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分摊钱,长期持有一支股票?
1
长期持有一支股票,并坚持每天做T,理论上几年后你将收获巨大收益,数十倍的收益都有可能。但这个过程,需要满足一些必要条件。
首先持有的股票,是有业绩支撑,中长期趋势向好的股票。如果业绩糟糕,问题不断,就算你有高超的技术,也难以抵挡跌跌不休的汹涌势头。在市场里,还是要顺势而为。
其次要保证做T的成功率。日内T+0做成功了,可以不断降低持仓成本,但如果做失败了,也会增加成本,所以每天做T,你得有很强的看盘能力和操作纪律,要对技术有很全面的了解和运用,不是顺便买卖,要很计较盘中微小的涨跌,保证出手的成功率。
第三不要为了做T而做T。不要强求每天做T,有些时候股价当天波动非常小,上下就一两分钱,这是很不适合做T的,这时候强行做T,就是在给券商交佣金,做T的收益都不及交易手续费和印花税。
第四讲究做T方法和时机。行情好的时候满仓做T,行情不好的时候半仓做T;做T要寻找做T良机,比如股价突然直线拉升七八个点,没有封上涨停板,肯定要回落,回落可能超过3%,这时候就是高抛低吸;如果开盘走势弱势,股价承压,向下概率不断增大,则要提前抛出,等股价急剧下跌到一定位置后补回。
所以,持有一支股票不断做T,理论上能收益巨大,但要建立在你选股、操作良好的基础上,不然可能取得反向收益,没有赚反而巨亏。当然,没有能力进行日内T+0操作的,也可以选择波段操作,一样是反复做一支股,相对风险系数小一点。
2
来说说身边一个朋友的情况吧,真人真事儿。朋友毕业后就在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工作,到目前为止拿到过两次这家公司的股权激励。2014年底,股市上涨,他又开始在二级市场买进自己公司的股票,而且只买他们公司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工作忙,没多少时间看盘。但是自家公司的股票,了解,买着也放心。
不过,2014年底开始的这轮牛市,并没能让他赚到钱。虽然高位的时候他套现了一部分,但剩下的,他只能看着股价从最高时候的58块钱,先是急跌,然后缓跌,到最后一步步跌破10块钱。这期间,他有过几次补仓,偶尔也会做一些小波段,也就是波段做T。到2018年初的时候他跟我说,扛了三年,账户终于又翻红了。我记得当时的股价差不多是15块钱,此后又逐步涨到了接近20元。虽然从去年4月开始,这只股票股价跟随大盘下行并再次跌破10元,但今年一月份开始又开始大幅反弹并一度突破21元。 总的来说,朋友入市四年多,虽然账户收益率不高,最多应该也不超过50%,但至少他熬过了熊市,没有像很多人一样割肉亏损离场。
长期拿一只股票,可以让你对这只股票非常熟悉,这对你交易这只股票非常有帮助。股票是有股性的,你熟悉它的股性,你就能知道它日内波动幅度一般是多大,什么情况下可以做T+0交易,在一年中什么时候长得概率较大,什么时候跌得概率较大。甚至是有时候开始上涨或者下跌前,你能有预感,即使这时候还没有征兆。
不过,这样操作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选的这只股票是适合长期持有的,而且进场的时候它不是在相对比较高的位置。如果你选的股票连年亏损,几年后它甚至会有退市的风险,那你的投资很可能会只剩下渣。而如果你选的即使是一只还不错的股票,但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进场,而它又刚好走入下跌通道,那你会很难熬。很难进行做T操作不说,几年后账户也很可能出现较大浮亏。
另外,这只股票还要有一定的波动。如果没什么波动,比如大多数交易日日内波动都不会超过两个点,那么我们就很难通过做T降低我们的持仓成本。而且,我也不建议频繁操作,更不建议每天做T。一方面,不是每天都有做T的机会。另一方面,除非你是短线交易的高手,否则很容易就会将自己的仓位T飞,或者将自己的持仓成本越T越高。
最后,就是要有耐心。持仓亏损的时候要有耐心,补仓的时候也要有耐心。当然,前提还是你选的是好股票。
3
说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2015年的时候,我曾经尝试过持有一个股票,每天做T的操作。这支股票叫中国玻纤,现在已经改名了。当时如此操作的初衷,是因为从基本面角度分析,我认为该股有翻倍的空间。但是,我自己又习惯于短线操作,就是那种每天不交易一下手发痒的类型。所以,就每天通过做T来满足一下交易的欲望。
这样的操作坚持了一个月,通过做T获得了10%的收益,股票本身上涨了20%左右,加起来30%的收益。自己觉得很满意,然后又看到市场好股很多,忍不住就把该股卖掉了,投入了一轮又一轮的追涨杀跌中,在市场中迷失了自我。事后再看,发现中国玻纤果然顺利翻倍,如果坚持当时的操作安排,完全可以获得很好的收益。自己累得半死,还不如稳守一支做T。
这段经历告诉我,且不论其他,只要你能坚持一个模式做几年,单就这份恒心和毅力,就足以让你在股票交易中获得成功。事实上,我也曾亲身见证了一个这样的股民,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做到了坚持七年做同一支股票,收益非常好。
当然,这种操作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长期持有并做T的对象,必须是基本面比较良好,管理规范,市场前景乐观的品种。如果你持有一支长期走熊的股票,做T水平再高,也是赔钱的命。而且,向下走的股票,做T的难度本身就很高。如果一旦遇到退市品种,恐怕就要血本无归。所以,只有找到不断向上的牛股,你才能把这种模式坚持下去。
第二,交易对象需要有一定的市场活跃度和成交量水平。千万不能买那些死水一潭的品种,每天都画心电图,你就是索罗斯来,也做不成短线。如果每天交易量太小,不能容纳你的资金量,想天天做T就非常困难。这两个因素都要有考虑。
总结起来,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交易思路,可以去尝试。
做日内交易前,先要明白几个要点1,做日内的前提
