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汉剧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
汉调以西皮腔为主
龙山汉戏的特点是什么?
【龙山汉戏】又称弹戏,是源于湘鄂川黔边区的龙山、永顺、鹤峰、来凤、秀山、酉阳、松桃、铜仁等县的一个较为古老的剧种。清朝康熙四十二年,顾彩有湘鄂之游,所著《容美纪游》,谈及当时容美(今恩施地区)土司家设的戏班情况,声腔先有“吴腔”(昆曲)、“秦腔”(柳子腔),后又有“苏腔”(新兴的乱弹腔);艺人分男女,“女优皆十七、八好女郎”;设备有教戏的“戏房”和演戏的“戏厅”、“庙楼”等。据孔尚任《桃花扇始末》载,当时容美还演出过《桃花扇》。此种古代戏曲,实为北河汉剧之源。北河汉剧流行在城乡各地,城镇以祠堂庙宇为主要演出场所。在农村除庙台外,主要是临时的“草台”。解放后,各县都有了剧场或影剧院,有些区乡也修建了影剧场或礼堂,演出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北河汉剧,以弹腔为主。弹腔广泛运用的是南路、北路、反南路、反北路和南夹北、北夹南6种声腔。该剧剧目繁多,仅封神、三国、隋唐和宋代故事就各有数十出。解放前,湘西由于交通不便,与外界少有文化交流,北河汉剧在唱腔、伴奏、身法等表演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如龙山汉剧团著名老艺人王志庸的拿手好戏《三搜索府》,从道白、唱腔、身段到场口都散发着古朴的乡土气息。...
汉剧的特征
汉剧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兼有歌腔、昆曲、杂腔、小调等曲调。高亢激越,爽朗流畅。在汉剧中,锣鼓地位不可或缺。它打法多样,分为大打、小打和串打。其中,串打配以马锣,节奏感强,气氛强烈。汉剧的伴...
汉剧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呢?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楚腔、楚曲),民国时期定名汉剧,俗称“二黄”。汉剧是湖北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也是陕西省的第二大剧种,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境地内长江/汉水流域,以及湖南、陕西南部(安康,汉中)、四川和广东部分地区。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
汉剧的起源、文化艺术和形式?
汉剧,是中国地方戏曲里广布于湖北、广东和福建的剧种。湖北的汉剧流行于湖北武汉三镇。广东汉剧与闽西汉剧是另外一个源流的剧种,唱腔与音乐和湖北汉剧通然不同。从前称为外江戏,1933年大埔晚清秀才钱热储主编汕头公益杜月刊,在汉剧提纲一文中,将外江戏正名为汉剧,从此以后潮汕粤东闽西一带的外江班才改称汉剧。 由于湖北早已先有汉剧之名称,在1957至1960年间广东方面的则冠上广东汉剧。福建西部一带则冠上闽西汉剧,以便与湖北的汉剧有所区别。 广东汉剧前身“外江戏”的源流有二种说法。广东汉剧院发表的资料曾提到清朝乾隆24年(1759年)时,广州归德门魁星巷建立了“外江梨园会馆”与当地的琼花会馆各立门产。乾隆27年( 1762)的碑记中说明外江班 15班之多。乾隆 4 5年(1780年)的另一块碑记则指出:广州的戏班,有安徽九班,江西二班,外来不明的一班。由此可见“外江班”当时是指徽班为主. 汉剧的声腔以西皮、二簧为主,兼有吹腔、杂曲、小调。西皮也称"下把",定la-mi弦,唱腔高亢激越,爽朗流畅;节奏灵活多变,可塑性强,使用范围较广。西皮板式比较完整,有[慢板](习称慢西皮)、[正板](习称中西皮)、[快板](习称快西皮)、[西皮垛子]、[西皮一字],以及属散板类的[摇板]、[散板]、[导板]、[滚板]等。其中,[西皮垛子]是运用较多又最具特色的一种独立板式,其唱腔字多腔少,节奏紧凑,适于叙事,是西皮中常用的一种板式。二簧也称"上把",定sol-re弦,曲调柔和委婉,舒展流畅,节奏较平稳。板式有[二簧慢板]、[二簧垛板]、[二流]、[二流垛子]、[夹板],以及属散板类的[摇板]、[散板]、[滚板]、[导板]等。[二流]是主要板式,有快、慢之分。西皮、二黄在传统演唱中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专用曲调和特定唱腔。如襄阳调、九腔十八板、灯笼竿、西反腔、黄反腔、马蹄调、琵琶词等。 汉剧唱腔中还有一些曲调优美活泼、节奏鲜明的杂曲小调,包括[昆腔]、[罗罗腔](七句半),[渭腔]、[耍孩儿]、[银纽丝]、[凤阳歌]、[鸳鸯鸟]、[过关调]等数十余种,以及民歌、杂曲等。多用于富有喜剧色彩、生活气息浓厚的小戏。汉剧的曲牌也十分丰富。传统的演唱和器乐曲牌有四百多首。按使用乐器的不同,分为唢呐曲牌、笛子曲牌、丝弦曲牌;根据曲调性能和使用范围,又分为军乐、礼乐、宴乐、物乐、喜乐、哀乐、神乐七类。这些曲牌或衔接唱腔,或配合身段、渲染气氛,具有丰富的表现功能。有些戏如《天官赐福》、《草场会》、《大封相》、《五才子》等,则是专唱曲牌的剧目。 汉剧的伴奏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同的唱腔使用不同的伴奏乐器,皮簧腔主要以胡琴伴奏为主,唢呐二簧、罗罗腔、昆腔曲牌等,则以唢呐或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近几十年来,文武场乐器有较大改进,如胡琴改为京胡;汉锣、汉钹改为音调高昂的奉锣、苏拨。汉剧锣鼓经十分丰富,打法多样,基本锣鼓点约有一百六十多个。大体上可分为[大打]、[小打]、[川打、[干打]、[湿打]五种组合方式。其中,由马锣、边鼓、大锣、钹组合而成的[川打],具有节奏鲜明、气氛强烈的特点,对于刻画粗犷、剽悍的人物形象和烘托场上火爆热烈的气氛,能起到独特的表现作用,主要用于西皮唱腔及舞蹈、武打的伴奏。如在《马武闹馆》、《扎高围滩》、《双卖武》等花脸、武生戏中,均用[川打]来衬托草莽英雄洒脱粗犷的性格,效果不错。
