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小品、魔术、杂技、评书、笑话、说唱艺术……”
还记得这首歌吗?它来自一档综艺节目。
这一档综艺节目,它陪伴了一代人的童年,贾玲小时候喜欢模仿它,逗家人开心。撒贝宁参加主持人大赛的时候,会唱它的主题曲。
虽然豆瓣只有三千多人标记,但几乎每个人都在说,“这主题曲我能唱出来”。
在《快乐大本营》都没开播的那个时代,它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的记忆。
有几个节目能陪伴观众20年?《曲苑杂坛》就是这样一个经典的节目。
从1991年做到2011年,作为节目灵魂人物的汪文华也凭其获得了主持人的最高奖项“金话筒”奖与“全国十佳制片人”。
当时,汪文华是与倪萍齐名的央视一姐,让人不禁猜测,她主持了20年的节目为何停播?
今天,我们来看下这位央视王牌主持人汪文华的故事。
汪文华生于1956年,今年65岁,如果你身边有六旬的老人,大概能知道那个年代的生活环境与今日是多么的不同。
换到今天,她大概就是那种“元气少女”和“斜杠青年”吧。
很快她又考入空政部文工团,成为一名文艺兵,在文工团一待就是14年。
进入文工团后,她就特别能“折腾”,除了担任话剧演员和报幕员,她还自学了很多技能,如诗歌朗诵、曲艺、河南坠子、京韵大鼓、天津快板等等。
换到今天,她大概就是那种“元气少女”和“斜杠青年”吧。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她20岁的那年,机会来了。
汪文华被选为文工团的代表,去参加曲艺比赛,就在这次比赛中,她遇到了她人生中重要的老师——袁阔成。
但机会来了,要抓住也不容易。
出身评书世家的袁阔成,当时已是享誉海内外的评书界泰斗,后来还获得了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想向这样一位大师拜师的人,大概没几万也有几千吧?汪文华凭什么打动他?
当年汪文华也是拼了,为了拜袁阔成为师,她前后写了数十封信,求学精神之真诚恳切,积极主动,也是少见。
写信沟通不够,她就登门拜访,要知道那时从武汉坐火车去东北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而她去了很多次。
这样的坚持与诚恳,加上自身的才华与努力,才最终打动了袁阔成,答应收她为徒。
师从袁阔成后,汪文华也贯彻了她的努力,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在评书界逐渐崭露头角。
可以想象,如果汪文华当时少一点主动,未来都是另一条路。
她的努力为她赢来了新的机会。
在她26岁的时候。汪文华开始有机会主持地方电视台的晚会。
其实非科班出身的她此时才接触主持,已经是比较晚了,当时谁能想到她未来会成为和倪萍齐名的央视一姐呢。
对汪文华来说,也只是纯粹地想把手上每一份工作做好,把握住每一个机会。
之后她有了更多电视台的机会,开始密集参与地方台的晚会。
无心插柳,回过头看,这段地方台的主持经历其实为她增加了很多关键筹码。
后来,结束了14年文工团工作的汪文华,转业到了中央纪委。
这份工作相对来说,更清闲规律,是一份可以安稳舒服到老的铁饭碗。
如果没有后来《曲苑杂坛》的机遇,也许她就在机关干到老了吧。
但她多年的积累,就在这次一起爆发了。
因曾经主播的长篇评书节目《神州打擂》被领导记住,汪文华在35岁这年接到了央视曲艺节目主持人的邀请。
这既是她过往几十年的努力开花结果了,也是通往未来更大挑战的前奏。
其实这份主持人的工作,可预见得更加繁忙,辛苦。
而此时汪文华的仕途和生活都已逐渐安稳下来。
机会虽难得,却也不是必然的选择。
但最后,她仍然接受了这个更大的挑战。
像之前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那样,她抓住了通往理想的机会,然后拼尽全力。
汪文华正式开始了她的主持人生涯。
