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座下马正酣歌词是什么意思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要说二战中最著名的巷战:苏军和德军都在为新一轮的战争做准备,苏军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激烈交火,顺利进入城镇后与苏军展开了激烈且残酷的巷战,当时苏军和德军对火车站的反复争夺次数,而柏林德军虽然说有80万兵力。...

座下马正酣歌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巷战是最难打的战斗?

巷战不仅是最难打的,也是最残酷的。

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士兵活不过24小时,中下级军官活不过3天,惨烈程度令人闻风丧胆,所以也有人将巷战称为“绞肉机战争”。

经典巷战1: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要说二战中最著名的巷战,就不得不提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了,双方投入兵力高达350多万人,最后总伤亡超过200万人。

在二战中,斯大林格勒作为苏军重镇,连接着苏联中央地区和高加索以及主要石油开采区的交通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旦德军攻破斯大林格勒,他们就能切断苏联的巴库石油运输路线,进一步冲击苏联中央区域。

1941年6月22日,德军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兵入侵苏联,刚开始德军势如破竹,但到了1941年12月,苏军逐渐稳住局势,1942年年初,苏军和德军都在为新一轮的战争做准备。

后来德军改变目标,放弃进攻莫斯科,转而攻向斯大林格勒。

1942年7月,德军大举进攻斯大林格勒,在士兵数量、武器装备等方面,德军都有巨大优势,特别是飞机数量。

7月17日,苏军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激烈交火,由于力量稍逊一筹,苏军节节败退,就在苏军打算放弃斯大林格勒之际,苏联上级下令,所有军人必须死守斯大林格勒,没有撤退可言,所以苏军只能誓死抵抗。

1942年9月14日,德军突袭斯大林格勒城北,顺利进入城镇后与苏军展开了激烈且残酷的巷战。

双方在一片残垣瓦砾中反复争夺,一条街、一座楼、一家工厂,这些都是双方火拼的目标,这次巷战残酷到什么程度?

新加入巷战的士兵,平均存活时间不到24小时,中下级军官也基本活不过3天!

双方争夺推进的单位,是用米来计算的,根据相关人员回忆,当时苏军和德军对火车站的反复争夺次数,骇人的高达13次!有时候转角都能清楚听见敌军的呼吸声!

其中一名叫汉斯·德尔的德国军官,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出了以下这段话:

“双方互不相让,我们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斯大林格勒堪称近代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巷战,参战双方总伤亡人数超过200万,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战役,这座城市至今仍保存着大量战争痕迹,以供后人敬仰。

经典巷战2:柏林战役

在经过数年战争后,德军兵力严重下降,或者说濒临枯竭,在柏林战役中,苏军共投入250万兵力,约两万门火炮,而柏林德军虽然说有80万兵力,但很多都是散兵流勇或老弱残兵,甚至还有很多外籍人士被迫守卫柏林。

1945年4月16日,苏军开始对柏林发动攻势,在各种弹药的狂轰滥炸下,很快就突破了德军的第一道防线。

4月19日,苏军突破德军第三道防线后来到了柏林郊区,此时的德军退无可退,只能死守柏林,他们把城中能改造的地方,都改成了防御工事,比如加固高层建筑的玻璃,并且唯独留了一个射击孔等等。

一场惨烈的巷战即将来临。

苏军先对柏林进行了大规模炮击和空军的轮番轰炸,接着步兵和坦克并行,全面进入柏林,正式与德军展开巷战。

在柏林的每条街道、每栋大楼、每个集散地,都隐藏着大量德军,他们有的就潜伏在已经被轰炸过的废墟中,当苏军的坦克开过时,德军的长柄手榴弹、燃烧瓶和反坦克火箭炮顿时从瓦砾堆和建筑物内飞出,砸向苏联坦克。

当苏军士兵落入陷阱后,德军士兵又会从意想不到的角落打出冷枪,或者直接扔出个手雷,本来苏军不想破坏历史古建筑,但最后都杀红了眼,因为根据现场的战地记者描述,每推进一公里,双方损失的士兵数量就要高达2万!

所以在德军的负隅顽抗,以及大量苏军的含冤而亡之下,苏军最后但凡发现可能有狙击手或反坦克手藏匿的建筑,毫不留情的用“斯大林重锤”203毫米重型榴弹炮轰击,而且之后的苏军也不再大街上推进,而是派兵在一栋栋楼里破洞前进,虽然攻势减缓了不少,但却变相挽回了大量苏军的生命。

1945年4月30日,德军全面失守柏林。

为什么说巷战是最难打、最惨烈的战斗?

很多人觉得,既然巷战这么难打,那就用炮火直接把城市建筑给炸平了,这种想法很好,但却不实际。

首先建筑物没有影视剧那么脆弱,大多由钢筋水泥浇筑,熔点很高,如果炮弹没有击中建筑的承重点,是很难摧毁建筑的。

如果采用专业定点爆破模式,虽然可以摧毁建筑,但此举不仅需要专业人士,还特别浪费时间,因为还涉及到建筑图纸和炸药用量、安放点的问题,还有就是成本问题,要摧毁一座城市的所有建筑,就需要大量的炮弹炸药,并不是所有攻击方都能承受如此昂贵的军费支出。

此外,就算炸毁了建筑也不见得是好事,因为建筑垃圾会四散出来,瓦砾挡在路边,严重阻碍攻方行军速度,而且大量的废墟瓦砾,也是守方狙击手藏匿的好地方,人躲在下面很难找出来。

巷战的特点就是拉近双方实力差距,城市中大量高层建筑,错综复杂的地形,以及小道可以阻隔坦克、装甲车辆等等,这些都能大幅度削弱攻击方的战力。

防守方由于提前布置,熟悉地形,完全可以把敌军引诱至陷阱中,如果战局不利,防守方又能快速精准撤离到下一个防御阵地,颇有“四两拨千斤”的意思。

而且防守方还能从侧面小规模渗透,打击敌军补给或通讯小队,以此来给己方争取更多的时间。

巷战难就难在捉摸不透,进攻方的步兵基本就是靶子,没准旁边的屋子里有个敌军在放冷枪,没准走的好好的,楼上扔下来一个手榴弹。

如果逐个建筑搜查,就要面对肉搏等室内战斗,这种情况下,装备优势不大,更加考验敌我双方士兵的心理素质和战斗技巧,可以说,巷战基本都是步兵用命给铺过去的。

——END——

1812年美英开战的原因是什么?

