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伤城外,骆家塘。
一个老头在和朋友笑谈自己孙儿的聪慧,虽然只有七岁,却在诗词文赋上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天赋。
客人但笑不语。
饭后散步至村外水塘,客人看着白鹅戏水,就问随行的骆宾王:“能不能把此景写入诗中?”
如此,《咏鹅》被一个七岁小童信手拿捏了,后世也多了一首经典的儿童启蒙诗。
《咏鹅》作为儿童启蒙读物再好不过了。
它以孩子的视角写就,充满了天真与童趣,也充分体现了文坛大师与生俱来的敏锐观察力。
骆塘清波,白鹅浮游其上,间或引颈高歌,又见碧水红掌交错,足见白鹅的悠然自在。
这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则更增添全诗的质朴与纯真,也更加切实地体现出儿童的精神世界——纯真无邪,同时也更加切合全诗的意境——一种闲适的、自在的、和谐的乡间图景。
《咏鹅》因天然去雕饰而美好。而它仅出于一位七岁小童之手则更令人惊喜与惊叹。
客人听罢《咏鹅》激动得无以复加,大叹骆宾王的天赋才华。
“七岁咏鹅”的故事不胫而传,骆宾王也由此成为“江南神童”。
《草》、《悯农》、《静夜思》等诗歌因其浅白易懂,短小易记也常被当做启蒙诗。
《悯农》更见事理,《静夜思》更见情感,《草》更见哲思。对于儿童来说,充分理解这些诗歌中的深层意蕴是存在困难的。
相比之下,《咏鹅》没有这些深刻的哲思、情感与人生体悟,它仅仅是一个七岁小孩的观察笔记,因此更加贴合儿童的精神世界,反而是一首十分合宜的启蒙诗。
对于骆宾王来说,《咏鹅》是珍贵的,或者说彼时彼刻的状态是珍贵的。
纵观他的人生经历,空负神童之名,却一生不得志,无法施展抱负。祖父赋予他的“观光之国,利用宾于王”的美好期待,也随着徐敬业的落败以及他的了无踪迹而消弭。
在他后续的人生中,多是苦求功名的激进,壮志难酬的悲愤,或是官场浮沉的无奈,协从反叛的波荡,再不复《咏鹅》时的纯真与童趣。
再谈《咏鹅》,有些喜欢探索的人或许会疑问,为什么在骆家塘里游的是鹅而不是鸭呢?如果是鸭的话,我们今天所见的不就该是《咏鸭》了么。
其实水塘里有鹅或许并不是偶然。唐代是盛行养鹅之风的。
古制,婚礼纳采时要用到大雁。因大雁难于获取,唐时改用大鹅替代,而大鹅又别称“舒雁”。
此外,大鹅习惯吞食河里的泥沙,而彼时河床里的泥沙是含金的。因此将鹅的代谢物炼金也成为一时风尚。
故此,唐人好养鹅,而骆宾王在水塘看到鹅也不足为奇了。
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之一,遗憾的是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但一首《咏鹅》,一篇《代徐敬业讨武曌檄》也足以名世了。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