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孟小冬简介孟小冬与梅兰芳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孟小冬简介孟小冬与梅兰芳的故事的相关知识,以下的几点常识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资讯。本文目录孟小冬跟梅兰芳的关系?有关梅兰芳和孟小冬的故事孟小冬的内容简介梅兰芳与孟小冬的详细介绍孟小冬跟梅兰芳的关系?请大家发一下孟小冬的生平事迹?知道有关梅兰芳和孟小冬的故事吗?梅兰芳和孟小冬有一段什么样的感情?梅兰芳+孟小冬孟小冬...
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孟小冬简介孟小冬与梅兰芳的故事的相关知识,以下的几点常识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资讯。

本文目录

孟小冬跟梅兰芳的关系?

孟是梅先生的女弟子,兼助理,兼经纪人啦

有关梅兰芳和孟小冬的故事

京剧成为国粹,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其间涌现过许多名噪一时的杰出演员,但其中出色的女须生却寥若晨星。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曾经出现一位十分耀眼的人物,她就是被誉为梨园“冬皇”的孟小冬。 出身梨园世家的孟小冬自小生得聪慧秀丽,1925年她离开上海初闯京城时,正值18岁青春妙龄。她举止优雅,气质高贵,楚楚动人,当时北平的许多人都以她为心目中的偶像,暗恋于她。其中就有京城达官之子王维琛。 这段时间,也正是梅兰芳访日返京后的日子。一个是伶界大王,一个是坤伶须生泰斗,一个如日中天,一个光艳烁人,可谓旗鼓相当。一段时间,两人形成了打对台的局势,双方营业额不相上下。而且两人在堂会中不断合作,同台演出《梅龙镇》、《四郎探母》等,后来又一度在开明大戏院联袂演出《二进宫》。二人本是梨园同行,相互钦羡,惺惺相惜;不断的合作又使二人加深了了解,互生爱慕之情。从此,开始了一段美好的生活。 梅兰芳在北平曾经三易其宅,其时他和孟小冬正住在东城无量大人胡同的一所四合院里。此院名为“缀玉轩”,梅兰芳的许多朋友常聚集在这里,说古道今,谈文论艺。然而,祥和的气氛中,一场凶兆即将来临。 1926年的某一天,梅家会客厅里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身着浅灰色西装,面貌清秀,文质彬彬,面色苍白,20岁左右,一看便知是位学生。他就是这起血案的主角王维琛,当时肄业于北平朝阳大学。王对孟小冬心仪已久,无奈孟此时已成为梅兰芳的情侣,因此他怀恨在心,到梅宅寻衅。王维琛到达梅家的时候,碰巧梅兰芳正在午休。代替梅兰芳出来招待客人的是梅兰芳的老友张汉举。张汉举是当时北平很有名望的一名绅士。王维琛见出来的不是梅兰芳,迅速拔出手枪抵住张汉举,声称此事与张无关,让张把梅兰芳叫出来,因为梅夺了他的未婚妻(指孟小冬),他要和梅算账,否则梅只有拿出10万元才能解决问题。张汉举强压住内心的恐慌,告诉梅兰芳这位先生要借10万块钱。梅兰芳先是一愣,迅即明白过来,只听一声:"我立刻打电话去。"便已不见身影。不久,梅宅被大批军警围住。不料,王维琛无意中瞥见了军警,顿时惊慌失措,拔枪就射向张汉举。可怜张汉举在这场不相干的爱情纠葛中成了冤死鬼。听到枪响,军警们一拥而上,王维琛饮弹倒地,旋即殒命。 缀玉轩发生如此血案,社会舆论大加炒作,一时沸沸扬扬,种种绯闻,扑面而来。梅孟不得不告仳离。孟小冬经此打击,痛不欲生,一度于天津居士林皈依佛门。此后数年,她坚决避免与梅相见。1931年杜家祠堂落成堂会中,南北名伶汇聚一堂,她却因梅在场,避而不出。二人最终连合作的机会都没有了。