汉文化有什么特点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有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几千年间,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期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如张衡、祖冲之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在文学方面,诗歌、散文的创作,占有显著地位,涌现了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如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均享有盛名。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方 汉文化 面,也涌现出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 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诸侯国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大体同时的古希腊文明东西辉映。至汉武帝时(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统治汉族古代思想与文化近2000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古代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著作的精华。注重史学也是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其他各种纪事本末体史书及古史、 杂史、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等官私撰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古代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出于汉族学者的手笔。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 其中如张衡(78~139)、祖冲之(429~500)、一行(俗名张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农学往往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间,包括已经散佚与流传至今的农书达370余种,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学著作的代表作。 在古代汉文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而屈原(约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约987~约1053)、 苏轼(1037~1101)、 陆游(1125~1210)、辛弃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与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公认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汉古文,至唐中晚叶,由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导恢复秦汉古文运动,到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 曾巩(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苏轼、苏辙(1039~1112)时,古文运动大获全胜,号为“唐宋八大家”。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长篇巨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斋志异》均素负盛名。还有不少少数民族作家也运用汉语进行创作,产生了许多名家与名著,而《红楼梦》,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其他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 舞蹈、戏剧、曲艺等方面,都有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他们获得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成就。在这些艺术的发展中,尤其表现了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以发展其艺术,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一些类书巨著的编纂方面,也是由来已久。唐、宋时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特别是明清的《永乐大典》、《图书集成》可称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书,不仅显示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也显示了古代汉族学者与少数民族学者合作与互相学习的精神。 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常常深刻的影响。
汉剧什么意思
