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莲凤老师,当代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老艺术家,有名歌唱演员。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电视刚刚在中国的社会上普及的时候,全国的电视观众经常会看到电视里有一对男女声二重唱演员表演节目。有了电视以后,她和张振富的节目、几乎每天晚上都有他们的节目、就是有他们的节目出现,因为那个时候全国人民看一个台,就是一个频道。当人们在电视上看到了她和张振富的时候、闹了半天,这两个人长的是这个样子啊,穿的是这种服装啊。之前,耿莲凤与张振富演唱的二重唱歌曲,诸如《毛主席派人来》、《祖国一片新面貌》、《敖包相会》等,听众经常会在广播里听到,但在此之前,一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电视机的普及,全国观众才将这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与演唱者对上了号,一时间、耿莲凤与张振富合作表演的男女声二重唱成为北京战友文工团的金字招牌。而这对早已过了金童玉女年龄的二重唱演员,从此红遍了大江南北。当时全国很多地方、很多单位都开始学她和张振富这个男女声二重唱,而且包括服装、“我们”穿什么他们也跟着穿什么,就掀起了全国的这种文艺舞台上的男女声二重唱这种形式的一种热浪、热潮,就形成这么一种这个全国各地都在唱这个二重唱、唱他们唱的歌。
如今当时耿莲凤已经年近七十了,回想起四十多年前、与张振富第一次合作男女声二重唱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那一年耿莲凤二十二岁,是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的一名歌唱演员。北京战友文工团的前身是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是我军创立最早的军队文艺团体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战友文工团逐步发展成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团体,下设歌舞团、歌剧团和曲艺队等部门,而耿莲凤就在下设的歌舞团工作。一次,战友文工团着手编排了十首歌曲,很快,其它曲目都已经选定了合适的演员、并着手排练,可是一首《毛主席啊永远忠于你》的男女声二重唱歌曲、团里却迟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来演唱。先选女的、先把自己选中了,就是耿莲凤定了,再让男的跟自己一块儿唱,跟王克正老师唱了、也跟高套柱老师唱了,领导不是太满意。男女声二重唱,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男声、一个女声同时演唱,男女二人分别演唱的旋律往往并不完全相同,但两个声音之间却总是保持着一个和谐的关系。因此,两位演唱者的声音能否非常和谐、融洽,两个人对乐曲的理解和表现能否高度一致、相辅相成,对于一对男女声二重唱组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后来说,还有哪个男高音能跟小耿一块儿唱一唱,有的领导说、我们有个歌剧团、歌剧团有个叫张振富的,把他叫过来试一试看,那好吧、就把张振富叫来了,因为她不认识张振富,他们不是一个团的,我们是歌舞团、他是歌剧团,叫过来一看呢,张振富一米八三的个儿、比较高,那个时候都比较瘦嘛,他也是豆芽形、自己也是豆芽形,完了往台上一站、领导一看,嗯、个头儿、起码看可以,让他们唱一唱、听听声音合不合,后来就开始唱。一唱呢,这俩的声音挺合的、挺好的,那就这么定吧。经过紧张的排演,战友文工团准备的大型歌舞表演如期而至,耿莲凤和张振富全身心地投入、深情地演唱了《毛主席啊永远忠于你》,而那一天,也正巧是毛主席七十三岁的生日。舞台上,两个人配合默契、和谐、形象出众,深得观众的喜爱。它是藏族风格的音乐,就是那种藏族宫廷的那种玄子的音乐,特别的美、特别的好听。自己现在说大家伙儿恐怕有点儿想不起来什么歌儿,自己给唱两句、你们肯定就想起来了、那自己就清唱两句。“毛主席啊,您是灿烂的太阳、我们像葵花,在您的阳光下幸福的开放,您是灿烂的北斗、我们像群星,紧紧地围绕在您的身旁。”首演成功以后,这首《毛主席啊永远忠于你》和其它表演曲目一起很快地进行了录音,随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社会反响强烈。后来放得比较多的就是这个男女声二重唱这首歌曲、就是《毛主席啊永远忠于你》这首歌曲,后来还出了唱片,因为那个时代就是不让报人名、就是这是谁唱的、不让报,所以不知道是哪位演员唱的、那时候也没有电视,就是1967年吧、就是听广播,所以当时这个组歌包括这个男女声二重唱这首歌曲就是比较轰动,可以说很多人都在哼唱。有时候他们走到路上就发现有的人在哼这个歌曲,这是自己和张振富的第一首合作歌曲。
虽然这次借调合作非常成功,两个人也同在北京战友文工团工作,但是在此后的六年里,耿莲凤依然在歌舞团担纲独唱,张振富也依旧返回了文工团的歌剧团。只要有比较重要的演出,领导就觉得这个男女声二重唱得上,就把张振富借过来,他们俩还唱这首歌曲;但是觉得一个歌儿有点儿少,唱过《我们走在大路上》,反正就是那时侯没有太多的歌儿唱,因为还没有正式的说给他们创作歌曲。
