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常识 正文

泥土歌词是什么意思(他实在是太土了)

如今的人们喜欢谈文化自信。旋律里承载的是山河、人文、地貌。上过央视、也曾在短视频平台走红的张尕怂“张尕怂写的歌大多来自小时候村里的事儿,最重要是向老艺人们学习快要失传的西北民间艺术”仿佛就是泥土里滋养出的产物,张尕怂写的《姐姐》由青海花儿《挖虫草》改编而来。整首歌曲道出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下的普遍生活状态:低回哀伤的曲调让很多异乡人...

如今的人们喜欢谈文化自信。而在音乐领域里,也有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把目光转向传统文化。而民谣,则是民族色彩在音乐上最直观的展现方式。

而人们常说,华语民谣的根在西北。

的确如此,旋律里承载的是山河、人文、地貌。那些关于土地的歌,也正浓缩着千万人民生活的百态。

不过,山歌民歌向来不被音乐市场所青睐,甚至是被误读与摒弃的。可这些看似上不了台面的旋律,却像根一样与人们深深缔结,供给着丰厚的养分。

“我的歌很土,是乡下的。”

这是音乐人张尕怂的自白。作为西北民谣歌手,他数年来采风于田埂间,将那些隐藏于民间的宝藏挖掘重释,创造着当代稀缺的文化自信。

01

圆帽,圆眼镜,一把三弦儿,是张尕怂的标配。

张尕怂出生于甘肃白银。“尕怂”是艺名,在家乡方言里,这不是什么好词,碰到调皮捣蛋的孩子,人们就会说:“你这个尕怂。”

张尕怂自己的定义是“乃小,从心”,意思是能永远是小孩子,跟着内心走。

上过央视、也曾在短视频平台走红的张尕怂,却一直秉持着低调的行事风格。没有像部分艺人那般,趁着热度造势,将自身的知名度打响。他依旧扎根于乡间的采风于创作。

穿着质朴、给人的印象也是简简单单。并且他的歌也如出一辙,没什么高级编曲、惊人歌词,但混着泥土味的词藻,配合着浑厚有力的唱腔,朴实无华的生活气息立现。

“民间文化在没有文化的老百姓那里”,张尕怂曾这样讲到。

张尕怂写的歌大多来自小时候村里的事儿;从2011年开始,他每年会花上两三个月在大西北采风,拜访民间艺人;采风之余,最重要是向老艺人们学习快要失传的西北民间艺术。

花儿、小调、小曲、鼓子、社火、秦腔等曲风和技艺,他都跟着一起排练、录音,用于日后的音乐。而他做的音乐越来越“土”,也越来越原生,仿佛就是泥土里滋养出的产物。

张尕怂写的《姐姐》由青海花儿《挖虫草》改编而来。

在歌里,他写:“夏日里天气长,姐姐她起的早;起的早铲背篼草,回来还要洗衣裳;春季里春风暖,姐姐把农活干;低下头细思量,眼泪就两股儿淌。”

整首歌曲道出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下的普遍生活状态。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姐姐的身上背负着超出年龄要承受的责任。虽然如今生活条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姐姐仍是弟弟妹妹的避风港。

低回哀伤的曲调让很多异乡人想起远方的亲人。为此有人说:“每次一个人悄悄喝酒的时候才听,每次哭得一塌糊涂。”

《船歌》最初源于甘肃定西一带的民歌。

“江是江来是海是海,江海岸上一只船,船帮水来水帮船,珍珠玛瑙镶船边,水面上船儿行的忙,不知来到了江岸边。”

据悉定西地区水资源匮乏,以前的人民羡慕拥有大江大河的外乡人,因而民歌里皆是“船”、“水”这类字眼。张尕怂收录了这些民歌,重新编曲后写出了《船歌》。吉他与歌声交相辉映,构建出了一幅与世隔绝的纯粹感。

最经典的代表作,还属《黄河嘎谣》。

“高高的山上一清泉水,流来流去几千年,人人都吃泉中水,愚的愚来贤的贤”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歌颂黄河的名篇,多少作曲家用音符将黄河的气势深烙于人心。无疑,黄河对华夏儿女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

