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人们通常用“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和伟大的舵手”这四个伟大来盛赞毛主席。
毋庸讳言,“四个伟大”固然称得上“高、大、全”,却多少有些抽象。
那么,什么样的词语才能形象生动地反映一代伟人毛泽东光辉的一生呢?
在我看来,以下四个词语足以概括毛主席不平凡的一生,这就是:
“问天”、“比天”、“翻天”和“换天”。
朋友们一定注意到了,上述四个词语中都带着一个“天”字。
喜欢毛主席诗词的朋友还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在毛主席创作的诗词当中,有很多带有“天”字的诗句。
比如:
“万类霜天竞自由”;
“人生易老天难老”;
“天高云淡”;
“极目楚天舒”;
“天堑变通途”等等。
乍看之下,毛主席诗句中的“天”与你我理解的“天”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然而,结合毛主席创作这些诗句的时代背景,你会发现,这个“天”字并非那么简单。
可以这么说,一个“天”字,清晰无误地反映了毛泽东在不同时期的心境和革命诉求。
问天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是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
毛主席这句诗里没有出现“天”字,但是,“寥廓”二字指的就是空旷深远的天空。
1925年晚秋,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当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四年有余,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
途经长沙时,33岁的毛泽东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迷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毛泽东写下了这首词。
在这首诗中,毛泽东抒写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感慨,抒发了其“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
站在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仰望着无边无际的苍天、宇宙,万千思绪涌上心头:
我要问一问苍天,中国的盛衰兴废由谁来主宰?
尽管是“发问”,毛泽东也没有“自问自答”,我们却可以感受到毛泽东忧国忧民,“拯救天下,舍我其谁”的一股霸气。
比天
《沁园春·雪》是毛主席最著名的诗词之一。
在毛主席的诗中,北国雪景壮阔秀美,北国江山大气磅礴。
毛主席通过营造旷达豪迈的意境,首先抒发了他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接下来,毛主席开始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风流人物”,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毛主席这首诗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
这些特点恰恰体现出了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但是,你知道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这首诗的吗?
当时,红军历经千辛万苦,刚刚走完万里长征到达陕北,即将开始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一场大雪之后,毛泽东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
过后,毛泽东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词。
在这首诗词里,毛泽东目接“千里”、“万里”,视通几千年。
他指点江山主沉浮,气势磅礴地引出了“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样雄阔豪放的诗句。
要知道,自古以来,一个“天”字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寓意非常,比如“天公”、“天子”。
在很多人看来,“天公”神圣不可侵犯,“天子”至高无上,他们似乎是世间万事万物的主宰。
而毛泽东偏偏不信这个邪,要“战天斗地”,与“天公”比试高低!
翻天
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君临天下”,也不是要与“天公”平起平坐。
毛泽东的志向是要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到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中国革命的胜局已定,毛泽东心绪起伏,由衷感叹道:“天翻地覆慨而慷”。
这是一首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诗篇,全诗风格豪放,笔意雄奇,饱含哲理。
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毛泽东热情歌颂了人民解放军飞渡长江天堑,解放南京,改造黑暗旧社会的光辉史实。
他以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阐发了“追穷寇”的深刻军事哲理。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在此揭示了自然界兴盛与衰败的法则:
变异、发展,再变异、再发展,不断地演变,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毛主席告诫人们:国民党代表的是少数人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
因此,国民党必然走向没落,中国共产党必然推翻国民党统治,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换天
1959年6月25日傍晚,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之久的家乡韶山,一直逗留到27日午后才离开。
毛泽东在老家与父老乡亲欢聚畅谈,心情激动,欢畅无比。
这首《七律·到韶山》就是他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这个时候,毛泽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誓言已经变成现实。
毛泽东在诗中回顾韶山人民的革命历史,描写人民公社社员喜获丰收的场景,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
毛泽东感叹道:32年前的星星之火终于发展成燎原之势,这一切都归功于革命人民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这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奋起反抗,坚持到底,因为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理想。
“牺牲”这两个字尤其触目惊心,我们可以相信,毛泽东提笔写出这两个字的时候,他的心里一定充满了悲伤。
32年间,就是这个小小的韶山冲,有148位革命烈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其中有毛泽东的六位亲人,他们的名字分别是:
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毛岸英。
如今,烈士的鲜血结出了丰硕的革命成果,天地更新,日月重光,新中国诞生了,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
毛泽东能不感慨万千、心绪难平!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从意境上看,这首诗的前半部分表达的是悲壮、激烈的情绪,而这里却突然“画风突变”,描写了“炊烟袅袅”以及波浪般起伏的“稻菽”。
前者是血雨腥风,后者则风景如画,显然,毛泽东是要以此表达一个意思:从此换了新天地!
他的情绪也由激愤转为舒缓,由沉重转为喜悦。
稻浪滚滚,丰收在望,人民积极劳作,安居乐业,这是革命先烈“改天换地”的理想结果,这样的景象也是对长眠地下的先烈的最好告慰。
细心搜列一下,我们还可以从毛主席的诗词和讲话里找到更多的“天”字。
比如,毛主席曾经亲自审阅过“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这首歌曲的歌词。
毛主席对这个“天”字非常满意,他曾经兴奋地说:晴空万里无云,这才是共产党的天、解放区的天!
因此,“解放区的天”显然不是指自然意义上的“天”。
人民才是毛主席心里的“天”!
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到“六亿神州尽舜尧”,在毛主席的心里,人民始终都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领导中国人民翻身求解放的历史过程中,毛泽东始终把人民群众看作是真正的英雄,看作是生存之基础、力量之源泉、胜利之根本。
在毛主席的诗词中,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诗句: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战争的目的何在?
毛主席的回答是:目的在于重整山河,造福人民。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坚信,人民群众一旦觉醒并汇入中国革命的历史潮流,将成为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毛泽东用如椽大笔塑造了人民群众群体形象,在毛主席的笔下,人民是正义的化身。
他们坚不可摧,所向披靡,能够征服一切敌人。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毛泽东曾经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形象比喻为“鱼水之情”。
他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人民才是毛主席心里的“天”。
“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就是毛泽东的诗词广为传颂、感人肺腑的根本原因。
毛泽东的诗词深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思想境界,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化精品。
它已经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