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腾讯分摊宝

2.A轮融资时一般是VC会对企业做一个估值。3.著名案例移动互联网投资基本都偏向于A轮融资三、B轮1.一般启用B轮融资时。摩拜获得创新工场B+轮投资六投资人如何获得收益随着每一轮投资:...

腾讯分摊宝,为什么很多企业都想办法上市?

这么多专业回答,其实都是针对传统上市来说,但目前当下互联网风潮下,上市其实是最主要的目的是前期投资人要变现,我认为这才是核心原因。

接下来我简要说下创业公司的融资轮次:

一、天使轮

1.也有另一个叫法“种子轮”,这个时候创业团队一般只有一个想法或者大概的计划,有一些投资人会关注这个阶段投资,不过一般投资额不大,多为200万元以内。

2.著名案例:刘晓松天使轮投资腾讯、王刚天使轮投资滴滴、龚虹嘉天使轮投资海康威视;

二、A轮

1.当企业产品正式上线并运作一段时间,有了完整的商业计划和盈利模式,一般都还处于亏损状态,因有进一步的资金需求,就会启动A轮融资, 投资人一般为专业的VC,投资额从1000万到1亿不等。

2.A轮融资时一般是VC会对企业做一个估值,投入一定金额占据股份比例,原股东比例稀释,但价值提高了。

3.著名案例

移动互联网投资基本都偏向于A轮融资

三、B轮

1.一般启用B轮融资时,企业的业务已进入快速扩张阶段,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已被证明是可行的,同样一般都还是处在亏损阶段,投资额一般在亿元以上。

2.同样是给出一个估值,新投资者入股,稀释原股东比例。

3.著名案例:滴滴B轮获得腾讯1500万美元,震惊业内。

四、C轮

C轮时企业的经营一般已进入正轨开始盈利,做的好一些的已逐步准备IPO上市,这个时候融资额都非常大,基本上都是10亿以上的规模,美团点评C轮融资达到40亿美金。

五、其他轮次

1.并不是只有ABC轮,这中间可能会出现pre-A轮,B+轮,甚至还有D轮,E轮,F轮,都是会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及市场接受程度来确定;

2.B+轮案例:摩拜获得创新工场B+轮投资

六 投资人如何获得收益

随着每一轮投资,前面轮次投资人的股权都获得了增值,可以通过转让方式变现;但最后一轮投资人要想变现,要么再有下一轮融资要么就只剩IPO这条路,才能在上市后兑现收益,因此他们IPO的意愿是最迫切的。

综上,个人认为在当前环境之下,促使企业IPO最大的动力是为了变现,而且目前这样的浮躁氛围还是挺浓的。当然其次肯定是为了融资。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小看法,欢迎留言探讨,喜欢我的回答请帮忙点赞和加关注噢。

实际功能很强大的软件?

相信看过 macOS 系统必备软件推荐这类文章的同学,一定听说过 Alfred 这款软件。Alfred 是一款通过一个输入框快速完成文件搜索、自定义动作从而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的软件,可以看成 macOS 自带功能 Spotlight 的加强版。

网上讲 Alfred 的文章很多,Alfred 的许多深度功能可能我都还没用上。在这里只与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些用法,供大家参考。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赶上万众期待的新的 MacBook 即将发布,对于第一次使用 Mac 的同学这篇文章应该会对你有所帮助,对于还没拥有 Mac 的同学,说不定你看了这篇文章一冲动就买了呢。

基本使用

Alfred 可以通过快捷键快速触发搜索输入框,我设置的快捷键是「⌥+Space」。Alfred 本身是免费的,但是想要用更高级的功能需要付费激活 PowerPack 功能。

1. 基本文件搜索:输入关键字可以搜索电脑里的文件、程序、联系人、书签等,你完全不需要到对应的文件夹或者 Launchpad 里眼花缭乱的找到文件或程序再打开。在搜索结果中可以按「⌘+Enter」打开文件所在的位置。当然你可以在 Alfred 的偏好设置中选择哪些内容在搜索结果中展示,可以搜索哪些路径下的内容。

2. 无搜索结果时默认搜索:当没有符合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时,Alfred 会默认使用 Google、Amazon、Wikipedia 的网页搜索。为了更符合自己的使用习惯,我把它默认设置为 Google 和 Baidu 的网页搜索。(在偏好设置中的 Features-Default Results-Fallbacks: Setup fallback results 进行设置)

3. 更多网站搜索(Web Search):软件自身内置了一些 Google、Twitter 等搜索,基本上都是一些国外的服务。为了更接地气,我添加了如下图所示的一些网站的搜索。图中的锁形标志代表了搜索结果的网页使用了 HTTPS。

添加自定义的搜索项也很简单,只需要知道对应网站的搜索 URL 并添加到偏好设置中的 Features-Web Search 中即可。比如:

百度搜索的 URL 是:http://www.baidu.com/s?wd={query}Appshopper 搜索的 URL 是:http://appshopper.com/search?search={query}