不是什么行情下都能去做日内的,这是要明确的。做日内一定要看大盘,结合大盘趋势。大盘波动剧烈的日子,是个股做日内最好的时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横盘震荡,或者下探反抽行情中,这是大前提。牛市里,单边上行的日子是绝对不适合做日内交易,我们说牛市里,捂股不动弹是最明智的,你瞎折腾,什么踩轮动啊,做日内啊,最后的结果基本都是踏空。牛市不怕套,就怕踏空。牢记这一点。相对牛市而言,熊市里反而做日内交易就是比较多,因为市场交投清淡,有限的资金也都在那么集中的板块里进出,流动性差的时候,机构也好,散户也好,都会以频繁日内交易来增加市场流动性和交易量。所以熊市适合做日内。
另外,单边下探的行情里,也不要去做什么日内,大概率是被套。比如股灾崩盘的时候。这时候就只能等,等它跌完,反抽,开始横盘震荡的时候就可以做日内。
2,做日内一定要结合自己的资金体量和标的价格
凡事资金低于10w的不用去做了。10w资金的体量也就买卖10块以下的个股才能做日内,但一次交易,你赚2-3个点也就2,3毛,还不够你开支手续费的。就算你牛b,赚10个点,扣除手续费,也就赚几毛,也就赚个几百块钱,为了几百块钱相对于要付出的风险,性价比太低,根本无意义。。
标的越高价,越值得做日内。比如茅台,你做的好,1,2个点就10几块的波动
50元以上的标的最好,因为升1-2个点就有几块钱的利润,刨去交易成本,还有比较客观的利润。做日内,一定要计算性价比,风险收益比。这是做生意最基本的逻辑。没这个逻辑的人不要去做日内,那是一定亏钱的。
所以在考虑做日内的时候,先想想你有多少本钱。
3,日内怎么做
大盘趋势判断完,就要结合个股。
你要非常熟悉标的股性,该标的的支撑位,阻力位,前高,近低点,k线形态,量能变化等。你要很清楚,很了解。以上这些知识如果你不明白,那就别做日内了,等你明白通透了再去考虑做。
做日内,要结合时间段。一般早盘集合到开盘前30分钟,中午休市前15分钟,下午尾盘30分钟都是波动最剧烈的时间段,这几个时间段需要很专注的盯盘口量能变化。这是日内建仓,出货的时间点。
4,为什么要去做
做日内要有个目的。
一般我们做日内交易都是为了持仓降低成本,另外还有的是为了增大收益率。
所以目的要明确。明确了目的的前提下,就要明白,日内交易都是超短,不能贪,快进快出。赚2-3个点就走,不能留恋。要有严格的执行力。
没有很好的执行力,也不要去做。
5,日内的手法
低位介入,高位抛出
高位先抛出,低位再接进
很多人会做反。就是低位卖出,高位再买进。
做成这样的,就是对股性不熟,对大势判断错误。
还有个原因就是买卖点错误,一般尾盘杀入的成功概率比早盘杀入要高。
所以市场上做打板很多,就是尾盘进次日早盘出。这种后12小时日内偏多。
早盘介入最好的日子是低开,一般低开后全天一直下挫的日子也并不多,除非是股灾时候的单边下行。在震荡行情的日子里,早盘大幅低开,后市拉升概率很高。
6,资金控制
做日内风险很高。为了控制风险,投入日内资金不易过高。满仓高抛,低位接,更是需要很强的技术和看盘技巧,这里很难讨论,这种手法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可教,只能自己去慢慢琢磨体会。
“T+0”的选股思路“T+0”的选股是整个短线交易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T+0”操作的风险大小,完全取决于选股的好坏,按照什么操作系统选股,基本上就会有什么样的盈利结果。
一、选取走势活跃的股票
“T+0”选股的首要条件是股票的盘面要交投积极,个股走势要活跃。有些股票被庄家控盘,或者人气极度低迷,这样的股票适合中长线投资者参与,“T+0”短线还是回避为好
交投活跃的股票比较容易进出,像一些政策利好的概念股、题材股,都非常适合“T+0”的操作,获利程度甚至比全仓持股还要高。
二、选取单日振幅较大的股票
“T+0”选股另一个关键点是要求股票前期单日振幅较大。一般来说,一只股票的单日振幅至少要在4%以上才有“T+0”的操作价值。
对于一只股票一天中你能买在最低点和卖在最高点的可能性并不大。如果振幅低于4%,你除去买在次低和卖在次高的头尾,外加一次买卖周期的双向手续费和印花税,那你可能就根本赚不到差价。
如上图,振幅一栏可直观看出当天个股的波动幅度。
如上图,也可以从“综合排名”里找出“振幅排名”一栏。可以轻易看出当天振幅最大的股票。
其次就是T+0的运用技巧:T+0的操作技巧分为顺向T+0和逆向T+0两种。
顺向是指“先买后卖”,也就是所先补仓后减仓,实现低买高卖前提是顺向T+0操作交易者持有一定数量的底仓,在当天相对低位附近买进一定数目的股票,在上涨之后将当天买进的股票卖出,实现顺向T+0操作。
T+0操作技巧(图解)以下个股分时图均为实例1、股价一直围绕均价线之上运行,不破就安全持股,但是一旦跌破了,那么就是卖点(做T高抛点),如果你认为跌破后属于假跌破,那么就说明你是一个不成熟的交易者,万一是有效跌破你不就亏损了?所以,跌破均价线就说明分时图破位,股价将选择弱势运行,要堤防随后的下滑风险。
2、如果你看到你所持或关注的股票开盘低开上冲,这时你要注意量能,如果你发现股价翻红之时量能却一直在萎缩,这时候你若买进去,准是买到一个分时高位。而对于持有者,则要选择卖出(做T高抛)为主;
3、当股票往上拉升时发现分时量没有集中放大,量能不齐表明主力做多不够坚决,理应卖出(做T高抛)为主;
4、量价配合完美,上拉放量,整理回落缩量,逆势拉升突破前面高点,而且分时量快速放大,属于买入(做T低吸)信号,逆市表现为抗跌;
5、一句话:“量价健康,拉升放量,属于买入(做T低吸)信号”;
6、分时量价不齐,越拉量越小,逐步微缩构成量价背离,拉高调头属于卖点(做T高抛点);
7、整理后突现急剧放量的动作,分时直线拉升,属于主力做多的体现,买入(做T低吸)信号;
8、快速拉升,量能没有持续放大,而且均价线没跟上,调头一刻是卖点(做T高抛点);
【实战T+0应用:】该方法适合股票股性活跃,每天有3-5%左右的波动的个股。
做T的原则以早盘开盘15分钟左右分时图黄线均价线作为价格参照为主,黄线上六格卖出,黄线下四格买入,做T最好要有底仓,举个例子:
600172 在4月27日,出现拉升,黄线均价线上方6格卖出,这里可以留100股作为底仓能看到自己的盈亏情况,如果第二天早上开盘补跌后在买回相同数量股票。
