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作者 | 云鹏
编辑 | 心缘
你有多久没换过手机了?两年、三年,还是五年?昨天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朋友时,她给我的答复是:“我的iPhone 8 Plus还能再战!”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换手机了?”这或许不仅仅是一个登上热搜榜的问题,更是抛给整个手机产业的一个难题。
“手机确实不好卖了”。从去年底到今年初,不少经销商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现在除了苹果,真不知道卖点什么好,国内这些品牌卖的都不理想……”一位从业20多年的手机经销商李青告诉我。
但实际上,今天即使是苹果,情况也没有看上去那么乐观。刚刚发布的iPhone SE三代新品近日传言突遭遇砍单,砍单量在200万到300万部之间,大约占总销量的20%左右。
苹果对于3000-4000元之间的中低端机型,似乎也有些信心不足,要知道,两年前苹果发布的二代iPhone SE,直到2021年都位列全球畅销智能手机TOP10。
2021年全球TOP10畅销手机排名,来源:Counterpoint
最近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对媒体表示,由于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以及疫情封锁等原因,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出现放缓迹象,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视等领域均受到波及。
天风证券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也给出了他的看法:目前从高端到低端品牌都在砍单,手机行业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
近日,市场研究机构CINNO Research发布了国内智能手机市场2月的销量报告, 其数据显示,2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整体销量同比下降超过20%,环比下滑24%。销售侧的遇冷,看来是确有其事。
2022年2月国内TOP5手机品牌销量,来源:CINNO
客观来看,这种结构性调整对于整个智能手机产业的意义,或许并非只有单纯的利或者弊,而这种调整背后的驱动因素究竟有哪些?今天智能手机行业面临的严冬是否会演变为“冰河世纪”、巨头们又将如何应对?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在与多位供应链人士求证后,我发现大家都给出了相似的答案,现在的手机市场行情,的确不容乐观。
国内智能手机镜头大厂舜宇光学科技的一位管理层告诉智东西,现在手机市场整体情况并不乐观,出货量降幅约有20%-30%。
目前安卓手机厂商们的库存开始变高,但手机市场需求变低,带来的直观感受就是手机卖不动了。
根据CINNO Research数据,2月国内市场手机销量约为2348万部,同比下降20.5%,环比下滑24%,同比环比双双下降。国内头部手机厂商的销量同比下降最高来到了45%左右,接近腰斩。
从该机构发布的1月国内市场数据中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情况,OPPO、vivo、小米等几家国内头部手机厂商的销量同比均有下降,且最大降幅超过了20%。
2022年1月国内TOP5手机品牌销量,来源:CINNO
可以说,2022年开年这两个多月,国内手机市场着实经历了一场倒春寒。
不仅是国内市场,海外巨头苹果这边情况也不乐观,苹果分析师郭明錤对于新发布的iPhone SE三代出货量预测从2500-3000万部降至1500-2000万部,预测降幅最高约40%。
前不久,苹果预告后续将会发布一项订阅服务,简单来看,就是允许用户“租iPhone”,每月支付一定费用,就可以使用iPhone手机。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其实又是一项体现库克强大库存管理能力的政策,苹果不断降低用户使用iPhone的门槛、扩大用户群体,以应对愈发疲软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
国内市场研究机构潮电智库曾给出预测,2022年至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在11亿台至12亿台之间波动,相比巅峰时期的15亿部,相去甚远。
据业内信息,面对这场严冬,国内外手机厂商们除了砍单、调低市场预期,还对手机产品进行了降低规格和降低配置的操作。
简单来说,就是开始加大力度“内卷”中低端智能手机市场。而如今中低端智能手机市场剩下的空间本就十分有限,这种操作颇有“饮鸩止渴”的感觉。
当然这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内厂商冲击高端市场走的并不顺利,华为留下的大部分高端机市场,还是被苹果抢去了大部分。
2021年全球400美元以上智能手机销量份额,来源:Counterpoint
除了让手机变得“更难卖”,这场严冬也对企业和从业者们影响颇深。
智东西与多位手机行业人士了解到,身边的同行朋友今年的离职率有明显提升, 这些离职的人后来大多转行智能汽车、智能家居、AR/VR等具有更高潜力的赛道。
有离职者说,如今手机行业“内卷”激烈,他们感到很疲惫,觉得自己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已经被消磨了许多。
不论是手机行业的整体砍单,还是零售端的销量遇冷,抑或是不少从业者纷纷转行,都表明大家对智能手机市场的预期,其实并不乐观。
毫无疑问,手机行业正经历自己的艰难时期,这场严冬并非徒有其表,而是已经深入了行业的每一个角落。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与销售疲态相对,一些市场研究机构对2022年的智能手机市场出货情况依旧保持了乐观态度,认为2022年出货量将达到14.3亿部。实际情况会如何发展,市场自会给出答案。
2009-2022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统计及预测,数据来源:Counterpoint
那么,智能手机行业究竟为何会呈现出这种疲软的态势?这场严冬背后,手机到底为什么卖不动了,消费者们为什么不愿意掏钱换新机了呢?
