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怎么读轻声吗?
在普通话里,轻声是语音序列的许多音节失去原有的声调而形成的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属于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在生活用语中,最常见的也是我们第一个学会的轻声词就是“妈妈”“爸爸”,类似的还有“哥哥”“点心”等等这类词语的第二个音节声调在实际读法中会变得轻软模糊。那么除了这两个词语之外,还有那些小知识和词需要我们去注意呢?接下来跟着我一起往下看吧!
轻声规律
在拼音里,平声(阴平、阳平)音节之后的轻声音节读中调;上声音节之后的轻声音节读半高调;去音音节之后的轻声读低调。可以得出一个规律:阴平后,念中降调,似较短的去声;阳平后,念中降调,似较短的去声(和阴平后的轻声相比略有不同);上声后,念半高平调(短促的半高平调),似轻短的阴平;去声后,念低降调,似较短的去声。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可以为了发轻声而出现“吞字”“吃字”的情况。
例如:非上声+轻声:胳膊 残疾 先生 相声 八哥 上声+轻声:打扮 喇叭 哑巴 舌头 买卖
发音的特性
将汉语中的音节弱化之后,声调会变得又轻又短,此种音变即为轻声。轻声的调值需要根据前一个音节决定调值,所以轻声音节不可能独立存在。
”轻声“字词
【字】
以语气词结尾“啊”、“吧”、“呢”、“吗”、“吖”等等
以名词或者代词作为后缀“子”、“儿”、“头”、“们”等等;
方位词“上”、“下”、“左”、“右”、“头”等等;
助词“的”、“地”、“着”、“了”、“得”等等;
在动词后表趋向“来”、“去”等等;
【词】
·音或重迭式名词,末尾得音节大多读轻声
例如:妈妈 爸爸 哥哥 姐姐 爷爷 奶奶 叔叔 婶婶 姑姑 妹妹 舅舅 弟弟
·以“子”、“头”为后缀的名词
例如:儿子 桌子 凳子 椅子 胖子 小子 桃子 裤子 筷子 屋子 孙子 兔子 胡子 院子 袜子 盼头 赚头 芋头 木头 石头 甜头 姘头 眉头 念头
·以“们”为后缀的表复数的人称代语,或者指人的名词性词语
例如:女士们 先生们 朋友们 来宾们 观众们 记者们 孩子们 我们 他们 咱们 人们
·以“上”、“下”、“里”为后缀的,代表方位意义的词语
例如:路上 顶上 头上 早上 晚上 炕上 台上 墙上 树上 脚下 楼下 地下 屋里 心里 家里
·以”头“、”边“、”面“为后缀构成的合成方位词
例如:心里头 前头 后头 上头 后头 前面 后面 里面 侧面 外面 外边 左边 西边 前边 右边
·语气助词
例如:好吗 走吗 行吗 可以吗 你呢 哪儿呢 看完了吗 好啦 不啦 吃完啦
·动态助词
例如:走着 看着 想着 拿着 好了 完了 喝了 行了 吃过 看过 来过 走过
·结构助词
例如:美丽的姑娘 漂亮的房子 安静的教室 好好地生活 轻轻地走 卖力地吆喝 困得不行 累得喘气 呛得流泪
·附着于中心词后的趋向动词作补语时
”过来 、拿来、说出来“等等
·当中心词与趋向动词之间插入”不“、”得“时,”不“、”得“念轻声,趋向词则念原音调
例如:看不出来 说不出来 拿得出来 看得上 起不来 看得出 说得出来 看不上 起得来
·重迭词连用时,重迭的音节念轻声,若重迭连用的动词中间插入”一“、”不“时,
”一“、”不“念轻声,重迭音节念原调
例如:看看 说说 笑笑 拍拍 遛遛 看一看 说一说 笑一笑 拍一拍 遛一遛
·当部分词语中读轻声的音节具有分辨词义和词性的作用时,该音节若读原音调,则此役有所改变
例如:兄弟(xiōng·di/xiōng dì) 利害(lì·hai/lì hài)买卖(mǎi·mai/mǎi mài)地道(dì·dao/dì dào)大爷(dà·ye/dà yé)
儿化
在普通话里有许多词汇的字音韵母因卷舌动作而发生音变现象叫儿化,儿化的韵母就叫”儿化韵“。其标志是在韵母后面+r。在普通话中,儿化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或特指的词义,或具有改变形容词、动词词性使其名词化的作用。如“顶”作动词,“顶儿”作名词;“一点”是名词指时间,“一点儿”作数量词,是“少量、少许”的意思。
