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爱歌词是什么意思,当你亲手放弃一个很爱很爱你的女生是什么感觉?
有过这种感觉,之前是和大学前女友吧,我们俩认识的很快,然后就做了男女朋友,可是慢慢的在一起我发现,自己和她在一起的时候,并不是很开心,跟个受气包一样,不解释又说自己为什么不解释,解释了又跟我吵架。
当时真的很累,心很累,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决定说出来心里的话,她说很喜欢很喜欢我。我说我和你在一起并不如起初开心,她就说,好以后再也不会出现了。就这样她删掉了有的联系方式,而我在我说出心里话的,前几天的时候啊,很想跟她道歉,可是最后还是没说。心里也是难过了很长时间,可是俩个人在一起不开心,那为什么要继续互相伤害呢,现在现在过得轻松了吧。
拉黑了爱了很久的人是什么感受?
真正拉黑一个爱了很久的人,是需要勇气的,也是初时很失落的感受,总感觉心里面少了一点什么似的,并不是释怀的那种,如果拉黑了就能释怀的话,那就是没真爱过,那只是虛伪的爱,是随时可丢的爱。拉黑一个爱了很久的人,是不容易的,也是怕触景伤情的无可奈何的选择,忘掉是很难的,它需要时间和新欢,才能抚平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回到正常的轨道来。
为什么一些女生不喜欢直男?
什么叫做“直男”?目前工科男居多,表现较为突出,直接表现是情商低,智商不管如何,但是在为人处事上,尤其是男女之间,多为愚笨。
为什么女生不喜欢直男呢?得从直男以下几点特点说起:
第一点:言语直接,直接了当,很少考虑女生的感受。
第二点:否认女性的价值,认为女性应该三从四德,男尊女卑。
第三点:不会说话,直接了解话题。
举几个例子:
女孩子叫你帮忙拧开瓶盖,他会说,或者心里会想这女的怎么这么娇气,连瓶盖都拧不开,娇生惯养。
路边,有个女孩穿的很时尚,有点暴露,他会说她骚,一点也不保守。
和女朋友吵架,死磕到底,用不退让。把女朋友气哭都觉得自己对,还不哄哄女朋友。
所以,不要当直男。
直男可以分为三个级别。
1、超级直男
很多超级直男在女生说:"我没事"的时候,就真的当作没事,并且神补刀:"没事你还说"。
原本女生的潜台词是:我有事,我事情很大,你要陪我,哄我。
而这个时候,女生简直就要炸了,而且是再也哄不好的那种。
2、高级直男
部分高级直男发现了女生的求安慰心理,说:"这种小事不要放在心上,也没什么的。"
然而,这是否满足了女生的需求了呢?
众多直男实验过就知道了,依然会受到女生的无奈的白眼。
3、初级直男
初级直男指的是能够了解女生的心理,但是依然会不经意地说一些不那么贴心的话。
男生失去一个爱他的女生会痛吗?
男生失去一个爱他的女生会痛的。甚至是一生之痛,每每回忆时都会痛得心颤,失意之悲情顿生。夜阑人静时,梦中回忆,也会泪湿枕巾的,一生之痛,深藏心灵属于她的专属位置,神圣不容沾污,弥足珍贵!回答如是!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认为,即便你们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不该采取这种极端方式,这有失人性善良的一面。人要学会宽容、学会忍让,这不能说我们软弱、我们可欺,而说明我们大度和善良。生活中,人与人难免会出现问题和矛盾,出现后,要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要你有一颗“宽容”和“包容”的心,你就不会再那么“恨”!生活里存在很多变数,有些事情突如其来、有些事情让你措手不及。生活多些“爱”少些“恨”,因为“爱”比“恨”更有力量!所以我的建议是:别盲目做事,再想想,改变一下你的思维方向。左面是“宽容”,右面是“原谅”,前面是“固执”,你选择哪边都可以,就是不要一直往前走……
佛说世间苦痛折磨,莫过于生、老、病、死、怨憎、爱别离、求不得及五取蕴(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这是人与生俱来必受的,谁都躲不过,你还怕哪个折磨不够?哪个不会经历这些过程?