600172 在 4月29日的走势,半个小时后,股价都是跌到黄线下四格,最好的是随后在分时图上出现了小W底的走势,这时候172企稳了,关键是在随后的走势中下方的成交量控制的很好,并未放大,很规则,线下4格买入。下午两点半后拉升卖出相同数量的以前筹码,如果拉升幅度特别小也最好卖出,这样可以保留现金等下一个交易日在操作。
002578 闽发铝业 5月7号的走势,拉升6格卖出,然后盘中探4格买入,完成做T。
日内短线怎样寻找最好的入场点?这个战法叫做突击战法,主要把握日内分时图上形成分时放量突破,加上量比指标,一起找到有强势上涨甚至涨停潜力的个股
简单的总结一下:股低开或者平开后,在第一个小时内形成连续向上突破,远离分时均线(黄线),并且不再跌破,同时分时成交量出现密集放量,量比数据峰值达到5以上,即可视作突击战法成立,可以考虑买入。
这里给出了两个例子,就是本周五的天业通联和银宝山新,可以看出这两个股票都在开盘初期股价低开后迅速分时放量拉升,同时量比峰值在10和6左右,表明市场资金迅速涌入。成交量相对于前五日的同时段均值超出了900%和500%,可以说大批资金极为看好个股,有抢筹行为出现。
反向运用也可以,例如本周五的鹏起科技。同样的,如果各种指标出现反向,在第一个小时里就形成连续向下突破,远离分时均线并且不再上穿分时均线(或者短暂上穿就打下来),同时分时成交密集放量向下突破,即可视作股价向下突击,需要考虑卖出。如果量比也高于2以上,更要坚决卖出。
可以看到,突击战法的正向运用,找买点的时候要求量比峰值在5以上,但在反向运用中,找卖的时候,只需要量比峰值在2以上,条件宽松了很多。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股票投资的核心是避险,只有避免了大幅亏损的风险,我们才能赚到钱。一个很简单的算术,在我们亏10%之后,需要赚11%才能回本,当我们亏了50%以后,需要赚100%才能回本。所以在出现股价向下突击,发出卖出信号的时候,哪怕量比还不是特别强,也需要我们密切注意。
炒股长期赢利的大道理:关于炒股长期盈利的大道理有很多,我不再一一列出,这里重点谈几个我认为十分重要的大道理,最起码先给一些没听过这些道理的朋友普及一下知识,希望能帮到一些人。
道理一:根据行情好坏定仓位
还是先举个例子吧,张三用10万资金炒股,炒了一年,这一年中有11个月都是垃圾行情,只有一个月是好行情,行情垃圾时,张三只用1万资金轻仓炒,结果亏了80%,剩下的一个月的好行情,他用9万资金炒,结果盈利了30%,那么张三这一年总体是盈利还是亏损呢?
先别喷我,我知道你们很不喜欢这个例子,有人会抱怨,就你能,你怎么知道11个月是垃圾行情,另外一个月是好行情?我只能说,想炒好股票,一定要有自己的关于判断行情好坏的技术方法,这很关键。如果你没有这个技术方法,可以慢慢去总结,甚至向身边的高手学习,因为假如你没有这个技术,你就会像一只无头的苍蝇乱飞乱撞。
试想一下,股市行情好坏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天气一样,天气好的时候,大家都出来打猎,无论水平高低,应该都会有所收获。但如果天气恶劣的时候呢,尤其是风沙走石,大雨滂沱的时候,水平高的人都躲在家里休息,而你非要出来逞能,结果猎物打不到,反而弄得遍体鳞伤,图什么啊!
所以一定要记住一句话,股市的操作有三种:买票,卖票和空仓。如果不会空仓,千万别说自己会炒股,很容易让专业的人士笑掉大牙的。
道理二:截断亏损让盈利奔跑
还是再举个例子吧,还是张三,操作了10次股票,成功率只有50%,但是,成功的股票,他都是盈利10%卖出的,失败的票,他都是亏损5%卖出的。请问这10次操作下来,他是盈利还是亏损?再问,即使他成功率只有40%,10次下来,是盈利还是亏损的?
很多人炒股,赚一点就激动的不行,赚一点就跑,高兴的恨不得能从北京蹦跶到广州。而亏钱的股票呢,亏很多都不愿意卖,小亏变大亏,结果是,赚一点就跑,亏很多不愿意卖,试问,这样炒股,即使你成功率80%,你长期是盈利还是亏损的?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会说我,一顿文章猛如虎,实际操作二百五吧,这一点我不争论什么,下面我要说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有兴趣的可以继续看下去,没兴趣的建议你们也坚持看,毕竟已经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看我上面的文章了,说不定下面的东西真能让你的小小心脏碰撞出一些火花呢?
很多人到抱怨,大道理都懂,实际炒股还是亏钱,为什么?也许有人说,知易行难,懂道理的人多,但真正做到的人很少。还有人说,恨不得把自己的手给剁掉,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啊。而我想说的是,你们说的都对,但不够深刻。下面我来讲一个比较深刻的关键词,三个字!
执行力
想要做好炒股,想要真正实现长期盈利,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可能有人又开始喷我了,这不还是大道理吗?我认为不是,这是方法论,而不是世界观,更不是什么大道理。当你真正明白,自己大道理都懂,炒股还是亏钱的原因是执行力不够,你就应该在以后炒股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执行力了,而不是天天无奈感叹,大道理都懂啊,还是做不到啊!
提高执行力,就能把所谓的道理和行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炒股水平。试想一下,为什么军人退役以后炒股一般都比我们散户收益好?因为他们长期从军,深刻明白服从命令,绝对执行命令,这就是长期养成的执行力。
努力提高自己的执行力,这是一个长远的任务,路漫漫其修远兮,一起努力吧,有时候我也做不到,但最起码告诫自己在操作中努力执行好大部分应该执行的道理。
在中国保险值得买吗?
在很多人的认识里,保险行业作的恶,罄竹难书.......
保险都是骗人的,压根就不赔
买的时候啥也不查,理赔的时候各种拒赔
卖保险的都是骗子
保险条款都在玩文字游戏
买了保险却没保障
保险太贵了,不如存钱
....
