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次分摊减值试题是会计学中的重要概念;
2.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概念:定义、计算方法、实例分析;
3. 通过本文的阅读,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二次分摊减值试题。
1. 定义
二次分摊减值是指,在第一次计提减值后,如果该资产或负债的价值仍然高于其剩余可收回金额或清偿金额,就需要进行二次分摊减值。也就是说,二次分摊减值是在第一次计提减值后,再次对资产或负债进行减值处理。
2. 计算方法
计算二次分摊减值的方法与第一次计提减值类似,但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时要以资产或负债当前的账面价值为基础,并考虑到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二次分摊减值 = 账面价值 剩余可收回金额(或清偿金额) 预计未来损失
其中,“预计未来损失”是指在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下,资产或负债可能产生的额外损失。
3. 实例分析
例如,某公司购买了一批设备,原值为100万元,累计折旧为20万元,账面价值为80万元。由于市场需求下降,该设备目前只能以60万元的价格卖出。在第一次计提减值时,公司已经将其减值为70万元。然而,由于该设备的剩余可收回金额仍然高于70万元,公司需要进行二次分摊减值。根据上述公式,二次分摊减值为:
二次分摊减值 = 80万元 60万元 预计未来损失
其中,“预计未来损失”是指在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下,设备可能产生的额外损失。如果公司认为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不大,那么“预计未来损失”可以为0,二次分摊减值为20万元。
1. 二次分摊减值是指在第一次计提减值后,再次对资产或负债进行减值处理;
2. 计算二次分摊减值时,需要以资产或负债当前的账面价值为基础,并考虑到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
3. 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预计未来损失”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