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费分摊,农村户户通的费用分摊和道路标准是什么?
户户通工程因各地具体的政策不尽相同,以及具体所承接的项目不同,有需受益群众集资或筹劳的,也有完全由项目资金实施的。一般情况下,若是以承接的财政“一事一议”项目的,就需要受益群众集资或筹劳,具体的筹集标准视资金的缺口而定。
就笔者当地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实施的户户通工程而言,一少部分是承接的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等项目不需要群众集资或筹劳,大部分是财政“一事一议”项目需要群众集资或筹劳。
笔者当地财政“一事一议”项目实施的户户通工程,财政只解决路面硬化的钱,路基部分由群众自行解决,若路基本身较宽且平整度较好,群众基本上不会集资,只需组织几个人适当平整一下即可。若是涉及路基拓宽,占用了他人土地要补偿的需受益人集资补偿,动用了机械来平整基础的也需受益人集资支付相关费用,至于各户具体支付多少,要视应支出资金的多少与受益农户的多少来计算,但总体而言,群众不会集资太多(笔者这里最多的好像是人平也才百来元,出力的相对多一点)。当然,若是提高建设的标准或加宽道路、修建会车场等,另需筹资,人平集资又要相对高一点。
道路的具体标准,一般来说宽度至少3米以上,混凝土标号为300、厚度为20厘米。为了确保建设的质量,笔者当地由村集体出资请监理单位,并由第三方机构对建设质量进行检测,达不到验收标准的不予验收。当然,在建设的过程中群众有监督的权利,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可以及时向当地村里和乡镇进行反映举报,并要求整改。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
为何农村安装天然气管道要各种费用?
现在对于农村安装天然气的过程中确实有不少的费用,主要是开通费、入户的管道费等等。对于这个开通费,根据网友在我以前文章中的留言。基本可以确定没有全国统一的价格,全国各地网友的反馈中总结最低的基本在3000元左右,见过一个最高的是8000元。从这些不同的费用可以看出,农村想开通这个天然气使用确实需要一次性支出不小的一笔费用。
▲农村燃气管道
燃气管道的安装情况在对与进入农村的管道中,其中有一部分为压力管道,会村中的主要到中进行铺设。因为这些是高压的燃气管道非常危险,在相关的安装守则中是不可能在露天进行安装的。另外一些管道就是各位网友看到村子墙上的管道,基本与蜘蛛网差不多。这些管道被称为入户管道,行业中称为低压管道。基本在高压管道转换成低压管道的位置都会有减压的设施,并不是直接接入的。
收费的燃气管道在根据不同网友之前的反馈中,每一户的管道收费情况不同。从这一点就可以了解到,每家安装需要的管道长度不同,这个也安装使用的长度进行收费的。对于这个收费的标准,每个地区的也是不同的。还有为何要收取这个管道安装的费用,这一点不太好解释。尤其是各位网友总是在问,为何农村在使用电的情况下,电力部门会把电线给接到电表的位置,并且不收取任何的费用啊。
▲燃气管道安装
农村的天燃气,也被称为煤改气项目对于这样的项目改建,应该是属于公司性质的。它对于的煤改电项目基本差不多,煤改气的相关设备安装有国家补贴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就需要个人承担。现在农村进行的煤改气和煤改电等项目中,也都是这样运作的。不知道这一点各位网友是否了解,都是需要个人承担一部分设备的费用。
我个人人为应该是农村的煤改气并不是所有的农村都要进行的,不属于民生的基础性建设,而电力系统是整个民生的基础建设与农村修路一样,基本都是不需要老百姓花一分钱的。而煤改气就需要老百姓花费一定的费用,而大部分还是有国家承担的。对于这么理解各位网友是否有什么疑问?
村村通户户通修路是真的吗?
村村通修路当然是真的,现在农村地区很多道路已经实行了硬化,也就是铺上了水泥路。大大的方便了大家的出行,也减少了道路发生事故的概率。这些年,农村地区也算有发展。很多在外地打工回家的人,手上攒了点小钱,很多人都买了小车。因为小车下乡导致农村一下多了很多赚钱的营生。例如洗车的,修汽车的,还有考驾照的,另外就是一个修路的。
其实早在汽车乡下的时候,农村的道路就开始的改造工程,硬化农村道路,村村通公路算是已经办了很多年的事了,现在基本上大部分的农村道路都是水泥路。配合着汽车下乡,农村人的出行路确实方便了很多。
虽然确实是有村村通的政策,但是依然有些农村地方没有做到道路硬化。我们大队就有条道路到现在都还没有铺上水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当初修路的时候,说的是政府补助一部分,让后大队里面每户在出点钱,可是到执行起来变成了别的大队有补助,反而我们大队都要自己掏钱了,最后大家不乐意了,现在那条路还是泥路,骑个电动车都困难。
西安这条公路用建筑垃圾修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规划,建筑垃圾会越来越多。如果这些垃圾没有好的“归宿”那么势必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困扰,如;建筑垃圾,装修垃圾随意乱到,给人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同时也增加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
如果把这这些垃圾都回收再利用,那么这是利国利民,一举多得。
对于这些垃圾回收再利用用于修路这个想法太好了,修路需要的原料相当大,把这些垃圾通过加工再次使用,减少了修路的成分,给国家节省了不少开支。我希望变废为宝这个措施能一直持续下去,而且尝试着恰当的用到其他项目上。
每个生产队里要去多少人?