总结出来就是一句话:
保险就是两个不赔,这也不赔,那也不赔。
其实啊,这些里很多有都是大家对保险的误解。
为了解开这些误解,我决定写一篇保险行业最强“洗地”文。
正本清源,从历史到现在,从现象到本质,
透过表象去最深层次去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误解,
以及这些误解到底是不是真的。
其实中国保险发展的非常早,早在19世纪初,英国人就在广州成立了中国最早的保险公司。
鸦片战争后,外国保险公司在国内形成垄断的局面。
民国初期,由于一战的爆发,“五四”运动的兴起,整个民族对民族工商业的支持让国内保险行业赢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但随之而来的抗日战争,让保险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但不得不提的是,举步维艰的保险行业仍在抗战史上留下了值得铭记的一笔,
为了配合抗日战争,1939年中央信托局保险部成立战时陆地兵险和战时运输兵险两项特殊险种,这是中国保险史上的创举。
据相关资料记载,宝鸡申新四厂被日机轰炸后,保险公司赔偿了高达70万的保额。
曾如此有民族气节的保险行业,是如何走到如今“人人喊打”的地步的?
我们从新中国之后说起。
1、外资入侵:带来了一只猛兽新中国之后,
保险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本身的发展也是跌宕起伏,
直到上个世纪末,保险行业一共经历了4个发展时期:
初创期、低谷期、复苏期、发展期
在五十年代初期到六十年代,
保险业仅有的一家国有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在建设新中国,安定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后而来的是保险行业史上最大的低潮时期,
六七十年代,由于历史原因,全国财政会议决定全面停办国内保险业务,
1961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机构精简,从业人员只有12人。
在随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中国没有商业保险的实践,保险的发展严重受挫。
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中国人的保险意识、风险意识必然严重滞后。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外国保险企业不断涌入中国,
这第一个来中国吃螃蟹的外资险企就是友邦,
1992年,友邦来中国,不仅仅是国内第一家外资独资的保险机构这么简单,
他们还带来了大家所熟悉的、沿用至今的、褒贬不一的“猛兽”——“代理人制度”。
所谓代理人制度,就是现在常说的“多层级组织发展模式”,
保险公司以增员奖励和关系保护为激励手段,
营销员,除了完成自身的业绩,还可以再招募业务员,
并获得利益的绑定,即被招募者的业绩也会有一部分分给招募者。
说的夸张一点,这与《禁止传销条例》规定的非法传销十分相似。
这是传销的“金字塔骗局”:
这是保险公司的金字塔多层级组织发展:
多招“新人”多得利益,
层级越高分配的利益越多,徒子徒孙们的业绩,都是前辈的利益来源。
当时大背景下,人寿公司的从设立到盈利,可能需要5-7年甚至更久,
但友邦凭借这套模式,在国内的保险市场大杀四方,3年就实现了盈利,
而且这些代理人将销售的团队不断地扩张,
每一个销售不光自己是客户,还可以带来更多的客户资源,
这种获利的速度是十分可怕的。
于是,中国的大部分保险公司纷纷引进这种模式。
自1996年开始,国内寿险保费以平均年化40%的速度快速增长,直接带动整个保费市场茁壮成长。
于是“代理人”的销售模式开始在国内的保险市场横行。
这个模式下类似于传销,
因为这些代理人不仅作为员工,同样也是保险公司的客户;
员工再招揽员工,客户再发展客户,
金字塔尖的人只需坐收利益。
从某些方面来说,这种制度成为保险业多年高速发展的源动力。
但另一方面,这也是收割底层代理人的一头猛兽。
2、下岗潮:猛兽收割的温床代理人制度引入的同时,
仿佛是命中注定一般,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
国内赢来了下岗工人浪潮,很多人失去了工作,
保险行业也因此成为了大部分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地方,
大批量的下岗工人,家庭妇女加入了保险大军,
而这一批人本身的学历低,再加上大背景下的国民素质都不高,
根据2014年一个调查显示,营销人员高中及以下学历占到了83.6%。
2014年尚是如此,
可以想象20世纪末,21世纪初保险行业是什么样的光景。
所以那个时候,“人情牌”是这些低学历,毫无专业素质的下岗工人和家庭妇女唯一武器,
找不到客户就去找亲戚朋友,再找不到就只能死在保险公司的考核制度之下,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保险纠纷,都来自于从亲戚朋友手上购买的保单。
销售员素质良莠不齐,低门槛的招聘,尚未全面的培训制度,
种种都进一步加剧了保险行业的的销售误导。
2015年以后,国家更是明确停止了保险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
代理人的门槛一低再低。
也许大家会有疑问,
既然是从美国引用的制度,为什么美国保险市场没有这种情况?
这是由于欧美发达国家,保险行业发展的久,保险市场也相对比较成熟,
所招聘的营业员相对来说学历层次较高,保险专业知识比较丰富。
而国内保险刚刚起步不久,还一度停滞了20年的发展,
代理人最早也是从下岗工人和家庭妇女起步,
长此以往,突飞猛进的保险行业自然而然就出现了“消化不良”。
畸形的发展形态,不诚信的行为,消费者对保险不信任起源就在于此。
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然在困扰保险行业。
3、入“世”十年:保规模,还是放弃金融安全?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加入了WTO后,
从长期来看,这对保险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进作用,
但从短期来看,中外多家保险公司竞争发展,国内保险业受到冲击,
严苛的生存环境,让保险公司之间出现了恶性竞争,
窥一斑而知全豹,当时整个保险行业的缩影可以体现在重疾险上,
当时重大疾病的定义尚未规范,
各家保险公司对重疾的定义,对疾病的理赔定义都有所区别。
疾病定义的严苛条件,造成了理赔的困难
甚至有一些黑心的险企为了趁机大赚一笔,把一种病拆成多种,造成了市场的恶性竞争;
一时保险理赔纠纷频频发生。
全球知名的咨询机构麦肯锡2005年10月底出炉的一份调查报告称,
2004年中国寿险业的保单退保率出现大幅增加,退保率高达10%,退保金额达到301.56亿元,比2003增长了57%。
于是“保险是骗人的”的说法,开始广泛的被说起。
08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检测中心,在对国内公众保险情况调查显示:
不到10%的老百姓认可国内保险;
6%的人认为国内保险公司诚信较好;
70%的人认为诚信一般;
26%的人持不信任态度。
根据国际标准,一个行业有6.5%的消费者不信任时,表明这个行业进入了危机阶段,
千禧年后的发展初期暴露的各种问题,严重的透支了大众对保险的信任。
这些种种,彼时的监管部门为什么不作为?
2001年中国加入WTO,并承诺要在三年内陆续开放保险市场,
面对更复杂的金融环境,彼时保监会当务之急正是壮大国内的保险公司。
但事实上呢,那个大环境下,中国保险行业都笼罩在巨大的利差损阴影之下,
我之前的文章写过,
保险公司赚钱的大头不在拒赔,而在利差,
利差损意味着,国内保险公司都在亏钱,并且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
保监会怎么办?