折磨一个人——这一念起即是怨憎,怨憎本身就是一种折磨,而且未伤人先伤已。或许有人说折磨别人自己会有快感,或者复仇。真是这样么,将你的快感和兴奋建立在他人失败基础上,未必得到是真快乐,事实上未必能成功。
人的成熟,总是与自己相关,心中的阴霾也只有自己想办法走出来,拨开乌云见明月,击退迷茫颓废心,使自己逐渐强大!真正折磨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这个世界多数人真的,真的,真的不够成熟,而这不成熟所带来的折磨和伤害也足够其多!你还想深陷其中?
我们所要做的是比别人成熟一点点,就一点点,就足够了。
如何评价卢梭的爱弥儿?
开篇明义,《爱弥儿》是一本“自然教育”的著作,也是卢梭哲学的重要作品。
关于题主提到的如何评价这本书,我思考到,这里面的问题非常复杂,里面既有爱弥儿的核心思想——自然教育思想的综合性认识。也有爱弥儿的教育作为哲学思考领域中的独特内涵。更有爱弥儿的现实教育特点和今日借鉴反思。
为了深入理解其中含义,我们决定从理论基础出发,不断延申,按照卢梭的思路细致研究每个环节中的独到思想和今人的借鉴,然后从中领悟到《爱弥儿》的精髓理念,重新审视《爱弥儿》那些值得推敲的细节,最后得到对于《爱弥儿》整本书的综合性评价。
1.理论基础:卢梭的“性善论”和“自然教育”1.1 自然教育
在具体阐释卢梭构建的教育学体系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于其前言和假设前提进行分析。
从造物主手里出来的都是好的,但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部变成坏的了。
——《爱弥儿》绪论
这句话应当是卢梭全书最经典的判断,这个基础性判断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教育学领域里面,这句话经常被理解为“自然孩童的教育受到人为干扰后就一定会往坏的方向发展”,其实这是曲解了其中的含义。
事实上,卢梭在演绎这一部分“自然人下的教育”的时候,进行一个重要的分类前提。
卢梭把人的教育分为自然教育、人为教育和事物的教育。
这三种教育共同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自然教育是指我们器官和才能本质上的发展;人为教育是指别人教我们怎么利用这种发展;事物教育是指我们从事物中获得的经验。假如三种不同的教育都朝着相同的目的,这样学生才称得上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所以,卢梭的核心思想是“事物教育和人为的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教育”。
具体含义包括:
1.不是纯粹的放任自然,让他陷入无社会化教育的进程之中。
2.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如何教育和教育的经验,遵循的是孩童的发展规律和自然孩童的天赋秉性等多重“造物者”的因素
3.自然教育否定的不是社会教育,其真正否定的是“试图强行将自然化教育扭转为服务于人们一厢情愿发展”的教育,就是所谓的“坏教育”。
对待新生儿的方式:人为束缚损害新生儿的身体,还影响脾气性格。这种不合自然的陋习始于母亲只知道享乐,不顾母亲的职责。不给孩子喂奶,乃至不想生孩子。家庭的道德秩序败坏,坏风气盛行,人们的天性泯灭。
另一种情况,是对孩子过度关心,以至于溺爱,这是从相反的道路脱离自然。不知道要让孩子从小接受自然的磨练,经历身体上的痛苦,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将来少受痛苦。溺爱助长了乖僻任性,这样的孩子用啼哭换来成人的服从,他就获得了权势和奴役的观念,开始支配人了。
——《爱弥儿》绪论
1.2 性善论
自然是什么呢?
自然不是习惯、习性,习惯习性因环境不同而不同,自然是天性,是原始的倾向,是感觉之事物的内在评判标准。 ——《爱弥儿》绪论
那么,卢梭为什么觉得自然教育比强行扭转的自然教育更好呢?