1、疫情压制消费欲,“用不坏”我就不换
如果从宏观角度来看,最直接的一个原因自然就是疫情的影响。虽然疫情让居家办公、学习、生活不断增多,但这些需求更多集中于平板、PC以及各类AIoT产品,对手机的带动效应并不大。
我在与手机经销商以及供应链厂商的交流中都得到了类似的感受反馈,就是2020年到2021年的两年疫情,确实让全球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而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购买力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现在大家兜里的钱是比以前多了,但是疫情这两年,大家花钱更谨慎了,尤其对于手机这种比较昂贵的电子产品,基本上没有刚需都很少换了。”李青非常坦诚地告诉我。
要知道,不论是全球还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的主力一直是中低端机型,尤其是千元机、百元机。
而这些千元机、百元机的主力出货市场主要是二三四线城市,在数字化办公程度较高的大城市,面对疫情人们尚可“线上办公”,但在不少中小城市,疫情给很多需要线下工作的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CINNO Research报告中提到,从2月底至今这一个多月里,国内多地疫情出现反复,这也为国内手机厂商复工复产带来较多不利影响,是2月手机整体表现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除了疫情导致的大环境不利,智能手机产品本身也有不少内在因素导致了换机需求的低迷。
据统计,目前手机换机周期增长至32个月左右,也就是将近三年,相比之下,根据信通院数据,国内市场2021年发布了400多款新机,平均每天1.32款。
但消费者真的有这么大的换机需求吗?今天,随着手机质量的提升,手机故障率已经显著降低。
手机供应链体系、零部件的规模化生产已经非常成熟,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厂商们对于手机品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毕竟这两年间退出手机市场的厂商,几乎都在品控上面“翻过车”。
同时国内厂商们的激烈内卷,也让手机用料越来越“豪华”,甚至2000元左右的机型都可以用上性能媲美顶级旗舰手机的芯片。
手机的做工越来越好、性能越来越强。对于相对昂贵的手机这类消费品,有不少消费者甚至是抱着“用坏了算”的态度,如果不出问题,就不会考虑换新机。
2、手机均价大涨4%,安卓旗舰机纷纷突破7000元大关
伴随手机用料的提升,手机的价格也水涨船高,相比安卓机销售主力的2000-3000元价格段以及百元机、千元机,如今的安卓直板旗舰智能手机的顶配版售价大多已经来到了7000元左右。
此外,从去年到今年,国内主流厂商几乎全部亮出了自家的折叠屏手机,而折叠屏手机的手机基本上都要从8000元开始起步,售价破万是常有的事。
根据Counterpoint数据,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均价达到了322美元(约合人民币2046元),同比增幅达到了4%,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2016-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均价,数据来源:Counterpoint
4%听起来并不多,但是在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又有多少人的收入涨幅能够超过4%呢?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iPhone近两年来在同样存储规格的型号上,价格并没有上涨,甚至还有些“加量不加价”的操作,所以手机均价上涨的主要推动者,就是安卓手机厂商们。
根据Counterpoint数据,2021年全球400美元(约合人民币2541元)以上智能手机的销量占比已经增长至27%,在短短一年内就增加了4个百分百点。
2016-2020年全球智能400美元以上手机销量占比,数据来源:Counterpoint
毫无疑问,现在手机确实卖的越来越贵了。
