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边塞歌词是什么意思(男人应该多读边塞诗)

李白不擅写律诗。李白的五律多写得明净爽利,即李白写诗如李广用兵,说李白的诗干脆利落”其实却字字戳中人心,李白会怎样刻画边塞风光,他简单的诗句里蕴含多少思考和妙笔,能体会写诗章法之妙?很多诗人都喜欢描写边塞战事,而诗中也多暗含雄快豪壮之气。李白虽未必曾亲临战场,抒发他为国征战的豪情,这首诗的前两联主要描写边塞的苦寒。唐朝张敬忠曾有诗说,...

对李白,很多人都有一个刻板的印象,李白不擅写律诗。

其实不然,李白七律虽写得不多,但他的五律却存诗不少。李白的五律多写得明净爽利,看似毫不着力,其实却浑然天成。宋朝严羽曾说“太白之诗法如李广”,即李白写诗如李广用兵,出其不意,神出鬼没。徐仲车也认为李白写诗“如饥鹰瞥汉”,说李白的诗干脆利落,迅猛凌厉。李白的诗,看似用笔随意,其实却字字戳中人心。

今天,王和尚推荐的这首五律即是如此。李白会怎样刻画边塞风光,描写战士雄心?他简单的诗句里蕴含多少思考和妙笔?细读这首诗,能体会写诗章法之妙。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诗家有言:五律以“清空真澹”为上乘,讲究“不着一毫声色,(而)天然高贵”。李白这首五律,写得古拙朴素,明白如话,而其意更是“一气直下,不受羁缚”,读来非常感人。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军功万里,很多诗人都喜欢描写边塞战事,而诗中也多暗含雄快豪壮之气。李白虽未必曾亲临战场,但是他也写了不少边塞诗,抒发他为国征战的豪情。

这首诗的前两联主要描写边塞的苦寒。唐朝张敬忠曾有诗说“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长安暮春花落之时,边塞的河流才雪化冰开。

李白的诗则更简白直接,五月之时,天山尚留有积雪,虽然没有雪花飘舞,此地依然寒冷如冬。“无花”有两重含义:其一,没有雪花飞舞。其二,“花”也可指百花盛开之花。五月,正是中原地区繁花将落,万木葱茏之时,但是此地却没有丝毫生意,不见任何翠绿,所有的只有寒冷。因此这一联含有夸张之意,极力描写此地环境的残酷。

第二联,“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这联并不对仗。李白写律,多以气运笔,不受声律约束,唯其如此,才显得更加洒脱自然。环境如此严寒,戍边的战士经常吹笛以自娱,所吹之曲是《折杨柳》,却从未见过春色烂漫之景。

这一联细读也很有深意。其一,《折杨柳》是古曲名,其歌多言兵事劳苦,到了唐朝,这首歌更有了别的含义,或伤春惜别,或怀念征人。因此“笛中闻折柳”,意涵就非常丰富了。它暗示此地征人的心事,他们久戍边关,时刻感受边关生活的残酷艰难,但是他们依然渴望与家人团聚,享受明媚的春光。

其二,这一联又有奇妙的照应关系。“折柳”字面的“柳”字,更象征春光,但是边关将士只能在曲中想象春光,在此却“春色未曾看”,这样就照应了上句“无花只有寒” 。

诗的前两联主要描述边塞环境的残酷严寒,给戍边将士的生活渲染了背景。而战士的生活是如何呢?第三联就开始描述,“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一联对仗非常工稳,细读又各有侧重。《左传》有言:“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军队行进征战均以金鼓之声为号令,令行禁止,紧张而有序。士兵晚上则抱着马鞍休息,征战之苦,不言而喻。

这一联有几点需要注意。

其一,以“晓、宵”二字领起边关战士一天的生活,写得简练而生动。“随金鼓”则写出军队纪律之严明,“抱玉鞍”写出战士之机警。整联不动声色地写出大唐军队的雄壮气势。

其二,李白写诗非常善于“着色”。比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瓶沽美酒”,酒是清酒美酒,樽是金樽,瓶是玉瓶。而这联则写“金鼓”“玉鞍”,作者为何如此着笔?这样写就显示出华贵之气,也更有视觉冲击力。以此着色,也暗暗透露出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

因此这一联,显得“音高色亮”,流丽之处自有一股雄浑之气。正因如此,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才更显得雄壮有力。

三联刻画战士的行军生活,尾联则写出他们的心声,由外而内,直指人心。战士们遭受如此严寒,行军坐卧如此整肃机警,为的就是提剑报国,斩杀楼兰叛军的头颅。

“楼兰”一词暗用典故:西汉时期,楼兰国王贪财冒进,屡次斩杀汉朝时臣,霍光就派遣傅介子出使西域,傅介子以奇计诱捕楼兰王,斩其首级,平靖边患。李白以此典,写出边塞将士为国杀贼慷慨报国的勇气与豪情。

细看这联还有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语气的干脆利落。“愿将”“直为”两词使得全句果断坚决,充满豪气。这种愿望好像在边关战士心中积压已久,直欲喷涌而出。这就与首二联的铺排形成了对比。虽然环境如此严酷,但是战士心中依然埋藏着豪情,依然雄壮果敢。

其二,这一联虽然有轻身报国的豪情,细读则又有事毕归家的言外之意。第二联写行军之艰苦,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唯有斩杀楼兰,才能结束战斗,才能归家享受天伦之乐。边关为靖,何以为家,但如果边患消除,不就可以归家享受春光了么?所以这一联又暗含急切之意,这点可从“直为”二字看出。

这首诗看似写得通俗易懂,细看却充满细节。所以古人评价这首诗“不假雕镂,自然情致”。其中的铺排之严谨,情脉之流转,感情之喷薄,心意之果决,也显示出李白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