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赔款分摊,365每月30多元会给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说个不要脸点的话,我是微软系的程序员,也是微软的粉,但我所有微软的东西都是免费版本(社区版、学生版、开发人员版等等)。
哦,对了我的微软鼠标是商业正版(最便宜的那款)
说说盗版的现状:
以微软的实力没办法堵住pj的漏洞?显然不是,微软还是一如既往的对非商业用户睁一眼闭一眼。从而保障软件的市场保有量,用户量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
回到主题用户不是穷,简单的说:有免费的谁愿意花钱呢?况且人家主家都不介意,你在这高风亮节?是不是傻?
另外我不知道office 30块钱的是啥版本,我听说正版office分家庭版 学生版 企业版之类的,学生版家庭版居然没有access和Excel,啥都有的企业版又贵的离谱,你说你会买正版还是选择盗版?
但话说回来,商业用户还是建议用正版的,毕竟你是用它赚钱的,再不给开发商交点钱也确实说不过去了[呲牙] 集团公司大企业被告一下也够他喝一壶的。
晚清政府为什么要征收厘金?
厘金制度形成于1853年,这一制度是是支撑晚清政府统治的重要赋税制度,它的产生与晚清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开始这项赋税制度是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筹集军费而实施的临时性赋税,因为颇具成效被推向全国,到了1931年才结束。
从深度来看,厘金制度的形成与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形态有着重要的关系,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矛盾的集中体现。
一、厘金制度产生的原因厘金是一个大的赋税制度,所涉及种类不同,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百货厘、盐厘、洋药厘、土药厘四种,这四种又下设多种小项目,征收范围之广在中国赋税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一)晚清政府财政困难
自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国库异常空虚。在农民起义运动频频爆发的状况下,清政府陷入了“度支万分窘迫,军饷无款可筹”的局面。不得已采用了临时的应急制度——厘金。
据统计当时的国库情况极其危机,1850年国库时存银两只有187万两,加上在途银两225万两,共计412万两,而1781年,清政府国库存银达到了7000万余两。
晚清政府最重要的税收来源就是江南地区,在太平军横扫江南地区后,清政府失去了最重要的税收征集地,因此“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很快财政枯竭,厘金制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大量军队镇压太平军,但是清政府最为倚重的八旗军、绿营军早已腐化、不堪一击。在这种状况下,政府不得不下令练兵,同时大量征收士兵。
军队的壮大必然离不开粮饷支持,清政府国库的400多万两白银,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政府的要求下,各地官员开始征收士兵。当时负责在扬州征收士兵的雷以諴发现军饷难发的问题日益严重,他曾多次上奏中央朝廷,但是国库空虚的中央朝廷也爱莫能助,于是他便奏请咸丰帝,希望皇帝同意在扬州当地推行厘金税收制度。这一制度推行后,迅速解决了当地的军饷问题。
厘金制度是在军事问题的压迫下产生的,所以在这一制度下征收的赋税也大多用于了军事开支,据统计同治13年,厘金收入运作军费的部分为73.7%。光绪元年,达到了75.4%。在各省的军事开支中,90%以上是各省自己征收的赋税,而当时的军事活动大多是防范或镇压人民起义运动,这代表厘金制度为巩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起了极大作用,但是也极大压迫了底层百姓。
(三)扬州地区取得的显著效果
