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商誉会计分摊

合并购买对手方资产股份账面价值>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净额。再按其他不含商誉资产账面价值分摊某资产减值。我对商誉的定义是商誉是企业预期未来超额利润的折现值。但之前商誉的记账方式却不会体现这10亿元的亏损。...

商誉会计分摊,商誉值代表什么意思?

商誉值:企业非同控合并时,合并购买对手方资产股份账面价值>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净额。相当于赠的附加值权利证书等无形资产。

在合并时有资产(组)减值,先冲减商誉;再按其他不含商誉资产账面价值分摊某资产减值。

为什么商誉减值暴雷?

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

本周,无数股民和吃瓜群众都被密集的业绩下修预告刷屏,单单1月29日一天,就有37家公司2018年度业绩预亏下限超10亿元!可能也是年报披露期间,瞬间史无前例的壮观一波未停一波又起——上市公司集体业绩暴雷,不是商誉巨额减值就是巨额计提,直接导致资产巨额减值,平地炸得没有了下限,而交易所也忙坏了,交易所的问询函、关注函就像出得比交通罚单还要勤快,近期已有数十家上市公司收到交易所监管函了。那为什么上市公司都选择了这个时段一起爆呢?真的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吗?我们来深究一下下。

一、史无前例!商誉减值集体暴雷

首先,我们来普及一下什么叫商誉,我对商誉的定义是商誉是企业预期未来超额利润的折现值。资产的价值体现在可以为企业来带未来现金流,而商誉是体现在报表重的资产类目,所以商誉是未来超额利润的折现值。

那么此次集体的商誉暴雷,直接就是资产的巨额减值:

天神娱乐预亏78亿,市值44亿

华业资本预亏50亿,市值32亿,

利源精制预亏48亿,市值32亿

金龙机电预亏23亿,市值23亿

*ST华信预亏36亿,市值24亿

天山生物预亏19亿,市值16亿

华映科技预亏55亿,市值50亿

…………

或许直接上图表会比语言更有威力,更何况金融圈已被雷炸爆:

二、商誉怎么来?

由于商誉的核算是根据会计准则的来进行核计的,我非行内人,请允许我摘抄一段行内人对商誉记账方式的解释:

“并购是上市公司中很普遍的一种行为,上市公司因为各种原因,有时候为了产业拓展,有时候为了转型,有时候仅仅为了把业绩做好看。而并购一般会产生溢价,例如被收购公司经过审计的净资产10亿元,每年盈利1亿元,然后双方谈好按照20倍市盈率交割,因此成交价就是20亿元。但是上市公司付出了20亿元的真金白银,买入了一个净资产只有10亿元的企业,那么多付出的10亿元不能凭空消失的,计入资产哪个科目呢?就是这个商誉的科目。”(摘自“疯狂的里海”)

从上面的表述来看,商誉是个奇葩的存在,因为这个资产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就在报表里面那么神奇地存在着,不可撼动。按道理说,上市公司真金白银花了20亿元买了一家净资产只有10亿元的企业,而这个企业每年智能赚1亿元,摆明就是亏了10亿元。但之前商誉的记账方式却不会体现这10亿元的亏损,而就是挂账在那个地方,只是需要每年来进行减值测试,如果并购的资产经营情况良好,那么就不用计提减值,如果没有达到效果,那么就要计提减值,就是亏损了。

这么一想,这个科目可调剂的空间太大太大太大了!

三、为何上市公司选择集体爆雷?1、“兴风作浪”的商誉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为何选择集体爆雷?这也是持续不断发布爆雷信息后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7号),明确指出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加之当时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上市公司外延式扩张意愿大幅增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并购重组的规模不断扩大,刷新历史新高,伴随的是上市公司账面商誉随之急剧增长。据统计,在并购重组迅速扩张的2013年末到2015年末,商誉净额从2111亿元攀升至6427亿元,两年时间整整番了3倍多!在2016年第三季度末时商誉净额已经达到9864亿元了。——同时,并购不可避免地成为上市公司利益输送的工具;而大股东利用并购概念题材炒作,配合自身拥有的信息优势进行大规模减持套现则是更为直接的表现。

在2015年的时候发生过商誉减值的预警:蓝色光标、沃森生物等上市公司计提巨额商誉减值损失后,随之山东墨龙、吉艾科技等上市公司业绩大变脸再一次将商誉及商誉减值推向舆论风口浪尖,并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后证监会在2017年2月8日回复政协提案《关于加强对并购重组商誉有关审核及披露的监管的提案》时,明确表示拟进一步强化对并购重组的监管。但前期不节制的疯狂使得巨额商誉及潜在减值风险犹如悬在头顶的,随时都会爆炸。

2、为什么集体爆雷了?

