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2日电(记者马锴、赵旭、吴鲁)北京冬奥会赛程过半,对远道而来赴冬奥之约的世界各地运动员、媒体记者和工作人员来说,有什么刻在了他们的心中呢?
——暖哭人的问候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晚,美国运动员特莎·莫德用视频记录着自己冬奥之旅,入场时她用中文对场边志愿者大喊“你好”,一名志愿者向她热情招手,用英文回应“Welcome to China(欢迎来到中国)”。
2月4日,美国代表团在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入场。新华社记者杨磊摄
简单的一句问候,却让回到房间的莫德流了泪。她在社交媒体上说:“我一遍又一遍地看那个视频,我哭了,因为这是我一生中(经历过)最有爱的事情。那个说‘欢迎来中国’的人每次都让我忍不住哭,因为他们太好了。”
——让人忘记寒冷的“冰墩墩”
以熊猫为原型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备受追捧,成为北京冬奥会上的“顶流”产品。
日本记者辻岗义堂在飞抵中国的途中,将羽绒服落在了飞机上,取完行李坐上大巴车时看到了“冰墩墩”,“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忘记了寒冷”。之后,他购买了许多“冰墩墩”产品,并在出镜报道时展示给观众,使他和“冰墩墩”的人气值都猛增不少。
2月6日,在颁发纪念品仪式上的“冰墩墩”。新华社记者薛玉斌摄
而对许多运动员来说,颁奖特制版“冰墩墩”更是难得的奥运记忆。在夺得短道速滑混合接力铜牌赛后,匈牙利运动员刘少林举着金色“冰墩墩”说:“我有一个三岁的小妹妹,我再赢一个的话给她,这个我不给,这个就是我的了。”
“熊猫是全世界都喜爱的一种动物。”国家越野滑雪中心摄影经理阿诺德·林说,“‘冰墩墩’将成为奥运会历史上成功的印记。”
——平原上“最快的冰”
连续6个比赛日,诞生1个新的世界纪录,多次刷新冬奥会纪录,“冰丝带”让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选手满载而归。
屡破纪录的因素诸多,其中之一就是国家速滑馆质量极高的冰面。“冰丝带”采用环保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制出的冰面平整、光滑、温度传导均匀,有助于运动员创造好成绩。作为平原冰场,却能连产新纪录,“最快的冰”以实力为自己正名。
1月28日,运动员们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训练。新华社记者武巍摄
“跑出60公里时速感觉棒极了,我们所有运动员都能在这做到最好。”荷兰选手凯·努伊斯说。在8日的男子1500米比赛中,他以1分43秒21的成绩破奥运纪录夺冠。而他所打破的纪录,是在3分钟前由队友托马斯·克罗尔刚刚刷新的。
——不吐烟雾的工业烟囱
“背后那些‘疯狂的’烟囱很酷。”在9日的自由式滑雪大跳台男子决赛后,美国运动员亚历山大·霍尔如是说。
经历了搬迁与改造后,曾经的首钢工业园区,如今建起了滑雪大跳台比赛场地,已经停用的烟囱和冷却塔也成为选手腾空时的独特背景。从工业园到冬奥场馆,这样的转变凝结着北京冬奥组委践行可持续发展和节俭办奥理念,闪耀着中国智慧的光芒。
1月31日,首钢滑雪大跳台。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看到这个梦幻般、标志性的新场馆,看到出色的运营状况,真的超出我的想象。”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到首钢滑雪大跳台观赛后说,他曾表示这里是让人惊艳的城市规划和更新范例。
——中文生日歌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在高山滑雪媒体工作间里,几名中国志愿者正在对着手机镜头唱中文的生日歌。记录这段视频的是奥地利记者耶奥格·福莱索,12日是他儿子的生日,远在北京的他没能陪在孩子身边,“我要将中国的祝福送到我的家中”。
“中国用先进的场馆、高效的组织工作,让奥林匹克盛会呈现出最好的样子。”耶奥格·福莱索说,他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来过中国,但这一次中国依旧令他惊叹,“我愿意一次一次地再来这里,和大家相聚!”
2月4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雪花”环节。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件礼物,或者是一段经历,留在他们心中的每个点滴,都折射着中国人的亲善与友好,折射着中国人对奥林匹克格言中“更团结”的期盼和践行。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所有的爱因为北京冬奥会而汇聚。
编辑:刘宁、吴博文、郑道锦、李昱熹(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