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夕映歌词是什么意思

每年都会在京城长安设科取士,大诗人白居易在高中进士后。在雁塔题名的进士中“唐朝李肇在其著作《唐国史补》中说道,清人徐松《登科记考》中进行了详尽介绍”送出城时乞归诗’“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在塔壁上:...

夕映歌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大雁塔?

和现在的高考并驾齐驱,古代中国也有类似严格的考试,比如,名气最大的官吏选拔制度,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科举制”。只要生活在封建时代,任何文人都摆脱不了“科举考试”五花八门的精神折磨。

科举制度形成于隋代,唐代被大广泛应用。掌握政权的朝廷,每年都会在京城长安设科取士,其考生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每年,全国参加考试的考生数在一千多人。据史料记载,在唐代289年中,共录取进士6427名,明经1850名,平均每年在一千多名考生中,只录取几十名进士、明经,这可比今天高考的“录取率”低多了。

进士及第后,学子们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文化娱乐活动进行庆祝,主要是四项,即“雁塔题名”、“杏园赐宴”、“曲江流饮”以及“月登阁马球赛”。其中,“雁塔题名”可以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因为这是“跃登龙门”的象征。

大诗人白居易在高中进士后,曾意气风发地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其实,在雁塔题名的进士中,远不只白居易一个人。唐代,非常重视进士出身,当时的朝廷大臣和重要长官,大都是进士出身。据说,杜甫、颜真卿、薛涛、李商隐名人,在雁塔题名的拓本,还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唐朝李肇在其著作《唐国史补》中说道:“进士为时所尚久矣,由此而出者,终身为文人……既捷,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大宴于曲江,谓之曲江会。”意思是,一朝得中进士,终身都是文人,一旦高中,会在慈恩寺塔上列名,这就是“雁塔题名”。

随后,在曲江饮宴,称为“曲江会”。清人徐松《登科记考》中进行了详尽介绍:“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同年中推善书者纪之。他时有将相,则朱书之。及第后知闻,或遇未及第时题名处,则为添‘前’字,故昔人有诗云,‘曾题名处添前字,送出城时乞归诗’。”幸运的进士们,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在塔壁上。如果以后有人升为卿相,还要把姓名改为“朱笔书写”,并在题名前加个“前”字,意为“前进士”。

最初,进士们都将名字题在塔壁上,但塔壁毕竟有限,后来就将题名扩及到慈恩寺内塔院四壁,以致发展到后来寺内有间房子,四周墙壁密密麻麻都被进士题满了。

“雁塔题名者”,都想名留青史,可惜事与愿违。据说,五代战乱,寺已毁,塔独存,唐人题名在修葺中亦被涂抹遮盖。而到了北宋神宗年间,大雁塔发生一场火灾,塔内楼梯全部烧毁,这些唐代进士的题壁,也因之消失。

“雁塔题名”虽然延续一千多年,而进士题名仅仅延续到唐朝末年。长安失去国都地位后,后来仅仅是陕甘两省乡试举人,仿效唐进士雅举在雁塔题名,形式也从塔内题名,变为将题名刻石竖碑,罗立于塔下。看来,大雁塔下,进士题名,早把现代的高考制度攀比得满脸羞愧了。其实,古人更注重身外虚名,而且,舍得堂而皇之地书写争名夺利的市侩人生,即便著名诗人、上等词家,也跳不出名利这两个小圈子。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