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卖酒肉歌词是什么意思

如果鲁智深去找张飞买肉会怎么样?如果鲁智深找张飞买肉,《景阳冈》表示武松语言描写的句子武松走进店里坐下,店家再也不来筛了。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武松曾经在景阳冈上空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所以张青和孙二娘开黑店没有什么问题。...

卖酒肉歌词是什么意思,如果鲁智深去找张飞买肉会怎么样?

如果鲁智深找张飞买肉,其结果肯定是大战一场。因为两个人都是急性子火爆脾气。张飞乃三国名将,手中的丈八蛇矛枪。让敌军见了胆战心寒。鲁智深来水浒中著名的英雄好汉。倒拔垂杨柳,拳打镇关西。手中的蝉杖使敌人闻风丧胆。这一场打斗必然好看。最后的结果是英雄惜英雄。好汉敬好汉。一起到酒店喝酒成为朋友。因为这两个人都是我敬慕的英雄好汉。虽然,性情火爆,但都疾恶如仇。所以才能英雄识英雄!

@

景阳冈表示武松语言描写的句子是什么?

《景阳冈》表示武松语言描写的句子

武松走进店里坐下,把哨棒靠在一边,叫道∶“主人家,快拿酒来吃。”只见店家拿了三只碗,一双筷子,一盘熟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了一碗酒。武松拿起碗来一饮而尽,叫道∶“这酒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拿些来吃。

店家切了二斤熟牛肉,装了一大盘子,拿来放在武松面前,再筛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店家又筛了一碗。恰好吃了三碗酒,店家再也不来筛了。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么不来筛酒?”店家道∶“客官,要肉就添来。”武松道∶“酒也要,肉也再切些来。店家道∶“肉就添来,酒却不添了。”武松道∶“这可奇怪了!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店家道∶“客官,你应该看见,我门前旗上明明写着‘三碗不过冈’。”武松道∶“怎么叫做‘三碗不过冈’?”店家道∶“我家的酒虽然是村里的酒,可是比得上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

拓展资料

武松是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十大步军头领之一,在梁山排名第十四位。

武松曾经在景阳冈上空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因此“武松打虎”的事迹在后世广为流传。他在征讨方腊过程中被飞刀所伤,痛失左臂,被封为“清忠祖师”,最后在杭州六和寺病逝,寿至八十。

张青为什么和孙二娘合伙开黑店?

在《水浒传》中,张青和孙二娘合伙开黑店,其实并不显得突兀,在那个世界是正常无比的商业行为。开店的原因,也容易找到合理解释。

一,与其他行业对比

在正常的社会中,正当的行业很少会受到质疑。

假如张青和孙二娘开得是布店,或者米店,就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寻常。

了解到水浒世界的独特性,可以尝试着替代去理解,可把黑店看作当时特有环境下的产物,就当作布店或米店来看待。其实,对于梁山好汉或非好汉、普通的民众、官府来看,黑店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他们早已习惯并接受。

既然是行业中的一种,所以张青和孙二娘开黑店没有什么问题。

二,黑店的分析

开黑店还有特别的好处。

首先,它是没有本钱的买卖,成本很低。

孙二娘的店开在十字坡,十字坡处在孟州边界,荒山野岭,人烟稀少,这样一个地方开店,就像龙门客栈一样,能有多少生意可做?

想要赚钱,当然要开源节流,“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拿走去填河”,省下来的钱,可都是真金白银。

其次,只要做得隐秘,不走漏消息,就不会受到官府的制裁。即便官府会认为是非法买卖,但只要有本事经营的下去,就始终会源源不断的赚钱,当然要开。

最后,开黑店对张青和孙二娘的名声也没有妨碍,似乎还有点增光的意思。其他的梁山好汉不会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他们,甚至连差点被害的鲁智深也一点都不在意,虽然他曾经命悬一线,但很容易就抛在脑后,就好像打架输了一样,不打不相识。没有人觉得张青和孙二娘做法不对,也不会影响他们结交朋友。

既然没有任何坏处,当然要开黑店。

结语

在《水浒传》的世界里,开黑店也如同其他行业一样,几乎算得上正当,也被人们接受,不会有不良的影响,看上去只有好处,张青和孙二娘当然会选择这种轻松有钱途的行当。

〈完〉

—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 感谢点赞、评论、关注

老婆一家天天让我吃剩饭和剩菜怎么办?

