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大悲咒歌词是什么意思,古代的和尚是不是必须掌握梵文?
佛教是西汉末年,东汉初传到中国的,西藏新疆地区能早些。佛教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既然想在中国传教,那首先得解决语言问题,如果都是梵文,可能就会只有极少数人接受吧。
鸠摩罗什,玄奘,不空,真谛。被誉为古代四大译经家。古代以至于流传到现在的经文大部分都是他们翻译的。当然也有梵文的比如大悲咒,楞严咒等。
古代和现在的和尚是必须会念经的,念的经也大部分都是汉语的。和尚会念经和我们会吃饭一样理所当然。念经也是和尚的必修课,早中晚都会念经。
佛经是释迦牟尼佛教弟子的言行。被弟子记录下而流传下来的。其实不管是梵文也好,还是汉语的也好。只要意思一样就行,没有什么区别的。释迦牟尼佛说过,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阀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说佛经只是让人成佛的工具而已。
我也是只知道一点皮毛而已,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广大的佛弟子们见谅。
阿弥陀佛🙏🙏🙏🙏🙏🙏🙏🙏🙏🙏🙏🙏
大悲咒分几种唱法?
梵文的,汉文的,藏文的。还有巴利语的。
《大悲咒》出自“伽梵达摩”所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全名为《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按照内容文字的多少,《大悲咒》有广、中、略三种不同的版本。现今通行的“伽梵达摩”84句《大悲咒》,其经本以《大正藏》的底本为依据,是一个变化差异较大的晚期增改本,并非“伽梵达摩”译本的原始面貌。除此类藏经外,还有一些很重要且更准确的可参考文献。如与译经年代较接近的敦煌抄本、房山石经,以及与汉译本多有一致的西藏大藏经等。
西游记中女儿国是指现在的哪个地方?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你挑着担,我牵着马,翻山涉水两肩霜花。风云雷电任叱咤,一路豪歌向天涯,向天涯。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玄奘取经路上的艰难远比歌词中艰辛的多 。日出和晚霞、风雨与雷电没有那么美好,特别是在经过茫茫的戈壁滩的时候,倒是盼望着来一场风雨雷电,在五天四夜没喝一滴水的情况下,肉体和精神经过了炼狱般的洗礼,淬炼出了不屈不挠的玄奘精神。
由玄奘到唐僧,只是变了个名称玄奘路经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在西域诸国中,高昌是少有的汉族国家,高昌王䪕文泰的祖籍在河西金城榆中(今甘肃兰州东)。䪕文泰是一个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这里玄奘和䪕文泰结拜为兄弟。
自古以来,拜把子、是血缘关系之外的亲情、友情的最佳认证。
在这里玄奘有了一个新称呼——唐僧——来自于唐朝的僧人。这个新名片被称了一千多年直到今天。
本来䪕文泰是要把玄奘留在身边的,让他在这里宣扬佛法,帮助自己治理国家。无奈玄奘以绝食相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䪕文泰选择了退让。同时也对玄奘有了一个更高的认识——“匹夫不可夺志”。
在这里高昌王䪕文泰给他选择了四个徒弟:悟清、悟明、悟净、玄觉,但是没有悟空与八戒。这个悟清本名马晓在他之前本来已经定好了人选,他说道:“不管是驰骋沙场还是终老于荒野,我马晓都是天生骏马。”这句话也让《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把他定位于白龙马。
玄奘取经路上的屈支国,《西游记》女儿国的原形离开高昌他们一路风餐露宿,披星戴月,连续西行四日,渡过开都河与孔雀河,走了七百里,进入屈支国境内。
玄奘一行接近屈支王都时,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废弃了的城市——龙池城。身旁的大水池就是大龙池,传说里面住着龙,并且这里就是龙马的故乡。
在荒漠中长途跋涉,人们看到水,看到河流,看到人烟,总是倍感亲切。想到今夜不用露宿荒野,不用担惊受怕,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个澡,所有的人都兴奋起来,不知不觉加快了步伐。
当他们下到半山腰时,忽然听到一阵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音乐声。
笛声依然缭绕着,如泣如诉,如怨如慕。
等他们走近河边,这才发现吹笛子的人是一位白衣飘飘的少女。她如痴如醉,浑然忘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吹奏之中。于是,那美妙的声音好像不是由笛子所发出来的,而是从她的心田直接流淌出来,自然灵明,动人心扉。
或许是他们的马蹄声惊动了少女,她转头向这里看了一眼,似乎大吃一惊,停止了演奏。愣怔片刻之后,她轻轻呼了一声,随即一匹雪白的骏马奔驰而来。少女飞身上马,疾驰而去——