当时《曲苑杂坛》情况其实很不乐观,因为台里的领导都不看好这档节目,所以汪文华不仅没有拿到台里的资金援助,就连人手都不够。
但为了坚持梦想,汪文华咬牙坚持了下去。
她既是主持人,也是制片人、还是导演,大大小小的其他工作,如选题策划、灯光服装、录制合成等,都需要她亲自参与。
从节目策划到选演员再到拍摄录制,她全部亲力亲为。
就这样苦撑了10年,《曲苑杂坛》的节目被慢慢做起来了,在当时一直占据着央视的黄金时段,也有着较高的收视率,汪文华也凭借着这个节目,拿到了广播电视主持人的最高荣誉——金话筒奖。
而当时,她家里还有年迈的公婆和年幼的孩子要照顾啊。
一次采访中,汪文华就像今天无数打工人自嘲社畜一样,自嘲像骆驼:“我几乎成了一年 365 天、天天负重的骆驼,一匹电视骆驼。”
即使如此辛苦,她对于自己的节目,仍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精益求精的追求:“不求当面乱鼓掌,只求背后暗点头。”
10年时间,她把节目当成了孩子一样养育,所以对嘉宾的选择也非常的苛刻,想要上她的节目,必须凭真本事,也正因为这样,才培养了诸如洛桑这样的人才,也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靠着这种毫不惜力,燃烧自己的精神,她把手上的每件事都做到最好,一步一个脚印的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也许有人好奇,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汪文华,婚姻又是怎样的呢?
汪文华曾说,“每个女人都是要有家的,只有家庭稳固,走到哪心才会踏实。”
在事业上乘风破浪的汪文华,在婚姻家庭中,同样拼尽全力。
与丈夫相识的时候,汪文华还在文工团。
当时,27岁的汪文华刚从武汉文工团调到北京文工团,不久就遇到了未来的丈夫王建宁。王建宁当时被分配在国家教委工作,还在不断进修争取更进一步。
两个同样有事业心的人对彼此越加欣赏,于是在汪文华29岁的时候,一起走进了婚姻殿堂,一年多后,他们的女儿出生了。
对现在很多人来说,仅仅是怀孕带孩子,也已经疲惫不堪,但对汪文华来说,挑战才刚开始。
作为儿媳,她尽心照顾身体不好的公婆。
汪文华怀孕期间,她的公公婆婆来了北京想照顾她,但因早年打仗,二老身体不好。来京后公公就生了大病,这期间汪文华就挺着大肚子忙活家务,洗衣做饭。
之后公婆长期留在北京一起生活,汪文华也多次被评为“五好儿媳妇”。
作为妻子,汪文华全力支持丈夫进修。
女儿出生后,为了给丈夫创造安静看书进修的环境,汪文华会避开丈夫,平时只带着孩子在客厅活动,等王建宁学习完才抱女儿回卧室。
但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那是《曲苑杂坛》开始的前一年,王建宁去日本了,当时谁都想不到这一去就是17年。
那年王建宁考上了去日本的公费留学,这对他来说是很难得的机会。
但同时他又清楚,自己出国,家里的老老小小就都抛了给妻子。
在他矛盾挣扎的时候,汪文华选择了支持他,她说,“不去你会后悔的。”
也许两个拥有强烈事业心的人之间更能互相理解吧,连父母都不支持他的时候,汪文华理解他。
大概汪文华自己也一直是“不去会后悔”。
于是,为了让丈夫放心去,汪文华独自扛下了家里的一切。
一个月后在机场挥手分别的他们,都以为别离只是两三年。
1年后,肩负着照顾一家老小责任的汪文华,却收到了央视的邀请,请她去做《曲苑杂坛》主持人。
面对可以更好照顾家庭的机关工作,和繁忙却是自己梦想的主持人工作,她还是犹豫了。
这次轮到王建宁像汪文华当初支持自己那样,支持汪文华去追逐自己梦想,
王建宁想着自己过一两年就会回国,就告诉她,只要坚持头一两年,他回来后会全心支持她。
两人互相支持,应是好事,却也阴差阳错地造成了他们多年的分离。
完成学业的王建宁,因被日本东京一家著名证券公司聘为法律顾问,留在了日本。
而汪文华虽早已拿到留居日本的签证,也因放不下《曲苑杂坛》,放弃了一家团聚的机会。
