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山西省总共有多少个上党落子剧团啊?
目前有:1、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长治市城区上党落子剧团、长治市郊区上党落子剧团、长治市实验上党落子剧团;2、潞城市红旗剧团、长治县红旗剧团、长子县上党落子剧团、黎城县黎明剧团、壶关县人民剧团、高平市上党落子剧团、高平市实验上党落子剧...
山西晋城上党梆子的来历、艺术特点、表演形式?
上党梆子 一、简要描述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 它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嘉庆、道光年间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竞现,流派纷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二、历史 1、 起源 关于上党梆子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它形成于泽州(今山西晋城)。虽名梆子,实为昆(昆曲)、梆(梆子)、罗(罗罗腔)、卷(卷戏)、簧(皮簧)五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 在其形成过程中曾受到蒲剧的影响,但与省内其他三大梆子迥然不同。上党梆子是一个古老的剧种。有人说在明末已有班社出现,尚未发现史实根据。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昆曲:阳城县上伏村大王庙戏台,有清顺治十五年(1658)九月十六日百顺班演出题壁,所唱《春灯谜》、《恩口口》、《双包计》均系昆曲或弋腔剧目。 据在此后写下的40余条康、乾间的舞台题壁来看,至迟在18世纪中叶,上党梆子已经是一个拥有五种音腔的成熟剧种了。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修撰成书的《潞安府志》卷八记有长子县知县王巨源曾禁"丧葬演戏"一事,称"富室旧用梨园送殡,今奉严禁,用者渐少"。 这说明18世纪上党地区的戏剧演出活动已相当频繁。另外,乾隆年间已有山西泽州罗戏和黄河以北卷戏的戏班,以及由梆、罗、卷戏组成的三合班在开封城内活动的记载(见清李绿园《歧路灯》)。正是这种"三合班"演变形成为多种声腔的剧种。 上党梆子较早的一个职业班社是晋城的"鸣凤班"。 据晋城县青莲寺残碑记载,一个演唱上党梆子的鸣凤班,成立于乾隆五十年(1785)前后。这个鸣凤班是现在确知的上党梆子较早的一个班社,一直延续到1945年晋城解放。晋城青莲寺道光九年(1829)碑载:"有鸣凤班者,行戏四十余年矣。" 据说,在明朝末年,阳城县有一个女子叫"凤仙",自幼喜爱戏曲。 这个女子出嫁时,嫁给了晋城的姓史的,与姓史的叫翱鸣的共同成立了戏班,取两人名字各一个叫为"鸣凤班"。1959年发现在晋城青莲寺中佛殿的屏板上,有鸣凤班在道光十一年(1831)十月十五日书写的演出剧目单,并列23出戏,其中《彩仙桥》、《对松关》、《大赐福》等都是上党梆子的传统戏。 清代道光年间,上党地区的大戏班逐渐增多,这些班社的发展比较快,而且逐渐形成一种上党梆子特有的风格、旋律,并培养出了一些知名的演员。 上党梆子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州底"和"潞府"两大流派。"州底"派流行于原泽州府管辖的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5县。 "鸣凤班"及后来的高平"三乐意"(俗称东宅戏)、"万亿班"都属此派,晋城的鸣凤班稳居魁首,后来高平的三乐意、万亿班都曾称雄一时。它的特点是比较稳重委婉,抒情性强。"潞府"派流行于隶属潞安府的长治、长子、襄垣、屯留、黎城、潞城、壶关、平顺8县和原沁州管辖的沁县、武乡、沁源3县,特点是更显豪放。 最早的有代表性的班社有"三义班"、"乐意班"等。三义班比较灵活,唱岳家将戏多;乐意班格律比较严谨,唱杨家将戏多。 2、鼎盛时期 清咸丰间至抗日战争以前(1815~1937),是上党梆子的鼎盛时期。晚清时,壶关的"十万班"曾到北京和鲁西南演出。 