歌颂生命延续源泉的黄河,在这首歌里彰显出了不息的生命力。为此有乐迷感慨:“前调听的有一种感动的泪想往外涌的冲动,这才是音乐的脉络和生命。”

这些歌听起来是真的土,但土的别致。因为它们的土是能看出来自生活中的热情,能听见大自然的回响,能体悟人文变迁的风貌。如此的顺畅,如此的接地气,甚至混合着泥土的芳香……

02

张尕怂虽然三十几岁,但却在民谣圈混迹了十几载。从最初无人认识,到圈内颇有名气,他期间付出的所有,都在外界找到了回响。

最初,他用西北民歌的形式,把自己的故事唱出来,到各地去演出。后来央视也给他拍了宣传片,还有个专门以他为主角的电影《黄河尕谣》。其中深邃高亢西北民歌,渗透进工业文明和信息环境快速混合后的社会生态之中,引起了一波热度。

而张尕怂的彻底出圈,是在短视频平台。

去年,他在短视频平台发了自弹自唱的视频——《早知道在家待这么久》。视频里的歌词,是他随口哼的,曲子改编自西北民间音乐《雪白的鸽子》。

一把三弦,一张银行卡,欢快的旋律无不让人将紧绷的弦松下。

疫情最重的那段时间里,张尕怂不只写了那一首歌,他还写了调侃防疫乱象的《防疫农业摇滚》《疫情小唱》,记录防疫标语的《防疫宣传标语语录》,以及讲述李文亮事件的《训诫书》。

一共10首歌,有抒情,有讽刺、有批判,连在一起,记录了疫情的不同切面。以民谣为基底的小曲,正是人们生活的直白写照。

张尕怂是一坛甜丝丝的米酒,一把三弦,一个草垛子,随便张三李四家芝麻大小的事就能即兴唱出一支歌,完全复活了西北乡村的闲散、豁达的生活状态。

社火小调、通渭小曲等民间小调,也为他方言音乐结合人们当下生活的创作形式,提供了丰富素材。

成名之后,张尕怂没有趁机敛财,大赚一笔。对于纷至沓来的采访,他也仅将自身的真实想法如数尽显。他说他不喜欢别人叫他明星,也讨厌大家喊他网红,但最喜欢的是“艺术家”。

平凡人的生活处处充满了艺术。而把其巧妙捕捉,谱写进歌里的举动,又何尝不是一种艺术。为此,有人说在他的音乐里,有说书人的传统,浓烈的故事性。而这也是中国民间音乐当中的重要特点。

这些叙事性的歌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包含了人间百态,生活滋味,讲述当中又不乏睿智,融入很多对生命的理解。不是升华后的殿堂艺术,而是最真实的平凡生活。

03

像是张尕怂这样的音乐,大众传播度仍旧不高,也不会被音乐市场所选中。因为这些音乐相较于流行大众情歌来说,显得那么过时。甚至有人说“太土了”。

当然,每个人都有其审美偏好,这些并不能强制改变。但是,这种来自民间的音乐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什么音乐才算高级?

在很多人的心中,那些迷幻电子、音乐剧、殿堂级的交响乐是高级的代表。

很显然,山歌、民歌此类在大家的固有认知中,很难与高级两个字挨上边,甚至被划分在了高级的对立面——土气。

但就是这样听感上接近土壤、与人民紧密相连的旋律,却能给人一种莫名的踏实、归属感。但这份纯粹的力量,又何尝不能算作一种高级。

这些歌里,能听到很多快要消失的民歌、戏曲,还有纯正地道的信天游、秦腔、陕西老腔。这些真正地代表着中国音乐文化。

正如同伍佰曾说的那样,“我们要有‘文化自觉’,如果你没有承认自己,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只是想过着电视上那些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就会变成‘文化自大’。”

早先就有赵牧阳、苏阳、赵已然这些耳熟能详的前辈,致力于发扬西北音乐,如今的张尕怂也去弘扬一些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去传播隐藏于民间的文化。他的坚持,让人十分欣慰。

关于市井土地,关于方言歌曲,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音乐去深挖其中的宝藏;而对于听众而言,需要做到的便是多一些包容,不再一听到“土”就敬而远之。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