这涉及一个重要的观点:卢梭的“性善论”
什么是卢梭的性善论?简单地说就是“儿童生来就是纯洁善良的, 根本就没有什么恶的劣根”
这个思想就是我们一开始提到的那句“造物者”话,当然也可以在这句话中得到体现:
本性的最初的冲动始终是正确 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就没有什么 生来就有的邪恶。 ——卢梭
为什么自然最好呢?自然中的良心到底是什么呢?卢梭拿出几个关键性判断:
1.良心是人的天赋,是灵魂深处、自然而生的“正义和道德的 法则”
它能够使我们趋善避恶,它“从 来没有欺骗过我们,它是人类真正的向 导”,只要我们按着良心去做,“就用不 着害怕迷失方向”……良心是理智的“圣洁的本能,永不消逝 的天国的声音”。 ——卢梭
2.良心的核心内容是“自 爱”与“爱他人“。
唯一同人一起产生的而且终身不 离的根本欲念是自爱。
把自 爱之心扩大到了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 自爱变化成美德。这种美德,在任何一 个人的心中都可以找到他的根柢的…… 所以,爱人类,在我们看来就是爱正义。 ——卢梭
这里”“爱”,我们可以抽象理解为“普世价值”下的“善良”,
包括:希望别人幸福, 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对于受苦 难的人产生怜悯和恻隐之心,对于受压 迫的人给予保护,对于不公正的暴力行为表示愤怒。
同时,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这种性善论的判断,并不是简单对于孩童的判别,因为孩童就是下一代和希望,就是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认识。
1.3 自然教育的核心元素
自然教育,如此抽象的概念就好像,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的孩童自我发展,而父母和社会只需要找到规律,在合适的时刻进行合适的指导,不破坏基本的原则就够了吗?
这可能是自然教育的重要表现,但更不可能是自然教育的核心元素。
自然教育的核心元素是什么呢?
是生活。
生活,才是我想教给他的本领。生活最富有意义的人,绝不是年纪活得最长久的人,而是对生活感受最深的人。 ——《爱弥儿》绪论
生活元素,就是让孩童有相当自由的条件下去去接触生活的方方面面,去体验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去不断在适应社会节奏的同时养成一种自然的良好习惯,能够有效调节内心、应对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孩童需要自己应对各种难题和麻烦。
孩子换新牙的时候,就让他们体会疼痛;受寒的时候,就让它们感冒咳嗽;咳嗽厉害的时候,就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只有在一次次最为真实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下去从一次次危险中得到良好的启迪,孩童就能磨练意志,不断成长。
这就是,卢梭的自然教育观念。
1.4 自然教育的延申体系和综合性元素
自然教育,不能简单地用生活化教育、意志磨练等名词简单地替代,其中还有更加多元的内涵和元素等待我们去发掘和探索。
比如,自然教育不是放任自由地无目标管理,而是重新界定和思考教育的目的。
卢梭在《爱弥儿》的绪论中阐释了自然和公民的教育目的冲突。
必须在教育成一个人还是教育成一个公民之间加以选择,因为我们不能同时教育成这两种人。 ——《爱弥儿》绪论
那么,到底是选择哪一个观点呢?
卢梭认为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要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协调发展、不受传统束缚、能够自食其力、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新人。但到了民主社会就要培养国家公民了,所谓公民是每个人不再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于社会的人,而是当成共同体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公民教育,既不能替代卢梭自然教育,但二者也并没有绝对界限的区分,卢梭认为是这是适应各自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所进行的教育
2.自然教育的主体内容1.何为爱弥儿
假定给我一个想象的学生,并且还假设我有适合于进行其教育的年龄、健康、知识和一切才能,而且,从他出生的时候起就一直教育他到长大成人。以这种方式,提出教育的原理、原则。这个学生就是爱弥儿。 ——《爱弥儿》
爱弥儿,就是一个假想的目标学生,具有充分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教师、场所、富人、孤儿、师生不可分离、健壮保姆乳汁、食物空气、乡下洗冷水澡、宽松的衣服我们可以发现:
爱弥儿是比较殷实物质条件支持下的孩童,而并非真正地自然随性放到外面“靠大自然养育”的孩童。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自然天赋”。
人天生就有学习能力,人是自然的学生。
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爱弥儿的这个假设就是绝对理性的、纯粹理论上的。