当时扬州地区的厘金税收制度取得了极大的效果,于是各省纷纷开始模仿,湖南是最先实行这一制度的,于1855年开始。到了1861年,全国已经有19个省份推行了厘金制度。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这一制度被确定为正式税收制度,各地主要征收的项目和征收额度不同,由各省地方督抚自行设立。
(四)归还外债
众所周知晚清政府因为懦弱无能与列强签订了多项战争条款,需要向列强支付大量的战争费用和赔款。 这对于当时的国库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曾经大量向列强借外债。大量外债本息的归还又加剧了政府的财政危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归还外债的。光绪年间厘金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因此有很大一部分也被用于归还外债。
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夕,国家外债较少,并没有大量使用厘金进行支付,甲午中日战争后,巨额的赔款导致清政府向外借款数额急剧增长。
短短18年,清政府共向列强借款110多次,数额更是高达了12万两白银,为了归还巨额的外债本息,清政府将这些外债分摊给各省,由各省政府负责筹集。于是各省政府纷纷增加赋税、田税、礼金等各项苛捐杂税来笼络财富,归还外债。
据统计,在光绪末年,有1/10左右的外债是通过厘金这一税收来进行支付的。
(五)支付“洋务费”
洋务费指的是晚清政府投资在洋务企业上的费用,不包括筹建海军、兴办教育等费用。清政府为了“富国强兵”,兴起了“洋务运动”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据统计在1861年到1890年的30年中,国家共创办了19个军用工业和27个民用工业投资费用更是达到了7000万两白银。这些白银并不是由政府全部支出的。
军用工业采用的是单一官办的形式,经费由政府支出。但是民用企业中的一部分是由本国商人支出的,另一部分由清政府进行财政投资,清政府的这些投资来源主要是关税,其次就是厘金税。当时的清政府财政非常困难,无法对洋务企业进行有力的支持,大多数的洋务企业都是靠地方财政进行支撑的。
虽然在清政府的官方文书记载中,关于厘金税的支出并没有“洋务费”这一项,但其实它蕴含在各省的“军事费”和“行政费”两项之中了。
二、厘金制度的影响(一)维持了清政府的统治。
厘金制度在晚清政府的财政收支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没有了厘金制度的支持,清政府在末期很难维持统治。这也是为何在太平天国运动平息以后,政府没有裁撤这一赋税制度。
这一制度是否裁撤对当时的清政府来说也是很难抉择的,一方面,撤销这一制度会使清政府重新陷入财政危机当中,威胁清政府的统治。但是保留这一制度,也会使社会经济发展趋于缓慢,加大与百姓之间的社会矛盾,依然会威胁政府统治。
总的来说,这项制度是清政府所采取的一项以牺牲经济发展获取政治统治的赋税制度。这一制度虽然能够延长清政府的统治,但也改变不了清政府灭亡的必然结局。
(二)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作为一种封建赋税制度,厘金制度从本质上来说代表了清王朝统治的封建性,对于当时的商品经济有着抑制作用。据统计,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对于商品税的征收仅为84万两白银左右,之后政府大开商税,这是清政府镇压农民革命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赋税制度体现了清政府统治的封建性。
因此这一制度的实施,为农民、手工业者、中小商人带来了极其沉重的赋税压力。虽然政府在实施这一赋税政策时采取的是“既不扰民,也不累商”的名义,但是最终的效果却恰恰相反。并且由于这一制度是由各省地方督府自行实施改变的,所以具有极其强大的地方特性。那些残暴的地方官员往往会加大对百姓的掠夺,中饱私囊。这无疑也加重了社会矛盾。
厘金制度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导致清政府必须集中财富支持军事活动。这是清政府在维护统治和保证经济发展中所做的抉择,这一选择,延长了清政府的统治,但也加大了百姓们推清政府的敌视。这一制度的实施告诉我们,税收必须要考虑全局,也要根据社会局面及时修改。
黄赌毒已经严重到怎样难以想象的程度?