添加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个快捷键 KeyBoard,比如百度搜索的快捷键设置为「bd」就可以在呼出 Alfred 时,输入「bd」加空格,并输入要搜索的关键词,敲击回车,即可打开网页搜索到对应的内容了。

从上面举的两个例子,应该能看出「{query} 」就是要搜索的关键词,这样只要你知道某网站一个搜索结果的 URL,这个网站的搜索 URL 你就知道,自然就可以添加到 Alfred 中了。

奇思妙用

除了基本的搜索功能,Alfred 还内置了一些常用的小功能。以下列出几个我常用的,大概按我的使用频率由高到低排序。

1. 如果你恰好需要计算一个简单的算式,可以直接在 Alfred 的搜索框中输入算式,Alfred 就会显示出计算结果。

2. Alfred 可以作为一个迷你的播放器,调用 iTunes 播放音乐。我设置的快捷键是「⌥+⌘+Enter 」,然后直接输入歌曲 / 歌手 / 专辑名称,回车后就可以播放了。同样你也可以在调出 Alfred 搜索框后输入「iTunes」,也可以打开迷你播放器。

3. Alfred 中内置了一部分系统功能的命令,可以通过自定义的关键字触发,如下图。举两个例子,在 macOS 中想立即锁定自己电脑进入输入密码的界面,除了通过系统自定义的触发角功能,可以在 Alfred 的搜索框中输入「Lock」来锁定;下载安装了多个 dmg 程序安装包,但每个程序的 dmg 安装包都加载在了电脑上,如果一个个弹出,费时费力,可以在 Alfred 的搜索框中输入「ejectall」直接弹出所有挂载的磁盘。

4. 遇到不懂的英文单词,调起 Alfred 的输入框输入「dic」+ 空格 + 单词即可调用 macOS 内置的词典查询单词的释义,按回车进入词典。

5. 搜索框中直接输入「>」,并在之后输入命令,就可以调用「终端」程序,并运行命令。例如,在搜索框中输入下面的命令可以查看通过 adb 连接上的安卓设备:「adb devices 」

6. 记录多个剪贴板历史:我设置的快捷键是「 ⌥+⌘+C」,打开后可以查看最新所有的剪贴板历史。

7. 在进入「⌥+⌘+C」后,第一项是「All Snippets 」,在其中可以设置一些常用的需要输入的字符,比如邮箱,这样在登录、注册时就不需要重复输入复杂的邮箱地址了。

注:6 和 7 使用频率比较低的原因是相比其他竞品,Alfred 的调用更加复杂,呈现形式上不够直观,在这两个需求上我更喜欢 Paste。

进阶使用

在 Alfred 中有一个「Workflows」的 Tab,用上这个,你才会发现 Alfred 的强大。简而言之,Workflow 就是把你想干的搜索的事,通过程序代码编写成一个流程化的东西,之后你只需要每次调用就行了。网上有很多分享的 Workflow,可以参考 Alfred 2 Workflow List 、Packal 这两个网站。软件本身的功能是固定的,但提供的这种可扩展的能力却可以让 Alfred 完成更多不可思议的操作。

搜索类

这类 Workflow 主要是搜索某些软件或网站的内容,但相比 Web Search,可以直接在 Alfred 中显示搜索结果,一键即可打开搜索内容的详情页。

1. iTunes Store Search

搜索 iTunes Store 里的 App、Song、Album、Podcast 等内容,直接在 Alfred 中显示搜索结果,进一步可在 iTunes Store 里查看。你可在 Workflow 的设置中自定义 iTunes Store 的搜索地区和显示的搜索结果的最大数量。

2. Mac App Store Search

与 iTunes Store Search 类似,只不过这个是在 Mac App Store 中进行搜索。类似的还有 iBooks Search,在 iBooks Store 中进行搜索。

3. Douban

快速搜索豆瓣上的电影、音乐、图书,并返回相应搜索结果。

4. Dianping

快速搜索大众点评上的商家店铺,可以自定义搜索的默认城市。

5. 知乎

快速搜索知乎上的问题、话题、人,还可返回知乎日报文章列表。

工具类

这类 Workflow 主要是满足某些生活、工作、学习中经常用到、但又及其繁琐的需求。

1. 快递查询

快速查询快递利器,可对查询结果一键复制,可记录查询历史。

2. Youdao Translate

调用有道翻译单词、词组、句子,中英互译。

3. NewFile

在 Finder 当前目录下新建文件,默认扩展名是 txt。有两种形式:仅创建和创建并打开。如果习惯于 Windows 的右键新建某种格式的文件,这个应该很方便。

4. Resize Image

快速对 Finder 中当前选中的图片等比例调整尺寸。输入的数字代表想要调整的图片宽度。

5. Shorten URL

把已有的较长的链接转换成短连接并复制到剪切板。

6. Toggle Hidden Files

快速显示/隐藏系统中的隐藏文件。虽然在 macOS 10.12 中已经可以通过快捷键「⇧+⌘+.」来完成上述操作,但这个快捷键可能你会忘记,使用 Workflow 可能更加方便快捷。

