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种种歌词表达什么意思(他们抓住了“俗不可耐”的精髓)

成为新一代年轻人或是已经老去的前浪们心中的摇滚先驱者,不然不会有机会登上乐队们梦寐以求的舞台,大家对摇滚乐各个不同风格并没有那么地包容,他在节目中不遗余力地给大家普及什么是Funk、哪个叫雷鬼、反拍和重音移位到底是什么...说到底”我们的听众饱受不够优秀的流行音乐荼毒太久了。《乐队的夏天》实现了它的历史使命——去年的盘尼西林、Clic...

作为一名摇滚乐迷,如果在《乐队的夏天》开播之前说“我不太喜欢五条人的歌”,那么大家不会对你抱有什么怀疑。

可如果时至今日还有人表达自己不喜欢五条人的话,仿佛就已经丧失了一种政治正确。仔细想想,这件事甚至有些蹊跷和诡异。

是的,在这个夏天,五条人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整个摇滚乐界、甚至包括综艺界,最大的赢家。

他们的正面口碑甚至远远超过《乐队的夏天》这档综艺节目本身,成为新一代年轻人或是已经老去的前浪们心中的摇滚先驱者。

五条人优秀吗?当然,他们真的很优秀,不然不会有机会登上乐队们梦寐以求的舞台。事实上,在参加节目之前,五条人就是圈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风格乐队了。

只是那时候的五条人不会被人们这么无理由地接受。大家还分不太清楚“五条人”和“告五人”哪个是哪个,也对那些听不懂的分不清是粤语还是闽南语的歌词没什么太多的耐心。

因为摇滚乐文化在华语世界的滞后性,大家对摇滚乐各个不同风格并没有那么地包容。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在第一季《乐队的夏天》当中,还端着公允态度的张亚东老师,自然而然地成为摇滚乐“导师”。

他在节目中不遗余力地给大家普及什么是Funk、哪个叫雷鬼、反拍和重音移位到底是什么...说到底,我们的听众饱受不够优秀的流行音乐荼毒太久了,大家都需要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所以从去年开始,《乐队的夏天》实现了它的历史使命——去年的盘尼西林、Click#15、九连真人都是乘风破浪的年轻人,不光打破了自身的桎梏,也让更多网友走进了摇滚乐的大门。

而今年的五条人,似乎正在成为唯一的获益者。

五条人究竟做了什么呢?

简单点说,他们在初赛临时临阵换歌,然后很优秀地表演完了,之后他们赢得了复活赛,然后又在两次与其他乐队1V1的较量当中输掉了比赛。

乐队这种形式本身不太适合比赛,但他们在这个规则当中获得了普世意义上的成功。

大家都很好奇,为什么那么多参赛的乐队,偏偏是五条人获得了成功呢?

从音乐角度来说,他们是很好。乐队的主要成员和作品都是打磨了许多年甚至是十几年了,他们理应奉献出出色的现场表演。

可同样是打磨了足够年头的作品,五条人的舆论热度确实远远超过了可能是比他们还要资深的前辈。

摇滚乐的世界可能需要论资排辈,可是综艺节目不需要。观众们究竟为什么喜欢五条人?其实原因也很简单的:因为真实。他们抓住了“俗不可耐”的精髓。

不管是仁科的临场改歌、还是阿茂潇洒的人字拖、亦或是他们在乐器上肆无忌惮的尝试,都完全不像是摇滚明星,更像是十八线小县城大街的社会闲散人员来串场。

无论是八零后还是九零后的童年回忆当中,总会有那么一两个或是两三个关键的情感因素与那种气场有一些相似之处。

这种朦胧的情愫,跟“东北老舅”董宝石的《野狼disco》和蒸汽波异曲同工:底层人物羡慕大都市的花花世界,也想过上灯红酒绿的生活,无奈被困在落后的小镇,通过蹦迪宣泄悲伤,寻找快乐。

所谓“共情”,大概就是这个概念。

无数年轻摇滚乐队都想通过技术手段或是投机取巧的方法来实现这个目的——福禄寿的《玉珍》是这个目的、白皮书的《清河》当然也是。

音乐作品的道理是相通的,想让观众喜欢,就得先抓住大家的共情,因为人归根结底喜欢的永远是自己。

可年轻乐队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想尽办法想要做到的东西,是五条人骨子里的东西。