晚清是一个复杂混乱的社会,清政府跟外国一次次签订丧权辱国的赔偿条约,使得中国国力不济,民众困苦。
而外国列强野心勃勃,企图通过一系列手段达到对中国人精神上的控制,妄想控制中国这艘大船。
于是,到了晚清时期,中国人的颓废加上外国的阴谋,使得“黄赌毒”的歪风邪气到达了一定的高度。
社会女性地位普遍低下,没有自立能力,容易沦为男性的玩物。晚清的“黄赌毒”被称为三只鸟,妓女为鹞,彩票为鸽,鸦片为鸦。那时候的娼妓可不仅仅是妓女那么简单,还有许多的分类跟讲究。
有民妓、家妓、色(梨园)妓、船妓,还有不少的洋妓跟东瀛妓女,甚至,就连不少的尼姑庵也从事皮肉交易,可见风气之糜烂。
那是一个三寸金莲的时代,大家闺秀都要裹小脚,一般社会女人的地位可想而知,迫于生活,许多女人从小就被卖到那种地方去沦落风尘。
当时做人口买卖的皮条客跟妓院是一道的,每年新增的妓女之多令人咋舌,街边、水岸、青楼、牌坊等到处可见妓女的身影,有登记的就有万人之多。
随着外国妓女的增多,晚清还专门开辟出了洋妓的区域,使得国人更加醉生梦死。在当时,嫖妓的成本低下,在灾年,几两白银就能买个丫头。
不管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几乎所有的男性都以玩弄女性为乐,有的日夜与妓女厮混,惹出一身花柳病来,不少嫖客打骂妓女也成了家常便饭。
晚清的妓女是合法化的职业,风头很盛,可以公开招摇拉客,跟正常做生意一样。今天的色情行业虽然猖獗、屡禁不止,但程度跟晚清还是不能比。
赌博让人身心发溃晚清的赌博形式五花八门,斗麻雀、纸牌、马吊、斗鸡、斗蟋蟀等等,甚至拿几颗石头、看一场戏也能赌博,几乎随时随地都能赌上两局。
除了民间的赌博,还有官家与商家合起来所做的赌局,从中谋利,当时的晚清割地赔款,但国库不足,因此余下的赔偿款被分摊到全国各省。
各省为了补足自己那份赔偿款,对赌博业不可谓不依赖,很大一部分银两是从赌博业的操控中得到,然后上交到朝廷去。
赌博的参与者男女老少都有,全民热衷,除了中国本土的赌局,外国人把彩票、赛马、赌狗等也引入中国,使中国的赌博业达到空前的狂热。
晚清末期,清政府索性公开允许赌博,让赌博成为政府的税收来源,这下赌钱的人更加多,不少人倾家荡产、卖儿卖女,十分凄惨。
就连深受社会压迫的妓女也参与到当时彩票的赌博之中,一旦赢了,就有机会替自己赎身,很多妓女都孤注一掷,输了之后只能重入火坑。
由于政府的支持,赌博业也有恃无恐、明目张胆,完全不受限制,如果放在今天严禁赌博的社会,那种走火入魔的场面完全不敢想象。
让人如堕地狱的鸦片晚清初期,开始有鸦片流入中国,当时的鸦片被称为大烟、大麻,是一种外来的止疼药,一开始是当做药物来流通的。
但不断有人在用鸦片的过程之中上瘾,觉得飘飘欲仙,鸦片因此多人吸食,三教九流都以吸鸦片为荣,凡事都要吸上两口再说。
当时的清政府日落西山、朝不保夕,民众惶惶不安、多灾多难,很多人为了麻痹自己的痛苦,都选择跟鸦片打交道,渐渐如同废人一般。
这正是外国企图对中国人进行的精神残害,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戒掉毒瘾根本是不可能的,不少人为了吸毒一步步把自己逼上绝路。
源源不断的真金白银流出中国,就连慈禧跟咸丰都染上了鸦片,中国人落得个东亚病夫的称号,放眼中国,已经到了无兵可征的地步。
清政府的无力打压,让鸦片毒害了千千万万的人,跟晚清随处可见的吸毒场景相比,如今的社会的禁毒工作简直是百姓的福音。
以上几点,足可见晚清的没落跟衰败,改朝换代是必然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解放了广大劳苦民众。
新中国成立后,晚清那股“黄赌毒”的风气被肃清了很多,民众的精神跟身体素质都有了提高。
可以将联合国总部搬迁到美国以外的国家吗?