1812年是个极为特殊的年份。除了美英开战,俄法也激战正酣。此后,美俄逐步崛起,从而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形成了新旧霸权更替的崭新格局。

迎来19世纪初的曙光,欧洲艰难地送走了中世纪。法国把路易十六国王和玛丽·安托内特王后送上了断头台。又几经动荡,那位名不见经传的炮兵军官拿破仑,惊艳亮相,登上了历史舞台。

拿破仑的大军横扫欧洲,所向披靡,大有统一欧洲大陆之势。可是,在1812年,远征俄国的拿破仑的远征军,在俄罗斯的斯摩棱斯克遭到了惨败。

另一个老牌的强国英国的日子也不好过。在偏居英伦小岛,而躲过了强敌法国的蹂躏之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却给英国制造了大麻烦。

英法掐架,美国得利。美国长期在英法间保持中立,跟谁都做生意。为了削弱对手,英法相继在海上施行了贸易封锁。你封锁我,我封锁你,争夺得不亦乐乎。

搞来搞去,也就殃及池鱼了。长期不站队的美国商人,两头吃瘪,生意眼看着做不下去了。据统计,当时美国的全年商品出口额,从1807年的10800万美元,断崖式地滑落到1808年的2200万美元。

虽然在陆地上是大牛,而在海洋上却屡屡吃亏的拿破仑,率先打破了僵局。他无条件恢复了美国商船在欧洲大陆各港口的停靠权。投桃报李,美国也迅速与法国携起手来。1812年,美国正式向英国宣战。这就是史上著名的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国政府先是在殖民地加拿大募集人马,讨伐“大逆不道”的美国小弟。后来,由于拿破仑的战败,英国人的底气就更足了,又火速从本土抽调了大批的正规军,奔赴美洲战场。

反观美国军队的形势,一度岌岌可危。1814年8月25日,英加联军占领了美国首都华盛顿,并且焚烧了美国的总统府。后来,在维修过程中,美方不得不刷白被熏黑的白宫的外立面,这就是“白宫”名称的由来。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占领华盛顿,我就去围攻蒙特利尔。随后的两年,战争双方进入胶着。英国舰队在海上占尽了优势,美国陆军在加拿大前线取得了主动。简单一句话,短时期内谁也无法取胜。

1814年12月24日,在比利时小城根特,美英两国签订了《根特条约》。 条约约定,两国休战,两国的边界恢复到战前状态。也就是说,双方均未在领土方面做出让步。谁也没吃亏,谁也没占便宜,这是一场所谓的“一无所得”的战争。

从表面上看,这场战争是两败俱伤。不过,在实际上,第二次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影响深远。

新兴的美国,在向老牌的大英帝国挑战的过程当中,稳固了它的独立地位,也彻底打消了英国觊觎美国的妄想。自此以后,美国走上了自己的强国之路。

另一方面,曾经坚定支持英国的加拿大,也在不久之后,赢得了独立。由于美加之间的恩恩怨怨,日后强大的美国也是颇有忌惮。此后,美国一直没有吞并加拿大这个近邻的意思。

咱们再放眼欧洲。俄国和德国,也趁着英法的疲惫和伤病,从长期被挤兑的夹缝中挣脱了出来,逐步成长为具有一定话语权的强国。

不妨说,1812年,是奠定当今世界强弱格局的关键一年。

官渡之战为什么曹操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

我是向日葵,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袁绍此时盘踞在北方广大地区,经济力量和军士力量都很雄厚,是当时势力最大的军阀,而曹操占据中原部分地区,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实力发展的很快,就这样两强对峙,必然要发生尖锐的冲突。

因此,双方就在官渡地区发生了战争,结果,经过这场决战,袁绍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过了两年,袁绍病死,曹操又花了七年时间,扫平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三国志》: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

官渡之战上,袁绍本来可以派一支骑兵绕道官渡,直取曹操的大本营许都,但是袁绍却没有这么干,使的自己错失良机,最后兵败于官渡地区,而作为另外一方的统帅曹操,难道没有害怕袁绍绕道偷袭许都,笔者觉得,曹操害怕过,只是因为曹操了解袁绍这个不善机变,而且用人机制也有问题,不喜欢用贤人,况且,袁绍的谋士许攸曾经力劝过袁绍攻许都,只是袁绍一意孤行,我行无素,依然按自己的意志来指挥军士部署,这些因素就构成了曹操不怕袁绍偷袭自己大本营的原因。

笔者用四个“放心”来阐述为什么曹操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四个“放心”,即对于袁绍用兵的放心,对于袁绍用人机制的放心、对于袁绍手下无大将,用将捉襟见肘的放心,对于自己大本营许都城防的放心。

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双方对峙图,见(上图)第一,对于袁绍用兵机制的“放心”,袁绍本人是个不善机变的统帅,历数袁绍过往,所出计策皆是“败笔”。

从袁绍年轻开始,袁绍的计策皆不能用,譬如说:

——袁绍跟随外戚大将军何进的时候,在对宦官的问题上,袁绍建议让西凉军统帅董卓入京,清君侧,主要目的是讨伐宦官,但这是一个东汉末年的最大的一个败笔,袁绍的建议最后让宦官集团知晓,抢在董卓入京之前,将何进设计杀害,袁绍为了报何进之仇,率军屠杀宦官,致使京师大乱,这个时候董卓率领西凉军强势入京,董卓的所作所为和袁绍先前的预想是南辕北撤的,董卓最后赶跑了袁绍,独霸京师,开启了自己挟天子令群臣的时代。

