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秦腔和京剧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 京剧和秦腔有什么区别
- 京剧和秦腔的区别是?
- 京剧和秦腔的区别和特点?(急)
- 陕西秦腔有多少年历史
- 藏戏比京剧秦腔有多少年的历史
- 藏戏比京剧秦腔有多少年的历史
- 秦腔、越剧、京剧、黄梅戏的历史
秦腔和京剧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关于历史,秦腔的历史要长得多,关于唱腔,京剧和秦腔都属于板腔体。而秦腔属于梆子腔,京剧属于皮黄腔。关于二者的道白。秦腔一般只说地道的陕西关中话,特别是中路秦腔之说西安话。而京剧说韵白、京白,丑角还说苏白,甚至还学地方方言,如山西话等。 关于二者流派。京剧各行当有许多流派。秦腔几乎没有流派。关于二者历史,秦腔的历史要长得多。对于秦腔的历史,“陕西省剧种介绍编委会“的《秦腔流派初览》一文中谈到:明初,曾有人带秦腔入京,正德时,同州梆子曾为朝邑一代所重,明末,李自成练兵时,曾以同州梆子为军戏。这些都可说明,秦腔起码在明朝时就已形成了。另外,秦腔是所有梆子腔的鼻祖。京剧的西皮调据说还来自秦腔呢。 关于二者的唱腔。京剧和秦腔都属于板腔体。而秦腔属于梆子腔,京剧属于皮黄腔。秦腔分为六大板式:箭板、慢板、二六、二导板、代板、滚板。秦腔六大板式除滚板外都分为花音苦音两大类。花音比较欢快,苦音比较悲伤。二者在唱腔结构上是大致相同的,只是主音有区别。 关于二者的道白。秦腔一般只说地道的陕西关中话,特别是中路秦腔之说西安话。而京剧说韵白、京白,丑角还说苏白,甚至还学地方方言,如山西话等。关于流派。京剧中老生有千三鼎甲、后三鼎甲,前四大老生、后四大老生,还有新的李少春派等,旦角有梅尚程荀黄,还有四小名旦,特别是张君秋,花脸有金郝侯后来更有裘盛戎,现在还有袁世海派,老旦有李派,丑行有萧派。 秦腔几乎没有流派。自己学自己院团的流派。即使学的人也未必能把前辈艺术家的好东西学来。
京剧和秦腔有什么区别
他们的区别如下:1.关于二者历史:秦腔的历史比京剧长得多,有人甚至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2.关于二者的音乐:京剧和秦腔都属于板腔体。而秦腔属于梆子腔,京剧属于皮黄腔,3.关于二者道白:秦腔一般只说地道的陕西关中话,中路秦腔说西安话。京剧说...
京剧又称“皮黄”,即西皮,二黄。两种最基本的旋律,此外还有:吹腔,南梆子,高拨子,四平调等。“西皮”就是由秦腔发展变化而来的!
京剧和秦腔的区别是?
京剧又称“皮黄”,即西皮,二黄。两种最基本的旋律,此外还有:吹腔,南梆子,高拨子,四平调等。“西皮”就是由秦腔发展变化而来的!
