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演歌——这种歌曲我们作为外国人听起来感觉唱腔怪诞,甚至有些卖弄技艺之嫌,演歌到底算不算日本的传统歌曲?呜呜啦啦到底想表达些什么?
首先;演歌诞生于江湖时代(1612年左右)最初是由行走四方的僧侣和流浪艺人沿街表演的,与同时代欧洲流行的吟游诗人类似,初期的演歌内容多是光怪陆离的民间传说和对战国时期一些英雄故事的陈述,也有少量男欢女爱生离死别的内容。比如日本鬼故事《雪女》《夜叉姬》等。
当然了,这时候的演歌和我们听到的演歌无论是唱法和叙事技巧都已经截然不同了,现在在日本也很少能听到,除非在那些有名的歌舞伎名家或狂躁师在剧场表演的剧目中偶尔会出现,听起来更像是朗诵,曲调抑扬顿挫,忽高忽低,甚至某些地方有些阴森可怖。
直到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昭和初期,出现一个叫古贺正男的天才音乐家,他把演歌的大调和小调各删了两个音(re sol fa si) ,又把一些古曲谱的音节拉长,把音高落差降低,直接让生硬古的曲子变得婉转优美,这才形成了如今我们听到的演歌曲风,其实演歌的历史发展和演化并不复杂,复杂多变的恰恰是它的内容和故事情节,这和日本数次复杂的社会变革有关。
二战前,属于日本演歌的飞速发展但不完全时期,当时的演歌多唱社会人情冷暖,和我们旧上海时期的那种老唱片里得歌很像。二战期间日本全国进入癫狂状态,提出一切为所谓的“圣战”服务,于是演歌曲风忽改,开始花前月下美酒佳人园林赏月的虚幻风格,李香兰就是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
《苏州夜曲》 《渔家女》《孟姜女》《夜来香》等等一系列名曲都直接或间接成为关东军推行战争奴化政策的“糖衣炮弹”,尤其是那首《苏州夜曲》,在日本占领苏州后,李香兰慰军现场唱了这首歌,该曲是诗人西条八十作词,服部良一作曲,词曲完美结合,优美动听,小田和正(东京爱情故事主题曲也是此人演唱)也唱过,感觉亦是别有一番滋味。
战后,演歌黄金时代到来,而且这一时期一直持续了近60年!日本国内残破不堪,所谓物极必反,一报还一报,两颗原子弹让日本彻底躺平了,社会动荡,各级黑社会(暴力团)也在这一时期壮大,政府自顾不暇。
此时,同样是一位天才歌唱家——美空云雀横空出世!她婉转却不失朴素又略带憨厚的女中音对歌曲自带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9岁登台就立刻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明星,她其貌不扬,不足一米五的身高却被称为第一歌姬且死后数十年也依然无人能撼动她的地位。她的歌更接近劳苦大众的生活,道尽人间疾苦又不失憧憬,给当时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日本政府带去了重生的希望,在整个40——60年代,她的歌曲和参与的电影主宰着日本国民的精神生活。
也是这一时期,以美空云雀、北岛三郎为代表的后昭和时代涌现出一大批演歌名家:唱民风的北岛、唱兄弟的鸟羽一郎、唱亲情故乡的千昌夫 、唱哀愁的森进一、翻山的石川老阿姨(戏言)等等,直到21世纪初,演歌依然是是日本人寻找心灵慰藉的主要途径,北岛三郎有句名言:法国的香颂、美国的爵士、日本的演歌。
衰落;不可否认,如今演歌也面临着青黄不接和受众逐年减少的难题,一众元老级大神都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每年红白歌会出来唱的也就是那么几个老面孔,如今中生代接班人拿得出手的就是贵公子惠介、冰川清志、三山宏这些人,如今“速消”文化盛行,加之演歌论资排辈的旧传统和对唱功的严格筛选,是很多年轻歌手望而却步,何况日本的歌手成功与否直接看唱片销量,而演歌经历了百年巨变,先后被动漫歌曲、韩流的侵袭,如今日本年轻人更愿意接受新的文化和流行元素,走在大街一群又一群的cosplay 的男男女女是不可能静静地听着演歌流泪的。
演歌作为日本独有的传统文化元素,我们应给予尊重,但昭和前期的演歌夹杂了太多政治色彩,也是它终究抹不去的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