很多人也清楚,卢梭本身将自己的孩子送进了育婴院,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远离父母、受到教师权威下独立形成的个体,是不具备现实属性的,相比起来,这种爱弥儿的孩童,更像是“从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穿越回童年的回归道路”。
2.幼儿时期(12以前)
不同时期的爱弥儿发展整个《爱弥儿》的主体内容。
先从卢梭对于幼儿时期的评析开始说起。
这是孩子的生命的第一个时期——幼儿期,他没有任何心情,没有任何思想,甚至连感觉也是没有的,他甚至觉察不到他本身的存在:他活着,但意识不到他自己的生命。
卢梭对于幼儿时期的孩童主要提出了几个有趣的推理,我引申理解一下:
1.家庭是教育的重要一环,陪伴缺失会导致整个家庭的亲密关系遭到破坏,进而诱发社会道德的败坏。这个诱发有两方面,一个是道德教育的缺失,另一个是孩子成长后会倾向于用不良的道德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迷茫。
2.一个教师决不可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实际就是对于教师的更加高尚道德素养的要求,是给孩子一个良好可借鉴的道德形象。
3.哭泣的处理上,不能用强制性制止,给孩子一个人与人之间就是互相奴役和压迫的最初概念印象。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
卢梭的在幼儿时期的爱弥儿教育观点中,更加重视儿童周围环境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也非常重视和幼儿处理关系上的理性化和平等化。
3.儿童时期(学会说话到十一二岁)
卢梭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思想就是“消极教育”:尽可能少地干预、命令、教导儿童,而更多地让儿童自己运用自己的自然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
卢梭主要有几个思考:
1.教育者所要做的,则是在儿童与社会之间筑起一道围墙,围墙内是儿童在自然中的自由成长,社会的一切污浊则阻挡在围墙之外。
2.在道德教育上,要尽可能晚地教给孩子是非的观念。
因此,我们思考一下:
卢梭这种消极教育,貌似是一种披着“自然不受社会污染”的纯净自由发展性教育模式,这一方面不同于我们东方的教化学习模式,另一方面也不同于绝对的放任自由模式,是一种“低功利性高启迪”性质的教育。
这种爱弥儿的生活应该怎么样的呢?
他不是去模仿那些优秀的老师和父母,而是去不断接触真正做好事的环境,学会尊重他人,从不去学乖,不去虚伪地讨父母喜欢,就是自我在优秀环境下的自我领悟和唤醒内心的真善美。
一种比较理想化的教育模式,更突出的是反对社会的歪风邪气污染孩童的自然发展模式,鼓励孩子自己走属于符合天性的道路,不去模仿,只去领悟。
4.少年时期(十二三岁之后到青春期春情发动)
卢梭在这一阶段的孩童培养上,更重视一种自由化的发展。
卢梭的思考要点如下:
1.一切有关道德秩序和社会习惯的东西都不应该告诉他们。不要把成人理解的、超出孩子理解力的幸福强加给儿童。
2.不要给孩子超出他们当下理解力的东西,不要为了渺茫的未来而牺牲现在
3.没有人能不管他人怎样而独自停留在这个状态,但是教育必须教会孩子谋生的本领,去学习自然科学,而不是社会科学。
因此,我们思考一下:
卢梭虽然在教育的方法论上主张消极教育,处处提防社会的东西败坏儿童,尽量避免人为的强迫教育干预孩子的自然发展,甚至认为无知也没有什么不好,宁肯无知也不要灌输,但在教育的目的论上,他并不是要让人停留在自然状态。他的消极教育的种种考虑都是要让儿童尽可能发展得更好,最终成为一个发展健全的公民,进入到他终将进入的社会秩序当中。
除此之外,卢梭更提出这种观点:
学生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无意中还培养了学生爱反复思考的习惯,从而可以消除这个孩子由于轻视别人所说的话以及由于自己情绪不安而产生的无所用心的样子。他会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考,他不会碌碌无为地过日子。卢梭说,教育最大的秘诀就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相互协调。
5.青年时期
卢梭在这个时期提出以下观点:
1.青年要自己领悟爱,当一个人认为被人所爱是如此甜蜜的时候,他也就慢慢学会了去关爱别人,道德教育就应从发展人的自立自爱开始,逐步扩大到爱别人。
2.青年要去理解: 人在心中设身处地地想到的,并非那些比我们更加幸福的人,而是那些比我们更应该被同情的人。
3.人们这样帮一个青年挑选社会界,与他一起生活的人都是好人,希望他能明白人的天性都是非常好的,希望他能了解社会是如何使人堕落和败坏的,希望他能认识到人们的偏见就是他各种各样恶习的根源,希望他能衷心地尊重个人而轻视大众,希望他知道所有的人几乎都戴着相同的假面具,可是也希望他明白有一些面孔比脸上所戴的面具还漂亮的多
因此,我们发现:
卢梭眼里,教育爱弥儿,不是交给他知识和社交技巧,也不是去学习纯理论的东西,要鼓励青年用行动和实践中去摸索。
卢梭想要培养的青年,其实也就是整个社会的未来的希望:只要他处在社会生活的漩涡中,不至于被各种各样的欲念或者人的偏见拖进漩涡就可以了;只要他可以利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他自己的心去感受,并且,除了他本人的理智之外,不为另外的权威所控制就可以了
爱弥儿,只要可以在这个社会中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就够了,而不是回到混沌和野蛮的时代。
3.综合性评价:自然教育下的爱弥儿1.“自然教育”的本质——哲学?