从世界历史来看,对于现在国际秩序来说,影响最大的机构那就是联合国了。联合国可以对全世界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联合国能够带来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效益。所以从联合国成立开始,因为美国的强大,所以联合国总部就设在了美国,到现在已经是70多年的历史了。而现在因为美国的霸道,以及不交联合国会费,所以联合国搬出美国的呼声那是越来越高,甚至不断有国家提议,联合国总部搬迁出美国纽约。但是,其实联合国总部的搬迁,对世界未必是好事,反而是坏事,而且联合国一旦搬迁出美国,整个世界就危险了,为何这么说呢?原因只有四个字。
很多人很是简单的想,认为联合国搬迁出美国,意味着美国国力的衰弱,以及美国霸权的衰弱。为此,很多人甚至希望联合国总部能够搬迁到中国,一旦如此,对我国来说将是巨大的机遇。因为我国在经济崛起之后,如果有联合国总部在手,那么就能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我国的崛起必然加速。
因此,在美国长期不交联合国会费,联合国不断要搬迁的时候,我国大部分百姓都是欢迎的。但是其实,无论美国怎么霸道,怎么不交会费,联合国总部都不可能搬迁的。为何这么说说呢?因为一旦联合国总部搬迁出美国,对于世界来说将是灾难,为何这么说呢?
原因只有四个字,那就是“世界大战”。我们知道联合国为什么会成立呢?就是因为大国关系没办法处理,所以爆发一战和二战,对世界损失惨重。所以成立联合国,那是为了管控好大国关系,只要大国不乱,那么世界就安全。联合国总部设置在美国,因为美国的强大,也只有美国才能在联合国框架下,对世界大国的竞争和博弈进行管控。
假如说联合国总部搬迁出美国,那么美国一气之下必然退出联合国。而即使联合国总部搬出美国,也无法改变美国世界最强的状况。所以美国完全可能会联合自己的100多个盟友和西方,自己单独建立新的世界机构。这样的话,联合国立刻就直接分裂了。
而且一旦如此,联合国就沦为一战时期的国联,不但不能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管控大国关系的目的,反而引发世界新一轮的大国对抗。整个世界就回到了一战前的时候,大国之间的对抗和竞争加剧,最终可能直接引发新的世界大战。而且现在的大国力量,那可不是以前能比的,光是大国的核武器,都足够毁灭地球很多次的了,对世界简直是太危险了。
所以联合国总部搬迁出美国,那是万万不能,也万万不可的。至少在美国还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的时候,就不可能,除非世界出现新的权力中心,出现比美国还要强大的国家,那才可以。现在提联合国总部搬迁出美国,那是异想天开,那是不顾世界危险了。
欢迎关注【农夫史记】,每天为您更新新鲜的历史资讯,不出门看天下事!
参考文献:《美国史》。
清朝灭亡之后留下数亿烂账?
衰败屈辱从清朝开始,新崛起的各国都瞄准“先进而又落后”的东方王国,清朝晚期相继与许多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不外乎三件事:赔钱、割地、让权。
这些条约是寄生在清朝身上的吸血鬼,也是百姓揭竿而起的催化剂,清朝晚期民间的反抗活动此起彼伏,其中声势浩大的如义和团运动。
清朝从1840年后,实力已经被世界完全看清楚,从此之后也走上了不断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不归路。比如1842年,清朝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1858年,清朝签订《天津条约》,向英国和法国分别赔偿白银;1860年,清朝又签订了《北京条约》,继续向列强追加赔款。
清朝百姓已经民不聊生,还要面临巨额的赔偿白银,虽说是清廷赔偿,但归根结底还是从劳苦的底层百姓身上压榨出来。
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口号一经提出,列强们纷纷坐不住了,要求清廷尽快剿灭义和团。后来,列强以清廷剿灭义和团不利为名,组成联军直逼紫禁城,这下让软弱听话的清廷慌了神,生怕联军顺势将清廷消灭掉。
慈禧太后立即对联军宣战,同时派出清军应对联军的进攻,但是双方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清军丢盔弃甲败逃。战败的清廷当时还没想到,等待的是历史上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因为是在辛丑年签订的,因此被称为《辛丑条约》。
清廷派出李鸿章作为谈判代表,前去与列强谈条件,如果说得好听点叫谈判,说得直接些就是去签字画押,在实力相差悬殊的谈判桌上,任凭有天大的能耐,依然翻不起浪花来。
由于清朝百姓对清廷软弱无能的憎恨,将矛头转向签订条约的官员身上,这些代表清廷签订条约的人都背负着“卖国贼”的骂名,比如清朝的李鸿章、耆善等。
实事求是地讲,签订条约的代表是无辜的,失败是清廷的失败,并不是个人可以挽回的,这是时代的悲哀,一些人也跟着遭殃,从这点上来说,李鸿章等人是背锅的。