是要老百姓还是要国内保险市场的发展?
很显然那个时候的监管部门给了我们答案。
要的是“规模保费、保险密度、保险深度”,要的是成绩漂亮,业务要重规模而不讲效益,
不管你用什么手段。
其实很正常,每一代人身上都背负着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这一代人也不例外。
那代人为了规模牺牲了质量,我们这一代人食其恶果。
3、幡然醒悟: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直到08年左右,全球次贷危机发生,
国际大环境驱使保险行业的重心回到了风险管理,建立了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保险行业,监管部门,终于幡然醒悟,开始关注大众的利益。
于是你看到,
2007年保监会出台了《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规定了25种重疾必须赔;
2013年中国保监颁布了《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监管办法》,
指出了保险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并取得全国通用的资格证书,方可销售保险。
直到最近,监管部门还在积极鼓励保险公司发展独立代理人,打破传统的多层级组织发展模式;
当初牺牲一个行业的声誉,
现在也在一点一点努力的找回来。
所以从历史上看,保险行业走到这步田地,这口锅该谁背?
保险公司背一半,
不管是因为时代背景,还是有其他千万种借口,
保险公司为了逐利和发展规模,对消费者利益的无视都有跑不掉的责任。
监管部门背四分之一,
也许当时是有不得已的发展苦衷,
但监管部门的选择,确实牺牲了保险行业口碑以及总多消费者的利益。
代理人的制度背四分之一,
即使这个制度是推动保险高速发展的源动力之一,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
但代理人是保险口碑溃败的起源之一。
历史口碑的锅分完了,
保险行业走回正轨,现在的锅我希望谁犯了谁背。
我最不希望看到大家将某家保险公司,或者某个网点机构,或者是某个代理人所做的恶,归咎到整个行业,
让所有人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每个行业都有这样的老鼠屎,
保险大环境的这锅汤,各家良心的保险公司,监管部门和希望有所作为的保险从业人员,都在守护。
除了历史遗留问题造成了十分差劲的印象,
还有相当一部分,其实人是对保险存在很深的偏见和误会,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这些误解到底是怎么回事。
1、保险不赔吗?“保险是骗人的”这个口号已经响彻神州大陆好多年,
说的人多了,听的人多了,大家就都信以为真了。
且不说保险受《保险法》的限制,
这种情况在法制国家不可能存在,
就是从历年保司的理赔数据来看,这个谣传就应该不攻自破,
从目前几十家保险公司公布的数据来看,保险公司的理赔率都在96%以上,很多公司甚至能达到99%、100%的理赔率。
说明了绝大部分的理赔申请,最后都顺利拿到了钱。
2、保险条款都是在玩文字游戏?从保险历史来看,确实有这么一段时间,
保险公司仗着消费者不懂,玩文字游戏,将一种重疾拆成多种,将理赔条件设置的更为严苛,
导致出现理赔纠纷。
但这已经是历史了,
互联网发展这么多年,现在各行各业的的信息都趋于透明化。
信息透明化的结果就是,保险越来越趋于同质化,
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占理赔95%的25种重疾都被银保监会拎出来,要求保司必须赔了。
我曾经将各家保险公司的25种高发重疾进行了对比,它他是这样的:
可以说,彼此之间几乎一字不差,是完全相同的保障。
如果保险公司还想在条款上做文章,硬要抠字眼。
那代价可能有点大,
同行会首先跳出来,抓住这个漏洞一顿踩,在各大媒体上大肆传播,给他扒的底裤都不剩;
其次,闹上法庭,司法也会给出保护,
健康保险险管理办法23条规定:
保险公司在健康保险产品条款中约定的疾病诊断标准应当符合通行的医学诊断标准,并考虑到医疗技术条件发展的趋势。健康保险合同生效后,被保险人根据通行的医学诊断标准被确诊疾病的,保险公司不得以该诊断标准与保险合同约定不符为理由拒绝给付保险金。
这个条例要求对于疾病的定义,要符合主流的医学诊断和手术标准。
翻了很多司法案例,公子也发现司法也确实是这么判决的,大家可以参考这篇文章:(保险公司拒赔?记住这两个硬核法律保障,救你性命)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所患的疾病,或者治疗手段与保险条款有些许出入导致拒赔的案例,司法判决赔付了。
有一份法律文书里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重大疾病保险产品的设置的目的在于为病情严重、花费巨大的患者或患者家属解决经济困难,不至于因患重疾长期住院治疗或花费巨大而导致被保险人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这是保险的初衷,
所以当保险的定义实现不了这个初衷的时候,司法会出来保护弱势的老百姓的。
最近重疾又出了新定义,
不仅如此,由于医疗技术在飞速发展,人均寿命也在提高,
监管部门这次把“五年修订一次的意见”也一并写入规范中,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符合当下疾病定义以及治疗方案的,保险公司就必须赔。
3、保险宽进严出,总是拒赔?前面也给出数据了,保险公司的赔付率十分的高,所以总是拒赔数据上是不成立的。
但为什么总是有一种保险公司总是拒赔的感觉呢?
因为现在保险行业虽然拒赔比例极低,但毕竟基数大,
稍有风吹草动,比如哪家哪家又拒赔了,都会被媒体拿出来炒作一番。
根据江苏保监会的一份资料显示,
52%的拒赔是因为被保险人未如实告知既往病史,27%属于条款约定的除外责任,
虽然大部分的拒赔案件都是有理有据,
要么就是没有如实告知,要么就是属于免责条款。
但总有消费者总能想到新奇的思路怪一下保险公司,
“为什么买保险的时候什么都不查,到理赔的时候恨不得翻到祖上三代病史”
公子卡去年到这种言论也哭笑不得,
这就好比一个大男人硬闯女厕被抓了还要怪保安没拦着。
如果每个人都要靠别人监督才能诚信,那社会不是乱了套了。
而且保险公司也可以在每个人买保险的时候都做一番背景调查,
问题是这么做成本太高了,
把这些不诚信的人带来的成本算进保费里,
先不说这些隐瞒告知的人自己可能第一个就不同意保费上涨,
就是对那些诚实回答健康告知的人都十分不公平。
当然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是故意隐瞒健康告知的,可能是忘了或者其他的,
对于这部分人,
也不必感到委屈,因为司法上还有一个条款叫“两年不可抗辩”。
啥意思呢,
就是只要你的保单超过两年,保险公司又拿不出证据证明消费者是有意隐瞒告知的(实际上“故意/过失未如实告知”对保险公司来说,非常难举证),就必须赔。
关于具体内容,可以参考这篇文章:保险公司拒赔?记住这两个硬核法律保障,救你性命
可以说十分护着消费者了。
4、小保险公司都是骗子?直接先说结论:买保险只看产品,不需要看保险公司!