我是上门女婿,老婆一家天天让我吃剩饭和剩菜怎么办?上门女婿怎么啦?上门女婿好歹也是姑爷不是?这姑爷就是姑爷,绝不是长工!你说你一个大老爷们,怎么就能咽下这口气呢?要知道,面子可是要自己去挣的。

既然老婆一家人都不把你这上门女婿当人看,我觉得有这样几种原因:

一是你对这个家庭贡献不大,水平一般,能力平平,如果你这上门女婿确实有能力、有本事,做了上门女婿以后,通过你的努力,让这个家庭有新的改变,使家庭环境和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估计你老婆一家绝对不会小看你的,也不会让你天天吃剩饭剩菜。

二是你自己就看不起自己,自己就不把自己当人看,也挣不来那口气,平时只能在工地上干个直活,没有文化,没有技术,整个一个扶不起来的猪大肠。所以,你作为上门女婿,除了能干点粗活,再就是能传宗接代,其余在你身上找不到半点长处。

三是你乐于这种现状,乐于接受这种待遇,乐于享受这种被看不起的日常生活。

你问怎么办?还能怎么办?要想不受制于人,要想别人尊重你,你就得有被人看得起、被人尊重的本钱。你想呀,如果你自己有能力、有技术,自己完全可以养活自己,有独立的生存能力。挣得的钱足够养活自己还有结余,就算你回来晚了,她们一家不等你回来就提前开饭,等你回来只有剩饭剩菜,你完全可以不吃这剩饭剩菜,转身走人,下馆子去,点两个可口的好菜,弄上二两白酒,悠闲的吃着、喝着,管她呢,反正都是自己挣得。她们又能把你怎么样?不行咱们离婚去!

可惜的是,你不仅没有这个胆量,你也不具备这个能力,起码目前是这样。所以,你问怎么办,那就是自己暗地里加强学习和锻炼,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人常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一个男人要想活得有尊严,那就得让自己有本钱,有本事,足够坚强,足够强大,如果你这个上门女婿能在这个家庭独当一面,把这个家庭打造得有声有色,自然就是你说了算,那时你想吃香的就吃香的,想喝辣的就和辣的,绝对不是天天吃剩饭剩菜,信不信由你。

民国花和尚苏曼殊是个什么样的人?

民国年间,彼时上海的烟花柳巷,基本等同于以前的各种“会所”,谈生意、干革命、讲斤头(黑社会讲和),主角们大多都是边吃花酒边听曲,谈笑间把事情办了。

有没有谁既能吃的开,又有几分面子的呢?当然有,花和尚苏曼殊。

您只要说是花和尚的朋友,估计姐儿们的眼睛都会笑没了。为啥?因为和尚够四海(出手阔绰),隔三岔五就会在某高档酒楼办群芳宴,请各路嘉宾。有文人记载:

苏曼殊腰缠甚富,任意挥霍。到上海后,常常出入“江南春”“海国春”“一家春”等名餐馆、妓院,叫局吃花酒……曼殊在上海,宴必致多客,一人所识无多,必托友人辗转相邀。问其故,则曰:“客少,不欢也。”客至则开宴,宴毕即散,不通姓名,亦不言谢,人皆讶之。

苏曼殊

苏曼殊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怪人,他的朋友圈子很大,多数是近现代史上的名人,如孙中山、陈其美、黄兴、宋教仁、章太炎、廖仲恺、陈独秀、蒋介石、章士钊、于右任、鲁迅等。

另外,他是半个日本人。中日混血,为父亲之日本小妾所出,自幼便离开父母,在祖屋长大。因饱受欺凌不堪忍受而出家,又偷吃鸽肉,被逐出师门,此后便以和尚自称。稍长,游学日本认母,数年,精诗词音律、擅梵文佛理,热衷宣传革命,俨然一代怪才。