卢梭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一个爱弥儿。
爱弥儿放在卢梭的时代之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平等相处、没有阶级观念、独立思考的自然人的幼年体。
所以,整个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一个符合自然理性思想下的合格的社会公民。
这个观念在卢梭思想体系中比较标准的表述是:“对好人的培养”。
2.爱弥儿的自然与启蒙。
卢梭虽然是欧洲启蒙运动中重要的一环,但是同启蒙运动主流培养的科学艺术大成的优秀社会精英是有区别的。
卢梭在一论中就明确指出科学与艺术所培养出来的虚荣的人,反而使人距离好人越来越远,越来越远离自然。
比如伏尔泰的观念就是社会进步和发展,而卢梭更重视一种回归野蛮的自然的生活模式。
这跟二人代表的社会阶层也有很大的关系。
3.爱弥儿联盟重塑社会
卢梭的核心观念:人生为自然人,自然是很不完美的,有缺点和偏见,要施予合理的教育,然后才能基本合格,成为社会人(公民)。同时需要每个人都是社会人,这个社会才算达标了
这个爱弥儿就可以重新定义成为——新社会中合格公民的童年应该有的样子。
这个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模式的一种,一种接纳人的自然天性和不完美的地方,给予正确的引导,而后不断过渡,一步步发展演进,到达更美好的社会境界。
4.爱弥儿的人生哲学
抛开爱弥儿背后的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宏大论题,
《爱弥儿》:有一些垂直生长的植物在外力的作用下,它们不得不弯曲着生长,可一旦解除了这种束缚,或许它们还会保持着原来的扭曲的生长方向,但是它们内在的汁液不会受到任何干预,每经历一次新的发育,它们就会变得垂直一点儿。
这个例子和人生很相似:
人总是在为未来做打算,可正是这种“打算”驱使我们去做那些超出我们的能力并且没有丝毫意义的事情,从而让自己沦陷在无边的痛苦之中。
爱弥儿中还有其他值得深思的句子。
“一个懂得控制自己的需求并且不和他人攀比的人一定是一个善良的人,而一个欲望太多并且总是被别人的意见左右的人一定是一个恶毒的人。 ”支持善良的观点,至于恶毒,或许是翻译的问题,感觉卢梭不会表达的这么尖锐。
“我们的同情程度不取决于他人遭遇的痛苦的程度,而是取决于这些痛苦被我们感受到的程度。 ”所以别人能给予你的同情始终都是受限制的,所以不必对他人要求太高,始终是,能力有限呀。
“他们之前是无拘无束的,因为他们无所爱,所以他们不从属于任何人,只要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就行;可现在他们却是身不由己的,因为他们开始懂得去爱别人,所以就会受到所爱的人的束缚。
5.更深层次反思:
卢梭的经典逻辑和爱弥儿也有内在的关联
卢梭的最著名的理论:社会契约理论
他假定了人的一种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中,人与人是独立存在的,自然人享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并具有向善的道德性.但是随着财产观念的出现,不平等起源,人进入到了异化状态之中,从自然进入文明.而所谓的文明,在卢梭这里只是人的自然性的丧失,人成为变质的人.卢梭反对这种/文明,认为使人异化的社会是恶的.但是人又不能再返回到作为起点的自然状态之中去,因为已经找不到回去的路,所以要重建一个类似自然状态的社会状态,把人从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这也便成为了契约理论的目的.
爱弥儿的“自然状态“既是逻辑起点,也是逻辑终点.为了塑造爱弥儿的社会,就要订立契约,把人们的善意和自然的本性结合起来,一起达到道德的理想国,这也是卢梭要写爱弥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