例如:挨个儿 挨门儿 矮凳儿 宝贝儿 北边儿 春卷儿 春联儿 打杂儿 打转儿 好玩儿 耳垂儿 耳朵眼儿 各样儿 跟班儿 个儿
在生活语境中,该儿化处理的地方绝大大多数仍然可以不儿化,也不会产生歧义。而且在广播语言中尤其是政治类、科学类、学术类的节目中,对语言的严谨程度要求较高,要尽量少用儿化;在书面语言或比较正式的语言环境中也不宜多用儿化。
轻声该怎么读
由于我一直从事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对拼音教学了解得不是很多。今年我任教二年级,遇到了轻声怎么读的问题,同事们也常为这个问题而争论。我查阅了许多资料,都是相同的结论:轻声要读得又轻又短。同事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是在第一声的基础上读轻声呢,还是在本音的基础上读轻声?于是我就注意电视里、广播里、录音磁带里轻声的读法,可琢磨来琢磨去还是迷惑不解。我考虑再三,怀着试一试的心理提起了笔,恳请编辑同志赐教。江西省婺源县紫阳一小 孙建茹轻声并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即在一定的条件下读得又短又轻的调子。一般地说,任何一种声调的字,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失去原来的声调,变读为轻声。如在“地方”“荸荠”“刀子”“去过”中的“方、荠、子、过”,单独念时都各有固定的声调,可是在这些词里却都读得既短又轻了,通常把这些读轻声的字叫轻声字。轻声字发音的特点是:用力比较小,音色比较弱,音长比较短。孙建茹老师问:“是在第一声的基础上读轻声呢,还是在本音的基础上读轻声?”这个问题不能成立,因为轻声字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声调,它的高低变化与该字的原调无关,而是取决于前一个字的不同声调。通常情况是:上声字之后的轻声字,音高较高;阴平、阳平字之后的轻声字,音高偏低;去声字后头的轻声字,音高最低。如用五度标调符号表示,即:阴平字+轻声字→·|(半低)如“丫头”阳平字+轻声字→·|(中)如“石头”上声字+轻声字→·|(半高)如“里头”去声字+轻声字→·|(低)如“木头”五度标调符号是根据下面的“五度标调图”制成的:另,“一”嵌在相同的动词中间时,变轻声。这种变调是口头上的自然变化,拼写时可仍按原调标注,如“试一试→shìyīsh씓想一想→xiǎng yīxiǎng”;也可将“一”标为轻声,如“读一读→dúyi〖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普通话轻声该怎么读?
现代汉语拼音里面只存在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轻声没有固定的调值,所以需要根据前一个音节决定调值,在普通话中,轻声的发音规则大致如下:
1.在阴平后,念中降调,似较短的去声。
2.在阳平后,念中降调,似较短的去声(但和阴平后的轻声相比略有不同)。
3.在上声后,念半高平调(或是略升的声调),似轻短的阴平。
4.在去声后,念低降调,似较短的去声。
即,当前字是上声时,轻声字的音高较高;当前字是其他声调时,轻声的音高较低。在阴平、阳平、去声后的轻声是降调,在上声后的轻声是平调或不明显的升调。
一、轻声的定义:轻声是汉语中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变调现象,在全国的广大方言和普通话均有出现。轻声一般不被当作声调看待,因为它没有固定的调值。
二、轻声的发音特性:
1.将汉语中的音节弱化之后,声调会变得又轻又短,此种音变即为轻声。
2.轻声的调值需要根据前一个音节决定调值,所以轻声音节不可能独立存在。
三、发音举例:
1.照应(yìng) ——文中这两段是相互照应的关系。
照应(ying) ——两人一块出门,相互好有个照应。
2.东西(xī; 指方向) ——在野外,看日出日落是辨别东西方向最基本的方法。
东西(xi; 指物品) ——人家在医院里躺着,好歹也该买点东西去看看啊!
3.兄弟(dì) ——好兄弟!咱人穷志可不能短啊!