孟小冬的内容简介

孟小冬(1907年-1977年),女,北平宛平(今北京)人,梨园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剧优秀的女老生,被《天津大风报》评为“京剧冬皇”,杜月笙的五太太。是京剧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她的扮相威武、神气,唱腔端严厚重,坤生略无雌声。孟小冬一生坎坷,1977年在台湾去世。扩展资料:孟小冬到北方的最大目的是要求得艺术上的发展,除了演出以外,她先后向陈秀华、陈彦衡、孙佐臣、王君直、苏少卿等人请益,钻研谭派艺术。孟小冬见识越广,理解越深。在鉴别比较中,她做出了理智的抉择,最终她把目标锁定了余派(新谭派)。她认为余派艺术不仅在唱念做表细腻深刻,决非其他派别所能望其项背;而在唱腔方面的三音联用(高音立、中音堂、低音苍),能藏险妙于平淡,更为她所爱。对余派心仪已久的她下定决心要寻找机会立雪余门,亲炙教导。 其实,余叔岩对孟小冬的艺术才华也颇为欣赏。一九三五年曾有人介绍上海一票友拜余叔岩为师,被余一口回绝。介绍人走后,余对身旁的朋友说:“有些人教也是白教,徒费心力。”朋友问:“当今之世,谁比较好呢?”余叔岩回答说:“目前内外行中,接近我的戏路,且堪造就的,只有孟小冬一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漫长的等待,几经周折,孟小冬终于夙愿得偿。...

梅兰芳与孟小冬的详细介绍

梅兰芳,一代京剧大师,其高超的京来剧艺术、不屈的民族精神,使众多梅迷为之倾倒,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孟小冬,著名的京剧女老生演员,1907年生于上海,9岁学习老生,12岁登台源,18岁在北京演出,为都中名士所赏识,并被冠以“冬皇”(老生...

孟是梅先生的女弟子,兼助理,兼经纪人啦...

孟小冬跟梅兰芳的关系?

孟是梅先生的女弟子,兼助理,兼经纪人啦...

请大家发一下孟小冬的生平事迹?