3、缺乏创新是硬伤,技术升级难有“质变”
当然,不论是疫情的负面影响还是手机质量的提升,抑或是价格的上涨,似乎都不足以成为导致手机行业走入严冬的决定性因素。
不论是与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聊天,还是与产业内人士交流,都指向了一个类似的结论:手机技术更新放缓,产品缺乏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创新点,是让我们“不想换机”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一位关注消费电子产业多年的资深人士看来,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是巷子很浅,几乎要把酒端到你面前了,但问题是,这酒根本不香。
正如这位业内人士所说,深扒智能手机核心的芯片、屏幕、拍照、快充、操作系统等几大主要技术领域后,我们的确发现,能让消费者眼前一亮的体验升级点,已经屈指可数了。
在手机芯片领域,近来联发科旗舰芯片对高通的有力反击成为了消费者之间热议的话题,但在这场比拼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如今的旗舰芯片,其能效比与两年前的芯片几乎无异。
CPU相近性能功耗对比(在相近性能下,两年前的骁龙865与如今旗舰天玑9000的单核、多核功耗相差不大),图表来源:极客湾
不但芯片性能提升幅度放缓,这仅有的性能提升也需要牺牲不小的功耗才能够换来。与此同时,大家对于功耗的关注也导致芯片技术比拼愈发成为了芯片代工厂制造工艺的较量,而非比拼厂商真正的芯片设计能力。
此外,手机芯片的峰值性能已经超出手机能够利用的范围,在能完成动辄每秒数十万亿次神经网络计算的芯片加持下,智能手机依然不够“智能”。
手机芯片本身性能不弱,但手机能利用上的性能却十分有限。软硬件深度协调适配难成为各家手机厂商都遇到的瓶颈。
而手机厂商们纷纷掏出的定制化自研芯片,实际落地后难以在用户体验层面上带来非常直观的改善,也难以成为被普通消费者买账的新卖点。
在手机屏幕领域,虽然除了苹果以外,几乎所有主流手机厂商都已发布或即将发布自家的折叠屏手机,但不可否认的是,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除去外观设计的不同,各家折叠屏手机的实际使用体验差别不大。
vivo即将发布的vivo X Fold折叠屏手机
软件生态的匮乏、缺少不可替代性以及高昂的价格依然是拦在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几堵墙。
并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由于机身内部结构设计以及当下技术水平的限制,折叠屏手机在性能、散热、屏幕素质、屏幕耐久度、充电续航、便携程度等方面均要落后于直板旗舰智能手机。
折叠屏手机在带来创新使用体验方面虽然“感知不强”,但短板却十分凸显。
在手机厂商们纷纷宣誓冲击高端市场的当下,折叠屏似乎没有成为吸引普通消费者的有力创新点,却成为了手机厂商们把手机卖的更贵的“挡箭牌”。
此外,从2019年就开始落地的屏下摄像技术经过几轮迭代,已做到屏幕开孔肉眼无法察觉,但由于光学、材料学方面难题短期内难以解决,拍照效果难以有实质性提升。
屏幕分辨率、刷新率方面,国内厂商经过多年积累,近年已经普遍突破了专利层面的难题,高端屏幕的像素排列与三星已经非常接近,普通消费者肉眼观看已经难以察觉区别。而高刷新率也已经普及,从千元机到万元机均可实现。
国产屏幕使用的类钻排列
可以看到,经过多年快速迭代,屏幕分辨率、刷新率、屏下摄像、折叠屏等技术点都已经逐渐成熟,不论厂商们在发布会上说的多响亮,在用户体验侧,能够感知到的提升已经不大了。
这一点在手机拍照方面体现的更为明显,就在短短四五年里,智能手机快速走过了多摄(三摄、四摄、五摄)、超高像素、超大尺寸传感器等技术点,拍照已经从“能不能看”到了“够不够好”的阶段。
今天,厂商们更多都在宣传拍照算法层面的突破,但对于很多普通消费者来说,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随手一拍”,而在这方面,手机拍照的效果已经差别不大。
不论是自研影像芯片还是AI算法的加入,更多是带来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而非让拍照体验发生了“质变”。