尽管合作演出断断续续,但耿莲凤和张振富的男女声二重唱表演却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喜爱,为了能够满足观众的需求,也为了让两个人合作起来更加方便、有更多的时间探讨合作技巧、排练演出曲目,1972年、由北京战友文工团组织调配,决定将张振富从歌剧团调到歌舞团,从此正式开启了两人长达三十年的搭档生涯。
耿莲凤和张振富都是在部队里成长起来的歌唱演员。为驻扎在全国各地的人民子弟兵表演, 是他们的主要任务。耿莲凤心中一直牢记着当年毛主席对她的嘱咐,要好好为部队的战士们演出。回想起,当年毛主席对她说这句话还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了。1960年,耿莲凤被分配到了北京战友文工团,那时候、除了完成团里的表演工作,她每周还要去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他们到中南海执行任务,到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还有朱德老总的身边去工作。干什么呢,帮助他们锻炼身体。像朱德老总那时候年纪也比较大了,他每天是第一个来,第二个来的是刘少奇主席,他们都带着夫人,像朱德老总带着康克清妈妈,刘少奇主席带着王光美妈妈,毛泽东主席呢、他是最后一个来,都是从办公桌上给他拽起来,他爱晚上办公嘛,让他放松放松,锻炼锻炼身体,走走路、跳跳舞、听听戏,他不是爱听京戏嘛,每次从办公桌上把他拽过来。原来,当时的中南海每周都会组织一场舞会,为此、北京军区特别成立了一个舞蹈团,耿莲凤正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说起自己第一次与毛主席跳舞的情景她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第一次跟毛主席跳舞,自己也是挺紧张的,就是说主席我请你跳舞,她用手把主席搀起来,主席看看她,就跟着音乐就开始走,完了以后就问她、你叫什么,自己说自己姓耿、叫耿莲凤,他感觉自己紧张嘛,那时候自己紧张到人是发僵的,人是不松驰嘛、发僵嘛,他就感觉到自己紧张,他突然说了一句,哦、你姓耿,耳朵边儿着火。当时自己一下愣了一下,耳朵边儿着火,哦、耿,可不就一个耳字、旁边一个火嘛、耳朵边儿着火。自己接着又开始走,自己就笑了一下,完了以后自己就不紧张了,自己那个紧张度就差多了、自己就放松了。耿莲凤经常到国家领导人的身边执行任务,时间久了,便也不像开始时那么紧张了。在和毛主席聊天的时候,她会把自己在部队演出时的所见所闻讲给主席听。有时候他们下部队演出了,比如执行任务、就去不了了嘛,等他们回来以后接着再去嘛,他们走之前也会跟他讲,我们要下部队演出了,几月几号我们就要走了,好、下去好好为部队演出,回来给我讲一讲部队现在怎么样了,也是回来问问,问这问那自己就跟他说,反正就感觉非常亲切。下部队演出前,毛主席经常嘱咐她们要认真为战士们演出,从那时起耿莲凤就一直牢记着主席的话。耿莲凤说,正是这句话激励着她在当时五十多年的歌唱生涯里无论是自己独唱,还是和张振富的男女声二重唱,她都要求自己拿出最佳的状态为战士们展现最动听的歌声。每次自己站在台上、为他们歌唱,自己都感觉到自己非常幸福。自己就觉得我这个时候在为我们的战士演唱,往观众席一看,齐刷刷的小平头,坐的很直、掌声雷动,房子盖儿都可以给你掀掉、那种掌声,只有战士才能拍出那种掌声。你在台上演唱你能不激动吗,再说你走过来,下边防也好、跑海岛也好,跑前线也好、上高原也好,总之、部队走到哪儿,我们追到哪儿,为我们部队演出。
耿莲凤走遍了大江南北,为各个军区的战士们表演、歌唱,与张振富合作后,两人的名声更为响亮,参加表演的场次也越来越多,因此、耿莲凤和张振富的男女声二重唱就需要更多的优秀作品。除了团里专门为他们制作的曲目之外,他们自己也尝试改编作品,1972年9月,中日两国正式建交,随后中日双方也增加了各种友好往来事项。1975年,耿莲凤和张振富随国家艺术团出访日本演出,在北海道他们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日本民谣表演《拉网小调》。让他们吃火锅,涮那个海鲜、吃火锅,台上一个小台、不大的一个小台演节目,其中就演了(这)个日本民谣《拉网小调》,旁边跪了一群女孩儿、都是女孩儿,穿着和服,跪着、伴奏、帮腔;拉网呢,是真拉、真网,完了以后鱼、拉网,男的穿的那种短裤的那种劳动的服装唱《拉网小调》,当时他们一开始唱,帮腔的女孩子们,女腔、边伴奏带喊嘛,就非常好听。男声、女声他们就帮腔,最后还帮着喊,觉得它这个特别生活。这次日本之行让耿莲凤对这首歌深有感触,其实、在此之前,国内也有歌手表演过《拉网小调》,但大多是男声独唱,耿莲凤觉得独唱似乎欠缺了一些这首民谣原有的质朴,对歌曲本身想要表达的欢快的劳动氛围也烘托得不够,于是回国以后、她向张振富建议可否将《拉网小调》改编成他们两个人的男女声二重唱。
后来她说要不咱俩唱《拉网小调》,张振富说咱俩唱不了,这个是男声独唱,咱俩没法唱。她说咱俩怎么就没法唱啊,这样吧、她说,你主唱、我跳舞行不行,我帮腔,就跟她们那个女孩子一样,该帮腔我帮腔、该唱我跟你唱,完了我跳一段日本舞、你唱你的,怎么样,咱们试试、就开始排练。第三段的时候,张振富自己唱,她跳日本舞,最后亮相,她加进来,她跟他一块喊,最后就是一个划船的拿着那个桨的动作,张振富把手亮上去,就这么一个动作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