软件辅助类

这类 Workflow 主要是给已安装的软件提供一个辅助功能。但一般情况下这些软件自身都会带有一些全局快捷键或者工具条,软件原生的功能可能支持的更好,通过 Alfred 来实现可能并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在此仅举一例。

1. Things

在 Things 中添加一个 TODO。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上文中提到的所有 Workflow 其实都是 Alfred 的用户们自己创造的,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对于初学者来说,即使你不懂代码,你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来做一个 Workflow,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在此拿我自己的实际情况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每天开始工作的时候,我需要在 Teambiton 中查看最新的项目进展,在微信中与同事沟通,在 Foxmail 中收发邮件。所以我需要在进入工作状态后,打开 Teambiton 网页、微信 App、Foxmail App。这是一个较为固定的操作,但如果手动完成,其实很麻烦,可以借助一个 Workflow 来解放劳动力。创建这个 Workflow 大概分为以下几步:

1. 添加 Workflow:Alfred 中内置了一些固定的模板,可以选择通过快捷键打开多个文件;

2. 填写 Workflow 基本信息:包括名称、Icon 等;

3. 除了打开多个文件,还要添加一个 Action:打开一个 URL;

4. 配置 Keyword;

5. 添加要打开的 App;

6. 配置要打开的 URL。

Workflow 创建完成后,在 Alfred 的输入框中输入设置好的 Keyword,敲回车,一切搞定。

Alfred 的偏好设置中特别设置了一个「Usage」Tab,在这里可以查看 Alfred 的使用频率,了解这款工具到底对你的工作效率有多大的改变。在用 Alfred 的用户不妨去看一看。

Alfred 的扩展性很高,所以他的玩法还有很多。但 Alfred 说到底是一款工具,工具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人的某些需求的。如果变成一个庞然大物,我相信不应该是一个工具的初衷。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用法才是最重要的,切忌不要被工具绑架了自己。

如你有更多有趣实用的玩法,欢迎与我交流。

移动收费日期?

您好!每月的出账日一般是1,3,5,10,15,20,30这几天。像包月套餐的费用就是1号一次性扣取,彩铃,月租等按日分摊的费用是每天扣一点,月末的时候补差,如果有代收费业务,像腾讯的会员,Q钻之类的是20号扣费。您可以拨打1008611关注下您手机的扣费情况。祝您愉快!

挣一个亿需要多久?

要说当下最火的网红家族,那非万达王家莫属了。一家三口,个个都是网红啊。先是儿子国民老公王思聪火遍网络,接着国民老爹王健林的一个小目标,又刷爆朋友圈。

此文一出,各大段子手纷纷出奇意来创新!

有人用格局和眼光,来诠释国民老爹的胸怀和战略!

有人用闲聊和扯淡,来讥讽国民老爹的不接地气!

更有甚者扒出马云:“我不想把阿里巴巴做的那么大”的无奈和委屈。

而比尔盖茨也被爆出定了一个小目标,想买一辆兰博基尼,只要数到一二三四五就可以。

一个亿,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后面有几个零!

一个亿,同样是一个数字,为何普罗大众对它的反应各不相同呢?

实际上,细细分析一下,这只是两者调用的资源和长袖善舞的能力不同罢了。

我们来看一下,国民老爹赚一个亿要多久,据万达官方介绍,其2015年资产6340亿元,收入2901亿元,也就是说国民老爹2015年的时候,每天赚7.972亿,每小时赚3321万,每分钟55.35万。

对,你没看错,赚一个亿对国民老爹来说,还是谦虚的,确实是一个小目标。

那么普通人赚一个亿有多难?为了便于理解,可以把赚一千万作为一个目标,然后再乘以十倍。

一名优秀的程序猿GG,月薪30K,年薪按50万算,赚到100万需要2年,1000万需要20年,一亿需要200年,从清朝写代码写到现在!

一名普通的一线城市白领,月薪10K,年薪按15万算,赚到100万需要6年,1000万需要60年,一个亿需要600年。从明朝干到现在!

其它的自行计算吧:月薪5K,年薪10万,赚到100万需要10年,1000万需要100年,一个亿需要1000年,从宋朝干到现在!

一名普通的四线城市公务员,月薪3K,年薪按5万,赚到100万需要20年,1000万需要200年,一个亿需要2000年。2000年意味着,需要你从汉朝干到现在。

一名五六线镇上的工作人员,月薪2K,年薪按2.5万算,赚到100万需要40年,1000万需要400年,一个亿需要4000年。从夏朝干到现在!

一名种地农民,月薪1.5K,年薪按2万算,赚到100万需要50年,1000万需要500年,一个亿需要5000年,从远古时代种地要种到现在!

那么,有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呢?

你可以试着走走以下几条路:

1、买彩票,最好是能中巨奖的那种,不过一亿的大奖,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没有多少。

2、跟对一家好公司,不小心当了合伙人,比如1999年加入阿里巴巴,16年后,你的身价可能超过一个亿。

3、十年前,在北京、上海、深圳囤积数套房,十年后,身价估计也上亿了。

其它途径,自己另行脑补!