袁绍向何进大将军献策,让西凉董卓率军杀宦官(上图),袁绍计策提前让宦官所知,致使何进被宦官所杀(中图),西凉军统帅董卓领兵入京,赶走袁绍,证明袁绍的计策乃是东汉末年最愚蠢的计策。(下图)

——袁绍为了讨伐董卓,在关东州郡起兵,各路诸侯闻讯而来,一起结盟讨伐董卓,总共有十八路诸侯。但是讨伐董卓的各路诸侯各怀异心,保存实力,尤其以盟主袁绍最为厉害,他自己首先反对暴政,却只动嘴,喊口号,没有实际行动,讨伐董卓时,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不带大将颜良,文丑出征,关羽立功之时,不知道论功行赏,只是一味打压,致使讨伐大军诸侯之间勾心斗角,貌合神离,最终讨伐之事半途而废。

袁绍在大将被华雄斩杀的时候,夸夸奇谈说自己没带自己的河北名将颜良文丑,要不也不会让华雄在此显威风。其实不是他不带,是他在有意识的保存实力,见(上图),袁绍手下的盟军内讧,袁绍气急败坏,被其他诸侯所劝诫。(见下图)

袁绍不管在青年时期作为跟班幕僚,还是在壮年时期成为盟主,不善机变的人物特质就已然暴露无疑了,曹操因为知晓袁绍的用兵之道,所以断言袁绍不会偷袭许都。

第二,对于袁绍用人机制的“放心”,袁绍亲小人,远贤人,田丰、许攸这些有大才之人皆不用。

袁绍身边很多谋士,田丰,沮授、郭图、审配、逢纪,许攸等人,其中田丰,沮授、许攸三人皆为贤人,有大才,而郭图、审配、逢纪等人皆是无才无德之辈,难堪大任。

但是袁绍这个人却喜欢溜须拍马的郭图、审配、逢纪等人,却对田丰,沮授、许攸不予重用,尤其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袁绍对田丰的劝诫,给予的回报是下狱,对沮授是弃而不用,对于许攸是打压,不给机会。

袁绍身边第一个提出来偷袭曹操大本营许都的人,就是许攸,但是袁绍不听,并且,许攸的亲属在老家犯了罪,这个事情袁绍知道了,就对许攸各种训斥,谩骂,致使许攸出走曹营,为后来的兵败埋下了伏笔。

《汉晋春秋》:许攸说绍曰:“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绍不从,曰:“吾要当先围取之。”攸怒。

袁绍亲小人,远贤士,不用大才之人,致使自己缺少明策,曹操和袁绍原本就在一起同朝为官,对袁绍的用人机制,知根知底,所以即使袁绍身边有幕僚提出奔袭许都,这个事袁绍也不会同意的。

(上图)田丰因为劝诫袁绍,下狱,(下图)为许攸劝诫袁绍奔袭曹操大本营许都,但是袁绍却拒绝了。第三,颜良先死,文丑后亡,曹操对于袁绍手下无大将,用将"捉襟见肘"表示"放心".

如果要袁绍攻取许都,必定要选派出一员猛将才行,但现在,白马之战,颜良先死,文丑后亡,“河北四庭柱”已失其二,余下的张郃和高览还要在官渡之战上与曹军对战,所以,现在就算袁绍有心攻取曹操的大本营,但是无将可用,能用的将领现在在官渡前线与曹军作战。

其二,并且派一员大将前去,那岂不是孤身深入敌后,很容易被曹军合围消灭,在加上战线拉长,远距离作战,必须速战速决,要不让粮食补给跟不上,很容易全军覆灭,所以前去奔袭的大将必须视死如归,但是从袁绍的阵营中看,他这些所谓的大将都是难堪大用之才。

曹操在白马之战时候,已经让颜良和文丑领了“盒饭”,现在的袁军将领中,能堪大任者基本没有,曹操料定袁绍只会和自己打消耗战,不会贸然奔袭许都。

袁绍手下"河北四庭柱”,成员有颜良,文丑,张郃,高览,(上图),(下图)为战死的颜良和文丑第四,曹操对于自己大本营许都城防的“放心”。

曹操的大本营许都的“城防”分为三部分,一是城墙,二是地势,三是守城之人。

——许都城池:作为东汉京城,城高墙厚,易守难攻,许都故城分内外两城。内城系皇城,外城蜿蜒起伏,状若小丘,环抱内城。

——地势:许都背面环山,西北依靠嵩山山脉,西部有石人山、白云山、伏牛山等山脉阻隔,南部有大别山、博山等山脉横亘,只有东部是开阔的平原。在冷兵器时代,如此地形无疑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这些山势全部都成为了许都的天然屏障,曹操依据许都向东南可以控制淮南、合肥等地,饮马长江,直捣东吴腹地;向南可以穿越大别山关口,直抵江夏平原,所以说曹操选择许都作为京都,是有很高的战略考量在里面的。——三是守城之人:守城之人为荀彧和曹操的儿子曹丕,荀彧乃大才之人,在曹操的幕僚中自成一派,才能不压于后期的三国诸葛亮和司马懿,有他坐镇京师,可确保许都万无一失,而曹操留下曹丕,是为了监视朝中那些想作乱之人,不让曹操的后方出现危急。所以有这二人戍卫京师,可确保许都不出任何问题。《三国志·卷十》: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

所以说,曹操依据许都的城墙,地势、守城之人、才能放心的与袁绍在官渡地区摆开阵势对峙,所以就算,袁绍有这个攻取许都的念头,并且付之于行动,但是在这三个因素下,袁军很难攻下许都城。

许都内城(上图),许都城池和地势(中图),曹操在临走前,安排儿子曹丕和荀彧守城事宜(下图)

唐朝的军事力量有多强?

我们知道,唐朝在玄宗天宝年间一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史,统称为是天宝十节度,其中范阳、平卢、河东三镇最终发生了叛乱,是为安史之乱。

那么在天宝年间,唐朝各大边镇的军备到底是个什么情况?除了叛唐的边镇外,其余的边镇又是什么状态呢?