民国初建,不少人兴高采烈跑官求官,苏曼殊很气愤,认为“这种人有什么用?仅仅只能担狗粪,洗厕所罢了”。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请他出来担任秘书,他坚辞,说自己只想与朋友“痛饮十日,有吃就行”,孙中山大笑“曼殊率真”。

因为跟沪军都督陈其美交情匪浅,苏和尚经常得到陈氏大笔馈赠。有了钱,这和尚自然就不守清规戒律,住在上海高等旅店沧州别墅,此处邻近静安寺,绿槐夹道,环境清幽。这还不算,还经常叫来一些美女相陪。

民国初年,陈其美常去看望苏和尚,通常见高朋满座,美女如云,和尚与校书们诗词唱和,便艳羡不已。苏和尚不交权贵,对陈也不怎亲昵,陈却笑而对他说:“和尚在风尘中生活,不可令床头金尽。”遂赠金若干。

陈其美

苏曼殊很迷恋吃花酒,只要有点钱,就呼三喝四,邀请朋友到某处吃酒,并“叫局”邀佳人作陪。旧上海的高等校书(有文学素质的妓女之雅称)日常生活很丰富,若是每天在堂子里打麻将,没人叫局,会很没面子。

那么,如何才能叫局,和尚又是怎么叫局的呢?

召唤校书到堂子以外的场合,称为“叫局”。比如说您颇有盛名,在某酒店请客,想叫几个校书作陪,只需差遣酒店小厮,拿几张红色的“局票”来,写上某堂子佳丽的名字,以及您的落款,让小厮快点送去便可。

任何消遣场所都备不同堂子的“局票”,也有专门送“局票”的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半大的毛孩子,擅长跑腿。

校书应召前往,称“出局”或“出堂差”,名气大的校书,通常还有小丫头或者老妈子跟着。对旧上海的高等校书来说,主要任务就是应召出局,陪伴男人们吃喝打牌。每日从中午开始安排一天的流程,有时候应付完堂差,起码要到半夜了。

一张“局票”的背后,往往是一系列的生意。首先,送“局票”的小厮要收几个铜板的跑腿费,这玩意不入账,您随手打赏便可。

另外,开出“局票”的饭店或者赌场,会将当天何人何时叫谁出局记清楚,到了月底,会派人到堂子里收取一定的“车马费”,大约一局70个铜板,相当于代买车票的手续费。堂子里也会有明细账,届时一一核对,以免将别的堂子的人算到了自家身上。

民国年间,有位八卦文人仔细考究了一番,认为“出局”或“出堂差”,原指宋朝官员出公差,不想被烟花柳巷拿来套用了。有趣的是,民国年间高等校书乘轿子出堂差,经常有丫鬟提灯笼相随,灯上赫然写着“公务”,有人在报纸上发文批评:

……粘着四个红字,大书特书曰“公务正堂”,按清代官制,起码七品知县,才可称一声正堂。典史和县丞,只称左右两堂。……妓女竟敢僭称正堂,不但咄咄怪事,而且胆大妄为。

苏曼殊喜欢大宴宾客,陈独秀、包天笑等人都被他请过。他花钱如流水,海滩高等堂子都知道有个和尚出手阔绰,他对美女们彬彬有礼,姐儿们都喜欢出他的局。

“做花头”的规矩

苏曼殊喜欢吃花酒,也喜欢替人家“叫局”,据包天笑记载,苏曼殊曾给鸳鸯蝴蝶派的高手毕倚虹叫过一局。某日,一群文人相会,到场的人都有熟悉的局可叫,只有毕倚虹没。

苏便道:“我昨天在惜春老四家,见一女娃儿,颇娇憨活泼,可取材也。”有人接话:“和尚正法眼藏,必无错误,何妨叫来一看。”花笺飞去,不到半小时,人就来了。

为什么苏和尚能在徜徉烟花之地呢?就是因为他懂得校书们的心思,同为天涯沦落人,他对众校书从无亵玩之意,为她们赋诗,为她们作画,为她们排遣身世沉沦的伤感——最重要的是,他还肯砸钱为校书们争面子。

有人统计苏曼殊的残账,发现用于“青楼楚馆”的开支多达1877元,而当时女仆月工资仅1元。曾有朋友在青楼大声批评苏曼殊:“你是和尚,和尚本应戒欲,你怎么能够这样动凡心呢?”苏曼殊笑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动了凡心?”

