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是美国现代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更是她一举成名,奠定其在世界文学史上不朽地位的重要著作。
《飘》虽然涉及人物不多,历史跨度也不长,但格局却很大,思想也足够深刻。总览全书,我发现了米切尔一个重要的写作手法,就是“对照”。
对照,即对比映照。宏观上,整部小说呈现了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南方各阶级民众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战时的动荡不安与战后的混乱不堪,对照曾经安详宁静的老南方生活。
作者站在南方的立场上批判战争,不可否认作品中表达了对战争结果的不满,因而也呈现出遗憾。通过对照,将这种遗憾与惋惜之情,昭示得更加明显。
然而最值得一提的,当属不同人物之间的对照关系。特别是斯嘉丽和梅兰妮,白瑞德和艾希礼,以及斯嘉丽夫妇和梅兰妮夫妇等。
这种对照并非简单孤立地对比和映照,而是在对象之间存在着十分微妙的渗透关系。以斯嘉丽和梅兰妮为例,初看斯嘉丽任性叛逆,梅兰妮温柔娴淑;斯嘉丽狭隘自私,梅兰妮宽容博爱……二者一刚一柔,似乎毫无疑问。
然而,事实又绝非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事的变化,斯嘉丽和梅兰妮两人,无论性格还是思想观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变化。
我们会发现,平日如男人般坚强的斯嘉丽,面对那个她用整个青春时代深爱着的艾希礼时,也有柔情似水的表现。她骨子里虽有来自爱尔兰血统父亲的桀骜不驯,更不乏母亲法兰西海滨贵族女性特有的娇柔。
还记得那个塔拉庄园里十六岁的少女斯嘉丽吗?当得知青梅竹马的艾希礼要和梅兰妮订婚时,她全然不顾少女的矜持,跑去和艾希礼表白。被拒绝后又大发雷霆,毫无理性地嫁给自己不爱的查尔斯。两个月后,斯嘉丽莫名其妙成了寡妇。
她变得郁郁寡欢,当然不是为死去的丈夫,而是为自己的冲动懊悔,为不能自由自在地跳舞而悲伤。
这一切说明了什么?说明生活中坚韧顽强的斯嘉丽,在感情方面其实是异常脆弱的。她后来糟糕的婚姻经历,更加验证了这点。
不仅如此,一直以来,斯嘉丽都对婚姻与爱情缺乏清醒的认识。她三度嫁人没有一次是因为爱情;被艾希礼拒绝后,她执着于将这种不甘心当作爱情,却又对白瑞德长久以来的付出选择性视而不见。正应了一句歌词:
战争把斯嘉丽变成一个自我觉醒的新女性。曾经的困境让她对赚钱情有独钟;对于饥饿与贫穷的恐惧,时常化作噩梦折磨着她。这又说明了什么?斯嘉丽其实有一颗柔软、脆弱和缺乏安全感的心,被安放在那个虽然坚硬但却单薄的躯壳里。
也就是说,本质上斯嘉丽依旧是那个任性、叛逆的无知少女。曾经养尊处优的日子随风而逝,那份恬静与安乐永远地“飘”走了。面对疾风骤雨般的新生活,她不得不把自己伪装成铿锵玫瑰。
起初,读者都会看到斯嘉丽身上有个明显的特质,就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然而后来,我们会逐步发觉,斯嘉丽实则既有担当又够善良。她信守艾希礼承诺的同时,确也无私地帮助了梅兰妮。
从亚特兰大回到塔拉,她的誓言令人振聋发聩:
那不是为自己,是为全家人,也为梅兰妮、艾希礼,更为脚下这片她曾经厌弃、如今深爱的南方大地。斯嘉丽的贪婪和不择手段都不是为了自己,她自私吗?
