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收到张蔚榛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通知。而此刻,74岁高龄的他正奔波在新疆、甘肃等地的农村、牧区,与国外专家组检查评估水利工程项目。当他得知当选后,并没有太多波澜,仍是一心扑在工作中。
张蔚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水利学家、教育家,国际知名地下水及农田排水专家,我国现代农田水利学科的开拓者。
“把心血献给大地”是他一生的写照。
结缘农田水利工程
1923年11月,张蔚榛出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一个小村庄。幼时家境并不富裕,但因父亲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张蔚榛四兄弟从小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张蔚榛先后就读于私塾、稻地镇小学、唐山市丰滦中学(今唐山市一中)。1941年,张蔚榛进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正式开启了他与农田水利工程的不解之缘。195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张蔚榛被选为首批留苏学生前往苏联深造。
留学时,张蔚榛师从苏联科学院院士考斯加可夫,学习土壤改良(即农田水利)。渗流理论研究需要运用到保角变换、运算微积分等数学知识,对于没学过的内容,他只能克服困难努力自学。
除了在实验室工作,空余的时间张蔚榛都泡在图书馆,以至于后来有人问他是哪个学校毕业的,他幽默地答道是从图书馆毕业的。
1955年8月,张蔚榛拿到副博士学位,论文《灌区地下水动态》被收进苏联科学院1959年出版的论文集。70年代,苏联科学院院士柯钦娜在总结关于苏联数学渗流理论进展的著作时,还专门介绍了张蔚榛的研究成果。
创办我国第一个农田水利实验室
1956年,回国后的张蔚榛前往刚成立一年多的武汉水利学院(现为武汉大学工学部)任教。报到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筹建农田水利实验室,从此,他一头扎进了“土”里。
“如果再让我重新选择,我还会走这条路。”张蔚榛不止一次这样说。
当时,武汉水利学院只有苏联专家卡尔波夫和张蔚榛见过农田水利实验室,做过室内试验。然而,卡尔波夫因中苏关系变化,于1956年7月回到苏联。在这种情况下,张蔚榛不得不独自扛起了大旗,带领团队从零开始。
他规划设计并指导监督了实验设备器材的建造,对于贵重设备,张蔚榛还要亲自到水利部申请指标和经费。
1958年,我国第一个农田水利室内实验室建成。60多年来,该实验室一直处于全国同类实验室的领先地位,并成为相关领域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模仿的蓝本。有的单位参观学习之后,在张蔚榛提供设计的图纸和其他帮助下,也创办了自己的实验室。这期间,他还帮助越南河内水利学院设计了农田水利实验装备图纸。
作为我国首批指导农田水利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导师,上世纪80年代,张蔚榛又率领同事,面向全国范围内相关专业开办了室内实验技术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和水文地质实验技术人员。他还主导创建了我国农田水利教学体系,在地下水及灌溉排水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引领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的新方向。
一辈子为农水奔忙
20世纪70年代,华北平原的一些地方因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张蔚榛认为深层水补给是非常有限的,地下水开采应以浅层水为主。这一观点的提出,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对之后华北及类似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由此在国内建立了正确的地下水资源概念。北方平原应以开发浅层水为主的理论,后来经实践得到了进一步证实。1978年,“华北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张蔚榛在改良盐碱土方面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他多次前往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了解黄淮海平原重点试验区水盐动态的试验情况,进行试验点的抽水试验。当地一位村民动情地说:“他可是第一位到我们这儿来的大学教授,这位老专家简直是在拼命啊。”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张蔚榛正在衡水带学生进行抽水试验。他的很多亲属都在唐山,但为了研究工作,直到试验结束后他才赶回去探亲。
八十年代,张蔚榛带人在河北进行盐碱地调研。当地没有自来水,调研团队的饮用水来自一个储水池。这种水常常会有一股臭味。
已经60多岁的张蔚榛和大家一起同吃同住,闲暇时还会唱京剧,“隔老远都能感受到他的那种豁达。”
如今,盐碱地的治理已见成效,就连盐碱化十分严重、寸草难长的地区也能稻粱丰收,这其中凝聚的是张蔚榛无尽的心血。
八十多岁时,张蔚榛还会和同事一起到新疆考察。一辈子为农水奔忙,直到身体实在走不动了。
站在荣誉的背后
从事农田水利研究60多年,张蔚榛发表了118篇学术论文,获奖无数,但他却认为自己“还做得不够好”。
张蔚榛所获得的奖项,多为同事或单位主动帮助他申请的。他还曾多次推脱申报院士,每次申报表格都是学院领导委派他的学生帮他填写。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农水系主任王修贵回忆,1995年他通知张蔚榛申报院士,结果张蔚榛谎称出差避而不见,对是否申报完全不“上心”。1997年当选院士,同样是别人替他准备的材料。
一次在接受采访时他说,你如果问我熟悉的学术上的问题,我可以详细地和你讨论。但如果要说我自己,我还真觉得没什么好说的。
在科研方面,张蔚榛始终保持严谨,坚守学术道德底线。曾经有一家核心学术期刊邀请张蔚榛写一篇文章,介绍“地下水学术前沿进展”的有关情况。虽然过去几十年一直在从事该领域的研究,但张蔚榛认为自己对近几年的情况了解不是很全面,便拒绝了这一邀请。
张蔚榛还一直不遗余力地为水利学科发展出谋划策。一次,水利部进行全国水利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邀请他对初稿提出意见。耄耋之年的张蔚榛,在家花了10多天的时间,以自身30多年的学术积累,写出了10多页的修改意见。
张蔚榛德才兼备,具备强大的人格魅力,他总是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着身边人。而对于一生打交道的土地,张蔚榛更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不知疲倦地在这块挚爱的土地上耕耘着,铸就了我国农田水利学界、渗流理论学界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