一:西域边镇

所谓的西域边镇指的是唐朝在西北设立的两大节度:安西节度使和北庭节度使。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侯君集率数万唐军灭掉了高昌国,并在此建西州都护府,随后又设立了安西都护府,自此开始经略西域。

最初唐军只是在西域建立了几个军事据点,并没有常驻大量军队,整个西域的常备唐军只有数千人,有战事时再从内地发大军。

唐军常驻人数虽然不多,但是辖地范围却极大: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派遣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巡视葱岭以西,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设置十六都督州府,统辖八十州,一百一十县,一百二十六军府。

但是不久之后,吐蕃崛起,其不光在青海一线与唐朝展开了激烈争夺,也将兵锋指向了西域,唐跟吐蕃在西域的拉锯战持续了数十年时间,终于到了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正式派出三万军队常驻西域。

自此到安史之乱时,吐蕃再也没能染指西域。

西域最初为安西都护府辖地,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但此时的北庭都护府要从属于升格的安西大都护府,后者直接管理西域其他地方。

到了景云二年(711年),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开始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随后唐玄宗又先后设立了北庭节度使和安西节度使,其中:

北庭节度使,统辖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管兵两万人;安西节度使,统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管兵两万四千人。

唐玄宗时在边镇已经用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由于安西及北庭的唐军驻防要点均在绿洲及水源地附近,其有大量屯田,因此很多募兵实际上是以西域为家的,其作战积极性很高。

而安西、北庭为产马地,因此这里的唐军步兵也均有马匹。当时唐军兵器铠甲世界一流,当然也比较重,步兵有马可提升安西、北庭军团的机动作战能力,而步兵尚且有马,骑兵的马匹质量就更高了。

唐玄宗时期,北庭军的任务是对付西突厥余部中不服从唐朝的部分;安西军的任务是向南切断吐蕃和西域诸国的联系,同时也有在中亚方向对突厥系部族的作战任务。

安西军和北庭军有时会展开联合军事行动。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突骑施汗国内乱,唐玄宗令碛西节度使盖嘉运统率北庭、安西军攻击。北庭唐军在索虏城击破吐火仙可汗军;安西唐军则偷袭怛罗斯城成功,击破了黑姓可汗尔微特勒。

天宝年间,高仙芝统率安西军,先后取得了讨伐小勃律、朅师国、石国、突骑施等国的军事胜利。

通过这些战争的胜利,高仙芝不仅“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馀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而且还得到了开府仪同三司、右羽林大将军的荣誉。

随后高仙芝率安西军征战怛逻斯,以两万唐军便和大食军及当地联军对战五日不落下风,但葛逻禄人突然倒戈,致使唐军战败,高仙芝带着数千人突围成功,返回了安西。

此战虽然损失不小,但是安西军的实力很快就得到了恢复,不久后继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接着率安西军出征大勃律和播仙。

安西和北庭虽是距长安很远的边镇,而且军人编制中不少都是来自当地部族,但是对唐中央却是十分忠心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西、北庭军抽掉了一万五千人的精锐部队回师平叛。

唐肃宗见到李嗣业统率的安西精兵之后,非常高兴,称“今日卿至,贤于数万众。事之济否,固在卿辈”。

而从安西、北庭行营军对安史叛军的作战来看,其素质是要高于叛军的。

史载:李嗣业(安西名将)“袒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之后,安西军“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

当时,见到安西军的杜甫兴奋之余作诗,其中有:

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之语。

而安西、北庭军的著名将领高仙芝、封常清、李嗣业等人均死于平叛战争中(高封二人为唐玄宗所杀)。

二:西北边镇

唐高宗时,吐蕃崛起,并对唐展开全面战争。

唐军最初的策略是一战而定,先后以薛仁贵率五万大军进军,后又命李敬玄率十八万唐军在青海与吐蕃决战。

但是高原特殊的地形使得来自平原的唐军难以适应,而且吐蕃都城路途遥远,唐军补给无法跟上,一战而灭国是不可能的,于是便在青海和河西走廊一线与其展开全面争夺战。

到武则天时期,由于军队府兵制度的崩坏,战斗力下降严重,尽管也取得了不少胜利,但无法压制吐蕃进攻。

唐玄宗时为针对吐蕃作战,专门设立了河西和陇右两大节度使。

河西节度使,统辖赤水军、大斗军、建康军、宁寇军、玉门军、墨离军、豆卢军、新泉军、张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管兵七万三千人。陇右节度使,统辖临洮军、河源军、白水军、安人军、振武军、威戎军、莫门军、宁塞军、积石军、镇西军、绥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管兵七万五千人。

为了统一指挥,河西和陇右节度使经常为一人所担任,将近十五万募兵直接对吐蕃作战,使得吐蕃的攻势被死死卡住。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陇西节度使李祎统率唐军进攻吐蕃。

李祎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信安王,他率领唐军“倍道兼进,并力攻之,遂拔石堡城,斩获首级,并获粮储器械,其数甚众”。

由于石堡城被攻下,“自是河、陇诸军游弈拓地千余里”,第二年吐蕃便开始向唐朝求和。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朝和吐蕃重新开战,唐河西军入其境2000余里;吐蕃反攻,“希逸(河西节度使)拒破之,鄯州都督杜希望又拔新城,更号威戎军”。

随后河西军萧炅“遣将追尾,有云出军上,白兔舞,大破吐蕃”;陇西方向,杜希望“发鄯州兵夺虏河桥,并河筑盐泉城,号镇西军,破吐蕃兵三万”;获得了全面优势。

但不久之后,河西、陇右节度使由《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的那个盖嘉运将军担任,此人疏于战备,丢掉了石堡城。

吐蕃得到了石堡城之后,又转向对唐的主动进攻。

唐军屡攻石堡城受挫后,由“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帅陇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兵,益以朔方、河东兵,凡六万三千,攻吐蕃石堡城”。

