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电影《海外赤子》开场的镜头。女孩名叫黄思华(陈冲 饰),是南洋归国华侨的女儿。
4月7日,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叶佩英逝世,享年86岁。
叶教授是《我爱你,中国》的首唱,一生演唱3000多场经久不衰。这首歌曲源自电影《海外赤子》,影片1979年上映,主演陈冲、秦怡、史进。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无数漂泊在海外的华侨激动难抑,急切地想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海外赤子》中的黄德深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和妻子将儿子黄思国留在南洋,回到祖国致力于橡胶产业的发展20余年。但在“十年浩劫”中却受到迫害和不公正待遇,导致有着歌唱天赋的女儿黄思华报名部队文工团受阻。最终,经过一番彻查,黄德深一家重见天日,迎来“春天”。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种新的创作形式——伤痕文学流行,内容以真实质朴的方式,揭露十年浩劫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心灵创伤。
由此,也带来了伤痕电影的拍摄,如《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巴山夜雨》《第二次握手》等。《海外赤子》聚焦归国华侨这一特殊群体,反映了他们的特殊遭遇。
电影的叙事采取两条主线展开:
一条明线:通过黄思华报名参加部队文工团的演唱面试,引申到她的家庭——父亲、母亲的生活,现实中受到的迫害;
一条暗线,通过穿插多个人物的回忆,回顾了黄德深在南洋的生活,如何与妻子结识,为什么要回国,以及回国后参与的农场建设等。
插曲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共有五首,其中一首就是叶佩英教授首唱的《我爱你,中国》。
影片第一首插曲是《高飞的海燕》;第二首是黄思华在参加文工团面试时演唱的《我爱你,中国》;第三首插曲是黄德深与妻子在南洋相识,妻子深情弹奏的《思乡曲》;第四首是韵律欢快的《生活是这样美好》;第五首是结尾的《春来了》。
五首插曲各有特色,而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则是《我爱你,中国》。叶佩英清脆婉转的歌喉,一咏三叹地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唱出了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眷恋。
参与《海外赤子》拍摄的演员中,有当时的两大女神,一个是秦怡,一个是陈冲。
秦怡是老艺术家,有一幕是秦怡看到女儿的演出热泪盈眶的镜头。那时候还是胶片摄影,胶片很贵,所以需要演员的表演一次到位。开拍时,导演让大伙儿安静一点,秦怡老师坐在那儿自己酝酿了两三分钟,眼泪立马就涌了出来。
陈冲刚拍完电影《小花》,还在上大学。在摄制组的眼中,根本没把她看作是一个大明星,只是觉得她肉嘟嘟的,很可爱。
今天来看,《海外赤子》的表演带有明显的样板戏感觉,舞台痕迹比较浓,这应该是那个年代的独有特征。
比如,痛苦时程式化的转身,伏在一旁哭泣;比如黄德深和妻子登长城时,叉腰,意气风发地俯视壮美河山。还有人物在遭遇挫折时,为了表现人物的痛苦过于激昂的衬托音乐等。
可是无论怎样,这部电影都不失为一部好作品,它让我们在收获感动的同时,也让我们跨越时空感受到一段过往岁月。
归国华侨满腔热血建设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他们对祖国无私奉献的赤诚和忠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人们的纯真和热情,以及遭遇挫折时的顽强毅力。
也许是天意巧合,叶佩英教授与电影中的黄思华有着相似的经历。她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新中国成立后回国,慢慢成长为人民的歌唱家。正是缘于这份特殊经历,叶教授在演唱《我爱你,中国》时,融入了真情实感,言为心声,声情并茂地表达了千万海外华侨的心声。
如今,我们的祖国经过73年的发展,繁荣昌盛,一举迈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行列。
自2020年疫情开始,中国就提出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伟大理念,在世界疫情全面放开之际,中国成为唯一的净土。众多海外华侨虽然身居国外,仍然享受着祖国的关怀和佑护,我们没有理由不大声高呼:我爱你,中国!(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