汉剧,中国汉族戏曲剧种、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二黄”,又有“楚剧”、“汉调”两种叫法。它为湖北主要的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境地内长江、汉水流域以及河南、湖南、陕西、四川部分地区。汉剧是中国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旧名楚调、汉调。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演变出来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后来又吸收了安徽传来的二黄。约有300多年历史。早期同徽剧经常相互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对湘剧、川剧、赣剧等剧种的形成发展都有影响。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流传到北京,加入徽调班社演唱,逐渐融合演变而成京剧。民国元年( 1912 年),定名为汉剧 汉剧脚色共分为十行: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腔调除了西皮、二黄外,罗罗腔也用得较多。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 清末民初,成立了专科班,培养出余洪元、吴天保、董瑶玠等一批名角,汉剧开始兴盛起来。 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发展成为襄河、荆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俗称路子。清末民初,成 陈伯华演汉剧《贵妃醉酒》[1]立了专科班,培养出余洪元、吴天保、董瑶玠等一批名角,汉剧随之兴盛。抗日战争爆发后,汉剧艺人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成立了汉剧流动演出队。1962年建立了武汉汉剧院,主要演员有陈伯华等。 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南地方戏剧,由汉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调发展而成,音调为汉中一带发音,与湖北汉调戏相似。长于文戏,巴山气息浓郁,音调幽雅,唱腔婉转,道白柔和,语言风趣,表演细腻,纯朴大方,唱腔及念白巴山音韵很重,以川味见长。板式有上、下调之分,上调多用于表现悲怆、凄凉、愤慨情绪;下调多表现舒畅、明快豪放情绪。本市汉台区、西乡县、镇巴县等地60年代以前多表演汉调二簧,今渐无。 汉调二簧最初的发祥地为紫阳蒿坪河一带。最早的班社活动可以追溯到乾隆二年(1737)。1958年,据老艺人冯仁才、邱盛茂口述,蒿坪河东门寺的乐楼(戏台)上曾有“乾隆二年八月乾胜班在此破台”的题壁。生于乾隆三十六年的蒿坪河艺人杨履泰(杨家家谱),曾于乾隆末期至嘉庆年间领泰丰班在蒿坪河一带演出,享名一时。嘉庆至道光年间,杨履泰与其子杨金年继续领班演唱,并于西乡沙河坝、屈家河,首次创办了汉调二簧科班,收徒六十余人,为二簧培养出“鸿”、“来”两辈艺人。“来”字辈最杰出的艺人为查来松和屈来寿,“鸿”字辈最杰出的艺人为贺鸿生。两辈艺人分散于安康、汉中、商洛、关中及四川等地领班演出,并不断在各地举办科班,教授学徒,遂使汉调二簧在各地得以传播和发展。在其流行过程中,因受各地语言、民歌、地方戏曲的影响,相继形成了汉中、安康、关中、商镇四路二簧,清末民初出现了班社林立,艺人辈出的兴盛局面。
中国各种戏剧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1.综合性。中国戏曲善于把音乐、舞蹈、文学、雕塑、绘画等各门艺术结合在一起并使之精致化。中国戏曲的综合性体现在表演形式、剧本内容、表演技巧等方面。戏曲的表演形式是无比丰富多彩的:器乐用来调控全剧节奏,变换唱念做打,渲染气氛;声乐讲究声随韵转,字正腔圆;舞蹈艺术化为一种非常有节奏和韵律的表演性的舞型;雕塑反映在表演中人物不断的亮相和定型;绘画体现在脸谱服饰和演员、背景的空白所形成的画意上。中国戏曲在内容上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吸收了小说的结构技巧和情节安排;戏曲中用来刻画人物、推动情节的念唱之词又吸取了散文、白话、诗歌之精华。中国戏曲的技巧上融合了武打、角抵、木儡、滑稽等内容。总之,中国戏曲就是高度综合了各种艺术手段,充分发挥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长处,成为中国戏曲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综合性在通剧中的体现也较为突出。例如:《抬判》,钟馗神乘轿,钟馗神与蝙蝠精在四个小鬼肩扛的神轿上嬉戏翻打,最终降服蝙蝠精,为主家送喜送福。整个过程用杂技类的肢体语言来表述,是百戏。《西游记》中过火焰山的历程,用掌劈红砖,赤脚踩碎玻璃,手捻碗瓷成灰来演绎,是戏法(魔术、气硬功)。《座堂审替》中包公的四个随从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分别戴龙、虎、狗、马四式纸糊套头面具,是脸子戏;包公捉拿归案的罪犯薛金莲是一个纸扎的女子,演的是偶戏。《楚汉相争封土地》中楚霸王的鸟锥宝马用竹骨纸糊,大小如真马,下配轮子可行走,是灯戏。《开门请神》中,童子打扫厅堂场园,迎接天上地下列位神仙,牵马安轿,引座请茶,有简单的故事情节线,是不开口的哑剧。《点名过堂》中李侯王,代表神灵接受人间的供品。他与献给神灵的大肥猪以及屠夫、扎库匠等人、畜一一对话,是即时即兴的游戏。另外,光说表不吟唱的《大小丑》、《郑三郎上西天·痴八侯看门》等,是科白剧。《跑铁·古人刀名》中,三五童子,数说历代战将的兵器和战绩,包括南通明代的抗倭英雄曹顶,采用的形式近歌舞戏…… 2.程式性。戏曲的程式性主要是指戏曲人物的角色、服装、唱腔及各自表演方式等都有着相当明确的严格规定。如根据戏中人物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进行的角色分行,有生、旦、净、丑四大基本行当。每个基本行当又可再分,生可再分为老生、小生、武生,小生又可分为中生、冠生、穷生;旦可分为青衣、花旦、武旦、老旦等。每一行都有其特有的性格、道德品行及唱腔、念白的分类规定。如老生为中年以上刚毅正直人物,重唱功、念韵白、用真声,动作造型庄重;花旦为性格比较活泼、开朗,动作比较敏捷、伶俐的青年女性。程式化的表演对脸谱、穿戴、唱法都有严格的规定。与角色行当相对应的有不同的脸谱勾法,如京剧脸谱有整脸、碎脸、象形脸、十字门脸、元宝脸等;用不同的色彩基调象征人物的性格与品行,红色表示忠烈正义,黑色表示鲁莽豪爽,白色表示阴险狡诈等;在穿戴上,以表现人物的社会地位为主,不细究它的历史具体性,通剧中戏服是“配对”的,即一个戏剧人物从头到尾只穿同一套衣服,不变换衣饰;在唱法上,如老生用本嗓,小生大小嗓并用,青衣用假嗓,通剧中的唱腔有固定的曲调,一折之中除口号式叹息外一般不重复曲调,下一折再重复用调。