天宝八年(749年),唐军付出了巨大代价拿下了石堡城,随后乘胜又夺取了洪济、大莫门、五桥、树敦城,再加上青海湖上龙驹岛修筑的应龙城,唐军再次形成对吐蕃的全面优势。

天宝十三年(754年),哥舒翰又请立浇河、洮阳两郡并建立宁边、威胜、金天、武宁、耀武、天成、振威、神策八军,唐军在高原进一步推进。

除了在西北设立的针对吐蕃的两大藩镇外,在这一方向还有针对后突厥的朔方镇。

朔方节度使,统辖经略军、丰安军、定远军、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

东部突厥集团在唐太宗时便被击败,并归附唐朝,但是其势力在唐高宗末年再度复兴,是为后突厥。武则天时期,由于战略失误,甚至还赐予其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具三千件、铁四万斤及六州降户数千帐。

后突厥得以迅速扩充实力,其巅峰时期控制了整个漠北,控弦之士达四十万之众。

面对严峻的北边形势,朔方镇是极为关键的,因此常驻了六万多唐军。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养子王忠嗣任朔方节度使,此人父亲便是唐军勇将,在对吐蕃作战中战死,因其年幼,被唐玄宗收养,青年时期便以勇悍擅战扬名于河西。

镇守朔方后,王忠嗣巧妙使用间谍,挑拨后突厥各部关系的同时,也刺探了大量精准情报,因此朔方军每次出战必定能以极小代价取得胜利。

天宝元年(742年),王忠嗣率军击破奚族武装,同年又“纵反间于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三部落,攻(后突厥)米施可汗走之”,朔方唐军趁机出兵“取其右厢而归,其西叶护及毗伽可敦、男杀葛腊哆率其部落千馀帐入朝”。

天宝二年(743年),王忠嗣再破怒皆及突厥之众,“自是塞外晏然,虏不敢入”;

天宝三年(744年),朔方军又破后突厥左厢阿波达干等十一部;

天宝五年(746年),后突厥灭亡。

王忠嗣练兵极严,但对士卒极好,因此朔方军是当时唐边镇军中的强军,唐军名将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等人都是他的部下。

河西、陇右、朔方三镇对唐中央也是十分忠心的,尤其朔方镇军可以说是王忠嗣一手带出来的,由于他跟太子李亨是幼年好友,虽然自己在安史之乱前就去世了,但李亨还是能以朔方军为基干平叛,并在其治所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

这西北三镇的部队同时也是针对安史之乱平叛的主力军。

三:南方边镇

唐高宗时,与吐蕃的战争全面开打,其中除了青海主战场外,还有两大分战场,一个是之前提到的西域,还有一个就是四川。

因此,唐军也加强了在四川西部的防御,作为牵制吐蕃的一条重要战线。

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剑南支度、营田、处置、兵马经略使被升为剑南节度使。

其统辖团结营、天宝军、平戎军、昆明军、宁远军、澄川守捉、南江军及翼州、茂州、维州、柘州、松州、当州、雅州、黎州、姚州、悉州等州郡兵,管兵三万九百人。

天宝年间,吐蕃已经被全面压制下去,在此之前剑南军还收复了安戎城。

但此时,依靠唐王朝力量统一的南诏国却崛起了,其本身是唐朝的附属国,但由于唐朝地方官与南诏的矛盾加剧,使得南诏兵戈相向,剑南战事开启,是为天宝战争。

天宝十年(751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出戎、巂州,往击南诏,阁逻凤遣使谢罪请和,请还其所虏掠,表示愿意归附于唐朝。

但是鲜于仲通不允许,进军至西洱河,兵临南诏首都大和城,被南诏击败,唐兵死六万人。

剑南镇兵额仅三万九百人,鲜于仲通哪儿来的八万人?这其中一方面有夸大唐军数量及死伤的因素,同时也有剑南镇征发临时军人及部族武装的缘故。

此战后,南诏投向吐蕃,天宝十三年(754年),剑南留后李宓率兵七万击南诏,进至南诏首都太和城,全军覆没。

天宝战争是当时的宰相杨国忠主导的,李宓所率的部队中除了剑南兵外还有从两京以及河南河北招募的士兵。这些兵不适应云南地理环境,实际上在正式作战前便出现大量非战斗减员,难以达到正常的作战状态。

同时这个七万大军全军覆没可能也有所夸大。

这主要是因为天宝战争是杨国忠主导的,而此人为世人和史家所厌恶,因此不乏有夸大唐军损失,以突出杨国忠之罪的因素。

但是尽管如此,剑南镇在天宝战争中的损失惨重是毫无疑问的,这使得后来的安史之乱中,剑南镇无力支援平叛,但该镇对唐也是忠心的,唐玄宗入成都即是证明。

唐朝时期,虽然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而且朝廷的赋税、粮食大多出自江南,但是却没有在这里驻扎重兵。这主要是没有对手的缘故,同时相对来说,南方当时的人口密度还不是很大。

唐玄宗开元初年,安南梅玄成起兵叛乱。唐朝派出的是太监将军杨思勖,史载:

思勖请行,诏募首领子弟十万,与安南大都护光楚客繇马援故道出不意,贼驴眙不暇谋,遂大败,封尸为京观而还。

杨思勖这个人虽然是个太监,但是武力值超高,曾在宫廷政变中砍翻过禁军将军,后来在唐玄宗上位时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被封为左监门卫将军(右监门卫将军是高力士)。

开元十二年(724年)、十四年(726年)、十六年(728年),杨思勖又三次统军出征,三战三捷,擒杀敌军超过10万人,自己也因功升至骠骑大将军,封虢国公。

杨思勖治军严厉,“将士惮服,莫敢视”,对自己人比较狠的同时,太监将军对敌军更为残忍,“所得俘,必剥面、皦脑、褫发皮以示人”。

在杨思勖的军事打击下,南方叛乱被平定。后来唐玄宗为了防止叛乱势力死灰复燃,于是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置岭南五府经略使。