出乎预料的是,屈支国王已经率领群臣和高僧木叉毱多等人在城外等着他们的到来。而且,数千名僧众在东门外搭起浮幔,悬起幡盖,安奉佛像,作乐起舞,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宾。
屈支国王苏伐叠黑发圆脸,面相开朗,神情温和,和王后一起站在队伍的最前面。
玄奘早早下马,趋步向前,与屈支国王、王后相互见礼之后,被请入帐篷之中。有僧人分别向他献上鲜花与葡萄汁。玄奘托着花盘,恭恭敬敬地将花瓣洒在了佛像上。接着,引礼官请他坐在国师木叉毱多下首。此后,来自王城各个寺院的僧人开始向玄奘礼拜、献花、供养……隆重的欢迎仪式一直持续到黄昏。
第二天,国王苏伐叠在王宫举行盛大国宴,正式给玄奘接风。除了国王、王后、朝中大臣之外,作陪的还有国师木叉毱多、王叔智月法师等出家人。国宴,自然丰盛至极,所有的人都胃口大开,津津有味地享受着美味的素斋。
斋罢,国王下令演奏美妙绝伦的龟兹乐,招待远方来的贵宾。
能够在王宫之中为国王、贵宾献艺的艺术家,自然非同凡响。玄奘甚至没有注意到他们是如何进场的,音乐便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时候响了起来。
一声高亢清脆的管子声,在大厅中突然响起,它就像一支响箭,直射云霄。然而,清脆的手鼓不请自来,自然而然地走入人们的听觉中。鼓声不急不缓,张弛有致,隐隐形成了一种重而复之的节奏……
音乐会进入高潮,各种乐器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合成一曲美轮美奂的天籁……
突然,鼓声、琵琶声和其他乐器声在同一时间戛然而止!此时,一声清丽的女高音从幕后响起:
“噫——”
没有歌词,没有旋律,没有伴奏,只是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语义的感叹音,绵绵无尽地持续着、持续着……
一位打着手鼓的俊秀少年,从幕后腾跃而入。他连续空翻,手中的鼓却丝毫未停。接着,他开始用膝盖在地上跳跃,仿佛在召唤天上的女神降临。于是,那女高音幻化成一个轻盈的精灵,打着旋儿飘进了大厅之中。
她出场之后一直在旋舞,人们无法看清她的面容,只能看到她披着一袭半透明的轻纱,脖子和手臂上绕着一条飘曳的长带。随着她的旋动,身上的纱裙飘成了圆形的花环,而那条在空中飘舞的长带,时而如彩翼翻飞,时而像长虹贯空。
这才是真正的舞者,前面所有的乐舞,不过是为了她的出场而做的铺垫。
突然,鼓声骤然而止,如莲花般旋舞的少女也突然停了下来。她双手向天高举,雕塑一样把自己美如天仙的容颜呈现在众人面前。那美丽的面庞、纤巧的手指、流盼的眼神,叫人叹为观止。
她就这样随心所欲地曼舞着。她身上的每一寸肌肤,都把女人的美丽、女人的妩媚、女人的娇柔、女人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极尽诱惑之能事!
灵与肉,情与欲,就这样和谐地统一在她的舞蹈之中。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在她的诱惑下情不自禁,不能自制。大唐高僧玄奘,居然在这样的环境中微微垂目,安然静坐,一脸的沉静,一脸的祥和。你甚至能感觉到,他身上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清凉……
屈支国最美的两个女人,都爱上玄奘无论多么热闹的宴席,总有曲终人散之时。玄奘本打算第二天就起程离开屈支,继续西行。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一年的春天来得格外迟。从屈支到突厥王庭,必须途经崚山。而此时的山路为冰雪所封,道路未开。玄奘一行难以前进,被无限期地阻在了屈支。
屈支的礼宾馆就在王宫内,与国王居住的寝宫只有一墙之隔。玄奘住在楼上,能将王宫花园内的景色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这里最大的好处是安全、安静,不受尘嚣的骚扰。当然,因为有卫兵把守,出入不是特别方便。
入住礼宾馆的第二个晚上,玄奘正在读经,忽然,一声笛子的长吟,随着缥缈的月光,从窗外渗透进来。笛声像月华一样皎洁、一样灵明、一样纯粹。能吹奏出这种音乐的人,心灵一定干干净净、透透亮亮、清清澈澈,而且内心一定充满了宁静,充满了喜悦。
这笛声恰恰就是其心声的流溢,所以美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玄奘不知怎么就走到了窗前,向外望去。王宫花园的长廊下,一位白衣白裙的女子正在对月吹笛。好一幅玉人抚笛图:佳人徐徐吹奏长笛,美妙的天乐轻轻飞扬。
第二天,苏伐叠国王请玄奘到王宫应供。玄奘到来之后才知道,国王今日只请了他一个人,所以就在国王与王后等家人平常用膳的地方,摆了一桌简单而精致的素斋。
国王与王后陪同他入座后,吩咐宫女:“去请公主。”
见玄奘略显不自在,国王笑道:“法师,我们这里不是中土,礼俗不同。再说,您与她很有缘分,早已经见过面了。”
玄奘却是一头的雾水,不知国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阵簌簌的衣裙声过后,一位白衣白裙的美少女走了进来——她,柳眉杏眼,朱唇榴齿,蝉发桃脸,玉体轻盈,美得令人心悸,美得叫人心疼。玄奘心中惊呼:天,她就是花园里吹笛的那个玉人!