这一时期,这个剧种的职业班社多达200多个,有剧目千个,并造就了号称一代戏王的赵清海以及郎不香、申灰驴、曹火柱、都歧歧、靳伯庐、冯国瑞、王福成、段二淼、郭金顺、申银洞、赵德俊(金圪瘩)、温喜云、徐执中等名演员。后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演戏日少,上党梆子日趋衰落。 "七七事变"后,职业班社基本上停止了活动。 抗月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山西新军挺进晋东南,创建了太行、太岳根据地,给上党梆子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动在太行山区的著名作家赵树理十分喜爱、重视上党戏曲艺术,创作了现代戏《万象楼》,创作和改编了古装戏《邺宫图》、《韩玉娘》等,这些剧作弘扬民族气节,揭露奸伪丑态,激励反抗精神,由武乡县光明剧团、襄垣县农村剧团演出,很受观众欢迎。 接着,《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三打祝家庄》、《白毛女》、《血泪仇》等剧也先后由上党梆子剧团演出。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晋东南各县纷纷成立上党梆子剧团,为以后的繁荣发展,保留并培养了一批艺术骨干。 1954年,长治地区将专区胜利剧团和高平县朝阳剧团合并,组建为长治专区人民剧团第分团,专演梆子戏。 1956年,组织长治专区戏曲赴京汇报演出团,在京演出了经加工整理的《三关排宴》、《天波楼》、《皮秀英打虎》等传统戏,受到好评,涌现出吴婉芝、郝聘之等一批杰出女演员。1959年初组成山西人民赴福建前线慰问团演出第三团到福建演出。这时,省内计有上党梆子职业剧团15个,演职人员1000多人。 另有省戏曲学校晋东南分校1所,为上党梆子培养后继人才。1985年,共有上党梆子剧团12个。 上党梆子在山东荷泽地区和河北永年县还有两个嫡亲姐妹剧种--枣梆和西...
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的剧种介绍
上党落子,戏曲剧种。原名“黎城落子”民间也称“黎城闹”或“闹戏”是流行在晋东南地区的戏曲剧种,上党落子是河北武安落子的一个支流,约在清朝道光年间武安落子流入黎城,后同当地语言,民歌相溶合,逐步发展为具有上党乡土风貌的剧种。由于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班社分别受到上党梆子和蒲州梆子的影响,因而在清光绪年间,上党落子形成南路、西路两个艺术流派,后两者在艺术上又相互进行借鉴和吸收、逐渐统一了风格。
山西省总共有多少个上党落子剧团啊?
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创建于一九五四年六月。该团前身是山西省长治专区人民剧团第二分团(俗称“专二团”),后更名为晋东南地区上党落子剧团,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对党的文艺事业和上党落子剧种的发展做出过应有的贡献。先后拍摄的舞台艺术电视片《杨七娘》、彩色戏曲艺术影片《佘赛花》、改编历史剧《成败萧何》以及新编现代戏《枫叶正红》等在本省及全国颇有影响。
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的主要演出剧目
移植古装剧 《程婴救孤》、 新编历史剧 《朱元璋斩婿》、古装连本戏《隋宫案》 、 古装连本戏《狸猫换太子》、古装连本戏《醉陈桥》 、 传统戏《忠保国》、 传统戏《两狼山》、传统戏《六郎招亲》 、 传统戏《文王访贤》 、 传统戏《司马庄》、传统戏《骂殿》、 传统戏《斩子》、 传统戏《重圆》、现代戏《丑嫂》 、现代戏《智取威虎山》、 现代戏《红灯计》、现代戏《痛说革命家史》、 小话剧《金榜题名时》 、 小话剧《书记住店》、 现代戏《山情》、现代小戏《熬脑情》、 现代小戏《寸草心》、 现代小戏《拆照壁》、《定计》、 《深山问苦》、 《打虎上山》、 新编历史剧《成败萧何》、 新编现代戏《枫叶正红》等等。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上党落子的传播载体潞城市红旗剧团介绍》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