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蚂蚁蚂蚁歌词什么意思(曾经火遍宅圈的空耳弹幕)

事情要源于我最近在B站刷到的一条热门视频。他的新视频Lemon歌曲空耳火上全站排行榜第二。确实很少看到自发的空耳弹幕了。也许是每年都在改变的新时代互联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05年罗马尼亚团体O-Zone的名曲《菩提树下之恋》(DragosteaDinTei)”是不是已经在脑子里唱出来了。后来因换脸软件涉及的隐私问题被下架,更别提我...

真新镇小茂 | 文

我最近突然产生一种“错觉”,似乎曾火遍宅文化圈的空耳弹幕,正慢慢丧失存在感。

而且这么想的可能不止我一个。

事情要源于我最近在B站刷到的一条热门视频。“弹珠汽水aya”是专注于动漫歌曲空耳的UP主,两年间陆陆续续上传了十多条视频,播放量一直是不温不火的4位数上下。

直到上周,他的新视频Lemon歌曲空耳火上全站排行榜第二,才让我有幸接触到他。UP将其中一段空耳成“举杯忽逢幽月影,可我身在他乡地,含泪盼望莫有你,一去再别今两离”,如现代诗般优雅,还多少保留了歌词原意。对我这种只会用通辽歇后语的大老粗来说,那真是小刀捅屁股——给我开开眼了。

猜猜对应是原曲的哪一段?

但我感触更深的是评论区。视频爆火后,出现了不少如“什么是空耳”、“这是不是翻译”的提问。以至于视频发布几天后,UP主“被迫”置顶评论来统一回答相关问题,甚至把个人简介都放上了空耳科普。

很多人也感慨,怎么当年跟吃饭喝水一样寻常的空耳文化,也都变成时代的眼泪了。

就像不知父母何时白了头,自己一瞬间,也变成了互联网老人。

然后仔细想想,好像在最近两年里,确实很少看到自发的空耳弹幕了,哪怕在鬼畜区,空耳弹幕的比例也在减少。

也许是每年都在改变的新时代互联网中,没有能承载它的船?

其实我觉得空耳,或者说它的本质谐音梗,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它以文化的形式在国内广为人知前,我们已经在广泛地使用它。

举个例子,接触过早期电视动画的人,肯定对《聪明的一休》OP第一句“咯叽咯叽咯叽咯叽咯叽咯叽”印象深刻。它语速极快,好像古灵精怪的小和尚在身边打转,和一休的聪明形象相当吻合。

但很多人不知道这其实是句空耳。它的日语原句为“好き好き好き好き好き好き,爱してる”,翻译就是各种“喜欢你”。是不是一下子就没内味了?

当年许多英文歌曲,爆火的背后也离不开空耳。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05年罗马尼亚团体O-Zone的名曲《菩提树下之恋》(Dragostea Din Tei)。

不知道这是啥?没关系,如果我告诉你这首歌开头前几句是“蚂蚁呀嘿~蚂蚁呀呼~蚂蚁呀吼~蚂蚁呀哈哈~”,是不是已经在脑子里唱出来了?

它甚至今年又在抖音超级爆火了一阵子,后来因换脸软件涉及的隐私问题被下架。

更别提我们学渣当年背英语单词的时候,喜欢瞒着老师偷偷标记各种谐音,书上记载的密密麻麻。

或许空耳自古以来就有,是人类语言传播的必要工具。

不过我们熟悉的“空耳文化”和早期谐音梗还是略有区别。空耳属于“故意听错”,转换的文字具有信息量。好比我们习惯把日语“愛してる”空耳成“阿姨洗铁路”。这是个通顺的词语,如果换成“阿一喜得路”,就不对劲了。

空耳一词源于日本没啥意外,但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早。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综艺节目《塔摩利俱乐部(タモリ倶楽部)》推出了一档名为“空耳时间(空耳アワー)”的环节,内容是把外国歌曲故意听成日语来达成搞笑效果。

可能是日语里同音词较多的原因,让日本人民对谐音梗的接受度很高。比如“Sato”这个发音,在人名里同时和“佐藤”、“佐田”、“佐渡”相似,可以借此写出不少搞笑段子。

仔细想中文也一样

塔摩利俱乐部是日本收视率较高的综艺节目之一,让这种故意听错的空耳文化广为人知。

当然,给空耳文化提供爆火土壤的,还是NicoNico这种弹幕网站。其实我想弹幕网站真正改变的东西,大概是它们极大地降低公众创作门槛后,通过广益集思的力量,将大量海外搬运的内容消化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

空耳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有重要作用。ACFUN和Bilibili早期流行的弹幕里,空耳的占比是非常高的。