这些程式化的表演方式是戏曲的高度发展和完善化的结果。中国戏曲的程式性除表现在具有严格的规定上外,还表现在动作上的集中、夸张、鲜明等特点。如简单的开门程式,主要集中在拔门闩、把门分左右拉开这两个关键动作上,大大简化了日常生活中的开门动作;接着在这两个动作的速度、节奏、姿势等方面都给予适当的夸张,使之比生活中的原样更鲜明、更准确。其实,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一切,大到人物形象塑造,小到锣音鼓声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无一不体现着中国戏曲的程式性。 3.虚拟性。虚拟的主要特点还在于简,即把一切都减少到可以省略的最低限度。戏曲虚拟性的表演方式在于它在有限的时空内,具有无限的表现力,以引发观众的各种想象和意境,故有“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之说。首先是环境的虚拟性。传统戏曲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最多只摆设有带桌围椅披的一桌二椅,再根据上场演员的身份来确定具体的地点,可以是酒店或茶馆,也可以是书房或客厅。其次是动作的虚拟性,如用挥鞭表示骑马,用划浆表示行船,用赶鸡喂鸭动作表示周围有一群鸡鸭。再次是数量上的虚拟性,所谓“三五步走尽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以少代多,以龙套代替三军,从而达到延伸时空,营造气氛的效果。这些虚拟的写意表演,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点是一致的,反映出戏曲艺术在处理时间和空间问题上灵活和智慧,使中国戏曲创造了最具有文化意味的艺术美。 4.历史性。中国古代戏曲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白话小说,或是重演历史,或是更改故事,或是戏说传奇,但无论怎样,都具有着历史的痕迹。如通剧大量吸收民间流传的“孝忠义廉耻”的故事而幻化出一个剧本,材料比较广泛,可以捏造任何历史,就是为了博得观众开怀一笑抑...
中国戏剧的特点
戏曲主要剧种、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京剧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1、谭派。代表人物谭鑫培,专演老生。2、余派。代表人物余叔岩,演老生,以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3、刘派。代表人物刘鸿声,演老生,以嗓音高亢著名。4、杨派。代表人物杨小楼,演武生,讲究“武戏文唱”。5、梅派。代表人物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各种角色。6、程派,代表人物程砚秋,“四大名旦”之一,演青衣。他根据自己嗓音的特点,创造出一种幽怨婉转、若继若续的唱腔。7、盖派。代表人物盖叫天,以短打武生为主,武戏文唱。8、言派。代表人物言菊朋。9、金派。代表人物金少山,演花脸。10、麒派。代表人物周信芳(艺名麒麟童),演老生。11、荀派。代表人物荀慧生,“四大名旦”之一,演花旦。12、尚派。代表人物尚小云,“四大名旦”之一,主要演青衣。13、马派。代表人物马连良,三十年代同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合称“四大须生”。主要地方剧种及其代表人物京剧:全国流行最广的剧种,有近二百年历史。昆剧:也叫昆山腔、昆曲、昆腔。编演《十五贯》、《墙头马上》、《李慧娘》等剧目,得到新生。著名演员有俞振飞、华文漪、李淑君、张继青等。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等地,约有五、六十年历史。《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剧目流传很广。著名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徐天红、金采凤等。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省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清代乾隆年间由山西梆子传入河北逐渐演变而成。著名演员有韩俊卿、银达子、金宝环、张淑敏、裴艳玲、张惠云、赵鸣岐、周春山、齐花坦等。评剧:流行于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和华北、东北各省。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喜彩莲、新凤霞、魏荣元、席宝昆、李忆兰、马泰等。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流行于河南全省和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的部分地区。著名演员有常香玉、陈素贞、崔兰田、马金凤、牛得草等。秦腔:流行于西北各省。著名演员有刘毓中、刘箴俗。晋剧:也叫中路梆子,流行于山西中部。主要演员有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等。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著名演员有张德成、贾培之、周慕莲、阳友鹤、陈书航等。粤剧: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区。历代著名演员有李文茂、邝新华、马师曾、红线女等。汉剧:也称汉调,流行于湖北及河南、陕西、湖南、广东、福建等省。著名演员有陈伯华、吴天保等。黄梅戏: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著名女演员严凤英在唱腔和表演上有新的创造。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戏剧文化详解汉剧的特点有哪些》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