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分摊风险,资本性支出的特点是什么?
1、收益性支出是指取得财务劳务的效益只及于当期所发生的那些支出。这些支出应作为当期的费用,记入适当的费用科目。 如:我国工业会计制度规定:能全部计入当期损益的支出,直接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列支。数额较大的,但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即分摊期在一年以内的各项费用,列入“待摊费用”科目。这些都属于'收益性支出'。
2、资本性支出是指取得的财产或劳务的效益可以及于多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那些支出。因此,这类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先计入资产类科目,然后,再分期按所得到的效益,转入适当的费用科目。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供长期使用的、其经济寿命将经历许多会计期间的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都要作为资本性支出。即先将其资本化,形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而后随着他们为企业提供的效益,在各个会计期间转销为费用。如:固定资产的折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摊销等。 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之间区别 : 1、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费用科目,而资本性支出之间需要转资,计入固定资产科目,以后按使用年限摊销。 2、收益性支出是给当期带来效益,一般在一年以内;而资本性支出不仅给当期带来效益,也会给以后经营活动带来效益,一般在一年以上。
3、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在财务上核算过程和方法不同。
4、收益性支出是企业简单再生产经营环节的支出,具有流动性,形成流动资产或当期费用;而资本性支出是企业扩大再生产支出,具有相对固定性,形成固定资产。
纳税人如何应对风险?
特别纳税调整的涉税风险
风险1:跨境关联交易的涉税风险依然是国际税收风险管理中的重点
6号公告已明确特别纳税调查调整管理办法适用于境内外关联交易管理、受控外国企业管理、资本弱化管理、成本分摊协议管理及一般反避税管理等特别纳税调整事项,但跨境关联交易仍是特别纳税调查调整中重点关注的最主要方面。
1.各类关联交易价格的确定是否遵从了独立交易定价原则,或与该原则不相符或甚至相悖离;
2.集团内各关联方特许权使用费和劳务费收付不符合受益性要求,或与接受方经济利益的提升不相匹配;
3.各关联方的利润水平与其所执行的功能和承担的风险不相匹配,未注重集团价值链的合理分析;
4.跨境业务重组、离岸架构设计等重大事项之交易架构的形式安排与跨境关联交易的实际执行不相符;
5.关联申报和同期资料之主体文档、本地文档及特殊事项文档所披露的信息与集团整个转让定价政策不一致等。
风险2:跨境关联交易合规要求提升产生新的风险
6号公告在有关特别纳税调整的相关理念和原则要求上都有新的提升,对下述问题将产生直接的合规影响。
1.充分考虑中国“地域特殊因素”对利润贡献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税务机关一直强调要考虑跨境关联交易中的“地域特殊性因素”对交易利润产生的影响,并且已经将“地域特殊因素”明确为同期资料之本地文档中需要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于一些较为特殊行业,如汽车、奢侈品行业等,缺乏必要的“地域特殊性因素”对交易价格或交易利润的影响说明或量化分析,将会引发税务机关的质疑。
2.依据集团内各方执行的功能、承担的风险和使用的资产情况,没有合理匹配各方自身的价值贡献和利润,尤其是集团内在关联各方人为分配集团利润,造成集团内各成员实体的经营中资金投入、人员投入、资产使用、营业收入与各方利润严重不相匹配。
3.境内关联方在无形资产研发上的高度参与,后续价值提升上作出的贡献,付出本土化维护、提升、推广的大量成本而不能参与无形资产价值创造的收益分享。
4.对境外关联方进行大额特许权使用费支付和劳务费支付要与对接受方带来的经济利益和受益情况不相匹配。
风险3:纳税人不重视特别纳税调查调整突出事项的风险
1.纳税人利润水平明显偏低,与其所处行业和集团内地位明显不相匹配;
2.集团在境内外的社会形象、价值创造和境内税收贡献不相匹配;
3.中国本土研发团队接受境外母公司或其他关联方的无形资产研发委托,仅仅收取成本加成费用,境内企业对研发成果没有控制、支配、使用、受益的权力;
4.长期向境外关联方分摊管理费、特许权使用费而没有对应的业务实质存在;
5.境内企业仅为集团内单一的制造加工企业,或整个集团内制造加工业务均在中国境内,境内企业在全球利润中所占份额与加工企业使用的资产、加工装备水平、人员技术水平、加工技术难度等不相匹配;
6.中国境内企业围绕外国企业在境内业务开展提供了后续的价值创造,例如无形资产使用中的技术更新改造、外国品牌在中国境内的宣传推广、无形资产价值的维护、使用、推广等,但境内企业作出贡献而不参与价值创造的利益分享;
资本开支影响利润吗?