国王苏伐叠介绍说:“这位是我妹妹,苏伐娜公主。你们应该已经见过面了。”
“见过、见过,昨夜看见公主在花园里吹笛。”玄奘说。
公主低眉促黛,满面娇羞,却摇了摇头。
国王说:“法师,她比我更先见到您。所以我才说你们俩有缘。”
公主瞥了玄奘一眼,娇羞地垂下头。玄奘忽然想起了河边少女那惊鸿般的回首一瞥!天哪,人们都惊为天人的精灵,就是她——屈支国的公主苏伐娜!
因为是家宴,少了许多拘束,国王也没把玄奘当外人,敞开心扉与他交谈。原来,看似风光的一国之主,也有着难言的烦忧,有着满腹的苦水。父王壮年而亡,苏伐叠继承王位时只是一个十几岁的懵懂少年,朝政自然被大臣们把持着,他不得不任由他们摆布。
于是这些年来,那些大权在握的强臣渐渐养成了飞扬跋扈的习惯,常常不把他这个国王放在眼里。而他,不得不在人前装出一副懦弱无能的模样……
说到动情处,他不禁潸然泪下。玄奘安慰他说:“你毕竟是国王,现在已经积累了经世济民的经验,完全可以收回权力,自己当家做主。”苏伐叠却摇摇头,无助地说:“就算我能收回权力,也必须要有值得信赖的能臣去落实。可是,由于父亲去世得早,叔父也很早就出了家,王族人丁单薄,我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唯一的妹妹现在虽然长大了,可她毕竟是个女子,我……”
王后插话说:“没有兄弟,可以请妹夫相助啊。我们为公主选一个能治国安邦的丈夫,岂不就能帮你分忧了么?”
说着,有意无意之中,国王、王后都瞟了玄奘一眼。公主听到嫂嫂这样说,羞得脖子都红了,垂下头,不安地抚弄着衣裾……玄奘也隐约猜到了国王和王后的意思,只是低头不语。
回到自己居住的房间后,玄奘觉得心中烦乱。娶得如此美貌的公主当妻子,成为国王的左膀右臂,一个多么诱人的前景,就这样实实在在地呈现在了他的面前。
玄奘习惯性地翻开经夹,开始默诵佛经。然而,总有一缕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的笛声缭绕在他耳边。
这时,他听到轻盈的脚步声从走廊尽头响起,最后停驻在他的门前。他问:“谁?”
无人回应。
他见怪不怪,不再理睬,从窗前回到自己的蒲团上,闭目而坐。于是,片刻之后,房门被轻轻推开了——人未到,一阵女人特有的体香已经扑面而来。
玄奘静坐未动,也没有睁开双眼。一个声音娇笑着说道:“此时此刻,法师还能静坐下去吗?”
玄奘打坐的姿态故我依旧,甚至眼皮都没有跳一跳。她又说:“那么,娇娥当前,婵娟在侧,此情此景,法师心中参究的是哪一法?”
玄奘依然寂定着,闭着眼睛浸沉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嘻嘻一笑说:“法师若是再不睁开眼睛,奴家就坐到你怀里,紧紧抱住你,香香地亲亲你……”
玄奘猛然睁开眼睛!
是她,那个在国王宴会上大放异彩的舞者。玄奘虽然来到屈支仅仅十几天,但无数次听人说起过她,知道她叫摩踥,是屈支的乐舞女王。
她迷人的舞姿早已征服了整个西域,成千上万的男人争相拜在她的石榴裙下,心甘情愿地为她献出自己的一切。
她相信,她的乐舞能令所有的男人都臣服在她的脚下。她出道这些年来,也的确如此,从来没有男人能抵御她的魅力,不为她的舞蹈而迷醉。可是,现在却有了一个例外!有一个男人,不但没有为她迷狂,而且连正眼都没有瞧她!
这个人,就是玄奘。
那天,在屈支国宴上,在她尽情舞之蹈之的时候,玄奘一直在闭目静坐,始终没有看她一眼。
现在的玄奘不得不睁开眼睛,看着摩踥。她缓缓站立起来,在他面前徐徐展示着自己华美的服饰,更展现着自己娇媚的身段。
摩踥看到玄奘对自己流露出赞许的神态,感到十分地慰藉。她站立在他面前,直截了当地问道:“法师,我美吗?”