这个问题我有许多话要说。
七十年代初,我在洞庭湖畔一个公社办公室担任秘书。关于六、七十代“上河工”,各地名称叫法不一,我们当地叫“上冬修工地”。关于“上冬修工地”一事,我说说当时真实情况。
一,我们洞庭湖区,六、七十年代为什么要搞“冬修”?以我的家乡南县为例。一百多年前,南县仍然是洞庭湖的湖泊。因为有一年长江堤坝藕池段溃垸,洪水把大量泥沙冲进洞庭湖,结果靠藕池段溃垸附近,洪水退后,就冲击成了一大片荒州。经过数代人围垸子造田,就形成目前南县多个垸子板块的良田。而每个垸子相邻,都有一条水系贯通洞庭湖。我所工作的乡镇旁就是上百里沱江,坨江两岸就是数万亩良田。三峡大埧未建成之际,每年夏秋之交暴雨成灾。洞庭湖的水不仅不能流入长江入海,而且长江水还倒灌进入洞庭湖,加上湘江、沅水、澧水等各支流都向洞庭湖汇合,形成洞庭湖及洞庭湖湖畔各支流高水位,各堤垸倒溃将危在旦夕。因此,从1954年夏天洞庭湖周边地区大面积溃垸后,直到修建三峡大坝前,各县几乎年年都有溃垸或洪涝受灾的情况。最严重的是1997年夏天的洞庭湖洪水灾害,我们邻近的沅江、华容、安乡等县部分堤垸溃垸,百姓损失惨重。因此,为了抗击洪水这种自然灾害,洞庭湖区百姓每年都会上“冬修工地”,维修抗击洪水的江堤。
二,关于上“冬修工地”人员结构和人数。当时,修筑防洪堤埧,主要是以按自己公社管辖堤坝的长度,需要的泥土方数来下达各大队〈村)任务。而大队(村)又把泥土方任务分配到生产队(组)。因此,生产队的男劳动力必须全部上工地,妇女除极个别身强力壮、能力强的上工地烧菜煮饭。一般妇女不上冬修工地。留在家里栽种油菜和干其它农活,同时兼顾照顾老人和孩子。各生产队上冬修工地人数,根据各生产队大小、人口多少来决定,基本上每户一到两个男劳力,一个生产队大约上冬修工地大约都在二、三十人之间。
三,关于上冬修工地的劳动和生活状况。一是关于冬修工地劳动情况。一般都是天亮就吃饭,吃完饭就上工地。一般都是按上级规定的堤坝附近荒地取土,爬堤坝陡坡上堤垻,在堤坝上再加土,要求层土层硪(当年没有压路机,用人工石硪多人抬起压实泥土,不留空隙)。因为任务到了生产队,因此,各队都是争先恐后抢先进完成任务,大多数都是干得天黑才散工,每天强度最长的劳动时间超过10个小时以上,特别是靠两个肩膀把泥土用菀萁(筐)爬坡挑上来,每担都超过上百斤,体力强度可想而知。二是生活情况。分两种方式,一个是离堤坝较远的农民,他们就驻扎在堤坝旁边的农民家里,用稻草铺地当床。自带柴、米、油、盐、菜,由随来工地的妇女做饭烧菜。生活非常艰苦,饭可以管饱,但是菜都是农家自产的冬瓜、南瓜(存留下来的)、大白菜及辣椒萝卜、霉豆腐乳等等,一个星期用上级部门下发的微薄补助金吃一顿肉,改善生活。
以上就是我的家乡“上河工”的具体情况。我的家乡农民几十年的冬修工地拼搏,在与大自然的搏抖中,把每一条堤坝修得固若金汤,战胜了无数次水患,保住了一方百姓平安。我们县多次被省里评为“抗洪先进县”。而且,我们南县还利用冬修,十万民工上冬修工地,开挖、修筑了一条百里“南茅运河”。不仅为南县年年水稻丰收提供了保障,而且至今还成了百里画廊的风光带。当年我荣幸参加了南茅运河的建设,留下了一生值得最美好的回忆。
请各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