一个节点是2013年。《进击的巨人》和《刀剑神域》两部动画相继爆火出圈,同时也贡献了“艾伦被生生地逼进了浴缸”和“马云我赐你姨妈”两个经典空耳。

在那个时候,B站最流行的视频类型大概是MAD动漫混剪。反复观摩各种名场面之后,越来越多人发现新的乐子点,即寻找能够空耳的台词,配合弹幕下饭效果极佳。

这可能是空耳文化的黄金期,它几乎融入A、B站的每一处,是种全民自发的娱乐活动。当时看番还没有关弹幕保智商这种说法,你随便找个番剧,会不断有人发掘新的空耳,源源不断把大伙都给逗乐。

空耳文化的另一个高峰是鬼畜。很难说是空耳带火了一些鬼畜,还是鬼畜带火了空耳。但可以确认它们之间有丝滑无比的化学反应,就好比BB姬和新垣结衣,属于天作之合。

这方面例子实在太多,我就随便举两个。在“干净又卫生”成为印度代名词之前,提到这个神秘东方古国我们大概会想到东北,因为印度人会在“东北玩泥巴”。

德国人可能永远想不到,在某些互联网社区里,全世界和中文最接近的语言是他们的德语。

甚至连他们二战时期的国家元首,也和我国河北省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哲♂学可能是鬼畜空耳的集大成之作。你也许纳闷一群出演同志片的摔跤猛男,怎么就把数百万人迷住了。

但它确实不同凡响,有一套构建完整、逻辑自洽的世界观,设定极其细致深刻,甚至有历史年表,还在随着哲♂学本篇(就是GV原片)的发掘不断延伸。按现在的说法,它符合元宇宙的不少标准。

当然这些玩意全是脑补出来的,赋予其丰富内涵的主要都来自空耳。哲♂学家几乎能从视频里含糊不清的对话听出无限内容。比如这群摔跤猛男生活在的世界“新日暮里”,出自木吉kazuya和比利海灵顿对战时大喝的一句空耳"Shinnippori"。

同样在这一战中,木吉kazuya贡献了另一句经典空耳“这个世界太乱”,一下子把男酮摔跤拔高到了真·哲学领域。

被迫去NicoNico截图

这种氛围影响下,每个哲♂学视频都是场空耳弹幕狂欢:“我也是个广东人”、“酸萝卜别吃”、“乖乖站好”等梗到处可见。

你也许无法理解它们有什么意义,但绝对无法否定这些怪异字符身上散发的浓烈荒诞感。它是种极佳的传播媒介,吸引大家自发思考来寻找乐子。毕竟还有什么比空耳更适合解构互联网,把那些冠冕堂皇的,或是本就难登大雅的,推向更进一步的荒诞和无序呢?

所以问题来了,过去在B站有极高地位的空耳文化,是何时开始丢失存在感的?

很难给出确切答案,它并非因某件事情热度下降。我们可以说哲♂学被封影响重大,但它也只是空耳文化的一个分支,不至于伤及主干。

现实情况是,空耳是在我们熟悉的领域慢慢减少,但并没有走向消失。只是突然到某个阶段后,你才注意到这点。

原因是多样的。首先在中文网络里,一直有对空耳嗤之以鼻的群体。他们认为空耳不过是低俗、丑陋和不知所云的文字。无数小鬼到处刷低质量空耳影响观感,根本不配被称作一种文化。

对只专注看动画的人来说,空耳甚至是对作品的侮辱,对观看体验造成了负面影响。

空耳是否属于糟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种带有恶搞属性,还让外人半懂不懂的文化,注定不可能被所有人接受。

更何况,我觉得相比空耳本身,它过去依附的MAD和鬼畜文化的衰落程度其实更高。这两者共同的特征是变现困难,终究得靠用爱发电。在这个需要流量变现的年代,衰退也是种无奈的必然。

“做MAD死路一条”

所以空耳文化要被判处死刑吗?

我个人倾向于回答NO。尽管它不再有很强的存在感,但仍有像“Lemon空耳”这样爆火的优质作品,也仍有像“弹珠汽水aya”这样默默守护着空耳文化的UP主保持更新。

而且空耳的形式正在发生变异,常常和三次元歌曲结合,朝“文艺空耳”的方向发展。

图源UP主:云宫幻音

图源UP主:小羊菌

这两年仍有新的空耳梗爆火,甚至比以前都要出圈。只是它们似乎融入了大众文化,我们在玩梗之余,很少有人在意它其实是空耳。

音乐教父罗大佑甚至会亲自玩自己的JOJO空耳梗,哪怕他压根不知道梗的原出处。

我又觉得空耳的现状没有那么糟糕。与其说它丧失了作为“文化”的特立独行,倒不如说新内容扎堆出现后,它没有那么显眼了。

或许当我们怀念空耳时,真正感慨的未必是它本身,而是第一次聚集在一起,第一次和相隔万里的人对上电波,发现陌生的事物如此有趣。

那个回不去的年代。

-END-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