这就是国民老爹和普通人的区别,国民老爹旗下有数万名员工,1个亿分摊下来也就一人几十万的事情。如果把万达的消费者算上,每人贡献几百元就够了。

而普通人,除了自己吭哧吭哧的闷头赚钱之外,没有其它来源之术。关键是赚了钱之后,还消费给了国民老爹,到头来还是替银行和国民老爹打工。

哎,来点现实的吧,别整天想着定个小目标赚一亿了。

还是想想想,怎么赚到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第一个十万吧,赚十万的方法找到了,百万的方法还会远么?百万的方法找到了,一亿还会远么?

亲,你月薪多少?为了赚到一个亿,你需要从哪个朝代干到现在?

在中国保险值得买吗?

在很多人的认识里,保险行业作的恶,罄竹难书.......

保险都是骗人的,压根就不赔

买的时候啥也不查,理赔的时候各种拒赔

卖保险的都是骗子

保险条款都在玩文字游戏

买了保险却没保障

保险太贵了,不如存钱

....

出来就是一句话:

保险就是两个不赔,这也不赔,那也不赔。

其实啊,这些里很多有都是大家对保险的误解。

为了解开这些误解,我决定写一篇保险行业最强“洗地”文。

正本清源,从历史到现在,从现象到本质,

透过表象去最深层次去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误解,

以及这些误解到底是不是真的。

其实中国保险发展的非常早,早在19世纪初,英国人就在广州成立了中国最早的保险公司。

鸦片战争后,外国保险公司在国内形成垄断的局面。

民国初期,由于一战的爆发,“五四”运动的兴起,整个民族对民族工商业的支持让国内保险行业赢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但随之而来的抗日战争,让保险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但不得不提的是,举步维艰的保险行业仍在抗战史上留下了值得铭记的一笔,

为了配合抗日战争,1939年中央信托局保险部成立战时陆地兵险和战时运输兵险两项特殊险种,这是中国保险史上的创举。

据相关资料记载,宝鸡申新四厂被日机轰炸后,保险公司赔偿了高达70万的保额。

曾如此有民族气节的保险行业,是如何走到如今“人人喊打”的地步的?

我们从新中国之后说起。

1、外资入侵:带来了一只猛兽

新中国之后,

保险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本身的发展也是跌宕起伏,

直到上个世纪末,保险行业一共经历了4个发展时期:

初创期、低谷期、复苏期、发展期

在五十年代初期到六十年代,

保险业仅有的一家国有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在建设新中国,安定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后而来的是保险行业史上最大的低潮时期,

六七十年代,由于历史原因,全国财政会议决定全面停办国内保险业务,

1961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机构精简,从业人员只有12人。

在随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中国没有商业保险的实践,保险的发展严重受挫。

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中国人的保险意识、风险意识必然严重滞后。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外国保险企业不断涌入中国,

这第一个来中国吃螃蟹的外资险企就是友邦,

1992年,友邦来中国,不仅仅是国内第一家外资独资的保险机构这么简单,

他们还带来了大家所熟悉的、沿用至今的、褒贬不一的“猛兽”——“代理人制度”。

所谓代理人制度,就是现在常说的“多层级组织发展模式”,

保险公司以增员奖励和关系保护为激励手段,

营销员,除了完成自身的业绩,还可以再招募业务员,

并获得利益的绑定,即被招募者的业绩也会有一部分分给招募者。

说的夸张一点,这与《禁止传销条例》规定的非法传销十分相似。

这是传销的“金字塔骗局”:

这是保险公司的金字塔多层级组织发展:

多招“新人”多得利益,

层级越高分配的利益越多,徒子徒孙们的业绩,都是前辈的利益来源。

当时大背景下,人寿公司的从设立到盈利,可能需要5-7年甚至更久,

但友邦凭借这套模式,在国内的保险市场大杀四方,3年就实现了盈利,

而且这些代理人将销售的团队不断地扩张,

每一个销售不光自己是客户,还可以带来更多的客户资源,

这种获利的速度是十分可怕的。

于是,中国的大部分保险公司纷纷引进这种模式。

自1996年开始,国内寿险保费以平均年化40%的速度快速增长,直接带动整个保费市场茁壮成长。

于是“代理人”的销售模式开始在国内的保险市场横行。

这个模式下类似于传销,

因为这些代理人不仅作为员工,同样也是保险公司的客户;