其治所在广州,统辖经略军、清海军,直辖广管诸州、兼领桂、容、邕、安南四管诸州郡兵,管兵一万五千四百人。

很明显,其兵员是比较少的,但是兵虽少,却对唐中央极为忠心,没有出现秦朝末年中原大乱后,岭南军队割据自立的情况。

安史之乱爆发后,岭南虽然兵少,但依然回军平叛。

四:叛乱边镇

唐朝在东北方向原本是针对高句丽和朝鲜半岛作战的。

唐太宗时期,亲征高句丽,发江、淮、岭、峡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战舰五百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壤;帅步骑六万及兰、河二州降胡趣辽东,两军合势并进。

此战的结果虽然未能灭掉高句丽,但是战果很大:

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新城、建安、驻骅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

唐高宗继位后持续对高句丽用兵,并且出兵朝鲜半岛,灭掉了百济国,同时还击败了前来救援的日本军队,这也是中国和日本军队的第一次大战。

百济灭国后不久,高句丽也被灭,唐朝设立安东都护府。

由于新罗逐步蚕食,同时唐的精力主要开始对付吐蕃,因此安东都护府治所内迁辽东,新罗随后也依附唐朝,东北边境暂时安稳。

武则天时期,契丹叛变,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在随后与契丹的战争中,武周(唐)军队损失惨重;几乎与此同时,靺鞨人大祚荣又建立了震国,势力最盛时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控制了东北大部地区。

因此,武则天被迫开始在河北、辽东、山西屯驻重兵以针对北边局势。

唐玄宗开元初期设立幽州节度使针对这一方向,因为渤海国受唐册封并交好,因此幽州军主要是对付契丹和奚族武装。

开元后期,唐军名将张守珪坐镇幽州,其任上几乎打残了契丹武装,并将幽州军锻炼了出来,但他同时也重用起了胡人安禄山,开元末年安禄山已任平卢兵马使。

安禄山本为胡人,因盗羊被抓即将被乱棍打死时,得到了张守珪的注意,随后命其抓俘虏。

由于安禄山“知山川水泉处,尝以五骑禽契丹数十人,守珪异之,稍益其兵,有讨辄克,拔为偏将”。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幽州节度使改为范阳节度使,并且分出了平卢节度使。

范阳节度使,统辖经略军、静塞军、威武军、清夷军、横海军、高阳军、唐兴军、恒阳军、北平军,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平卢节度使,统辖平卢军、卢龙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管兵三万七千五百人。

而安禄山不久后则担任两镇节度使,统辖这近十三万精兵。

那么安禄山的军事水平如何呢?

安禄山在张守珪麾下时曾有骁勇之称,但其专长不在于此,而在于诡诈,其常常通过诱骗等方式来斩杀契丹人,但是这种方式小打小闹还行,大规模战争中就不一定管用了。

天宝十一年(752年)率兵讨契丹,结果“士略尽,禄山中流矢,引奚儿数十,弃众走山而坠”,后来“庆绪、孙孝哲掖出之,夜走平庐;部将史定方以兵鏖战”,这才将安禄山救回来。

但是安禄山虽然在战场上不如天宝年间的其他名将战绩显赫,其诡诈却超过了所有人。他一方面贿赂朝中大臣,另一方面以自己为胡人、不识文字,通过装蠢来降低皇帝及大臣对自己的警惕,由此获得了唐玄宗及宰相李林甫的信任。

而在边事上,安禄山随后又得到了河东节度使的职位,此职统辖天兵军、大同军、横野军、岢岚军、云中守捉及忻州、代州、岚州三州郡兵,管兵五万五千人。不过,安禄山实际上不能控制河东镇的全部兵马。

此外,安禄山又用手段迫使朔方节度副使阿布思叛逃,此人为突厥九姓首领,后来被葛逻禄人所杀,部众则被安禄山收编,其又得精兵一批,史载:已得布思众,则兵雄天下。

结语

天宝初年,经过王忠嗣朔方军的打击,后突厥已经灭亡,奚族强悍的怒皆部也被打残,契丹经过屡次打击后已经大伤元气,虽然也将安禄山打败过,但无力威胁唐朝边镇。

因此,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约十八万大军实际上是没有特别强大对手的。

当时其余各边镇的情况是,西域远在天边;河西、陇右被吐蕃死死粘着;剑南在征南诏时损失惨重;岭南兵少且地处边远;朔方军当面又兴起了回鹘。

各镇都有比较强的假想敌或者地处边远,而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却闲着没事,安禄山的基本盘范阳镇到长安的距离只有如今的半个河北、一个河南及半个陕西。

这条路线大部为平原,适合骑兵冲击,而且没有重兵驻守,朝廷在长安的中央军又烂得不成样子。

因此叛军之所以敢叛乱,也就是吃准了中央军不能战,其他边镇短期内无法回援,打得是时间战,时间越快打到长安,那么叛乱就成了。

而当时十大边镇中真正有叛唐之心的只有三个边镇(实际为范阳、平卢和半个河东),其余的在当时都是忠于朝廷的。

在实际操作中叛军所过自然是势如破竹,一路横扫河北、河南,并占领了东都洛阳。封常清率临时招募的部队败退后,与高仙芝汇合坚守潼关。

此时只要坚守潼关,等待其他边镇大军回援,安史之乱就平定有望。但是唐玄宗太急躁了,先是斩杀了高仙芝、封常清,接着又强令哥舒翰出战,以至于葬送了集结起来的兵力,还丢掉了长安。

因为都城的丢失,再加上后来唐肃宗平叛部署的失误,使得中央势微,安史之乱未能彻底平定,反倒造成了藩镇林立的局面,唐朝由于无法集中全国之力,再也不能像之前那么强盛了。

说到历史上逆天的军事行为?