玄奘不得不点头认可。摩踥得寸进尺,又问道:“法师喜欢美妙动人的事物吗?”
玄奘再次老老实实地点了头。摩踥说道:“那,那天我在王宫跳舞之时,你为什么闭目而坐,故意装出一副清高的模样?”
玄奘微微一笑,道:“原来,姑娘是为此而来兴师问罪的!好,我告诉你,因为我们大乘佛教戒律不允许观看这一类的表演。出于礼仪,贫僧不能当即离场,所以……”
“你害怕看了我的舞蹈而不能自持,流露出内心真实的情感。也就是说,你害怕自己迷醉于我的舞蹈,并因此而喜欢上我!”
玄奘轻轻一笑,没有作答。摩踥一愣,追问:“难道我说的不对?你是出家人,不能打妄语。请您不要回避,实话实说。”
玄奘十分严肃地说:“姑娘,你太过自信了。贫僧虽然很少修习禅定,功力很浅,但自信还是能把持得住自己的。”
摩踥抛来一个媚眼,娇笑道:“那好,那我们就试一试。”
摩踥开始脱去自己的外衣,只留下那层紧贴着肉身的半透明的轻纱。随后,她拿起琵琶,轻轻弹拨起来。那流畅的清音,纯净而明亮,宛如从天国而来,从来不曾沾染人间烟火。随着琵琶清音,她开始曼舞,跳跃,飞旋……
渐渐地,她开始陶醉在自己的乐舞之中,开始了随心所欲的舞蹈:她娇艳如花的脸上洋溢着花蕊一般绚烂的笑意,让人情不自禁地随着她忘情开怀;她的回裾转袖,若雪花飘飘,若柳絮盈盈。
不知怎么,她将琵琶背在了背上,两手反弹着琵琶,更将女性身体上曼妙的线条展现无余。
这就是屈支乐舞之中技艺最难的反弹琵琶。
琵琶清音在耳边缭绕,摩踥轻盈的舞姿在眼前飘摇。
摩踥的反弹琵琶进入了高潮,她飞快地旋转着,轻盈得双脚仿佛不曾着地。
曼舞轻歌伴君来,满眼红尘拨不开。
莫谓此中无好事,一颦一笑尽开怀。
旋转的陀螺终有停下的时候。一曲终了,摩踥娇喘吁吁地站立在玄奘面前。玄奘居然轻轻给她鼓起掌来。然而,摩踥却很失望,因为她没有从他的眼神里看到往日常见的迷离。反而,他的眸子沉静如山巅的天池,任你白云飘飘,红霞烂漫,他自波涛不兴。
鼓过掌,玄奘居然说:“你跳得美轮美奂,可以说基本表达出了乐曲的内涵。”
什么叫基本?基本也就是没有达到十全十美!摩踥自然不服气:你一个出家僧人,哪里懂得欣赏乐舞!没想到,玄奘继续说:“这不能怨你。屈支乐舞,大都是以佛教音乐为母本的。反弹琵琶,表现的应该是飞行的天人用乐舞来礼敬、供养佛菩萨。因此,必须有虔诚的信仰、纯净的心境,才能做到尽善尽美。你没有认认真真学过佛法,把神圣的礼赞当成了世俗的表演,所以……”
两天后,王宫总管来通知玄奘,说是国王请他前去,玄奘深知客随主便的道理,便随之来到王宫深处的一间密室前。总管止步不前,示意玄奘独自进去。他略一迟疑,还是走了进去。
屈支国王转向玄奘,庄重地说:“法师,您好福气。我们屈支有两个最美妙的奇女子,一个是冰清玉洁的高贵公主,一个是热情似火的乐舞女王。她俩同时爱上了你!一个男人,能同时得到如此美妻娇妾,可谓千年难遇的艳福!所谓神仙日子,也不过如此!若是我有这样的机会,就是让我抛弃王位,我都心甘情愿,求之不得。”
“这……”玄奘手脚无措,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屈支国王并不让他难堪,又补充说:“不仅如此,本王也对法师渴慕已久,期盼着您能与我共同治理国家,使得屈支国家富裕强盛,人民安居乐业。你也因此而成为一代贤相名垂青史……”
玄奘赶紧打断他的话说:“谢谢国王厚爱,玄奘要让您失望了。贫僧志在弘扬佛法,而非治国安邦。”
“你出任国相之后,大权在握,能更好地弘扬佛法啊。比如,你信奉大乘佛法,而现在屈支流行的是小乘佛教,你完全可以利用手中的权杖引导国人舍小向大,宗仰大乘。再说,公主与摩踥爱你爱得死去活来,难道你忍心辜负她们?让她俩衷肠寸断,终身饱受相思之苦?”