兄弟(di) ——我说兄弟,你这样的带这么多钱出门可得注意着点。
参考资料
轻声.百度百科[引用时间2018-3-7]
轻声怎么读
轻声拼音:[qīng shēng]
轻声是汉语中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变调现象,在全国的广大方言和普通话均有出现。轻声一般不被当作固定声调看待,因为它没有固定的调值。
现代汉语拼音里面只存在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这便是轻声现象。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因为轻声没有固定的调值,一般要根据前一个字的声调来确定,所以在拼音规则中不做特殊标识,按本字发音标明便可。
某些时候轻声音变可以区别同字词。
基本解释:
小声,低声。
汉语有些词里的音节或句子里的词的音,念得又轻又短,叫做“轻声”,也叫“轻音”。轻声现象跟前后语音环境、音的高低、长短和音质都有一定关系,跟语法也有密切关系,有时还有辨别词义的作用。
如普通语中的“了”﹑“着”﹑“的”等虚词和做后缀的“子”﹑“头”等字都念轻声。有些双音词的第二字也念轻声,如“萝卜”的“卜”,“地方”的“方”。
轻声音节的变化与语音的四种物理属性都有关系。主要表现在音长变短。
如何教小学生读准普通话轻声 详细�0�3
小学的识字可以词为单位来进行,这样就可根据轻声字的前一个音节的声调来确定轻声字的准确读法;其次,轻声因其又轻又短的特点,在汉语语言的节奏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有表情的朗读等形式从语言的节奏层面来熏陶、感染学生。另外,加强口语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自如地把握普通话轻声的读音。关键词:小学生;普通话;音变现象;轻声;教学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记得十多年前,在读中学期间,亲耳听到自家小侄子用普通话背诵的一段课文(那时他刚上小学),他背的是小学课文《小猫钓鱼》中的一段,他是这样背的: “……不一会儿(ér)蜻蜓正来了(l ),蝴蝶也飞来了(l )……”“一会儿”应该儿化他没有儿化,该文不作探讨,但他把本应读轻声的“了(l )”读成了第一声,读得又重又高又长,听上去很是别扭。事隔多年,转眼笔者自己的小孩儿也上学了,一天听他用普通话背课文,他把本应读轻声的一些语气助词又读成了第四声,而且也读得很重。为什么普通话中的轻声在小学生的口里总找不到正确的读音呢?这么多年过去了,小学教师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提高了很多,为什么教不好这些轻声字的读音呢?翻开小学语文课本[1],看到:第一课的生字表:冰雪草什么化绿说 第十六课的生字表:萝卜根茎黄扁豆实 第二十一课的生字表:身穿脚原结啊定跟打勇专 (第二十一课中“啊”于课文中是在这样一句话中出现的:“你看他长得多结实啊!”这里的“啊”根据普通话的音变规律,其实际读音应该读“r9”。)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字一音,即口里的一个音节,就是笔下的一个汉字。汉字的识字教学就是依据这个特点以单字为单位来教学的。而这个特点只是对汉语进行静态分析时出来的。当汉字或说音节组合成词、成句的时候,这时的汉字或说音节就不仅仅是一个个静止的、孤立的语音单位了,它们处于动态之中时会发生些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轻声、儿化和语气词“啊”的音变,还有变调等音变现象(本文重点探讨轻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而我们的教科书上把字都一个一个孤立起来教学,像轻声字,还有语气词“啊”不仅是轻声,而且还产生其它的音变现象,诸此种种让我们的小学教师如何教呢?如以上列举的第一课中的生字“什么”的“么”,第十六课中的“萝卜”的“卜”,第二十一课中作为语气词的“啊”,让我们的小学教师如何以单字为单位来教学呢?轻声是普通话语音中一种重要的音变现象。轻声音节本有一定的声调,只是在特殊的场合中失去了原来的声调,变成了一种轻短模糊的调子。一般地说,任何一种声调的字,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失去原来的声调,变读轻声。例如,在“土坷垃”、 “荸荠”、 “刀子”、 “说过”这些词语里的“垃”“荠”“子”“过”,它们单独念时都各有固定的声调: “垃”读阴平, “荠”读阳平, “子”读上声, “过”读去声。可是在这些词语里都失去了原来的声调,读成了轻声[2](:105)。轻声虽从总体上来说给人的听感印象是轻短模糊,但其音高却并不是固定的,它随着前一个音节的声调而改变。目前,通过一些相关的实验报告[3](:166),人们比较认可把轻声的音高(即轻声的调值)归纳为两种情况[4](:35):(1)前面一个音节的声调是阴平、阳平、去声的时候,后面一个轻声音节的调型是短促的低降调,调值拟为 31。(调值下加短横线表示音长短,下同)(2)当前一个音节的声调是上声时,后面一个轻声音节的调型是短促的半高平调,调值拟为44。 * 收稿日期:2005 -05 -20 轻声的读音随着前一个音节声调的不同而实际音高有所不同,正因为如此,人们便产生了一些片面的认识。比如上文中所说把“蜻蜓飞来了”中的“了”读成了第一声“l"”,或读成了第四声“l#”。这两种情况都是对轻声的读音把握不全面造成的,前一种认为轻声应读得像第一声,是因为轻声在第三声(上声)后的调值是短促的半高平调$$,调值和第一声(阴平) %% 差不多,调型都是半高或高而平,所以认为轻声嘛,就跟第一声一样读就行了;而后一种把轻声读成第四声(去声),认为轻声的实际音高跟第四声(去声)差不多,是因为轻声在阴平、阳平、去声后调值为’,调值和第四声(去声)%’ 差不多,调型都是降调,故此以偏概全,认为轻声应读得像第四声(去声)。