“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主席的一纸电令,让“刘邓大军”创造了我军一个史无前例的逆天军事行为,而这一行动的成功, 拉开了我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7年,国共经过一年多的激烈较量,战争局势已有慢慢转向有利于我军的变化,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面对国军始终打着把战火烧在解放区内,浪费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解放区经济的如意算盘,主席高瞻远瞩,决心反戈一击,他筹划将部分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到国统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对手的阴谋诡计。

经过深思熟虑,主席决定,首先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到国军占领的中原地区,已建立新的战争态势。

为此,他要求“刘邓”尽早结束内线作战,渡过黄河,外线出击,挺进中原,以调动陕北和山东的敌人回援,彻底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此时,刘伯承邓小平正在进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进行紧张的豫北反攻作战,接到主席的指示后,稍作休整,强度黄河,兵发鲁西南,打开了挺进大别山的通道。

但随后国军从各地调兵,分多路向鲁西南增援,准备对“刘邓”部队形成合击之势。

局势紧张的形势下,主席立即电告“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但此时,晋冀鲁豫野战军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作战,已极度疲劳,且伤亡较大,急需休整补充,如果立即转入无后方作战,直出大别山,困难极大。

主席十分尊重前线指挥员的意见,但同时也讲明“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

“刘邓”接到主席复电后,同时感到了主席和组织对他们寄予无限重托,虽然现在立即行动的确存在着极大的困难,但挺进大别山关系全局和陕北安危,所以他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尽早行动。

经过仔细考虑,“刘邓”复电主席“休整半月后行动,以适应全局之需”。短短几天时间,实施无后方作战的“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关系全局的重要战略决策就这样确定下来。

半个月后,刘伯承邓小平率12万大军在华东野战军的策应掩护下,趁各路敌军合围未成之际,兵分三路从鲁西南出发,开始了挺进大别山的逆天壮举。

在中外战争史上,战略进攻往往都依托着后方或根据地,稳扎稳打,缓缓推进,主席却求“刘邓大军”不要后方,千里跃进,孤军深入敌纵深后方,本身就有着极大的风险。

但“刘邓大军”没有辜负主席的重托,他们历尽艰辛,在付出了很大代价之后,终于在大别山地区打开了局面。

美国的军事记者贝尔登曾感叹“这一军事行动的构想、胆识和气魄,特别是创造性的想象力,高明出色,领导人在这一军事事件上,堪称大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惊人逆天之举,打乱了国军的战略部署,牵制了国军的有生力量,缓解了解放区的军事压力,建立了新的战争态势,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水浒天罡星排名?

水浒人物简介

(计109人,天罡星36人,地煞星72人,托塔天王1人,按出场顺序排列)

地周星跳涧虎陈达邺城人,体魄强健,生性粗鲁,手使白点钢枪,少华山三头领之一。宋江大闹西岳华山后同上梁山入伙,为山寨马军小骠骑兼远探出哨头领十六员之一。第1回出场。

地隐星白花蛇杨春 蒲州解良县人,长腰瘦臂,使一口大杆刀,少华山三头领之一。宋江大闹西岳华山后同上梁山入伙,为山寨马军小骠骑兼十六员远探出哨头领之一。第2出场。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原名鲁达,关西军汉,系渭州经略府提辖。拳打镇关西后逃至五台山出家,取法名智深。大商店野猪林后和杨志同上二龙山落草。三山入伙打青州后上梁山义入伙,为山寨步军十一头领之一。第3回出场。

地僻星打虎将李忠濠州定远人,使枪棒卖药为生,初在桃花山落草做头领,三山入伙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步军十七将校之一。第3回出场。

地空星小霸王周通初与打虎将李忠在桃花山落草,三山入伙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马军小骠骑兼远探出哨十六头领之一。第5回出场。

天雄星豹子头林冲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为奸臣高俅父子谋害,刺配沧州,火烧草料场后,由柴进荐上梁山。后因晁盖上山火并王伦。为山寨五虎将之一。第7回出场。

天贵星小旋风柴进沧州横海郡人,大周皇嫡系孙,祖上有陈桥让位之功,衔朝赐丹书铁券,因为其叔鸣冤,被押入高唐州地牢。宋江等人大闹高唐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掌管钱粮二头领之一。第9回出场。

地囚星旱地忽律朱贵沂州沂水县人,因在江湖上做客商折了本钱,投梁山泊入伙,经营南山酒店,打探四方消息。大入伙后为山寨四店打听消息、邀请来宾八头领之一。第11回出场。

地妖星摸着天杜迁梁山泊早期头领之一,大入伙后为山寨步军十七将校之一。第11回出场。

地魔星云里金刚宋万梁山泊早期头领之一,大入伙后为山寨步军十七将校之一。第11回出场。

天暗星青面兽杨志客籍关西,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武举出身,官至殿司制使。因先后失陷花石纲、生辰纲,投鲁智深二龙山落草,三山入伙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马军八骠骑兼八先锋使之一。第12回出场。

天空星急先锋索超原系大名府留守使正牌军,北京上将,善使大斧。宋江攻找北京城时,吴用误计捉拿,随宋江上梁山入伙,为山寨八骠骑兼八先锋使之一。第13回出场。

天满星美髯翁朱仝郓城县人,富户出身。曾任郓城县马兵都头,因义释步兵都头雷横被刺配沧州。盂兰盆大斋日之夜,因失却沧州府小衙内被迫随吴用等上梁山入伙,为山寨马军八骠骑兼八先锋使之一。第13回出场。

天退星插翅虎雷横郓城县人,铁匠出身,曾为郓城县步军都头,因枷打白秀英获罪。朱仝义释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步军十头领之一。第13回出场。

托塔天王晁盖郓城县东溪村人,东溪村保正,本乡富户,人称托塔天王。七星入伙智取生辰纲后投梁山入伙。林冲火并白衣秀士王伦后为梁山寨主。后打曾头市中毒箭身亡。第十四回出场。

天异星赤发鬼刘唐东潞州人,自幼飘荡江湖,智取生辰纲后随晁盖等人上梁山入伙,为山寨步军十头领之一。第14回出场。

天机星智多星吴用郓城县人,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财主家门馆教授。智取生辰纲的组织者,上山寨后为掌管机密二军师之一。第14回出场。