叫局的花销其实并不大,苏曼殊不仅仅喜欢叫局,更喜欢“做花头”,那就相当烧钱了。“花头”是一种记账单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相当于大洋12元,折合现在的物价,扩大三百倍,大约三千七百元。

“做花头”有几种方式,第一种方式称为“摆花酒”:找个由头,为某校书庆祝生日,或者故意给某校书长脸,在堂子里办宴席,每桌正式8人,一桌子花酒称为一个“花头”。

“做花头”要支付固定的酒菜钱,外加给琴师、佣人的犒赏,合计下来也得十三四个大洋,如果酒水喝多了,账单数字过大,做东的也会让客人出一点。

第二种是在堂子里请客“碰和”,也就是打麻将,通常是先上酒席再打麻将,每人都有美女相陪,高档水果茶叶奉上,打一圈麻将也算一个“花头”。

如果您办了五桌花酒,一次就能花掉六七十大洋,折合多少钱呢?大约相当于如今两万。不过购买力这玩意儿也不好折算,按照当时黄包车夫的收入水平,每月只有三五个大洋,您请一次客,够他们忙活一年了。故时人感叹“在妓家吃一席酒,可救穷人半年粮”。

民国时没有手机,请人赴宴往往要前几天就通知,可苏曼殊不一样,他兴致一高,直接拿堂子里的铜牌给黄包车夫去接人。铜牌上都刻有不同的花纹,如桃、杏、荷花等,称为“轿饭票”,在市面上能兑钱,堂子也会回收。

某文人记载受邀后的遭遇:

客人到后,侍应摆好台面,然后高叫“筛酒”,这是叫各房校书入席陪客。等客人入席举杯之际,侍者又叫“起炒”,声音略逊于前面那声“筛酒”。先上小吃,继上大菜,最后是米饭或稀饭。上主菜的时候,校书一个个地唱曲,乐师在一旁吹奏、操弦、击鼓伴奏。接着是校书抱着琵琶自弹自唱。席间,侍者都在叫“添酒”,客人喝糊涂了,若是生客,堂倌就上兑了水的酒……

奇怪的是,花和尚苏曼殊喜欢逛青楼,阅人无数,却一直守身如玉,不破佛门戒规。朋友们说:“曼殊出入酒肆花楼,其意不在花,也不在酒,不过凑凑热闹而已。”他最喜爱而又颇多往来的青楼女子有素贞、桐花馆、花雪南等数人。

据说花雪南曾对曼殊动心,想赎身做其妾室,在民国年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苏曼殊却认为,与其结为百事可哀的夫妻,倒不如相忘于江湖,留回忆无限。

民国肇始,北洋当道,政治依旧腐败,孙中山极力奔走要“打倒军阀”,苏曼殊对前途极为悲观,终日逛妓院、喝花酒,收到稿费便呼朋唤友,千金用若泥沙。只是他饮食无度,肠胃又不好,是医院常客。

1918年5月,时年35岁的苏曼殊在病榻上完成了他传世的最后一部爱情作品《非梦记》,留一句:“但念东岛老母,一切有情,都无挂碍”,随即去世。

和尚走后,除了几只粗陋的箱子和一些胭脂香囊,竟一无所有。设灵堂的时候,许多校书头戴百花前来吊唁,个个颜色悲戚。

苏曼殊去世6年后,1924年6月,孙中山先生出资千金,将其遗骨迁葬于杭州西湖孤山,与名妓苏小小朝夕相伴,民国一代妙僧,便以如此的姿势走入了历史。

如何看待工程院院士说白酒是蒸馏酒中对健康最有益的?