孟小冬一生坎坷,出身比梅兰芳更卑微,小他十三岁。有关她的身世,是养女或梨园之后,仅略为透露;伶人在那个年代社会地位十分卑微,好不容易成了名,很少多说往事。只知孟小冬九岁学戏,嗓音宽厚,一开头就学老生。她十二岁无锡第一回登台演出,唱念做表已成大角风范。人生十八前,走唱故事很像我们当代的天后江蕙小姐。十八岁孟小冬野心勃勃,她知道除非在北京“占数十吊一天”,不能占菊坛一席之地。这么年轻的女子,已有了我们现在年轻人三十岁都没有的远见胆识,一九二五年丢下了自己在上海已奠定的“三百口同声叫好”的地盘,先赴天津,再征北平。 说起来男女实在太不公平,那时候北京梨园规矩,女性反串的坤伶只能在“城南游艺园”演出,地点可不是男旦青衣梅兰芳等人可上的正式戏台,而是前门大街上大栅栏夜戏团。出了园门口,街旁尽是杂耍、豆腐摊、执大壶沏茶与讨饭的乞丐。孟小冬在这个条件下,竟与马连良、杨小楼、言菊朋、程砚秋、尚小云,甚至梅兰芳名伶齐名,挣得独当一面的美号。许多文人、剧评家、记者,迷恋倾倒于孟小冬,因为她比“男人还像男人”,天津“天风报”捧她为老生行中“皇帝”,简称“冬皇”。 一九二八年八月,孟小冬参与了北京第一舞台的义演,算算民国十七年,民风已渐渐开了,“五四”带来了自由恋爱,徐志摩与陆小曼早动摇了北京的礼教国本。但大家舍不得丢了“反串”,反而浸淫于“反串”,于是孟小冬破例以“坤伶老生”被点名邀约演出。大轴梅兰芳、杨小楼“霸王别姬”,压轴余叔岩、尚小云“打渔杀家”,倒三出场的则是年仅十八的孟小冬与裘桂仙对演“上天台”。从此整个北京城风靡两位反串人物,男扮女的梅兰芳,女反串男的孟小冬;这是战乱中,亢奋的北京,为一个“比女人更像女人”的梅兰芳,也为一个“比男人更像男人”的孟小冬。舞台上梅兰芳时演浪劲十足的杨玉环,时扮以身殉情的痴情女虞姬。中国女大学生藉看梅兰芳的戏,想象自己的角色奔放;再看孟小冬的演出,女须生阴阳颠倒,平时爱穿男装、头发剪短,和今日周美青一样,在西蒙波娃“第二性”著作真正问世前,中国女学生们透过孟小冬,早已有了性别解放的异想。 就在北京人的性别梦幻中,孟小冬竟悄悄爱上了梅兰芳;她忘掉了台上的“反串角色”,当起了女人,与梅兰芳演起了互换身分的四年爱情故事。一九二七年俩人以非公开仪式结婚,一九三一年因一起京城血案事件,闹的北京大小画报轰动一时。从不真实也无法曲终的梅孟之缘,就此散了。京城血案中开枪戏迷,后来给警察司令斩首,头就吊在大栅栏电线杆上,恰巧也是孟小冬北京成名的前门大街。 孟小冬后来又跟了上海滩名人杜月笙,先做梅老板三房,再当杜老板五房;人们说她是为了复仇梅兰芳出口气。她一生老是忘了戏里的自己,只想挣个戏外的名分。这位“千千万万人里难得一见的女中豪杰”,北上京城舞台成了须生大角,却过不了舞台下女人的爱情大关。梅兰芳的真实性别倾向,一直争论至今;但是当“事业”与“爱情”该做什么抉择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多数男人的答案。一九三一年,梅孟不只离异,“京城血案事件”更是谣言四起;梅党们与舆论将一切过错归予孟小冬。孟小冬先看破红尘,茹斋念佛,但终究憋不住这口气,登了一则“紧要启事”:“蜚语流传,诽谤横生…与梅兰芳结婚,年岁幼稚,…梅含糊其事…不能实践前言,至名分顿失保障…,与梅兰芳交往前,从未与人来往…今日各方妄造是非…诉之法律一途。”这是女人为男人放弃自己事业的宿命。 当了杜月笙五房多年后,直至一九五○年孟小冬与杜月笙才在香港拜堂,挣得了一生得不到的名分;那时孟小冬已是四十三岁的女人了。而得了名分的孟小冬,只当了一年杜太太,杜月笙先生来年走人,病逝香港。 一九六七年孟小冬六十岁,由香港转居台湾,来台十年。据说她不应酬,也不演出,更无授徒。冬皇一生由盛而衰仅十八岁至廿四岁,从此人生即逐步归于凄凉。一九七七年,演不了真实女人的孟小冬病逝。斯人走后,张大千为她敬题墓碑,“杜母孟太夫人墓”,各“院”“院长”皆挽联致祭,雅士千人敬悼。一代佳人或一代豪杰?分不清什么身分,孟小冬就此寂寥,韵落异乡荒域。 张大千题字“杜母孟太夫人墓”,这是当年羽扇纶巾的“冬皇”。

知道有关梅兰芳和孟小冬的故事吗?