2018年11月1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从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商誉减值事项的审计与商誉减值事项相关的评估三方面,就常见问题和监管关注事项进行说明,明确对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不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都应当至少在每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第一种观点:比较多的观点是认为和目前的形势有关。目前大A股还是比较低迷,反正业绩好坏也都是那个鸟样,大盘指数都难以冲破2600点,更别提说要以一己之力跑赢大盘,倘若真跑赢了,还会被列为重点关注对象,被发函问话,何必呢!因此,倒不如趁现在一口气亏到底,大不了再往下跌20%,下跌的空间也不大,包袱卸下了才能轻装上阵,未来的业绩就会更容易更好看,而股价大概率会回得来,牛市还是会有的。同时,由于新官上任,未来的监管态势不明朗,倒不如趁机浑水摸鱼减值,减轻包袱。

第二种观点:也有观点认为有可能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会发生变化。毕竟目前的这种商誉记账方式是很奇葩的存在——减值测试,将亏损的东西记为资产类目,并且还是商誉亏了才计提或减值处理,这种方式存在太大的企业或大股东可以自由调计的空间了,对投资者是不公平的。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小企业部分规定商誉可逐年摊销。倘若真的变为逐年摊销来处理,那倒不如趁现在一次性计提、一次性减值处理,避免未来按照摊销方式每年给企业业绩造成负担。

财经领域最懂法律的资深律师,更多干货请关注“晓君有说法”。

折旧与摊销在年报指哪里?

折旧和摊销是年报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通常也能够隐含很多信息;通过修改财务报表就能够把公司的盈利状况改变,比方说降低折旧,那么就可以增加利润,增加每股收益;又例如故意增加折旧,过度折旧,以期在未来经营业绩不佳的时候进行回补;还有的把应该算入折旧的一次性冲抵盈余,然后在日后折旧费用少了,而盈余很多人可能就不太注意了。这些都是常用的手法。

1 折旧和摊销

折旧通常是指固定资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而转移到商品或费用中去的那部分价值,也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使用固定资产而在其使用年限内分摊的固定资产耗费。比方说厂房、运输工具等等;

1、企业房屋、建筑物最低折旧年限为20年;

2、企业拥有的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最低折旧年限为10年;

3、企业拥有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最低折旧年限为5年;

4、企业拥有除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最低折旧年限为4年;

5、企业拥有的电子设备最低折旧年限为3年。

摊销(Amortization)指对除固定资产之外,其他可以长期使用的 经营性资产 按照其使用年限每年分摊购置成本的会计处理办法。比方说无形资产,商誉等。

2 如何识别折旧和摊销的陷进

1 利用资产减值,将固定资产做过度减值,然后将减值损失从盈余中扣除,表现为未来几年的折旧大大降低,利润会上升,但实际上对经营现金流没有什么影响;按照会计,应该这类减值要计入损益,从经营利润中去除。因此,我们需要特别注意折旧的突然降低和增加;

2 故意增加折旧,或者是采用了不合适的折旧方法,使得公司利润被隐藏,目的是为了让利润增长看来比较快。比方说,每年的折旧前经营现金流都是100,但是如果第一年过度折旧,减去50,随后每年降低20 15 10 ,那么在利润表上就会表现为稳步增长。这种情况下,我们得关注其折旧的政策,在年报中要特别注意。

3 固定资产的折旧还比较有规律,但是摊销的计算方法有:一次摊销法、分期摊销法、五五摊销法等。不同方法的差额比较大,注意年报后面的说明。

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确认负商誉负商誉?

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规定:负商誉应当是购买方所获得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的权益,减去购买成本,不再允许对可辩认资产和负债大于购买成本的差额进行分摊,以减记所购入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

该准则对报告期自1999年7月1日或以后开始的财务报表有效。

合并报表时商誉出现负数该怎么处理?

对于负商誉,通常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

(1)直接冲减非流动资产的公允价值。流动资产中的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账款等,其价值是确定的,一般不应当进行冲减;非流动资产中的长期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也有其客观的市场价格,因而也不应当进行冲减;而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通常没有客观的市场价格,其评估价格往往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可以对其进行冲减。在出现负商誉时,可以按比例冲减这类资产的价值,直到将其价值冲减为零。如这样处理仍不足以抵消负商誉,则将冲减后的剩余部分列作递延贷项,并按一定的期限分摊计入各期损益。

(2)对购进的各项资产仍按公允价值计价,不进行调整,而将全部负商誉都列作递延贷项,在一定的期限内分摊。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