠、14珠、18珠、21珠、27珠、36珠、42珠54珠和108珠。它们代表的含义如下:
10珠:指散见于诸经中种种十利,佛陀制戒十个理由
12珠:表示十二缘起,世间事因缘生灭
13珠:13在佛教中被认为是吉利数字,代表功德圆满
14珠: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
18珠:18颗俗称“十八子”,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21珠:21颗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27珠:27颗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学与第四果阿罗汉之九无学
36珠与108珠含义相同只是为方便携带
42珠:表示菩萨修行的42种阶位
54珠:表示菩萨修行的54种阶位
108珠:表示求证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