她所爱的艾希礼,是个永远活在过去,没有勇气面对新生活的人。在锯木厂,他回忆往昔,说起那个被无数追求者围绕的少女时,斯嘉丽立刻打断他。她根本不想或者说无暇顾及过去。
然而真是这样吗?斯嘉丽不怀念往昔,不想挽回遗憾吗?有谁不喜欢过好日子呢?但与艾希礼的最大不同,在于斯嘉丽正视现实、活在当下,并满怀信心地期待未来。
斯嘉丽和梅兰妮也有所不同。梅兰妮像一束阳光,面对困境时依然报以微笑,在精神上鼓舞身边的人们。斯嘉丽会抱怨、会怒吼,但她却不肯示弱,反将那种不服输的精神化作实践的力量,真正用行动改变环境,一心只想恢复塔拉庄园往昔的辉煌。
最初读《飘》,相信大多数读者的感受和我一样,第一眼便很容易喜欢梅兰妮;而斯嘉丽,却是由最初的不喜欢,甚至讨厌,逐渐过渡到喜欢,甚至大爱的人物。
这就像中国的《红楼梦》,开始喜欢薛宝钗的人挺多,逐渐越来越多人喜欢林黛玉。再后来喜欢林黛玉的人开始讨厌薛宝钗,于是出现了“抑黛扬钗”、“抑钗扬黛”以及“钗黛合一”等不同派系和观点。
而《飘》则不同,在这方面少有争论。喜欢斯嘉丽的,同样喜欢梅兰妮;不喜欢斯嘉丽的,往往也会喜欢梅兰妮。尤其对于男性读者,你可以有很多借口不爱斯嘉丽,却很难找到一个不爱梅兰妮的理由。
梅兰妮是个集众多美好品质于一身的人物,她被塑造得太完美了。善良、宽容、温柔、博爱、热情、勇敢,几乎具备那个时代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不仅如此,她还将自己活成了一束光,不断感染身边的人们。但尽管这样,她仍是小说中一个不乏生动的人物。因为在米切尔笔下,她完美得自然、丰富、饱满,丝毫没有违和感。
在我看来,女人除去温柔和美丽,还有一样更强大的“武器”,就是善良。小说中,梅兰妮的善良是有目共睹的。
很长一段时间,在斯嘉丽眼中,梅兰妮既是情敌,又是她当着艾希礼的面贬损过的“愚蠢的小傻瓜”。而梅兰妮对斯嘉丽,自始至终都是友善的、包容的。即便所有人都不理解嘉丽的特立独行,梅兰妮给予她的,依旧是支持与鼓励。
表面上,梅兰妮似乎比斯嘉丽更柔弱无力,实则她外柔内刚。那个逃兵闯入塔拉庄园时,斯嘉丽在杀死他后不知所措。梅兰妮先是肯定她的做法,然后还能镇定、勇敢地处理尸体。
亚特兰大的妓女贝尔·沃特林,包括斯嘉丽在内,全城的女人都厌恶她,只有梅兰妮肯接纳她。就连贝尔自己也提醒梅兰妮以后见面不必打招呼,以免给她带来麻烦。而了解贝尔的梅兰妮,却说以能和她做朋友为荣。这里我看到的不仅是善良,还有高尚!
自从斯嘉丽为她接生,并在围城那夜,带着她一路颠簸地逃回塔拉之后,梅兰妮怀着感恩的心,对斯嘉丽更是无条件地支持并信任。即便在获知她对艾希礼始终旧情不忘时,梅兰妮仍然保持着宽容和理解的态度,阻止她对自己的忏悔行为,强调只有斯嘉丽才是自己最亲的亲人。
梅兰妮不仅自己表里如一、坚定不移地维护斯嘉丽,还不允许别人诋毁她,奉劝周围人相信她。爱憎分明的贝尔·沃特林,在感激并称赞梅兰妮时,不忘表达自己对斯嘉丽的不满。这令梅兰妮很难过,不得不苦口婆心地为斯嘉丽说好话。
而斯嘉丽,几乎是直到梅兰妮因难产而死,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爱她胜过爱艾希礼,意识到梅兰妮才是支撑自己前行的精神力量。
对于艾希礼,梅兰妮更是尽到了一个贤淑妻子应尽的一切本分。这对来自旧时代的传统夫妻,也是不尽相同的。战争消磨了艾希礼往昔的高贵气质,而梅兰妮,无论在平静安详的过去,还是动荡不安的战后,她都未曾表现出明显的情绪波动,只是默默接受眼前的一切。
随遇而安的同时,梅兰妮主动承担且乐于奉献。在亚特兰大的医院做看护,她从未有过如斯嘉丽那样的抱怨,也很少看到梅兰妮悲伤或痛苦不堪的样子,她身上仿佛有焕发不完的光彩 ,总能把微笑带给别人,鼓励他们努力面对新生活。
米切尔在小说中对于梅兰妮的褒扬,还侧面体现在其他人物身上。白瑞德一向对旧礼教熏陶下的传统女性嗤之以鼻。他曾对斯嘉丽明确表示,自己对淑女不感兴趣,而对于真正的淑女梅兰妮,他却尊重有加。白瑞德说梅兰妮的眼睛像这个卑劣世界里的明灯,甚至赞美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性。
其中缘故,我想是因为梅兰妮的淑女风范就是她的本来面目,而非矫揉造作;梅兰妮是真诚的,她用真诚换来全世界的认同!
表面上,《飘》的主人公是斯嘉丽,而实际上,她与梅兰妮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都是小说的灵魂人物,两人同等重要!没有斯嘉丽的满身缺点,也难以突显梅兰妮的完美无瑕。同样,作者表现梅兰妮的善解人意,更是为了从她的角度丰富斯嘉丽的形象。两人是在对立中统一的一体两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个是阳光,一个是鲜花,合在一起,就是一朵阳光下的铿锵玫瑰。
不可思议的是,我们还可以有意外的新发现,那就是她们二人有一个共同的镜像——贝尔·沃特林。
无独有偶,《红楼梦》里也有一个证明薛宝钗与林黛玉“二美合一”主旨的重要人物,就是秦可卿,乳名兼美。米切尔与曹雪芹,两人不约而同,手法如出一辙。
贝尔不仅有梅兰妮的善良、博爱和真诚,更不缺少斯嘉丽的坚强、独立与敢爱敢恨。
很少有人注意到,甚至不敢相信,作者竟将斯嘉丽和梅兰妮两个人的优点,统统给了这个卑微下贱,几乎被所有人唾弃的小人物。
这似乎反映了米切尔的一种价值观,即我们所认为的高尚和卑微,或许与真实情况恰恰相反!犹如那场胜利者眼中所谓的正义战争,在当时的南方人民看来,北佬无异于一群强盗劫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