前几天几大官媒报道,有个院士在2019十大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作的一番公开发言,在给本来疯狂的白酒市场打了一针鸡血。说是因为中国白酒包含有3000多种物质,其中几百种对人体有益,所以是世界所有蒸馏酒里对人体最健康有益的白酒。

先不说“酒精是一级致癌物”的科学结论。孙院士这样说法对也不对?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论证。

第一,白酒里哪来3000多种物质

记得1997年开始炒作茅台酒,有过一段类似的宣传,还不是孙院士这样泛泛而谈,是拿着真凭实据,让人们都知道,茅台酒是多么的有利于健康。为了取得有力证据,茅台酒厂搞过两次拉网式体检,结果是全厂没有人患肝病,更没有因肝癌死亡的事。不仅酒厂,全茅台镇也极少肝病患者。道理很简单,镇上人都喜欢每天喝二两。

这个说法比孙院士的有力吧?都说酒精损伤肝脏,偏偏喝白酒的人没有肝病。随后,就有了孙院士的另一个相同说法,茅台酒里已经查明2000多种物质,还有很多有待进一步研究发现。但是,基本都是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茅台官方这个说法,当时也是得到社会一定层面的附和。

不管当时这说法对不对,茅台酒炒热了,大卖了,也很快涨到天价,如今里面的物质到不到3000种不知道,3000块一瓶确是真的。

再说了,不知道孙院士是哪个领域的院士,做白酒的吗?以前怎么没听说,还不是新近改行易辙了吧?真要这样,老先生够拼的,这时候还转换研究领域,一大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哪一年才能读完?

第二,白酒真的没有那么多物质

白酒常识告诉我们,蒸馏酒由三大部分组成:水、酒精、固化物。酒精含量为酒精度,53度的酒,酒精53%,水44%,固化物仅仅3%左右,还是中国白酒有这多,外国白酒更少。

这点点固化物从哪里来的?化学家会这样回答,酿酒过程中,谷物发酵的各种物化反应,蒸馏出酒精,然后勾兑沉淀。里面的杂质没有完全过滤掉,就成了白酒的特殊风味。这个风味外国白酒没有,因为人家都给过滤掉了。因为这些固化物都混在酒精里,即便我们的酒精酒,勾兑用的食用酒精,也没有用上纯过滤技术,因为那要多花很多钱。

这点固化物就是所谓3000多种物质的合体。对人体是不是有益?我们就从熬中药角度分析,一碗汤药,那么浓、那么苦、又那么对症,喝了还不一定治好病。白酒里这么一点点就能包治百病?说这话的人不应该是院士。

当然,说白酒里有3000多种物质,也有依据,可以拿水作法。水的构成都知道,H₂O,氢和氧两种元素。但是,以化验白酒的方法,只要不是纯水,江水河水地沟水,都会化验出很多种物质,就这个道理。

第三,我们的白酒理论不地道

这个说法,足以轻松推翻当下我们所有的白酒理论。为什么可以轻易的推翻?因为我们的白酒理论不是实验室研究出来的,是商业炒作的结果。可以想象,市场规则是“卖瓜的不说瓜苦”,卖白酒的当然要千方百计说酒好。而且反复说,直到“谎话说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得以坐实,市场都信他的为止。

这个现象自古就是如此,不是如今的卖酒人耍骗。几千年前,孔子就苦口婆心嘱咐人们,不要喝市场买的酒,就这个道理。孔子原话,在《论语·乡党第十》里: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要点是,为什么白酒的理论我们都信?是因为卖酒的盗用了古人的饮酒文化。都知道我国几千年喝的不是白酒,是黄酒。不信的话去问李白武松他们。别说53度了,就是38度低度白酒,你让李白斗酒诗百篇试试?早喝的找不着了。武松打虎靠的十八大碗酒壮胆,如果是白酒,别说打虎,酒肆都走出不去。

所以,所有白酒多么有营养、有益健康的说法,全都是抄袭的黄酒文化。生物常识也告诉我们,谷物发酵确实产生很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也很营养。但是,这些物质只在常温下存在,高温蒸馏就会损失绝大部分。这就是黄酒、果酒比白酒有营养的道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