轻声的实际读音如上述应该分两种情况来处理:一种是阴平、阳平、去声后的轻声,调值是短促的低降调’,如果硬要把轻声与四声比较,那么这时候可以说轻声跟第四声(去声)差不多,但是差不多不等于一样,它们还是有区别的,首先此时的轻声要比第四声短,再者此时轻声的起头音比第四声要低,第四声是从最高音% 起头,然后迅速降到最低音’,而阴平、阳平、去声后的轻声是从 起头然后更迅速地滑到’ 收音,比第四声显得更轻更短;轻声的另一种读音则是上声后的轻声,上声后的轻声调值是短促的半高平调$$,如果有人也是很想把它与四声中的某一类相比较的话,可以说这时的轻声读得类似第一声(阴平),但是轻声毕竟与第一声不一样,它要显得轻而短,而且轻声也没有第一声那样高到了% 度起音,% 度收音,而是略低于% 度的$ 度起音,非常短促的在$ 度收音,没有第一声那样重,那样长。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生字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是采用的单字教学的方法。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是以识字为主要教学任务的,我国现阶段的识字法基本是“以文代字”,即给一篇课文(低年级课文很短,越到高年级课文越长),再在课本的后面列出生字表,生字是单个单个列举的(参见前文)。生字教学主要是首先教师读、学生听,接着再教师读、学生跟读等方式进行。因为轻声不能单独念出来,只能跟在其它音节后面,根据前一个音节的声调的不同而调值也相应的不同,所以我们的小学课本上单列的轻声字根本没法教给学生,那些单个列在生字表中的轻声字学生也根本无法直呼出来。那么,该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笔者以为,小学的识字教学应该以词为单位来进行,就好像英语的单词一样。不必担心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必害怕小学生学习两个或多个音节的词语会比学一个音节的单字更为困难。其实心理学实验表明,给学生一些小小的有关联的单位要比给他们一个个孤立的、不相关联的单位更能让学生接受并记住。给学生词语,在词语中学生字,也就解决了单列轻声字无法读音的矛盾,这样我们的小学语文老师也不至于面临不能称说而不得不称说的尴尬,他们就可以根据轻声字的前一个音节的声调来确定轻声字的准确读法,然后再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读音,这样学生们也就获得了一个最初的关于轻声的准确概念。 () 年代以来,我国语文教育学界在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又创造了风格不一、各有特色的识字教学法,其中“注音识字�9�9 提前读写”(简称“注�9�9 提”)影响最为广泛。“注�9�9 提”的基本做法是:儿童入学后先学汉语拼音方案,要求学生可以做到直呼音节;随后在学生学习汉字的同时就开始阅读拼音读物(纯拼音或汉字加拼音)并开始写作,遇到没有学到的字,就用拼音代替;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拼音的比例越来越小,直到完全用汉字写作。因为这一做法是成句、成段、成篇地给学生拼音(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也逐渐夹杂越来越多的汉字),这样轻声在句、段、篇里,在上下有联系的文章里,也较好地解决了把轻声字孤立起来难以教学的问题。随着小学生识字量的不断增加,生字表一般不会再出现单个的轻声字,这时候语文课轻声的教学,笔者建议从语言节奏这个层面来谈它。在有声语言的表达上所显示的快与慢、抑与扬、轻与重、虚与实等种种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就是节奏[%](*+()。而轻声因其又轻又短的特点,在汉语有声语言的节奏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从语言的节奏层面来熏陶、感染学生,可以通过有表情的朗读来进行。在有表情的朗读中,让他们领略汉语语言之节奏,感受汉语的优美生动。笔者始终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一定非要教学生遣词造句谋篇的道理,但一定要给他们树立一个“美文”“妙语”的形象概念。这样,当他们自己开口说话、动笔写作的时候,心中就有一个努力的方向、一个衡量的标准。早在唐朝时期的诗人白居易,他在诗歌写好后,也总是诵读给别人听,甚至读给那些妇孺井巷之人听,如别人听着不顺耳,他必定修改。贺诚执教的《丰碑》曾获全国小学语文讲课比赛一等奖,他讲这一篇课文时,几乎从头到尾都用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在朗读课文,尤其是课文的精妙之处,更是反复吟诵。在他充满感情,饱含自己深刻见解的朗读回荡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时,不需要太多抽象的道理来解释,课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划分、情感倾向等自见分晓。另外,加强学生的口语教学也是一个非常可取的办法。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 ”的能力,有表情的朗读首先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听感印象,再让学生跟着读或自己出声地读,接着让学生把心里的话大声地说出来,如此在听、读、说的反复训练中让学生领略汉语的语言节律美。当我们的学生领悟到了汉语的语言节律之美,建立了正确的语感,也就明白了轻声在汉语节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就能正确把握轻声又轻又短的声学性质,正确地读准普通话音变现象中的轻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