员工再招揽员工,客户再发展客户,

金字塔尖的人只需坐收利益。

从某些方面来说,这种制度成为保险业多年高速发展的源动力。

但另一方面,这也是收割底层代理人的一头猛兽。

2、下岗潮:猛兽收割的温床

代理人制度引入的同时,

仿佛是命中注定一般,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

国内赢来了下岗工人浪潮,很多人失去了工作,

保险行业也因此成为了大部分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地方,

大批量的下岗工人,家庭妇女加入了保险大军,

而这一批人本身的学历低,再加上大背景下的国民素质都不高,

根据2014年一个调查显示,营销人员高中及以下学历占到了83.6%。

2014年尚是如此,

可以想象20世纪末,21世纪初保险行业是什么样的光景。

所以那个时候,“人情牌”是这些低学历,毫无专业素质的下岗工人和家庭妇女唯一武器,

找不到客户就去找亲戚朋友,再找不到就只能死在保险公司的考核制度之下,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保险纠纷,都来自于从亲戚朋友手上购买的保单。

销售员素质良莠不齐,低门槛的招聘,尚未全面的培训制度,

种种都进一步加剧了保险行业的的销售误导。

2015年以后,国家更是明确停止了保险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

代理人的门槛一低再低。

也许大家会有疑问,

既然是从美国引用的制度,为什么美国保险市场没有这种情况?

这是由于欧美发达国家,保险行业发展的久,保险市场也相对比较成熟,

所招聘的营业员相对来说学历层次较高,保险专业知识比较丰富。

而国内保险刚刚起步不久,还一度停滞了20年的发展,

代理人最早也是从下岗工人和家庭妇女起步,

长此以往,突飞猛进的保险行业自然而然就出现了“消化不良”。

畸形的发展形态,不诚信的行为,消费者对保险不信任起源就在于此。

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然在困扰保险行业。

3、入“世”十年:保规模,还是放弃金融安全?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加入了WTO后,

从长期来看,这对保险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进作用,

但从短期来看,中外多家保险公司竞争发展,国内保险业受到冲击,

严苛的生存环境,让保险公司之间出现了恶性竞争,

窥一斑而知全豹,当时整个保险行业的缩影可以体现在重疾险上,

当时重大疾病的定义尚未规范,

各家保险公司对重疾的定义,对疾病的理赔定义都有所区别。

疾病定义的严苛条件,造成了理赔的困难

甚至有一些黑心的险企为了趁机大赚一笔,把一种病拆成多种,造成了市场的恶性竞争;

一时保险理赔纠纷频频发生。

全球知名的咨询机构麦肯锡2005年10月底出炉的一份调查报告称,

2004年中国寿险业的保单退保率出现大幅增加,退保率高达10%,退保金额达到301.56亿元,比2003增长了57%。

于是“保险是骗人的”的说法,开始广泛的被说起。

08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检测中心,在对国内公众保险情况调查显示:

不到10%的老百姓认可国内保险;

6%的人认为国内保险公司诚信较好;

70%的人认为诚信一般;

26%的人持不信任态度。

根据国际标准,一个行业有6.5%的消费者不信任时,表明这个行业进入了危机阶段,

千禧年后的发展初期暴露的各种问题,严重的透支了大众对保险的信任。

这些种种,彼时的监管部门为什么不作为?

2001年中国加入WTO,并承诺要在三年内陆续开放保险市场,

面对更复杂的金融环境,彼时保监会当务之急正是壮大国内的保险公司。

但事实上呢,那个大环境下,中国保险行业都笼罩在巨大的利差损阴影之下,

我之前的文章写过,

保险公司赚钱的大头不在拒赔,而在利差,

利差损意味着,国内保险公司都在亏钱,并且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

保监会怎么办?

是要老百姓还是要国内保险市场的发展?

很显然那个时候的监管部门给了我们答案。

要的是“规模保费、保险密度、保险深度”,要的是成绩漂亮,业务要重规模而不讲效益,

不管你用什么手段。

其实很正常,每一代人身上都背负着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这一代人也不例外。

那代人为了规模牺牲了质量,我们这一代人食其恶果。

3、幡然醒悟: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直到08年左右,全球次贷危机发生,

国际大环境驱使保险行业的重心回到了风险管理,建立了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保险行业,监管部门,终于幡然醒悟,开始关注大众的利益。

于是你看到,

2007年保监会出台了《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规定了25种重疾必须赔;

2013年中国保监颁布了《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监管办法》,

指出了保险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并取得全国通用的资格证书,方可销售保险。

直到最近,监管部门还在积极鼓励保险公司发展独立代理人,打破传统的多层级组织发展模式;

当初牺牲一个行业的声誉,

现在也在一点一点努力的找回来。

所以从历史上看,保险行业走到这步田地,这口锅该谁背?

保险公司背一半,

不管是因为时代背景,还是有其他千万种借口,

保险公司为了逐利和发展规模,对消费者利益的无视都有跑不掉的责任。

监管部门背四分之一,

也许当时是有不得已的发展苦衷,

但监管部门的选择,确实牺牲了保险行业口碑以及总多消费者的利益。

代理人的制度背四分之一,

即使这个制度是推动保险高速发展的源动力之一,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

但代理人是保险口碑溃败的起源之一。

历史口碑的锅分完了,

保险行业走回正轨,现在的锅我希望谁犯了谁背。

我最不希望看到大家将某家保险公司,或者某个网点机构,或者是某个代理人所做的恶,归咎到整个行业,

让所有人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每个行业都有这样的老鼠屎,

保险大环境的这锅汤,各家良心的保险公司,监管部门和希望有所作为的保险从业人员,都在守护。

除了历史遗留问题造成了十分差劲的印象,

还有相当一部分,其实人是对保险存在很深的偏见和误会,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这些误解到底是怎么回事。

1、保险不赔吗?