京剧和秦腔的区别和特点?(急)
一、关于二者历史。当然,秦腔的历史要长得多。对于秦腔的历史,有人甚至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优孟,这个说法有点滑稽,还有人追溯到唐朝的李龟年、雷海青、公孙大娘,这都不可信。可信的是,“陕西省剧种介绍编委会“的《秦腔流派初览》一文中谈到:明初,曾有人带秦腔[同州梆子]入京,正德时,同州梆子曾为朝邑一代所重,明末,李自成练兵时,曾以同州梆子为军戏。这些都可说明,秦腔起码在明朝时就已形成了。另外,秦腔是所有梆子腔[山西的蒲剧、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曹州梆子、青州梆子,豫剧等]的鼻祖。京剧的西皮调据说还来自秦腔呢。 京剧的历史就短得多。一般说法,1790年,乾隆皇帝80寿辰时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当时的汉调融合才慢慢形成了京剧。这个形成还应有个过程,恐怕程长庚、余三胜他们唱的还不是真正的京剧呢。 二、关于二者的音乐。京剧和秦腔都属于板腔体。而秦腔属于梆子腔,京剧属于皮黄腔。秦腔分为六大板式:箭板、慢板、二六、二导板、代板、滚板。秦腔六大板式除滚板外都分为花音苦音两大类。花音比较欢快,苦音比较悲伤。二者在唱腔结构上是大致相同的,只是主音有区别。 京剧唱腔分西皮和二黄两种。西皮音调欢快,二黄音调深沉。他们和秦腔的花音苦音的区别不同,西皮二黄各有反调,反西皮、反二黄的音调比较悲伤。京剧的西皮二黄也各有各种板式,如导板、回龙、慢板、原板、二六、摇板、快板、散板等。 但京剧除了唱京剧板式外还唱牌子,如武生常常唱昆曲牌子。另外,京剧有时还唱一些民间小调,如《小放牛》、《小上坟》等,这些秦腔一般没有。 秦腔的板式是按照节奏分的,如,散拉散唱是箭板,一板三眼是慢板等。而京剧的散拉散唱又导板,还有散板。他的板式分得更细一些,类似秦腔从代板中又分出个双锤来。 三、关于二者的道白。秦腔一般只说地道的陕西关中话,特别是中路秦腔之说西安话。而京剧说韵白、京白,丑角还说苏白,甚至还学地方方言,如山西话等。 四、关于二者的行当。而这行当大概差不多,都分生旦净丑。秦腔过去讲什么13行,但总的说还是生旦净丑。 旦行里除了武旦、刀马旦、泼辣旦、刺杀旦,京剧主要是青衣和花旦,秦腔有门正小旦、闺阁旦,这个在京剧里都归于青衣。如《西厢记》里的莺莺。 京剧里的演员工什么行当一般不变。[个别除外,如唐韵笙,另外,反串也另当别外]但秦腔里好多演员既可以演小生,也可以演须生,如苏育民、李爱琴凳,有的既可以演小旦,也可以演青衣,甚至还可以演老旦。而京剧里的花旦、青衣、老旦是截然不同的行当,决不互混。 京剧老旦行当是一门比较独立的行当,他有许多以老旦为主角的戏,如《钓金龟》《八珍汤》《遇后龙袍》等,而秦腔几乎没有以老旦为主角的戏,[我说近多年]几乎就是《岳母刺字》,另外的就是移植其他剧种的戏,如《杨门女将>,秦腔几乎没有纯粹的老旦演员,李夕岚、王玉琴都是先唱青衣,后来才长老旦的。张咏华也是偶尔厂老旦戏的。可以说,秦腔没有独立的老旦演员。 五、关于二者流派。京剧各行当有许多流派。老生有千三鼎甲、后三鼎甲,前四大老生、后四大老生,还有新的李少春派等,旦角有梅尚程荀黄,还有四小名旦,特别是张君秋,花脸有金郝侯后来更有裘盛戎,现在还有袁世海派,老旦有李派,丑行有萧派。 这里要说的是,京剧对流派有严格的承传。各流派都有许多演员严格学习,首先是不走样的继承,从剧目,从唱腔,从表演,从发声,当然,现在也讲创新,讲有自己的特点,但首先是继承。 秦腔几乎没有流派。我说几乎,有还是有。如现在提任派,袁派,萧派。但承传差,研究差,重要流派学习人少。另外只是自己学自己院团的流派。即使学的人也未必能把前辈艺术家的好东西学来。 六、关于二者的演唱特点。京剧小生唱是大小嗓结合,主要是小嗓,秦腔小生演唱用大嗓。京剧青衣、花旦演唱用小嗓,秦腔青衣、花旦演唱基本用大嗓,当然,秦腔过去男旦演唱使用假音的。另外,秦腔的彩腔用的是小嗓。而京剧里老旦行当演唱使用大嗓的。
陕西秦腔有多少年历史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秦腔艺术源远流长。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日臻完善。明朝嘉靖年间,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变成为梆子戏。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扩展资料: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台区、勉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乾县、礼泉、富平、泾阳、三原、临潼一带的称北路秦腔(即阿宫腔,亦称遏宫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西路乱弹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汇,又采用四川语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弹戏;东路乱弹在京剧、晋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北四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参考