1926年,梅兰芳的感情生活中出现了个插曲。这便是社会议论颇多的“梅孟之恋”,女主角是当时名满京华的老生演员孟小冬。 孟小冬比梅兰芳小13岁,祖父孟七是与谭鑫培同时代的著名文武老生兼武净演员,后从北方迁至上海。父亲孟鸿群工文武老生,她生在上海,受家庭熏陶,自小喜好唱戏,父亲看准她的天赋,打小就让她拜师学艺。她因聪慧,又下过苦功,年仅7岁就两次搭班去无锡演出。9岁时,正式拜舅父(一说姑父)仇月祥学习孙(菊仙)派老生,12岁时在无锡新世界登台,14岁时在上海乾坤大剧场演出。这期间,她不但应工老生,连武生也唱。18岁到北京后,拜陈秀华为师,专攻余派老生戏。至于拜余叔岩为师,得其亲授,那是后话,1938年的事了。 1925年,北京第一舞台有一场盛大的义务戏,大轴是梅兰芳、杨小楼的《霸王别姬》,倒二是余叔岩、尚小云的《打渔杀家》,倒三就是孟小冬和裘桂仙的《上天台》,连马连良、荀慧生等名角的戏都排在前面,可以说这场演出对孟小冬来说意义重大。从此,她在京城声名鹊起,以后的营业戏卖座几乎与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相持平。 因为梅兰芳与孟小冬都是名伶,所以他俩的恋情广受关注,传说也多。关于这场恋爱是如何发生的,有的说是梅兰芳身边的朋友为了某种目的撮合的,有的说是梅太太福芝芳因身患沉疴,而预先安排。如此等等,并无实据。其实最有可能的原因即是两人同台演戏,配合默契;台下互相倾慕对方的才华,经常交流艺术,日久生情。 1926年8月28日的《北洋画报》上有署名“傲翁”者撰文说“小冬听从记者意见,决定嫁,新郎不是阔老,也不是督军省长之类,而是梅兰芳。”当天的《北洋画报》上还刊发了梅、孟各一张照片,照片下的文字介绍分别是“将娶孟小冬之梅兰芳(戏装)”、“将嫁梅兰芳之孟小冬(旗装)”。这可能是媒体最早一次对梅孟恋情作肯定报道。次年2月,梅孟双双相偕从上海返回北京,梅孟关系似乎更得到了证实。总之,梅兰芳与孟小冬的新屋设于东城内务部街的一条小巷内。 梅孟之恋虽因他二人在世人眼中特别般配而被称颂一时,却终未能长久。两人分手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有些说法迹近小说情节,甚为可笑。 还在梅孟相恋中,发生了一桩震惊整个京城的“血案”,梅兰芳差点丢了性命,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纨袴子弟王惟琛一直单恋孟小冬,始终得不到小冬回报,正在百般愁苦之际,听说小冬已被梅兰芳“抢了去”,一时想不开,一天突然闯入梅宅,欲找梅兰芳理论。当时已近正午,梅兰芳和冯幼伟等几个朋友正在吃午饭,佣人进来通报,说有一个“身穿浅色西装,文质彬彬,年约20岁左右,一看就是个大学生模样的人”要见梅大爷。在座的北京《大陆晚报》经理张汉举自告奋勇,对梅兰芳说他先出去看看那人有什么事,说完,便离座随佣人走出餐厅往客厅走去。 张汉举矮矮胖胖,由于记者出身,颇善词令,平时热衷于交际,喜欢管三管四,所以有“夜壶张三”的绰号。他来到客厅,以为找几句托词就可以把王惟琛打发掉,谁知还未等他开口,就见王惟琛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手枪,抵住张汉举,叫道:“你叫梅兰梅出来见我!”张汉举到底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他很快就稳定了情绪,回说梅兰芳出去了。王惟琛自己也很紧张,听说梅兰芳不在家,便颤声要求张汉举转告梅家,要梅家先掏出五万块钱,赔偿他失去女朋友的精神损失。枪口下的张汉举大声呼唤佣人,让他们转告冯幼伟,赶快去筹款。 其实,早在王惟琛掏出手枪的那一刻,就有佣人忙不迭地奔到餐厅通知了梅兰芳、冯幼伟。此时,听王惟琛说要钱,冯幼伟一面打电话通知军警督察处,一面通知银行迅速提出五万元现款。 钱送到时,军警也已包围了梅宅。当佣人将钱扔进客厅后,王惟琛将张汉举挟作人质,好使他安全离开梅家。走到大门外,王惟琛这才发现军警不仅包围了梅宅,连周围屋顶上都有荷枪持弹的军警,因为过于紧张,他手中的枪响了,张汉举重重地倒在了地上。一见人质已死,军警们众枪齐发,顷刻间,王惟琛被打成了蜂窝状,当场毙命。 次日,大栅栏附近的一根电线杆上,高悬着一个木笼,木笼里放着的正是王惟琛的血淋淋的头。这颗人头在电线杆上晃荡了整整三天。当年,最重的刑罚也不过是示众三天,可见“军警处”是将“王案”作为大案来处理的。 王惟琛的死算是咎由自取,张汉举却死得冤枉。梅兰芳对张汉举之死深感歉疚,他不仅包揽了张汉举的后事,而且还赠送给张家位于麻草园的房屋一幢,现金二千元。 后来梅孟分手,有人便将这两件事说为因果——梅兰芳受“血案”的刺激而离开孟小冬。其实这又是人们的猜想。 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故不应简单视之。梅孟分手未必只有一个原因,但直接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梅兰芳听说在他访美期间,孟小冬身边另有感情介入。梅兰芳对孟小冬并未明媒正娶,孟小冬对梅兰芳也就不负有婚姻意义上的责任,这段感情遂告终结。 有史料说,1931年,在孟小冬聘请的郑毓秀律师和上海的杜月笙的调停下,梅兰芳给孟小冬4万块钱为赡养费。 其实是梅兰芳访美的次年回到北京时,得知孟小冬在天...