“保险是骗人的”这个口号已经响彻神州大陆好多年,

说的人多了,听的人多了,大家就都信以为真了。

且不说保险受《保险法》的限制,

这种情况在法制国家不可能存在,

就是从历年保司的理赔数据来看,这个谣传就应该不攻自破,

从目前几十家保险公司公布的数据来看,保险公司的理赔率都在96%以上,很多公司甚至能达到99%、100%的理赔率。

说明了绝大部分的理赔申请,最后都顺利拿到了钱。

2、保险条款都是在玩文字游戏?

从保险历史来看,确实有这么一段时间,

保险公司仗着消费者不懂,玩文字游戏,将一种重疾拆成多种,将理赔条件设置的更为严苛,

导致出现理赔纠纷。

但这已经是历史了,

互联网发展这么多年,现在各行各业的的信息都趋于透明化。

信息透明化的结果就是,保险越来越趋于同质化,

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占理赔95%的25种重疾都被银保监会拎出来,要求保司必须赔了。

我曾经将各家保险公司的25种高发重疾进行了对比,它他是这样的:

可以说,彼此之间几乎一字不差,是完全相同的保障。

如果保险公司还想在条款上做文章,硬要抠字眼。

那代价可能有点大,

同行会首先跳出来,抓住这个漏洞一顿踩,在各大媒体上大肆传播,给他扒的底裤都不剩;

其次,闹上法庭,司法也会给出保护,

健康保险险管理办法23条规定:

保险公司在健康保险产品条款中约定的疾病诊断标准应当符合通行的医学诊断标准,并考虑到医疗技术条件发展的趋势。健康保险合同生效后,被保险人根据通行的医学诊断标准被确诊疾病的,保险公司不得以该诊断标准与保险合同约定不符为理由拒绝给付保险金。

这个条例要求对于疾病的定义,要符合主流的医学诊断和手术标准。

翻了很多司法案例,公子也发现司法也确实是这么判决的,大家可以参考这篇文章:(保险公司拒赔?记住这两个硬核法律保障,救你性命)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所患的疾病,或者治疗手段与保险条款有些许出入导致拒赔的案例,司法判决赔付了。

有一份法律文书里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重大疾病保险产品的设置的目的在于为病情严重、花费巨大的患者或患者家属解决经济困难,不至于因患重疾长期住院治疗或花费巨大而导致被保险人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这是保险的初衷,

所以当保险的定义实现不了这个初衷的时候,司法会出来保护弱势的老百姓的。

最近重疾又出了新定义,

不仅如此,由于医疗技术在飞速发展,人均寿命也在提高,

监管部门这次把“五年修订一次的意见”也一并写入规范中,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符合当下疾病定义以及治疗方案的,保险公司就必须赔。

3、保险宽进严出,总是拒赔?

前面也给出数据了,保险公司的赔付率十分的高,所以总是拒赔数据上是不成立的。

但为什么总是有一种保险公司总是拒赔的感觉呢?

因为现在保险行业虽然拒赔比例极低,但毕竟基数大,

稍有风吹草动,比如哪家哪家又拒赔了,都会被媒体拿出来炒作一番。

根据江苏保监会的一份资料显示,

52%的拒赔是因为被保险人未如实告知既往病史,27%属于条款约定的除外责任,

虽然大部分的拒赔案件都是有理有据,

要么就是没有如实告知,要么就是属于免责条款。

但总有消费者总能想到新奇的思路怪一下保险公司,

“为什么买保险的时候什么都不查,到理赔的时候恨不得翻到祖上三代病史”

公子卡去年到这种言论也哭笑不得,

这就好比一个大男人硬闯女厕被抓了还要怪保安没拦着。

如果每个人都要靠别人监督才能诚信,那社会不是乱了套了。

而且保险公司也可以在每个人买保险的时候都做一番背景调查,

问题是这么做成本太高了,

把这些不诚信的人带来的成本算进保费里,

先不说这些隐瞒告知的人自己可能第一个就不同意保费上涨,

就是对那些诚实回答健康告知的人都十分不公平。

当然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是故意隐瞒健康告知的,可能是忘了或者其他的,

对于这部分人,

也不必感到委屈,因为司法上还有一个条款叫“两年不可抗辩”。

啥意思呢,

就是只要你的保单超过两年,保险公司又拿不出证据证明消费者是有意隐瞒告知的(实际上“故意/过失未如实告知”对保险公司来说,非常难举证),就必须赔。

关于具体内容,可以参考这篇文章:保险公司拒赔?记住这两个硬核法律保障,救你性命

可以说十分护着消费者了。

4、小保险公司都是骗子?

直接先说结论:买保险只看产品,不需要看保险公司!

