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榨沙 编辑 | 范志辉
2月20日,歌手毛不易的新歌《小王日记》因为长达43分钟而登上热搜。有歌迷开玩笑说:如果你问毛不易"能不能给我一首歌的时间",毛不易能给你唱完一整节课。
《小王日记》被收录在毛不易的新专辑《小王》中,严格来说,它并不算"一首歌",而是将专辑中的其余歌曲依次播放了一遍。对于《小王日记》产生的意义,专辑文案的解释是:这首歌"完整有序地呈现出一个年轻人在生活中的成长和自我沟通的故事"。
站在听众的角度,这首超长歌曲确实能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在数字音乐时代,大多数人听歌的重点往往局限于一首歌本身的歌词和旋律,而《小王日记》将10首相互之间有所关联的歌有序串在一起,用歌曲构建出意境与情节。从头听到尾,听众能记住的将不再只是几个调调或者几句话,而是一个年轻人在大时代下生活的故事,以及随着情节发展流露出来的各种情绪。
强调歌曲的人文性与意境,也是毛不易作为音乐人行走江湖的独特标签。和其他音乐人相比,毛不易的强项并不在于音乐技巧。比如,今年《歌手·当打之年》舞台上同场竞技的华晨宇,就曾在《明日之子》节目中表示,毛不易的代表作《感觉自己是巨星》歌词很特别,但"音乐和声走向和旋律都非常烂口水"。
此外,毛不易在音域、声音稳定性等方面,与竞技型歌手确实也有不小的差距。然而,如果论"用作品打动人心"的能力,毛不易绝对是当今华语音乐市场中不容小觑的存在,他在《歌手》舞台唱完歌曲《一荤一素》后,虽然最终被淘汰,但在社交媒体获得了普遍好评,歌曲也登上了网易云音乐热搜第一名。
无论毛不易及其团队是否有意为之,这首超长歌曲《小王日记》毫无疑问是当下音乐市场的"异类",但确实使毛不易身上的"人文性"标签得到了强化,让其细腻、敏感的艺人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人们之所以会对一首几十分钟的歌曲感到惊讶,是因为它突破了人们对于一首歌时间长度的预期。那么一首歌的时长,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上世纪50年代之前,流行音乐的载体主要是78转唱片,这种唱片纹路较宽,10寸的唱片只能播放1~3分钟,12寸的唱片最多也只能播放4分钟。音乐创作者也因此养成了习惯,不会写过长的歌,而消费者也慢慢形成了对应的消费习惯。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录制、播放技术早已突破限制,但如今很多流行歌曲都在3-4分钟的原因之一。
此外,歌曲的长度还受到传播方式的影响。在电台时代,有个单词叫 Radio-friendly(电台友好),用来形容一首歌特别适合在电台滚动播放。这类歌曲一般都不宜过长,否则会耽误DJ播放广告和其他节目。
随着科技的发展,歌曲的长度不再受限于唱片,歌曲传播的媒介也开始多样化,不再局限于电台。但出于创作、宣发等各种因素,很多歌手偶尔也会发行一些相对较长的歌曲。比如,在毛不易的《小王日记》发行之前,华语乐坛最著名的"大长歌"当属古巨基的《情歌王》,这首歌全长12分钟,包含了刘若英的《很爱很爱你》、张学友的《吻别》等33首脍炙人口的国语情歌。当歌手在演出时,唱这首歌可以轻易引起全场大合唱。
图注:汪峰的《那年我五岁》长达10多分钟,歌曲讲述了一段关于成长的故事。
除了超长歌曲,市场上还出现了超短歌曲。随着时代演进,创作者对于流行音乐的理解也越来越多样化。一首歌的功能不再只是让人们聆听,它还可以作为宣传工具,或者自己表达态度的方式。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个案例是李荣浩的《贝贝》,这首歌发行于2018年,仅有4秒,全歌仅两个字:贝贝。
李荣浩的妻子(当时还是女朋友)杨丞琳曾用"KUSO"一词介绍《贝贝》这首歌。这个词源自日本,原意是"无聊"、"恶搞"的意思。最终,这首"KUSO"之歌以极低的成本(李荣浩自己笑称《贝贝》的成本只有"2毛钱电费"),在各大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病毒式传播。(关于歌曲《贝贝》的更多故事,可阅读音乐先声文章《<贝贝>:李荣浩如何用4秒钟做了一次爆款级音乐宣传?》)
而毛不易的《小王》,在完整传达音乐人的创作意图之外,也起到了意外不错的传播效果。
毛不易的"超长歌曲"在中国音乐市场确实罕见,但"一首一首按顺序听歌"的体验却并不新鲜,甚至是复古的。
在唱片时代,人们买回一张专辑,都会从A面的第一首听到B面的最后一首,这样的听歌方式至今被很多音乐从业者所怀念。在"专辑"、"唱片"的概念下,一个艺人的企划往往更加完整,音乐的展示也更加从容,塑造出歌手的形象和人格。
而进入数字时代,尤其是进入流媒体时代后,用户听歌的方式也变得更加碎片化,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按顺序听完一整张专辑。听众"跳过"一首歌的成本也越来越低,一首歌听几秒不喜欢,可能就会切到下一首。Spotify在2014年的一项研究显示,21%的歌曲在播放5秒后就会被跳过。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音乐人为了生存,只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创作洗脑的旋律、魔性的歌词这类只能在短时间内抓人眼球的东西上,流行音乐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着急"、"局促",这或许也是近年来"口水歌"泛滥的原因之一。2017年,音乐心理学方面的同行评审期刊 《Musicae Scientiae》上的一篇研究就曾提出,音乐前奏缩短与人们听歌越来越没耐心相关。事实上,在研究分析303首热门单曲后得出结论发现,1980年代歌曲的前奏超过20秒属于普遍情况,而现今很多艺人在音乐响起不到10秒就会开嗓。
而毛不易的这首超长歌曲,则有意无意地与当今碎片化的听歌方式形成了对抗。在《小王日记》中,10首歌曲依次缓慢流淌,没有任何快捷键可以帮你准确切换到其中的任何一首歌。
毛不易似乎在用这首歌引导听众,让听众尝试着忘掉"下一首歌"或者"随机播放"的快捷按钮,体会一下几十年前那个唱片时代的美好。
这首《小王日记》其实也可以给从业者们一定的启示。面对技术裹挟,那些看似一去不复返的东西未必找不回来,在音乐人及其团队的创意运作下,和科技"讨价还价"、求得共赢是可能的。
参考资料:
1、为什么进入网络时代后大多数人对于专辑的概念越来越淡化?这对当今的音乐产业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59370
2、为什么流行歌曲每首歌都是 4 分钟左右?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17598
3、18年来美国上榜歌曲时长中位数减少了35秒
http://www.qdaily.com/articles/57890.html
4、唱片的一点知识
https://mp.weixin.qq.com/s/05952tZkNZN3sQfd86b_xw
排版 | 安林
本文为音乐先声原创稿件,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