梅兰芳和孟小冬有一段什么样的感情?

1926年,梅兰芳的感情生活中出现了个插曲。这便是社会议论颇多的“梅孟之恋”,女主角是当时名满京华的老生演员孟小冬。 孟小冬比梅兰芳小13岁,祖父孟七是与谭鑫培同时代的著名文武老生兼武净演员,后从北方迁至上海。父亲孟鸿群工文武老生,她生在上海,受家庭熏陶,自小喜好唱戏,父亲看准她的天赋,打小就让她拜师学艺。她因聪慧,又下过苦功,年仅7岁就两次搭班去无锡演出。9岁时,正式拜舅父(一说姑父)仇月祥学习孙(菊仙)派老生,12岁时在无锡新世界登台,14岁时在上海乾坤大剧场演出。这期间,她不但应工老生,连武生也唱。18岁到北京后,拜陈秀华为师,专攻余派老生戏。至于拜余叔岩为师,得其亲授,那是后话,1938年的事了。 1925年,北京第一舞台有一场盛大的义务戏,大轴是梅兰芳、杨小楼的《霸王别姬》,倒二是余叔岩、尚小云的《打渔杀家》,倒三就是孟小冬和裘桂仙的《上天台》,连马连良、荀慧生等名角的戏都排在前面,可以说这场演出对孟小冬来说意义重大。从此,她在京城声名鹊起,以后的营业戏卖座几乎与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相持平。 因为梅兰芳与孟小冬都是名伶,所以他俩的恋情广受关注,传说也多。关于这场恋爱是如何发生的,有的说是梅兰芳身边的朋友为了某种目的撮合的,有的说是梅太太福芝芳因身患沉疴,而预先安排。如此等等,并无实据。其实最有可能的原因即是两人同台演戏,配合默契;台下互相倾慕对方的才华,经常交流艺术,日久生情。 1926年8月28日的《北洋画报》上有署名“傲翁”者撰文说“小冬听从记者意见,决定嫁,新郎不是阔老,也不是督军省长之类,而是梅兰芳。”当天的《北洋画报》上还刊发了梅、孟各一张照片,照片下的文字介绍分别是“将娶孟小冬之梅兰芳(戏装)”、“将嫁梅兰芳之孟小冬(旗装)”。这可能是媒体最早一次对梅孟恋情作肯定报道。次年2月,梅孟双双相偕从上海返回北京,梅孟关系似乎更得到了证实。总之,梅兰芳与孟小冬的新屋设于东城内务部街的一条小巷内。 梅孟之恋虽因他二人在世人眼中特别般配而被称颂一时,却终未能长久。两人分手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有些说法迹近小说情节,甚为可笑。 还在梅孟相恋中,发生了一桩震惊整个京城的“血案”,梅兰芳差点丢了性命,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纨袴子弟王惟琛一直单恋孟小冬,始终得不到小冬回报,正在百般愁苦之际,听说小冬已被梅兰芳“抢了去”,一时想不开,一天突然闯入梅宅,欲找梅兰芳理论。