不管你是互联网保司,大公司小公司,五百强还是央企,

都只是头衔,对消费者来说,丝毫没有影响。

就好比银行,

工商银行是国企,光大银行是民营,

假设光大银行存钱利率更高,你会觉得它是骗子吗?

为什么不会觉得它是骗子?

因为国家对银行监管非常严格。

银行的监管部门叫啥,叫“银保监会”,

他们同时还监管保险,

不然你猜这个“银”指的是哪个“银”,“保”又指的是哪个“保”呢?

国家尚且对银行和保险一视同仁,

像一些保险公司比如人保跟四大行是平起平坐,都是副部级央企,

怎么大家的看法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呢。

为啥就不能用看待“小”银行的眼光去看待一下“小”保险公司。

别看一些互联网保险公司名不见经传,

这就像所谓的“小”银行一样,背后都是大资本,

比如工银安盛,听过没?

人家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五矿集团和法国安盛的合资,后者是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

比如瑞泰人寿,听过没?

人家是中国国电集团和英国耆卫保险集团的合资,后者成立于南非,业务遍布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

而且,现在互联网保险可以说是大趋势,

各家保险公司基本都在开拓线上业务,

不仅如此,阿里、腾讯、京东等巨头都在互联网保险里挤破头想分一杯羹,

你还说互联网保险是骗子,那我真的无话可说了。

5、买了保险却没保障?

其实所谓的买保险没保障,八成是你买错了。

据统计,国内80%的保费都投到了储蓄型保险上,

这意味着人均保障严重不足,不足到什么程度呢?

公子找到了2018年某寿险公司的省分公司理赔年报:

排名第一的金佑人生赔付2个亿,总额看起来很高,

但是分摊到7659件的话,每份保险平均只能赔2.65万!

3万不到!这个能有什么作用?

这买的是保险,还是心理安慰?

弘康人寿的总经理曾说,国内人身险保费中85-90%来源于储蓄型产品(含各种年金险、返还险),而非保障险,

究其原因,那就是相当一部分人痴迷于用保险理财。

但其实在保险体系中,保障是绝对优先于理财的。

先买保障型保险,再买理财型保险。

因为人,才是稳定的收入、投资收益的来源和意义。

当遭遇疾病和风险点的时候,面对巨额的花费和损失,理财做得再好,也只能忍痛割肉;

在抗风险上,再优秀的理财也不及一份保障型保险杠杆高,来得顶用。

所以,理财型的保险不该成为大家配置的主流保险。

6、保险很贵,不如存钱?

首先,保险很贵真的是大家的偏见,

我不否认有价格很贵的保险,

但现在纯保障的保险产品,价格便宜的非常多,

而且保险没有什么“一分价格一分货”之说,

相反,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保险产品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所以,买保险,相同的保障买最便宜的即可。

意外险一年几十上百块,

百万医疗险一年几百块,

最贵的重疾险和寿险,每年两三千元也有解决方案。

所以,保险并不是什么奢侈品。

另外,储蓄和保险其实是两个金融工具,没有直接的可比性。

适当的储蓄是个好习惯,

大部分人可能都要靠储蓄去买房买车,

并且,当有了一定积蓄,在外部冲击来临之时,也不至于现金流断裂,

这些外部冲击可以是失业,离职,或者其他。

但是,当面临重大风险,比如重大疾病、重大事故等等…

储蓄是完全不够的。

事实上,很多人存了一辈子钱,可能不够或者刚好能抵御一次重大风险。

这时候保险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保险最重要的功能是杠杆,

相当于花少量的钱把重大的风险都转移给了保险公司,

这就好比,

如果你没买保险,10年的存款可能是60万,

如果买了50万的重疾险,10年的存款是55万,外加50万的只能重疾才能用的特定存款。

还有一部分人觉得,保险也要买,但是可以买定投余。

什么意思呢?

就是把买终身保障的钱拿去买定期保障,省下的钱搞投资理财,

进而弥补合同期满保障的不足,也就是老年时期的保障。

说实话我不反对投资理财能力强的这么做,

但是这个投资理财能力要多强,不妨跟我一起算一笔账:

以【30岁的老王、50万保额,缴费至70岁】,瑞泰瑞盈(附加轻症)分别保至70岁和保终身为例。

保到70岁,每年3300元;

保到终身,每年5360;

每年保费差:5360-3300=2060元.

30岁投保,到70岁保障结束。40年时间需要达到50万收益,我们看一下它的IRR需要达到多少。

(40年每年定投2060元,到70岁收益达到50万)

最后算下来的IRR是7.48%,才能40年达到50万的收益。

也就是说,30岁的人,每年存2000块去理财,存40年,每年的复利要达到7.48%,才能到70岁保险保障期结束,存够50万。

7.48%的复利,要能持续40年!

坦白讲,这个收益连很多的基金经理都达不到,更别说我们普通老百姓了。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说,每年如果不差这2000块钱,就不如直接保终身了。

所以我一直建议,

让储蓄是储蓄,投资是投资,保障回归保障,

要规划好自己的资产配置,不要只取其一。

那么,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到底应该怎么配置保险合适呢?