玄奘颇为遗憾地说道:“玄奘是出家人,恐怕要辜负公主与摩踥的错爱了。”
屈支国王苏伐叠拉下脸来,猛然一挥手,十分恼怒地说:“法师,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
玄奘苦苦一笑,道:“我很尊重国王的权威。不过,贫僧在大唐之时早已发誓,今生今世若不能到天竺去取回真经,宁可一死。大王若不放玄奘西行,玄奘只好履行誓言。”
国王怒气冲冲,拂袖而去。
玄奘回到礼宾馆,果然发现门口的卫队增加了人手,不再放他们师徒随便出入!
撕破了脸皮,玄奘反而放下心来。反正大不了一死。他下定了决心,若是到冰雪消融、山道开通之时,屈支国王仍不放他们走,他就再次绝食。
下午,因不能走出礼宾馆,玄奘就在自己的房间自学梵文。黄昏时分,也不知是心灵感应,还是什么缘故,正在阅读梵文经本的他忽然莫名其妙地一阵心悸,下意识站立起来,走到窗前向外望去,于是看到了满眼的愁绪——
王宫花园里,苏伐娜公主依然一袭白衣,手里依然拿着那只玉笛,静静地坐在长廊下,久久没有吹奏。日落时分的风很凉、很硬,吹乱了她的头发,吹透了她的罗衣,但她不管不顾,依然呆呆而坐。
玄奘不是木头,心中也一阵阵地酸楚。可是,为了到西天求法,他不但要克服一切磨难,还必须战胜自己所有的私欲!于是,他回到蒲团上,念诵《法华经》,将其功德回向给善良的公主。
翌日,玄奘发现,礼宾馆门口的卫队又恢复了常态,也不再限制他们师徒的行动。
据王宫总管悄悄说,公主虽然深爱玄奘,很希望他留在屈支,但不同意王兄以这样强制的手段逼迫他就范。她还说,王兄若不马上解除对玄奘的软禁,恢复他的自由,她就立刻去死!
“弥勒尊佛,善哉,善哉,贫僧对苏伐娜公主的恩德没齿难忘,愿佛菩萨保佑她离苦得乐。”
因了苏伐娜公主识大体,国王不再难为玄奘。
这年的冬天特别漫长,春天的脚步格外迟缓。早已是暮春时分了,雪山上依然是寒风呼啸,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将整个天山覆盖得严严实实。那山口之路,更是堆满了冰雪,而且时常发生雪崩……
玄奘遥望天山,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
终于,玄奘他们在屈支等待了六十多天后,从山口传来一个不确切的消息,说是商道开了。
于是他们决定,第二天便出发。尽管不情愿,屈支国王苏伐叠在妹妹的说服下,还是决定放玄奘继续西行,而且拨给了他一些驼马民夫,送他过天山。
当天晚上,玄奘去王宫向国王、王后辞行归来,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已是深夜时分。为了早些安歇,明日一早好上路,他没有点燃蜡烛,摸黑脱掉外衣,缓步走到床边,掀开被子……
床上已经有一个人!
一个赤身裸体的人!
一个一丝不挂的女人!
色诱玄奘,反被教化玄奘掀开被子的刹那,通体热汗淋漓——在戒体的警示下,他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弹离床边!于是,那蛇一样柔软的玉臂扑了空,没有缠住自己等待许久的目标。
是她,摩踥。也只能是摩踥。
玄奘迅速点燃蜡烛,并打开了房门。可是,摩踥毫不害臊,就那样毫无遮盖地光着身子躺在玄奘的床上,大胆地望着他,并且轻轻晃动自己的身体,直截了当地诱惑着他,勾引着他……
可是,无论她怎样摆弄自己赤裸裸的肉体,无论她怎样呻吟呼唤,玄奘背着身直立在门外,对她不理不睬,更不看不闻。
摩踥叫道:“法师,法师,难道您连看我一眼都不肯吗?”
她的声音里明显带着哭腔。玄奘咳嗽了一声,沉着嗓音,冷冷说道:“你穿好衣服,贫僧可以和你谈一谈。”
摩踥无可奈何,一边穿衣一边无声地抽泣。好不容易,她才穿好了所有的衣服。直到她连最外面的大衣也穿上,玄奘才转回身来。
“你,你,你好狠心……”摩踥终于憋不住,嘤嘤痛哭起来。
玄奘并不劝慰她,任她伤心落泪,痛哭流涕。不知过了多久,摩踥总算止住了哭声,但浑身仍在不停地抽搐。
这时,玄奘在距离她足有五尺远的地方跏趺而坐,开始低声念诵《大悲咒》。
在玄奘不疾不徐的念诵声中,摩踥的情绪渐渐平稳下来。经咒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只要你置身其中静静倾听,就会被一种神秘而神圣的氛围所笼罩,从而感到平和与安详。
玄奘见她终于安静了下来,便不再吟诵咒语,而是开始念诵《法句譬喻经》:
昔佛在舍卫国,祇洹说法。时有年少比丘入城分卫,见一年少女人端正无比,心存色欲迷结不解,遂便成病,食饮不下,颜色憔悴,委卧不起……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见色心迷惑,不惟观无常;愚以为美善,安知其非真?