当时已近正午,梅兰芳和冯幼伟等几个朋友正在吃午饭,佣人进来通报,说有一个“身穿浅色西装,文质彬彬,年约20岁左右,一看就是个大学生模样的人”要见梅大爷。在座的北京《大陆晚报》经理张汉举自告奋勇,对梅兰芳说他先出去看看那人有什么事,说完,便离座随佣人走出餐厅往客厅走去。 张汉举矮矮胖胖,由于记者出身,颇善词令,平时热衷于交际,喜欢管三管四,所以有“夜壶张三”的绰号。他来到客厅,以为找几句托词就可以把王惟琛打发掉,谁知还未等他开口,就见王惟琛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手枪,抵住张汉举,叫道:“你叫梅兰梅出来见我!”张汉举到底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他很快就稳定了情绪,回说梅兰芳出去了。王惟琛自己也很紧张,听说梅兰芳不在家,便颤声要求张汉举转告梅家,要梅家先掏出五万块钱,赔偿他失去女朋友的精神损失。枪口下的张汉举大声呼唤佣人,让他们转告冯幼伟,赶快去筹款。 其实,早在王惟琛掏出手枪的那一刻,就有佣人忙不迭地奔到餐厅通知了梅兰芳、冯幼伟。此时,听王惟琛说要钱,冯幼伟一面打电话通知军警督察处,一面通知银行迅速提出五万元现款。 钱送到时,军警也已包围了梅宅。当佣人将钱扔进客厅后,王惟琛将张汉举挟作人质,好使他安全离开梅家。走到大门外,王惟琛这才发现军警不仅包围了梅宅,连周围屋顶上都有荷枪持弹的军警,因为过于紧张,他手中的枪响了,张汉举重重地倒在了地上。一见人质已死,军警们众枪齐发,顷刻间,王惟琛被打成了蜂窝状,当场毙命。 次日,大栅栏附近的一根电线杆上,高悬着一个木笼,木笼里放着的正是王惟琛的血淋淋的头。这颗人头在电线杆上晃荡了整整三天。当年,最重的刑罚也不过是示众三天,可见“军警处”是将“王案”作为大案来处理的。 王惟琛的死算是咎由自取,张汉举却死得冤枉。梅兰芳对张汉举之死深感歉疚,他不仅包揽了张汉举的后事,而且还赠送给张家位于麻草园的房屋一幢,现金二千元。 后来梅孟分手,有人便将这两件事说为因果——梅兰芳受“血案”的刺激而离开孟小冬。其实这又是人们的猜想。 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故不应简单视之。梅孟分手未必只有一个原因,但直接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梅兰芳听说在他访美期间,孟小冬身边另有感情介入。梅兰芳对孟小冬并未明媒正娶,孟小冬对梅兰芳也就不负有婚姻意义上的责任,这段感情遂告终结。 有史料说,1931年,在孟小冬聘请的郑毓秀律师和上海的杜月笙的调停下,梅兰芳给孟小冬4万块钱为赡养费。 其实是梅兰芳访美的次年回到北京时,得知孟小冬在天...