不管你是互联网保司,大公司小公司,五百强还是央企,
都只是头衔,对消费者来说,丝毫没有影响。
就好比银行,
工商银行是国企,光大银行是民营,
假设光大银行存钱利率更高,你会觉得它是骗子吗?
为什么不会觉得它是骗子?
因为国家对银行监管非常严格。
银行的监管部门叫啥,叫“银保监会”,
他们同时还监管保险,
不然你猜这个“银”指的是哪个“银”,“保”又指的是哪个“保”呢?
国家尚且对银行和保险一视同仁,
像一些保险公司比如人保跟四大行是平起平坐,都是副部级央企,
怎么大家的看法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呢。
为啥就不能用看待“小”银行的眼光去看待一下“小”保险公司。
别看一些互联网保险公司名不见经传,
这就像所谓的“小”银行一样,背后都是大资本,
比如工银安盛,听过没?
人家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五矿集团和法国安盛的合资,后者是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
比如瑞泰人寿,听过没?
人家是中国国电集团和英国耆卫保险集团的合资,后者成立于南非,业务遍布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
而且,现在互联网保险可以说是大趋势,
各家保险公司基本都在开拓线上业务,
不仅如此,阿里、腾讯、京东等巨头都在互联网保险里挤破头想分一杯羹,
你还说互联网保险是骗子,那我真的无话可说了。
5、买了保险却没保障?其实所谓的买保险没保障,八成是你买错了。
据统计,国内80%的保费都投到了储蓄型保险上,
这意味着人均保障严重不足,不足到什么程度呢?
公子找到了2018年某寿险公司的省分公司理赔年报:
排名第一的金佑人生赔付2个亿,总额看起来很高,
但是分摊到7659件的话,每份保险平均只能赔2.65万!
3万不到!这个能有什么作用?
这买的是保险,还是心理安慰?
弘康人寿的总经理曾说,国内人身险保费中85-90%来源于储蓄型产品(含各种年金险、返还险),而非保障险,
究其原因,那就是相当一部分人痴迷于用保险理财。
但其实在保险体系中,保障是绝对优先于理财的。
先买保障型保险,再买理财型保险。
因为人,才是稳定的收入、投资收益的来源和意义。
当遭遇疾病和风险点的时候,面对巨额的花费和损失,理财做得再好,也只能忍痛割肉;
在抗风险上,再优秀的理财也不及一份保障型保险杠杆高,来得顶用。
所以,理财型的保险不该成为大家配置的主流保险。
6、保险很贵,不如存钱?首先,保险很贵真的是大家的偏见,
我不否认有价格很贵的保险,
但现在纯保障的保险产品,价格便宜的非常多,
而且保险没有什么“一分价格一分货”之说,
相反,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保险产品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所以,买保险,相同的保障买最便宜的即可。
意外险一年几十上百块,
百万医疗险一年几百块,
最贵的重疾险和寿险,每年两三千元也有解决方案。
所以,保险并不是什么奢侈品。
另外,储蓄和保险其实是两个金融工具,没有直接的可比性。
适当的储蓄是个好习惯,
大部分人可能都要靠储蓄去买房买车,
并且,当有了一定积蓄,在外部冲击来临之时,也不至于现金流断裂,
这些外部冲击可以是失业,离职,或者其他。
但是,当面临重大风险,比如重大疾病、重大事故等等…
储蓄是完全不够的。
事实上,很多人存了一辈子钱,可能不够或者刚好能抵御一次重大风险。
这时候保险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保险最重要的功能是杠杆,
相当于花少量的钱把重大的风险都转移给了保险公司,
这就好比,
如果你没买保险,10年的存款可能是60万,
如果买了50万的重疾险,10年的存款是55万,外加50万的只能重疾才能用的特定存款。
还有一部分人觉得,保险也要买,但是可以买定投余。
什么意思呢?
就是把买终身保障的钱拿去买定期保障,省下的钱搞投资理财,
进而弥补合同期满保障的不足,也就是老年时期的保障。
说实话我不反对投资理财能力强的这么做,
但是这个投资理财能力要多强,不妨跟我一起算一笔账:
以【30岁的老王、50万保额,缴费至70岁】,瑞泰瑞盈(附加轻症)分别保至70岁和保终身为例。
保到70岁,每年3300元;
保到终身,每年5360;
每年保费差:5360-3300=2060元.
30岁投保,到70岁保障结束。40年时间需要达到50万收益,我们看一下它的IRR需要达到多少。
(40年每年定投2060元,到70岁收益达到50万)
最后算下来的IRR是7.48%,才能40年达到50万的收益。
也就是说,30岁的人,每年存2000块去理财,存40年,每年的复利要达到7.48%,才能到70岁保险保障期结束,存够50万。
7.48%的复利,要能持续40年!
坦白讲,这个收益连很多的基金经理都达不到,更别说我们普通老百姓了。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说,每年如果不差这2000块钱,就不如直接保终身了。
所以我一直建议,
让储蓄是储蓄,投资是投资,保障回归保障,
要规划好自己的资产配置,不要只取其一。
那么,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到底应该怎么配置保险合适呢?