舜宇光学科技一位内部人士告诉我,现在手机拍照提升需要底层技术改变,比如metalens(微透镜)技术可以把摄像头变薄,但这种技术研发周期较长,通常要5-10年才能见效。
在充电和操作系统方面,体验的“质变”提升也变得稀少。如果说充电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十几分钟是质变,那么从15分钟变为10分钟则“感知不强”;同理,各家手机厂商的操作系统都已经从“毛坯房”发展为“精装房”,各家操作系统在功能性上已经基本没有差异,只是功能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综合来看,不论是芯片、屏幕、拍照、充电还是操作系统层面的创新,都缺乏在体验层面带来实质性提升的能力,这就导致消费者换机欲望的降低。可以说,这才是严冬之下,手机厂商真正要突破的核心难题。
“既然区别不大,还要多花钱,那我为什么还要换呢?”一位长期关注手机数码领域的朋友告诉我。
很快,2022年已经走过四分之一,第一季度已经过去。这场严冬还会持续多久,智能手机行业是否会在2022年春夏之交与天气一起逐渐回暖?对此,业内人士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在经历了手机行业多次“改朝换代”的李青看来,这种行业的疲态、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降低应该会是长期的,目前他还没有看到转机或者很好的解法。
不论他们在零售端做怎样的“花式促销”,产品吸引力下降都是硬伤,而且消费者现在越来越理性,在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想让消费者快速掏钱买账,绝非易事。
相比李青的悲观,一位手机供应链人士似乎看的更加积极,他认为,智能终端设备往往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或许智能手机的冬去春来,正孕育着新的终端形态。
正如前文所说,很多智能手机行业从业者都“跳槽”去了VR/AR、智能家居或者智能汽车行业,相比已经发展了15年的智能手机品类,这些新兴终端显然更具活力。
通过横向对比,我们也不难发现,苹果、华为、小米、OPPO等头部手机厂商都在不约而同地积极布局智能汽车和VR/AR相关技术。
虽然苹果造车项目推进面临诸多挑战,但苹果搭载强劲自研M2芯片、可以支持AR/VR双模式的智能眼镜无疑已经成为当下最受行业关注的重磅新品。
iPhone 4开启了智能手机的时代,而苹果的首款“元宇宙”产品是否会引领未来元宇宙时代,给了人充足的想象空间。
华为与车企合作完成的鸿蒙智能汽车、小米预计2024年下线的首款自研电动汽车、OPPO极富未来科技感的AR眼镜……没有人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有智能手机巨头都在提前布局技术,试图在这些潜力赛道中抢得先机。
在新的领域开疆拓土,似乎已经远比在激烈内卷的智能手机市场打拼要有趣得多。
另一方面,面对这场严冬,面对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结构性调整,手机厂商们也在顺应中前行,即使要在智能手机市场中战到最后,也要努力成为“优化”后的幸存者。
目前,几乎所有国内主流手机厂商都喊着“对标苹果、冲击高端”的口号,提升手机均价、提升营收能力、提升盈利能力、反哺技术研发,从而让自己拥有更独特的竞争力,似乎已经成为了各家心照不宣的一种“默契”。
当然,这种默契是不约而同地奔赴一场火药味十足的硬核技术之战。
可以说,iPhone 4的发布,开启了智能手机高速发展的15年,从功能机的没落、山寨机的兴起,到如今高端机成为香饽饽,智能手机变得质量过硬、功能丰富,而智能手机行业似乎也在此时遇到了生命周期中最大的瓶颈。
市场增速放缓、销量低迷、人才流失严重、技术创新匮乏、价格上涨、产品吸引力不足……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共同促成了这场智能手机行业的严冬。
而乘着智能手机浪潮崛起的手机巨头们,将如何面对2022年这场深入全行业的严冬,谁能给出解法,或者找到新的突破口,笑到最后,或许就会成为科技行业下个十年的领跑者。
(文中李青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