梅兰芳+孟小冬

有着“冬皇”之称的孟小冬,在戏台上的魅力无人能及。然而在戏台下,在感情生活中,她对自己的婚姻是那么无助。与梅兰芳的相识,是一场幸事吗?一场凄凉的相伴,竟也可以消失在梅兰芳的传记里。 孟小冬与梅兰芳相遇那年,她只有18岁。 18岁的孟小冬,已是须生之皇。戏台上的光鲜亮丽,是戏台下的辛苦付出。 孟小冬出身于梨园世家,祖父擅演文武老生,父亲、叔伯唱京剧,在这样的氛围里,她很小便学唱须生,12岁在无锡挂牌公演。 难道她走上这条辛苦的唱戏之路,就是为了遇见梅兰芳? 1925年8月,戏台上的那场《游龙戏凤》把台下的人都看呆了。梅兰芳演的是俏丽妩媚的李凤姐,孟小冬演的则是微服私访的正德皇帝。真正是男的扮相妖娆,女的扮相刚正。在华丽的唱腔中,那身段那眉目,真是让人叫绝。 演了《游龙戏凤》,演了《四郎探母》,戏迷们都痴了。这样的颠鸾倒凤,除过让人称赞的唱腔,也让人开了眼,于是好事者便怂恿两人再次同台,继续演戏。不用说,凡二人出演,总是场场爆满。 梅兰芳与孟小冬脱下戏服,台上的感情延深到台下,两个人渐生好感。 “梅党”之人也极尽撮合,想成就一段梨园佳话。 梅兰芳是伶界的大王,事业正值日中天,孟小冬爱上他并不难。难的是,梅兰芳也爱上了孟小冬。他的阴柔之美,她的阳刚之俊,是彼此的互补也是彼此的吸引。那年梅兰芳的家中已有两房太太,福芝芳为他添了儿女。按说,梅兰芳对前两房夫人都是很爱的,着实不该再娶了,但是感情这回事,碰上了,便很难逃避。 1927年正月,梅兰芳娶了孟小冬。这个婚结的并不顺,福芝芳异常伤心,不愿孟小冬进门,也不承认她。这让梅兰芳很为难。 梅兰芳也不愿让福芝芳不悦,便在外面找了一处四合院与孟小冬住,起名为“缀玉轩”。 他们在“缀玉轩”有过一段快乐的日子,梅兰芳常带一些朋友过来,一起谈论戏文,说古道今。 福芝芳非常不满,也无话可说,只能在心里生闷气。 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梅兰芳对孟小冬的感情发生了转变。这是在他们婚后9个月的时候。 孟小冬是有很多戏迷的,其中有一个叫王维琛,喜欢孟小冬很久,在得知心上人被梅兰芳抢去后,便找到“缀玉轩”。还拿了把枪,本来是吓唬人的,一急把在梅兰芳家做客的张汉举打死了。 这场血案,让梅兰芳很受惊吓。常年的男扮女装,使他的性格极具阴柔,遇事容易惊慌,胆子也小。 加之张汉举家有老人幼子以及妻妾需要照顾,看见这家的大大小小悲恸一处,梅兰芳便无比郁闷。这之后还有大报小报追着对“缀玉轩”血案进行报导,对梅兰芳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他对孟小冬的感情便蒙上了阴影。 梅兰芳与孟小冬真正恩爱的日子结束了,梅兰芳先冷了下来。 梅兰芳的夫人福芝芳也说:“大爷的命要紧。”也就是说,他与孟小冬在一起是不安全的。他心内就退缩了。 以前与原配王明华也是,琴瑟相合,王明华一切都为他着想,他也确实爱过那个女人,可是在王明华无法再生育时,他便另娶了。福芝芳过门后,他对福芝芳也好,福芝芳因幼年家贫,没有读过书,梅兰芳就给她请来先生,常年教她。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唐诗》、《左传》,直到福芝芳能自己读小说。说起来,福芝芳也为梅兰芳牺牲很多,放弃了演艺事业,天天在家里操持家务,为他生了好几个孩子。常年如此琐碎地过日子,自然新鲜劲会过去。 孟小冬的出现,激发了梅兰芳的热情。他又一次恋爱了。在这场爱里,虽然遭到福芝芳的强烈反对,梅兰芳也未动摇过。可是在血案发生后,梅兰芳是真的退缩了,社会上压力太大,牵连到他的事业。 他在这时,依然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冷淡着孟小冬。 1930年,梅雨田夫人过世,灵堂设在梅公馆。孟小冬依礼前去给婆婆守孝,在门口,便被福芝芳叫人挡住了,来人直呼孟小姐,并不承认孟小冬是梅家人。 孟小冬当时站在门口,心内异常难过。 福芝芳对孟小冬敌意太深了,也是因为太爱梅兰芳的缘故吧。“梅党”为梅兰芳事业着想,认为应该“弃孟留福”。他们都觉得孟小冬是需要人服侍的,而福芝芳是服侍人的,一切都是为了梅兰芳好。 孟小冬没有想到,自己一心爱着梅兰芳,竟是如此凄凉的结局。感情来的快去的也快,一切都像还没有捂热。 孟小冬也是骄傲的,她要的是爱情,但她不乞讨爱情。 孟小冬在《大公报》第一版连登三日启事:“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或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启事虽然登了,孟小冬也傲然地离开了梅兰芳,但她心内留下的是难愈的伤口。为了养伤,她也一度皈依佛门。沉寂了一段日子,再返京时,孟小冬将所有的心思给了京戏。 婚姻的失败成就了孟小冬的事业。1934年孟小冬复出后,更是一票难求。孟小冬拜在梨园大师余叔岩的门下,成为京剧第一女须生。 孟小冬中年嫁给杜月笙。杜月笙待她还是极好的,但两人婚后相伴时日不长,杜月笙过世后,孟小冬独居香港,深居简出。 孟小冬与梅兰芳在...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孟小冬简介孟小冬与梅兰芳的故事》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