70%以上的普通家庭需配齐这四大险种:
1、重疾险所谓重疾险,保的是重大疾病,比如癌症,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等。
人这一生罹患重疾的概率近72%,
一旦身患重疾,不仅治疗需要费用,而且可能几年无法工作,造成了很大损失。
重疾险属于给付型,
一旦某些疾病达到理赔标准,会把钱一次性给你,买了50万保额的重疾险,保险公司会把50万的保额直接打到账上。
这笔钱,不管是用来治疗疾病,还是康复护理,还是用来还得病期间的房贷、车贷,都可以。
重疾险买的就是保额,
重疾险保额=3-5年的家庭支出+康复、护理费用≈50万
如果有更足的预算,可以考虑更高的保额或是更全的责任。
如果预算不足,同样也可以通过减责任或缩短保障期限解决。
具体重疾险配置内容,可以看这篇全面测评重疾险,选出2021年6月性价比之王
2、百万医疗险“每天不到1块钱,最高能报销几百万。”
百万医疗险最近这些年可太火了。
可以说是最为实用的保险,人人都该买上一份。
百万医疗险是报销制,花多少报销多少。
无论是因为生大病还是意外事故,需要住院了。
除去社保报销,除去一万块左右的免赔额,剩下的住院、手术、护理、药费、各种检查费、住院前后门急诊等等费用,保险公司能报销其中的绝大部分。
最高能报销几百万,而保费每年却只要几百块。
买百万医疗险,重点要看续保条件,
在目前的续保条件中,建议:
20年保证续保(可调价)>6年保证续保>无保证续保约定。
此外,百万医疗险的四大责任最好都要有:住院医疗、特殊门诊、门诊手术、住院前后门急诊。
具体百万医疗险配置内容,可以看这篇全面测评123款百万医疗险,选出2021年6月性价比之王
3、意外险顾名思义,意外险保的是意外。
所谓意外,一定要满足: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客观事件这几个条件。
比如猝死按理来说是不赔的,因为猝死是疾病,不是外来的,是由于自身身体机能变化造成,属于内因。(当然,因为因猝死不赔造成的影响太不好,现在很多意外险也有猝死责任了。)
比如中暑不赔,中暑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是可避免的,不是突发的。
比如自残自杀不赔,这属于本意的。
那意外险赔什么呢?
大到交通事故、台风地震、溺水触电;
小到跌打损伤,猫抓狗咬、割伤烫伤。
这些都在意外险的保障范围内。
意外险的保险责任通常包括三项:意外伤残、意外身故、意外医疗,
意外身故,就是因为意外挂了,保险公司会按照约定的保额,直接赔给一笔钱;
意外伤残,指因为意外残疾了,通常来说,保险公司按照保额乘以伤残等级,赔付一笔钱;一级伤残最严重,赔付保额的100%,二级伤残赔90%,三级伤残赔80%,依次类推,直到十级伤残,赔付10%。
意外医疗,指因为意外伤害产品的医疗费,保险公司进行报销。
切忌买长期意外险。
一年期的意外险,续保容易,保费便宜且稳定,50万保额不超过200块;
而长期意外险通常比一年期意外险贵几倍甚至几十倍。
具体意外险配置内容,可以看这篇全面测评195款意外险,选出2021年6月的性价比之王。
4、定期寿险寿险,保险责任非常简单,
在保障期间内,身故或全残才会赔。
一个家庭经济支柱,上有老下有下,这时候要是不在了,不仅不能给家庭带来收入,而且把债务都留给了家庭。
寿险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生,寿险为的是哪怕有一天人没了,也能把未来该赚的钱留下来,作为遗产为家庭继续做贡献。
寿险可分为三类:一年期寿险、定期寿险、终身寿险;
一年期寿险,长期来看保费太贵,而且续保没保障;
终身寿险一般是有钱人家庭作为财富传承用的;
对于95%以上的家庭来说,最适合买的是定期寿险。
所谓定寿,就是在保障期限内身故,就会获得一笔赔付,这里的身故包括疾病、意外、自然身故,甚至投保两年后自杀也能获得赔付。
定寿的保障期限一般30年或者到70岁即可。
等到老了,孩子长大了,身上担子就轻了很多,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不是自己了,就没什么必要买寿险了。
至于保额,重点考虑自己不在了会为家庭带来多少损失。
一般来说,
定期寿险保额=家中贷款(房贷、车贷)+抚养子女所需的钱+赡养父母所需的钱
在一个家庭中,收入一般来自于夫妻双方,需要给收入高的一方较高的保额,100万以上,给另一方再配置几十万保额即可。
具体定期寿险配置内容,可以看这篇全面测评73款定期寿险,选出了2021年6月的性价比之王。
电影《哪吒》中的申公豹说,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移山的尚有前人,我辈也需要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真心希望大家抛除成见,理性看待保险,
以上。
驻韩美军同意交付15处军事基地?
自二战结束、冷战开始以来,韩国就一直是美国在亚太地区实施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重要桥头堡,为此美国以“保护韩国”为由在韩国驻扎了相当数量的军队,建立了若干处军事基地。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东方大国实力不断发展壮大,美国感觉到自己对亚太地区事务的主控权受到了挑战,因此对亚太地区增加了军力部署,在这种背景下具有特殊地缘价值的韩国仍然是美国关注的对象,美国维持甚至加强驻韩美军的规模那是属于比较正常的举动。事实上韩国虽然有时候对美军有些不满,但还是不希望驻韩美军完全卷铺盖走人,毕竟那拥兵百万而且手握“大杀器”的“北方邻居”可是一个强悍的现实存在,没有驻韩美军的支持,韩军想顶住“北方邻居”可能的进攻并不容易,说不定首尔早让人家给端掉了。
然而近日驻韩美军却突然宣布将26处驻韩美军基地中的15处要“尽快移交”给韩国方面,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做法表面上看有些匪夷所思,但事实上它是美国在面临新的国际形势以及诸多复杂挑战的情况下采取的战术性调整。驻韩美军放弃15处军事基地,并不会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整体布局产生什么不利的影响。在笔者看来美国这样做主要是有以下方面的考虑:
一、是实行“以退为进”策略的需要
今年7月份以来,由于日本限制对韩国出口半导体基础零部件导致韩日贸易纠纷升级,而美国出于战略利益上的考虑并没有在韩日贸易纠纷问题上明确表示支持韩国,这使得包括韩国总统文在寅在内的一批韩国政客对美国非常不满。借韩日贸易纠纷升级而引发的韩国民族主义情绪爆发之“东风”,文在寅趁势炮轰美国;加上驻韩美军平时在韩国的许多不轨行为早就引发了韩国国民的不满,而且最近特朗普要求韩国多交“保护费”,也让韩国人肚子里憋了不少火。现在经文在寅一番鼓动,韩国国民的反美情绪也有所增长。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美国不能有所表示,那么它就有可能在韩国输掉大局,这是不利于美国在亚太地区实施整体战略布局的。
美国知道民意不可违,为了平息韩国人心中的怒火,驻韩美军就不得不来个“壮士断腕”了,将15处军事基地移交韩国方面就是驻韩美军“壮士断腕”的具体体现。在驻韩美军看来这15处基地战略价值不是特别大,交给韩国军方驻守既可满足韩方的民族自尊心,又让自己甩掉了一些包袱,而且这一举动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加分,实在是一步“以退为进”的妙棋。
二、是美国实施适度战略收缩的需要
前些年美国为了强化和巩固自己的世界霸权,在世界上若干地方过度使用武力和驻扎军队,美国的做法不仅加剧了不少地区的紧张局势,也增加了美国的军事耗费,加重了美国纳税人的负担。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为了能够集中力量重振美国实体经济和增加就业,在对外关系方面实施了一定的战略收缩行动,包括从阿富汗和叙利亚部分撤军等。此次向韩国移交15处军事基地,也属于美国适度战略收缩的具体表现之一。对于驻韩美军来说,将兵力集中到数量不多但战略意义更加重大的基地,有利于在韩国“有事”时美军能够迅速调集大量机动兵力来稳定局势。
三、是美国近期对伊朗实施军事压力的需要
最近由于伊核危机升级,美国向海湾地区增派了军队对伊朗施加更大军事压力,甚至可能出动了部分驻韩美军。为了防止部分驻韩美军调动后半岛突发对韩国不利的事件,美国认为有必要让韩国军队进驻那15处军事基地以填补力量真空。驻韩美军发表相关声明时提出“尽快”移交15处军事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对半岛局势可能突生变数的担忧。
虽然驻韩美军决定向韩国移交了15处军事基地,但由于美韩军事同盟事实上仍然存在,韩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驻韩美军,因此往后如果半岛发生什么特别事件、韩国军队需要与美军共同应对时,美军应该还是照样可以利用这15处军事基地的。从这一点上看移交15处军事基地并没有让美国吃亏很多,韩国方面似乎也没有获得多大好处。
上海3500工资如何实现买房娶老婆生孩子?