以淫乐自裹,譬如蚕作茧;智者能断弃,不眄除众苦。
心念放逸者,见淫以为净;恩爱意盛增,从是造牢狱。
觉意灭淫者,常念欲不净;从是出邪狱,能断老死患。
玄奘专注诵经的声音有一种磁力,引人入胜。摩踥像是在炎炎夏日里沐浴着徐徐清风,如同焦渴难耐之时畅饮甘露,她感到无限清凉。玄奘所念诵的这一段经文,说的是一个青年僧人爱上了一个美貌少女,并相思成疾。为了拯救他,慈父一样的释迦牟尼佛特地为他开示,使得他脱离情天欲海,豁然痊愈。
摩踥冰雪聪明,知道佛经之中呵责魔女、贬斥女色的经文很多,而玄奘之所以选择这样一段断除男欲的经文,是爱惜她的颜面。也许是因为佛偈是玄奘所诵,她听得很认真,并渐渐领会其中的道理,流下了忏悔的眼泪。
于是玄奘不再诵经,脸上洋溢着慈蔼的微笑,静静地望着她。
摩踥喃喃说:“大唐高僧,您用佛法的甘露,洗涤了我魂灵的污垢,我的心底就像流淌着一股清泉,清澈明净。现在,您让我明白了作茧自缚的道理,也避免了将来无尽的磨难。谢谢您,真的谢谢您。请您原谅我的唐突冒昧。”
摩踥勇敢地抬起头,看着玄奘,报以羞涩的歉意。
玄奘点头微笑,表示接受了她,肯定了她。两人又默默静坐了一会儿,摩踥也不告辞,便款款起身,徐徐而去。到门口,她转回头来问道:“法师,在您眼里,我是不是一个淫荡、下贱、不要脸的女人?”
玄奘使劲摇摇头,真诚地说道:“在我看来,你是一个难得的好姑娘。你真诚,率真,将来一定能得到真爱,寻找到自己的幸福。”
摩踥不禁热泪四溢。害怕自己会放声大哭,她使劲捂着嘴,转身跑开了。
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三徒弟翌日,玄奘一行束装出发,国王苏伐叠率倾城民众前来送行。
出了城,玄奘与木叉毱多等屈支高僧依依惜别,向西走去。
他们走了十来里路,翻过一个小山头后,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哒哒哒……”
一匹白色的骏马,犹如一道银光,向他们奔驰而来。
马背上空空如也,没有骑士,没有物品,只有一副镶银的雕鞍。
这是一匹万里挑一、极为神骏的白龙马。健壮的长腿迈着腾跃的步伐,鼻孔微翻,一副天下唯我独尊的孤傲模样。屈支的民夫认识它,惊叫道:“天哪,这不是苏伐娜公主的坐骑吗?如何独自跑到了这里?”
玄奘心中灵机一动,转头向身后的山头望去——
果然,远远的山顶上,静静伫立着一白一红两个人影。虽然太过遥远,看不清面容,但玄奘知道,那是屈支公主苏伐娜与乐舞女王摩踥。
白龙马用长长的脖颈摩擦着玄奘,玄奘将自己的脸贴了贴它的长鬃,然后,指了指远处的山坡,拍拍它的后胯,让它回去。可是,白龙马并没有听他的示意,继续寸步不离地跟随着他。玄奘明白了,苏伐娜公主将它送给了自己。事已至此,再客套无益。他向着远方的山顶合十鞠躬,然后骑上白龙马,继续西行。
身后,似乎隐隐约约地响起了笛子与琵琶的奏鸣……
微风起处,琵琶淙铮林梢动;
玉露零时,笛声呜咽水流东。
远烟别浦,行行征雁竞飞去;
深涧幽谷,处处野花自吐红。
春归也,又见樵子讴歌,渔人鼓舞,
数声羌笛云山外,一路风尘孤客行。
玄奘不禁泪流面满,泪流满面。他心中对两位痴情的少女无限愧疚,也无限感激。
他双腿稍稍一夹,白龙马已经心领神会,加快速度,冲到了队伍最前面。
因此说,这记录在《大唐西域记》里的屈支国就是《西游记》中“女儿国”的原型。为什么这么说呢?