1901年,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时曾说过一句名言“人最难写的是自己的名字”,最终他在条约上只签下一个肃字。
但是李鸿章在外交才能上还是有所欠缺的,比如他在日本签订条约时,曾被日本激进青年刺伤,但是他并没有利用这件事制造舆论声势,反而是日本方面的谈判者进行紧急公关,不得不说,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对个人的视野产生极大影响。
清朝签订的条约都是抵押性质的,还款期限一般都要延续很多年,以最耻辱的辛丑条约为例,清廷需要赔偿白银金额是四亿五千万两,根据条约要求要在39年内还清,期间赔偿白银作为本金要产生利息,如果全部还清大概需要10亿两白银。
首先要明白清朝在签订不平等条约时,还未偿还的赔偿是用抵押物来抵押的,其中金额相对较小的那些条约赔偿金都是用关税作为抵押的,这是英国人赫德提出的建议。
这位担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用这样的办法确实让清廷还清部分赔偿,甚至还为左宗棠收复新疆提供了一定的军费保障。
清廷基本上都是过着借东墙补西墙的日子,比如在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后,日本狮子大开头勒索两亿三千万两白银,这笔钱为日本迅速崛起提供重要经济支持,并且只给清廷三年的时间。
日本以占据威海卫进行要挟,清廷无奈之下只能向沙俄、德国、法国借钱来赔偿日本,借钱当然是有利息的,此时清廷的债务再次增加三亿两白银。
清廷只能将东北地区的铁路权、开矿权以及广东地区的港口权益转让给三位债主。
1912年,清朝昭告天下宣布灭亡,但是清朝签订条约的赔偿还远远没有结束,那清朝灭亡后,这些赔偿的白银是如何处理的呢?
在历史资料中很少提到继续向列强赔偿白银的记载,因此很多人都以为已经不再偿还赔款,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直到国民政府时期还在偿还清朝留下的债务。
相信每位统治者或者掌权者,都不愿将白花花的银子屈辱地送给侵略者,之所以这样做都是出于无奈之举。清朝落后世界发展实在太多,在枪炮军舰实力面前,满腔的爱国热情也只能选择暂时忍耐。
如果有第二条路可供选择,应该不会有人主动送钱给列强敌人,此时的中国只能“静待时变”。
1914年,萨拉热窝时事件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清朝遗留下来的很多债主都是这场战争的主角,而这次世界大战也让庚子赔款的债务问题发生变化。
1917年,协约国希望中国能够加入战争,与此同时牵制德国,这对于当时的北洋政府来说是一件好事,以此为契机提出“暂缓十年支付庚子赔款”的要求,得到大部分债主的同意。
同时,中国也在参战这年开始停止对德国履行赔偿,对国内来说是不小的缓解。
紧接着是俄国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十月革命之后俄国建立苏维埃政权,为了能够得到北洋政府对政权的承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宣布放弃前俄国在华取得的一切特权,当然也包括免除庚子赔款的债务。
到此时为止,先后不再支付对俄国和德国的债务,这笔钱占庚子赔款的将近一半,这对于艰难落后的中国来说是减轻负担,更是需要把握的机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奥匈帝国成为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国家也宣布放弃与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也就是说,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先后有俄国、德国、奥匈帝国的债务被免除,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支付赔偿。
1939年1月15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出通告,宣布正式停止支付庚子赔款,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赔款,到这年为止,已经赔付白银六亿七千万两。
在民国时期,仍然继续支付着列强的赔款,其中关税仍然是作为赔款的主要来源。由于赔款的消息会点燃民众的不满情绪,因此一直以来都是暗中进行,并没有对外声张。
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后,赔偿就一直存在,并且还伴随着大量主权权益被列强控制,但是近代历史风雨变化,都是在变幻时局的夹缝中抓住机会,以此来获得更好更大的生存空间,向独立自主富强靠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