而五条人骨子里的东西,就是他们所希望表达的摇滚精神。

这个世界上有一万个玩摇滚的人,就有一万种对于摇滚精神的理解。

在传统的世俗偏见当中,摇滚就是反叛与发泄;在圈外人的高尚眼光中,摇滚也应该承载爱与温暖的崇高意义——可摇滚乐承载不了那么多,或许它只能让人更加真实,仅此而已。

回想一下《乐队的夏天》第一季节目,人们会记住很多从陌生变为熟悉的名字。

比如对着节目主办方说出“I don’t care”的痛仰乐队高虎、比如从不加陌生人微信的新裤子乐队彭磊、比如说自己从不洗澡的刺猬乐队子健。

说来也怪,那些摇滚明星的性格总是有些乖张又拧巴,但偏偏会让一撮人欲罢不能。

也许,这就是很多人生活当中所缺乏的东西,就是那种实实在在的真实感。

在这一季《乐队的夏天》当中,其实很多东西都变味了。马东毫不掩饰地让它成为一档成熟的“综艺”,而大多数乐队也都直接将参加这档综艺视为机遇和荣耀。

事实上,在2019年下半年,北京有一半乐队都削尖了脑袋满世界打听,有没有机会能搞到第二季《乐队的夏天》的“船票”。

这没什么可耻的,中国摇滚人都苦了好几代了,好不容易能有这么个机会给自己镀镀金、挣挣钱,说不乐意那才是真的不太Real了。

也就是在这样种种“目的性”面前,很多他们原本的初心都在改变了。

马东不再想要普及摇滚知识、张亚东也开始捧自家新人、年轻乐队变得有些唯唯诺诺、老乐队也多多少少的有些畏首畏尾。

于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五条人的火爆并不太让人意外。

其实节目组正在捧那些新人,大家看得也格外清楚,不光是矛头所指的年少有为颜值过关的少男少女们,从剪辑的功力和时间分配也能看出来,很多结果并不是临时靠着现场观众投票投出来的。

问题就在于,很多东西可以做前期规划,但是摇滚精神不能。

观众喜欢五条人,就是喜欢他们的真实,他们那种真实独立于这个舞台、也独立于这个社会。

五条人有问题么?当然也有。他们对待自己音乐的随性,会影响到他们在节目当中的真实表现。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刨除掉观众已经近乎偏执的情感加成,他们在初赛时的临时换歌、他们在后面两轮PK当中作品的完成度,都不能算是非常成熟的舞台表现。

人们都说五条人的舞台一开口就有那种独特的氛围,可如果对比一下他们的Live现场带给人的观感体验,并不比录音师版本强出来多少,多多少少也得从音乐的层面反思一下。

其实看新一期《乐队的夏天》的节目我们能够产生这种感觉,就是在所谓比赛的赛制对于乐队本身的作品并不是非常友好的情况下,乐队和乐手的音乐素养和创造能力甚至是社交能力,都会影响到他们最终音乐作品的表达。

也有网友会说,在没有五条人的这期节目里似乎缺少了一些看点,但是我并不觉得如果五条人来到了这个环节,他们的表现会比之前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从一个可能不太有说服力的角度来讲,淘汰了各自对手进入到10强席位的乐队,哪一个都是通过自己的实力杀进来的,如果论音乐,能到这个级别的乐队能差到哪儿去呢?

其实这一季《乐队的夏天》在选取乐队的水平上已经比之前一季的工作出色很多了,选取乐队的平均水平绝对不比第一季的时候要差。

他们更加真实地表现了如今中国摇滚的现状,可到最后人们依然在说这一季只有五条人是真正具有魅力的独立音乐个体。

那么问题可能不在这些乐队身上,问题可能存在于中国摇滚的现状上。

就像五条人歌里所唱的那样,“问题出现我再告诉大家”——《乐队的夏天》的问题有点复杂,那我们只好恭喜五条人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