首先感谢您的问答邀请!
对于在上海工资3500元想买房,我个人感觉困难还是很大的,更别提娶老婆生孩子了。但就此问题而言,我有几个想法借机表述一下:
一、要努力学习新的业务技能,找准热门项目,抓住机遇,争取改变现状,逐步走向高薪岗位或高收入行业。
二、坚定信心,鼓励和相信自己,在事业起步较好并收入改变较大的情况下,可先采取房产首付方式购房,将压力逐年分摊,从而实现人生目标!
如果你有10个亿资产?
如果我有10个亿,那么最错误的方式就是直接把财产分了,若自己口袋里的钱都给到子女手里,父母就毫无存在感和话语权了,反而可能因为子女分配不公而闹出家庭矛盾,人性使然。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自己掌握支配权。
我是福建的,就以福建为例子吧。
第一: 拿2个亿用于房产。首先有个好的居住环境是必要前提,厦门房产居福建之首,在恒禾七尚买一栋1.2亿的别墅,帝景苑买一套6000万的全钢构,并且在农村盖个宅基地别墅,不用于炒,就用来住,即使未来收房产税,但总面积其实不大,并不像某些包租公几百套房子,所以纵使出台了房产税,压力也不会大,无论将来想在城市还是农村养老,都有良好的住所作为基础保障在。
第二:保证3个亿现金流。10个亿身价了,立场一定不是破釜沉舟,这个身价最重要的是守住财富,而不是想博取更高级别的财富,不要老想着翻番,稳字当先。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各存一个亿定存,只存定存,绝不理财,保证自己有充足的现金流。在四大行内的存款还是安全的,至于说存在有员工私自转走客户存款的其实只是个例,四大行存款还是安全的,那些其实还是属于个人信息泄露,并且只设了取款密码,安全系数低。把支取款设置密码以及本人及身份证支取,就避免非本人划走你账户的钱了,你的钱袋子不仅有稳定的三个亿现金流,而且每年的利息至少也能谈到上千万。
第三:定制3个亿信托基金。信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财产风险隔离手段,是富人保护自己财产的首选方式。首先在香港做两个亿的信托,即使未来有了最坏的打算,你懂的,你依旧能够稳坐钓鱼台,两个亿做信托之后这笔钱就不在你名下了,但是安全,保守估计每年也能有一千万的信托收益,选择收益率最低的,最稳妥的,周转类收益。还剩一个亿,选择中信,平安,融信,三个机构,分别做3000万的家族信托,受益人也是自己,保证风险的多元分摊,三个机构加起来保守年收益也能有五百万左右。
第四: 拿1个亿资金建立家族公司,公司成员为自己,儿子,女儿,自己持股98%,儿子1%,女儿1%,并且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必要时,甚至可以和他们签署代持协议,自己必须牢牢掌握控制权,1个亿资金千万别全实缴,注册资本金100万就够了,剩下的资金可以以借款的方式自己个人借给自己的家族公司1个亿,又可以进一步隔离风险。
然后再通过家族公司控股一家壳公司,再用壳公司持股一家投资公司,壳公司和投资公司主体都由上一层公司持股99%,和个人1%持股,确保是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尽可能小,别超过100万,把风险降到最低。之后,便可以通过投资公司去投资想要的项目了,比如你喜欢的电影,电视剧做个小投资方,小的产业,比如投个朋友去经营的餐馆,咖啡厅,奶茶店,剧本杀店等等……化整为零,多元化投资,少的几十万投资就足够,最多也不投超过500万的,避免一股脑的大投资,保证投资公司能够细水长流,不求做大做强,只求家族辉煌。
第五: 留1个亿在个人卡里的灵活资金,满足个人日常开销自己购物,那这一个亿你大可以放心大胆地去使用,只要把握一个原则,别玩杠杆,那么请放心大胆,毕竟这笔资金即使是高风险,也只占你总资产的十分之一而已。你可以买法拉利F8,大G 4x4平方,你也可以买自己喜欢的股票,去买黄金,去买古玩字画……不仅做到多元化投资,也能做到丰富的多元化消费。
到这,你会觉得自己子女怎么办呢?别着急,你先把财富掌握好,才有分配给子女这下一步。只有自己牢牢掌握了财富掌控权,你才有话语权,不然,你这个家长,其实就是个摆设。只有你自己足够强大,你才有给孩子规划人生的资格。
首先不管投资公司的收益以及个人投资的收益,在香港的1000万信托收益也原封不动,留作养老资金,只看定存和三大信托的收益,你每年就已经有1500万了,那么在保证自己10亿资产的情况下,再去给子女分配,这才是最好的分配方式。那么我建议每年给儿子女儿每人200万,让他们先慢慢学会打理财富,逐渐适应,之后再逐渐增加,直到他们能够与之相匹配为准。
先锻炼好子女的掌控财富能力,切勿直接大笔挥霍无度,之后再逐渐通过每年的收益,为子女买房买车,为他们做信托,买足量保险,细水长流,让他们能慢慢驾驭好财富。
最重要的是,你的身价依旧保持10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