资本化支出不影响净利润,,如果资本化后,会影响以后期间的净利润。
资本性支出是指企业单位发生、其效益及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包括构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支出.例如,购置运输设备的支出,由于运输设备能使用于几个年度,其支出应记入“固定资产”科目。
资本性支出不同于费用性支出,前者由各受益年度的营业收入分摊负担,后者全部由当年营业收入补偿。
开发无形资产时发生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是增加无形资产价值,还没有进入成本和费用,所以不影响营业利润,当无形资产开发完成后转入使用,那么就要进入摊销,这时将影响营业利润。
一般定投多长时间合适?
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1. 你的本金有多少?一个月收益一万元,假设一年的收益是10%,那么你需要至少100万元的本金。在工作之余,有一万元的投资收益,听起来不错。
2. 你定投的是什么类型的基金?基金的种类繁多,从我们最熟悉的余额宝到各类混合型基金,每种的收益率不尽相同。
货币基金:例如余额宝,收益率逐年下降,现在只有2.5%左右指数基金:针对某个行业或者某类市场未来发展制定的指数,以此为参考判断后市,只要国运昌盛,10%是没问题,这也是股神巴菲特最为推荐的适合普通人的投资方式。股票基金:重仓股市,和买入的上市公司行情强相关,主要看基金经理个人能力。还有债券基金、混合型基金....可以看看下图月收益率参照:
对于大多数定投投资者来说,定投资金来源于工资结余,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定投资金具有很强的周期属性,一般与工资发放日高度相关。
我们假设投资者每个月进行定投的时间固定,投资标的选择沪深300指数基金。
图1给出了自2003年1月1日起,到2013年1月1日为止,在任意一天开始定投,定投周期为1个月,定投期限为5年(例如,从2003年1月1日起,每个月1号定投一次,共定投60次,到2008年1月1日收回本金利息),得到的年化收益和最大回撤的数据。
从2003年到2013年,圆圈颜色逐渐变浅。可以看到,圆圈具有很强的聚集性,即在相近时点开始定投基金,获得的收益与承受的风险大致相同。
同时,因为标的本身的波动,在不同时点开始定投基金获得的收益相差较大:在2003年和2004年的大多数时间,开始基金定投并连续定投5年可以获得年均10%以上的收益,并且投资组合净值的最大回撤保持在40%左右;2006年年底到2009年年底的这段时间,5年期基金定投的收益降为负值,并且最大回撤保持高位;之后的时间,定投年化收益基本保持在6%左右。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投资标的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不同表现,图2可以清晰地反映这一点。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简单的做个
基金定投可以通过分散投资金额,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风险。投资标的的走势决定了定投的收益,也决定了你能不能成为你眼中的有钱人。
最后,还是想说一句,定投要越早开始越好。
对于实现同样的目标,如果定投早一步,每月可以少支出多少钱呢?
假设我们60岁退休时需要储备100万元的养老金,以1985-2014年期间定投美国标普500指数实际收益率计算(期间经历过几次牛熊市)。可以看到,如果你在30岁就开始定投,每月只需投入800元,收益率达到247.39%;而若在50岁才开始定投,每月需投入5260元,收益率只有58.44%。
一起开始学习和实践吧。
实缴资本和认缴资本区别?
认缴出资额和实缴出资额在概念上是不同的,认缴出资额作为股东愿意缴纳的金额数量,如果全部缴纳则认定为实缴出资,如果出资不实则有所不同,此外两者登记办理手续,以及通过验资产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1、注册资本性质上的不同
认缴出资额是指企业的法定注册资本,注册资本是企业根据企业章程规定应缴的注册金。
认缴出资额是指企业的法定注册资本,注册资本是企业根据企业章程规定应缴的注册金。
2、 出资额构成不同
认缴出资额由实缴出资额应缴出资两个部分组成
认缴出资额应该在公司章程里明确记载,实缴出资额每年工商登记会变更但不会显示在公司章程。
3、办理工商手续的程序不同
在办理工商登记手续时,工商部门只登记公司认缴的注册资本总额,无须登记实收资本,不再收取验资证明文件。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工商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
4、概念不同
认缴出资是公司股愿意缴纳的部分,不一定要全部缴纳,且认缴出资由股东会议通过写入公司章程,而实缴出资是实际缴纳的部分;
认缴出资额不需要一次性缴纳全部出资额。实缴出资额需要一次缴纳全部的出资。我国公司设立登记规定为认缴出资额。
除了以上的不同点,二者还存在其他的不同。
认缴资本就是分摊注册金额的过程,而实缴资本,是企业成立时各出资人实际缴纳的金额。
企业的成立,有时可能不止一个创立者。如果是多个创业者共同成立公司,则需要商议彼此的出资金额,这个彼此协商出资额的过程就称为认缴资本。认缴资本就是分摊注册金额的过程。
由于公司都实行法定资本制,即企业的注册资本在成立时须一次认购完毕。所以认缴资本一般都等于注册资本。
实缴资本又称实收资本,即企业成立时各出资人实际缴纳的金额。我国法律规定:企业的实际出资额可以一次性缴纳,也可以分次、于期限内缴纳,所以实缴资本一般小于注册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