也许这对他们来说,是更“不会后悔”的选择。
于是汪文华就继续一边照顾着一家老小,一边负责《曲苑杂坛》的工作,兼顾着忙碌的工作与生活的重担,个中酸苦只有自己知道。
有次别人问她累不累,她回应道:“不累是假,但我喜欢这种累,有时,忙碌也是一种幸福啊。”
这样的生活她坚持了十几年。
在这漫长的分居生活中,他们却还是圈内公认的模范夫妻,汪文华也常会在放假时带着女儿前往日本去看望王建宁。17年后团聚,感情也仍很好,这是怎样一种感情啊。
2005年,姜昆写信给台里的领导,反应《曲苑杂坛》的片头曲有误,演唱者把“相声”唱成了“响声”,把“小品”唱成了“小萍”。这是错误的,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曲艺就是这么唱的。
领导对这件事很重视,立即对那段观众耳熟能详的片头曲进行了修正。
不久之后,姜昆带着弟子周炜,在《曲苑杂坛》上举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相声大会。
其实,在此之前,姜昆也和汪文华说过这事,希望在《曲苑杂坛》上开办一个相声专场,以此来传播互联网相声,但却被汪文华拒绝了。
后来不知怎得,姜昆的提议还是通过了。
6年后,汪文华主动向台里领导请辞,要求将《曲苑杂坛》节目无限期停播。
让汪文华为之艰难苦撑的《曲苑杂坛》,最终刚好做满了20年。
有人说和姜昆有关,但并没有实际证据。
根据汪文华的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节目已经偏离了初心,以前是以传统曲艺文化为核心,可零零年后,多了很多杂技、魔术,核心的曲艺却慢慢变少了。这让节目流失了很多观众。
《曲苑杂坛》停播后,已经55岁的汪文华选择了跟着节目一起退休。
从军人到文工团员、曲艺演员,再到纪检干部、著名文艺节目主持人、节目制片、导演……
这些角色之间的跨越是那么大,让人不禁去想汪文华是用什么姿势走出来的?
对这些职业角色与生活中“妈妈、妻子、儿媳”的角色,她都交出了优秀的答卷。
甚至可以说,过于完美了。
我们知道,做一个完美的人是很累的,是什么支撑着她?
我们可以从她教育女儿的话语里窥见一斑。她常对女儿说:“做事,要务实,一步一个脚印;做人,要正直,坚强,本分,不要张扬,更不能张狂。”
对女儿说的同时,何尝不是对自己又说了一次。
而这些朴实的精神,又与她早年的经历有关,在她三岁时,就记住了瘫痪的母亲烙印在她脑海的教诲:“多学点,别人抢不去”,“做人要本分”,“大水冲来的也得起早去捞啊……”
后来去了部队的大熔炉,让她学会坚强,在中纪委时严谨的机关生活让她学会忠诚、努力奋进……
这些坚强,务实的精神像火焰一样在她心底燃烧,推着她不断往前走。
让她不因安逸而随波逐流,也不因辛苦而得过且过。
让她面对每张试卷都会100%的尽力,不让自己后悔。
也许她未必清楚下一个路口在哪,但这100%的尽力,为她赢来了下一个,又下一个的机会。
《曲苑杂坛》停播距今已有10年,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的汪文华,我们只偶尔能在一些公益或普及曲艺的场合捉到她,能看出她虽已半头华发,但状态很好,从容优雅不减当年。
她的眼里仍然有光,里面似乎燃烧着一些追求,这些追求点燃了她内心的火焰。
以前,不管在人生哪个阶段,无论什么环境际遇,从最早的考文工团、自学各种传统表演,到拜袁阔成为师、做主持、进央视……她都把握住了人生的主动权。
现在,即使退休,她仍然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一如当年。
在汪文华的人生中,她一直主动选择、主动争取,最后,活出自己的人生,活成自己的样子。
愿我们都能像汪老师这样,活得“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END-
【文|尼拉】
【编辑|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