《西游记》第五十四回“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中说道,这个女儿国叫作“西梁国”。女王夜得一梦,梦见金屛生彩艳,玉镜展光明。女王愿以一国之富,招赘唐僧称帝,而女王甘愿为后。于是女王托太师前来提亲。这与屈支国王给自己的妹妹做媒相似,屈支国王也想与玄奘共掌天下。
而在第五十五回“色邪淫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中,唐僧被“蝎子精”摄去,欲行夫妻之事,书中说道:“好和尚,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他把这锦绣娇容如粪土,金珠美貌若灰尘……那女怪,活泼泼,春意无边;这长老,死丁丁,禅机有在。一个似软玉温香,一个如死灰槁木。那一个,展鸳衾,淫性浓浓;这一个,束褊衫,丹心耿耿……这一回的描述就是借用了屈支国舞女摩踥色诱玄奘的事件。
因此说,《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就是《大唐西域记》中的屈支国。看看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屈支国的描述: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宜糜、麦,有梗稻,出葡萄、石榴、多梨、奈、桃、杏。土产黄金、铜、铁、铅、锡……
说了半天,那么这个屈支国是指现在的哪里呢?这个屈支国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龟兹国,位置相当于现在的新疆库车县周围地区。
汉代通西域后,龟兹归属西域都护府。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龟兹、于阗、疏勒、碎叶成为唐在西域的“安西四镇”。
菩萨当中只有地藏菩萨是以僧相显现的吗?
菩萨之中并不是只有地藏菩萨以僧相显现。
首先我们要弄清菩萨到底是什么。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意思是“觉有情”,是求无上菩提,利益众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菩萨是自觉、觉他,觉悟一切有情众生,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救度一切有情众生。为了救度众生,菩萨常常化身为六道众生,对不同的众生显现出不同的形象来。
比如观世音菩萨,他可以化身为天众,化身为阿修罗,化身为畜生,化身恶鬼,比如有一个著名的面然鬼王,又名焰口,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当然,观音菩萨也可以化身为各种各样、各种职业的人,当然可以化身为僧人,甚至可以化身为妓女。当然,观音菩萨最著名的形象就是南海观音。
除了地藏菩萨以外还有弥勒菩萨也以僧人的形象而著称。在五代十国的后梁,奉化有一位法号契此的僧人,他整日背着一个布袋,袒胸露乳。契此圆寂之时,留下了一首偈子:“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这时大家才知道契此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后来,中国寺院中的弥勒菩萨像,往往按照契此的形象,塑成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样子。
而中国寺院里供奉的地藏菩萨形象,来自于唐代一位僧人。此人本是新罗国王子,名为金乔觉,他出家法号地藏,又被人称为金地藏。金地藏来到中国学习佛法,在九华山住了下来,苦苦修行。他圆寂后,尸体成了肉身舍利,骨骼如锁链一般,人们这才知道金地藏就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后来中国寺院中地藏菩萨的形象,就保持这金地藏的形象。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匈牙利人是不是匈奴的后代?
这是有可能的,只不过需要更多历史学与考古学上的证据证明。
许多匈牙利人是相信他们的祖先来自于东方,比如匈牙利总理欧尔班。2012年欧尔班曾对媒体表示:“匈牙利民族来自东方,毫无疑问我们的祖先来自亚洲。欧洲人认为我们是匈奴的后代,虽然还没有确凿的史料证据,但我们相信这是真的。比如我们的家庭观念也非常浓重,我们姓氏也是姓在前名在后。”
我们要注意,所有雅利安人的后代(包括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拉丁人、希腊人、波斯人及印度雅利安人),还有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全都是名在前而姓在后的。整个欧亚大陆上,历史上只有东亚大地上的人类才存在姓在前而名在后的。
目前全世界只有七个国家的人,是姓在前而名在后的,这七个国家分别是: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越南、匈牙利。说白了就是中华文化圈国家,再加上一个中欧国家匈牙利。
由此可见,欧尔班认为匈牙利人的祖先来自东方,匈牙利人自认为是“匈奴王阿提拉”的后代,确实不是没有道理的。“匈牙利”与“匈奴”,从译音上来看,也很像是同源的。
古代的南匈奴已经基本汉化,北匈奴在东汉被击败后开始西迁。有一些考古与DNA检测证据认为匈牙利人是中欧本地民族马扎尔人的后裔。但这种说法,其实不妨碍匈牙利人对匈奴文化的认同。匈奴西迁的过程,实际是一个文明传播的过程,因为相比当时十分落后中欧,匈奴其实才是文明程度高得多的民族。匈奴人在西迁过程中与本地人大量通婚是很正常的。这就像土耳其人坚持自己的突厥文化,但实际上血统里有更多的高加索白人基因。
我们要注意,民族概念其实是文化认同高于单纯血统传承的,由此而区别于单纯的人种概念。
在中国史书里,匈奴人是夏人的后代,与中原地区夏商周后人其实是同出于炎黄的。这里要顺便指出,匈(Hun)从古音上来看,其实是“汗”的译音,“匈奴”的含义很可能是“汗的后代”的意思。“汗”与“后”在古汉语中的发音其实是没有大的差别的。我们要注意,夏代是称“后”而商代才开始称“王”的。
在这种情况下,匈奴人与中原人都是姓在前而名在后是很正常的。包括与匈奴人在北边并立的东胡人,也都是姓在前而名在后的。
1756年起,35岁的法国东方学者德奎尼(Joseph de Guignes)陆续出版了三卷本的《匈人通史》(Histoire generale des Huns),在这套著作中明确提出出现在罗马帝国边界线与帝国对抗的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匈奴人,认为“匈奴王国”的确在欧洲的历史上真实存在过。
此外,匈牙利人与欧洲其他地方人的长相有明显区别,匈牙利民歌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调上是一样的。匈牙利人吹唢呐和剪纸的情形和中国陕北一样,他们说话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经这样写道:“我们那遥远的祖先,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目前,的确有很多匈牙利学者都认为这个国家的人民与匈奴后裔是有着密切的关系。
梵音大悲咒的歌词?