70%以上的普通家庭需配齐这四大险种:

1、重疾险

所谓重疾险,保的是重大疾病,比如癌症,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等。

人这一生罹患重疾的概率近72%,

一旦身患重疾,不仅治疗需要费用,而且可能几年无法工作,造成了很大损失。

重疾险属于给付型,

一旦某些疾病达到理赔标准,会把钱一次性给你,买了50万保额的重疾险,保险公司会把50万的保额直接打到账上。

这笔钱,不管是用来治疗疾病,还是康复护理,还是用来还得病期间的房贷、车贷,都可以。

重疾险买的就是保额,

重疾险保额=3-5年的家庭支出+康复、护理费用≈50万

如果有更足的预算,可以考虑更高的保额或是更全的责任。

如果预算不足,同样也可以通过减责任或缩短保障期限解决。

具体重疾险配置内容,可以看这篇全面测评重疾险,选出2021年6月性价比之王

2、百万医疗险

“每天不到1块钱,最高能报销几百万。”

百万医疗险最近这些年可太火了。

可以说是最为实用的保险,人人都该买上一份。

百万医疗险是报销制,花多少报销多少。

无论是因为生大病还是意外事故,需要住院了。

除去社保报销,除去一万块左右的免赔额,剩下的住院、手术、护理、药费、各种检查费、住院前后门急诊等等费用,保险公司能报销其中的绝大部分。

最高能报销几百万,而保费每年却只要几百块。

买百万医疗险,重点要看续保条件,

在目前的续保条件中,建议:

20年保证续保(可调价)>6年保证续保>无保证续保约定。

此外,百万医疗险的四大责任最好都要有:住院医疗、特殊门诊、门诊手术、住院前后门急诊。

具体百万医疗险配置内容,可以看这篇全面测评123款百万医疗险,选出2021年6月性价比之王

3、意外险

顾名思义,意外险保的是意外。

所谓意外,一定要满足: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客观事件这几个条件。

比如猝死按理来说是不赔的,因为猝死是疾病,不是外来的,是由于自身身体机能变化造成,属于内因。(当然,因为因猝死不赔造成的影响太不好,现在很多意外险也有猝死责任了。)

比如中暑不赔,中暑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是可避免的,不是突发的。

比如自残自杀不赔,这属于本意的。

那意外险赔什么呢?

大到交通事故、台风地震、溺水触电;

小到跌打损伤,猫抓狗咬、割伤烫伤。

这些都在意外险的保障范围内。

意外险的保险责任通常包括三项:意外伤残、意外身故、意外医疗,

意外身故,就是因为意外挂了,保险公司会按照约定的保额,直接赔给一笔钱;

意外伤残,指因为意外残疾了,通常来说,保险公司按照保额乘以伤残等级,赔付一笔钱;一级伤残最严重,赔付保额的100%,二级伤残赔90%,三级伤残赔80%,依次类推,直到十级伤残,赔付10%。

意外医疗,指因为意外伤害产品的医疗费,保险公司进行报销。

切忌买长期意外险。

一年期的意外险,续保容易,保费便宜且稳定,50万保额不超过200块;

而长期意外险通常比一年期意外险贵几倍甚至几十倍。

具体意外险配置内容,可以看这篇全面测评195款意外险,选出2021年6月的性价比之王。

4、定期寿险

寿险,保险责任非常简单,

在保障期间内,身故或全残才会赔。

一个家庭经济支柱,上有老下有下,这时候要是不在了,不仅不能给家庭带来收入,而且把债务都留给了家庭。

寿险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生,寿险为的是哪怕有一天人没了,也能把未来该赚的钱留下来,作为遗产为家庭继续做贡献。

寿险可分为三类:一年期寿险、定期寿险、终身寿险;

一年期寿险,长期来看保费太贵,而且续保没保障;

终身寿险一般是有钱人家庭作为财富传承用的;

对于95%以上的家庭来说,最适合买的是定期寿险。

所谓定寿,就是在保障期限内身故,就会获得一笔赔付,这里的身故包括疾病、意外、自然身故,甚至投保两年后自杀也能获得赔付。

定寿的保障期限一般30年或者到70岁即可。

等到老了,孩子长大了,身上担子就轻了很多,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不是自己了,就没什么必要买寿险了。

至于保额,重点考虑自己不在了会为家庭带来多少损失。

一般来说,

定期寿险保额=家中贷款(房贷、车贷)+抚养子女所需的钱+赡养父母所需的钱

在一个家庭中,收入一般来自于夫妻双方,需要给收入高的一方较高的保额,100万以上,给另一方再配置几十万保额即可。

具体定期寿险配置内容,可以看这篇全面测评73款定期寿险,选出了2021年6月的性价比之王。

电影《哪吒》中的申公豹说,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移山的尚有前人,我辈也需要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真心希望大家抛除成见,理性看待保险,

以上。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