藏戏比京剧秦腔有多少年的历史
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藏戏比京剧秦腔有多少年的历史
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秦腔、越剧、京剧、黄梅戏的历史
秦腔 秦腔历史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依剧中情节和人物需要选择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清脆。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脚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其中的西路入川后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越剧 越剧是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称“小歌班”、“的笃板”、“绍兴文戏”。发源于绍兴地区嵊州、新昌一带。流传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为主的全国十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以绍兴为古越都城,因而1938年改名为“越剧”。 越剧最初是从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落地唱书是嵊州一带的曲艺形式。早期的曲调与佛徒的宣卷调关系密切。清咸丰十二年(1852)由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柄所创。后经不断发展,演变为“吟嘎调”,一直延续使用到越剧形成之后。落地唱书向越剧发展分六个阶段。 一、小歌班(又称“的笃板”阶段)光绪三十年(1906)清明节,嵊县东王村艺人高炳火、李世泉、钱景松,在村中香火堂前用门板搭成临时戏台,穿上从农民家借来的大布衫、竹布花裙,演出《十件头》、《双金花》等。这是唱书艺人第一次在嵊县本地登台演出,称“小歌文书班”,后简称“小歌班”,以区别于绍兴大班(绍剧)。从此,唱书艺人纷纷登上舞台。次年,已有十三副小歌班在各地演出。光绪二十三年(1908),小歌班分三路走向外地:一是从新昌、余姚到宁波,向东北方向发展。二是从东阳、诸暨到金华向西南方向发展。三是从上虞、绍兴向西北方向流动到杭嘉湖地区。宣统二年(1901),钱景松等的小歌班进入杭州。 二、男班绍兴文戏阶段 1961年后,小歌班数度进入上海,1920年,小歌班艺人四十余人集中在一起,在上海演出《琵琶记》、《梁祝哀史》、《碧玉簪》、《孟丽君》等反映妇女命运的新剧目,受到观众欢迎。从此小歌班在上海站住脚跟。1923年,马潮水、王永春、叶琴芳、梅月楼等三十多名演员升平歌舞台分出另行组班,在大世界游乐场演出,第一次挂出了“绍兴文戏”牌子。“绍兴文戏”阶段的最突出的一点是音乐和表演上的改革。艺人魏梅朵等彩板胡(后改平胡)、斗子伴奏(定弦1、5,称“正调”),在唱腔上吸取了绍剧、余姚清腔武林调的音乐成分,丰富板式,创制了倒板、快板、清板、还阳调等。小歌班在上海打响后,组成第一专职乐队,试验用丝弦乐器拉“引子”和“过门”,以后又用丝弦托腔。唱腔方面则吸收了绍兴大班中的导板、流水、二凡等曲调融化进“吟嘎调”之中使原来散唱的唱腔中慢中板、中板、快板等板式,初步形成了板腔体的音乐体制。伴奏的丝弦乐器初为板胡,以后改为音乐较柔和的平胡、胡琴定弦为“1-5”,称为“正调”,因此男班绍兴文戏时期也称为“男班丝弦正调”时期在表演上也借鉴绍剧、京剧的程式技巧等艺术特长,并在剧目、化装等方面也有所改进。从演生活小戏走上古装大戏的路子。从此男班进入黄金时期。 三、女子绍兴文戏阶段 1923年,在上海京剧“髦儿戏”的影响下,升平歌舞台老板王金水委托艺人金荣水办起了第一副女子科班。短期训练后即以“绍兴文戏”、“文开女班”名义进入上海演出,...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秦腔和京剧区别秦腔的历史有多久》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