梵音大悲咒
南无惹纳达拉雅雅
南无阿里雅佳纳
萨嘎拉贝勒佳纳
尤哈拉佳雅达他嘎达雅
阿拉哈帝
桑呀桑布达雅
纳摩萨噜哇
达他嘎提呗
阿拉哈达呗
桑呀桑布提呗
南无阿里雅阿哇噜格帝
秀哇拉雅布地萨噜哇雅
玛哈萨噜哇雅
玛哈嘎噜尼加雅
达地雅他嗡
达拉达拉
提力提力
杜噜杜噜
易笛威易笛加列加列
不啦加列不啦加列
固苏美固苏玛哇垒
易利密利积地作哈啦玛巴纳雅梭哈
南无惹纳达拉雅雅
南无阿里雅佳纳
萨嘎拉贝勒佳纳
尤哈拉佳雅达他嘎达雅
阿拉哈帝
桑呀桑布达雅
纳摩萨噜哇
达他嘎提呗
阿拉哈达呗
桑呀桑布提呗
南无阿里雅阿哇噜格帝
秀哇拉雅布地萨噜哇雅
玛哈萨噜哇雅
玛哈嘎噜尼加雅
达地雅他嗡
达拉达拉
提力提力
杜噜杜噜
易笛威易笛加列加列
不啦加列不啦加列
固苏美固苏玛哇垒
易利密利积地作哈啦玛巴纳雅梭哈
南无惹纳达拉雅雅
南无阿里雅佳纳
萨嘎拉贝勒佳纳
尤哈拉佳雅达他嘎达雅
阿拉哈帝
桑呀桑布达雅
纳摩萨噜哇
达他嘎提呗
阿拉哈达呗
桑呀桑布提呗
南无阿里雅阿哇噜格帝
秀哇拉雅布地萨噜哇雅
玛哈萨噜哇雅
玛哈嘎噜尼加雅
达地雅他嗡
达拉达拉
提力提力
杜噜杜噜
易笛威易笛加列加列
不啦加列不啦加列
固苏美固苏玛哇垒
易利密利积地作哈啦玛巴纳雅梭哈
扩展资料
此咒来历(体)
诸佛所说:大悲咒的流传极为久远,是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所说。
观音所弘: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前,于千光王静住如来处首次听闻大悲咒。并受命以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当时的观世音菩萨位居初地,一闻此咒则超越八地。
法喜充满的菩萨,立下为利乐一切众生而生千手千眼的誓愿,发愿后马上便具足千手千眼。十方大地为之震动,十方诸佛为之放光普照。观世音菩萨此后又在无量佛会重闻此咒并亲自受持。即使经历了无数亿劫的生死变易,也常所诵持而不废忘,也因持此咒而常以莲花化生佛前。
此咒相貌(相)
《大悲心陀罗尼经》中,大梵天王为探求《大悲咒》的真实义,向观世音菩萨请问其相貌:“唯愿大士为我说此陀罗尼形貌状相。”
就《大悲咒》的“相貌”,观世音菩萨予以启导:“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是;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一切法皆有形相,《大悲咒》所显示的“相貌”,即是《大悲咒》所具有的种种意义,这是《大悲咒》的真实相。观世音菩萨在此处所开示的“相”,即是佛弟子所要探求和理解的“法”。《大悲咒》的“相貌”,即是《大悲咒》的真实义,也是观世音菩萨大悲法门的真实义和修行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