天剑星立地太岁阮小二梁山泊石碣村人,打渔为生。智取生辰纲的参加者。上梁山后任四寨水军八头领之一。第15回出场。

天罪星短命二郎阮小五阮小二之胞弟,梁山入伙后为四寨水军八头领之一。第十五回出场。

天败星活阎罗阮小七阮小二、阮小五之胞弟,梁山入伙后为四寨水军八头领之一。第15回出场。

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蓟州人,道号一清先生,自幼习武,能以道术呼风唤雨、腾云驾雾,江湖上人称入云龙。梁山入伙后任山寨掌管机密二军师之一。第15回出场。

地耗星白日鼠白胜济州府安乐村人,闲汉、赌徒,智取生辰纲的参加者。梁山入伙后为山寨军中走报机密步军四头领之一。第16回出场。

地稽星操刀鬼曹正天封府人,屠户出身,林冲之徒,酒店店主,因做做生意折本流落山东,后与鲁智深、杨志、武松等在二龙山落草。三山入伙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掌管监造诸事十六头领之一。第17回出场。

天魁星呼保义宋江郓城县宋家村人,表字公明,排行第三,面黑身矮,为人仗义疏财,在家大孝,人唤孝义黑三郎,江湖上唤作山东及时雨。精通刀笔,纯熟吏道,曾任郓城县押司,后因杀死阎婆惜刺配江州,被晁盖等人救上梁山。晁盖身亡后任梁山寨寨主。梁山泊总兵二都头之一。第18回出场。

地俊星铁扇子宋清宋江胞弟,和父亲宋太公在家务农。上梁山入伙后专管摆设筵席,为山寨监造诸事十六头领之一。第18回出场。

天伤星行者武松清河县人,排行第二,江湖上人称武二郎。幼年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抚拳成人。景阳岗打虎后任阳谷县都头,后因斗杀西门庆、潘金莲刺配孟州,又因血溅都监府逃至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步军十头领之一。第23回出场。

地刑星菜园子张青十字坡黑店店主,原在光明寺种菜,人称菜园子张青。受武松、鲁智深之邀到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四店打听消息、邀请来宾八头领之一。第27回出场。

地壮星母夜叉孙二娘张青之妻,人唤母夜叉,学得父亲本事,在十字坡与丈夫经营黑店。三山聚义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四店打听消息、邀请来宾八头领之一。第27回出场。

地伏星金眼彪施恩 孟州人,孟州牢城管营之子,练就一身好养棒。武松杀死张都监后,因逃避官司流落江湖,上梁山入伙后,任山寨步军十七将校之一。第28回出场。

地旺星独火星孔亮白虎山孔家庄人,孔太公次子。好习枪棒,杀本村财主后占据白虎山落草。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守护中军步军二骁将之一。第32回出场。

地猖星毛头星孔明孔亮之兄。因人命官司拘押在青州狱中,三山聚义打青州时被救,上梁山入伙后,为山寨守护中军步军二骁将之一。第32回出场。

地强星锦毛虎燕顺山东莱州人,羊马贩子,因消折了本钱流落绿林,和王英、郑天寿等在青风山结寨为王。上梁山入伙后,为山寨马军小骠骑兼远哨出探十六头领之一。第32回出场。

地微星矮脚虎王英 祖贯两淮人氏,车家出身,五短身材。因抢劫客商事发到官,越狱后上青风山,与王英、郑天寿结伙。大闹青风寨后投奔梁山,为山寨专管三军内采事马军二头领之一。第32回出场。

地异星白面郎君郑天寿浙西苏州人,人唤白面郎君,打银为生,好习枪棒,后流落江湖,与王英、燕顺占山为王,上梁山入伙后,为山寨步军十眶将校之一。第33回出场。

天英星小李广花荣青州府人,秦明小叔子,清风寨武寨门,将门之子。大闹清风寨后上青风山聚义,被宋江巧作姻缘把妹妹嫁给秦明,后随燕顺等投奔梁山,为山寨马军步八骠骑兼八先锋使之一。第33回出场。

地煞星镇三山黄信青州都监,武艺高强,人称镇三山。大闹青风寨后上清风山聚义,又和燕顺等投奔梁山。为山寨马军小骠骑兼远探出哨十员头领之一。第33回出场。

天猛星霹雳火秦明天州人,将门之后,性格急躁,声若雷霆,人称霹雳火。使一根狼牙棒,有万夫不当之勇,大闹青风寨后上梁山,为山寨八骠骑兼先锋使之一。第34回出场。

地佐星小温侯吕方潭州人,因贩生药折了本钱,流落山东,占据无影山打家劫舍。上梁山后为守护中军马军二骁将之一。第35回出场。

地佑星赛仁贵郭盛西川嘉陵人,因贩水银在河中翻了船,流落江湖。上梁山后,为山寨守护中军马军二骁将之一。第35回出场。

地丑星石将军石勇大名府人氏,放赌为精简整编。因赌博打死人命,流落江湖。后同花荣等人上梁山,为山寨步军十七将校之一。第35回出场。

天速星神行太保戴宗吴用至友,江州两院押牢节级,通道术,腿缚两个甲马,日行八百里,夜行一千里,人称神行太保。江州劫法场后上梁山,为山寨总探声息头领。第36回出场。

天寿星混江龙李俊庐州人,水性非常好,扬子江中艄公。大闹江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四寨水军八头领之一。第36回出场。

地奴星催命判官李立江州揭阳岭人,酒店店主,靠私商为生。大闹江州后上梁山,经营北山酒店,为山寨四店打听消息,邀请来宾八头领之一。第36回出场。

地进星出洞蛟童威浔阳江边人,私盐贩子,水性好。江州劫法场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四寨水军八头领之一。第36回出场。

地退星翻江蜃童猛童威之弟,贩私盐投奔李俊。江州劫法场,与其兄同上梁山入伙,为山寨四寨水军八头领之一。第36回出场。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