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这么热,要是没空调真的好难受。古人都是怎么避暑的啊?
古人夏季如何避暑 最后一种方法简直了
古人避暑神器一:摇扇纳凉
扇子的来由已无从考证,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掌握了扇子的使用方法,但与现代人们所用的有所不同,更多的可能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叶子,用坏了随即换新的即可。夏季纳凉神器 老百姓的选择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种叶子显然不能满足于人们的使用,并且很不结实,总是换来换去也着实麻烦。后来扇子变结实了,多采用竹子编的,古代人多采用这种方式纳凉,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而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则会采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轻松也显档次。
而古时的文人墨客则喜欢在扇面上吟诗作画,彰显自己的学识且较为文雅,如果是达官显贵,一般会有专属的摇扇丫鬟,"人工风扇"在酷夏之际纳凉,这feel倍儿爽!
古人避暑神器二:专属凉屋
位于承德的避暑山庄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这座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避暑山庄
当然,避暑山庄这种纳凉之地并非一般人可享用,而下面要给大家介绍的这种"凉屋"与避暑山庄有所不同,当然同样并非一般家庭所能享受的,依旧是王公贵族的专属。
依山傍水而建的"凉屋"
在唐朝的宫廷就建有专门用于夏季避暑的凉殿,在其中央会安装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远离,通过扇轮传动,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后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可利用机械将冷水传送到屋顶,顺其屋檐流下,形成人造水帘,以实现消暑的目的。
而无论避暑山庄亦或"凉屋"都属于王公大臣的专属纳凉之地,作为普通百姓则是无福消受的,因此属于"土豪"避暑方式,并不普及。
古人避暑神器三:冰块
在古代并没有发电装置,更不要说冰箱这等家电设备了,但据现在考古发现,早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可储存冰块的冰窖。当然,这种豪奢的东西注定不凡,同样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无法享受的。
一般而言,在冬季官府会储藏大量的天然冰块在冰窖中,待来年夏季的时候,并可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摆放在室内起到降温纳凉的功效。
看着就清爽!
通过最简单的物理机制,冰块通过吸收周围的热量融化,进而实现降低室温的作用,给达官贵人带来清爽的气候,并且这种利用冰块纳凉的方式不是产生任何污染,又不消耗能源,可见古人的智慧确实无穷!
而这种冰块纳凉的方式到了明清时期,基本已经普及到百姓家中,每到炎热的夏季,人们都会通过这种冰块融化的方式来降低气温,起到夏季避暑的功效。
古人避暑神器四:避暑美食
夏季避暑不仅局限于外部舒适的气温,还有便是消暑的美食。而当下人们夏季可选择冰镇饮品、冰激凌等冷饮消减内心的燥热。而在古代,同样有避暑食品。
早在南北朝时,民间便有自知的"汤饼",而到了宋代,避暑食品种类更加繁多,如瓜、李、荷叶、绿豆汤、新莲等,而其中以西瓜最受民众欢迎,宋代诗人方回《秋熟》诗中便有记在,"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的赞美。
炎炎夏日 来上一碗绿豆汤也是不错的享受
时至今日,绿豆汤仍旧成为众多家庭夏季消暑的饮品之一,另据《帝京岁时记胜》载:“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者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干用。”可见古代早有此妙招。
而除了绿豆汤外,清朝北京地区还有人选择苏叶、藿叶、甘草等中草药避暑,而苏州人过三伏天则喜欢喝凉茶、凉汤,吃凉粉等清爽食物度夏。可见古人在饮食方面也很讲究,在酷暑也有专属美食。
古人避暑神器五:瓷枕
除了人们住的、吃的,必然还得有用的,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大国",众所周知景德镇被人们誉为瓷都,生产各种瓷器,而瓷器除了被用作制碗、花瓶、摆件等外,还可制成瓷枕。
没错,就是瓷枕!这种枕头的表面有一层釉,冰冰凉凉的,在炎热的夏季,人们枕在上面非常清爽,睡起来也自然舒适。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应该是古人对瓷枕对好的讴歌。
避暑瓷枕
夏季除了闷热的天气,对于恼人的蚊虫同样也是一大难题,而当今人们有100种杀死蚊虫的办法,但古代可没有那么多杀蚊方法。因此如何躲避蚊虫,同样是夏季面临的一大难题。
当然,这也难不倒聪明的古人,一般古人都会躲在蚊帐里睡觉,但久而久之便有了新的花样,人们会在蚊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飘四溢。对于失眠的朋友而言,可有一定的催眠功效。
古人避暑神器六:终极大招!
俗话说的好"心静自然凉",而古时不少文人雅士都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固"凉由心生"的道理,唐代白居易便在《消暑》一诗中表示"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同为诗人的王维为了应对酷暑,竟抱着古琴走进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坐流连忘返,留给后人百读不厌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烦躁的夏季保持一颗平常心 心静自然凉
而清朝雍正皇帝追录康熙皇帝训话而编录成《庭训格言》,其中一则训文为《心静自然凉》,大致表达的意思就是要做到内心平静,身上才会不热,并且还指出,"且夏月不贪风凉,于身亦大有益",可见古人如此境界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当然这句话也不无道理,人在心情烦躁的时候,确实容易产生燥热,心情确实会导致外在的变化,因此在这个闷热烦躁的夏季,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同样有利于避暑消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炎热的季节,古人的避暑神器都是哪种样子的?
在空调、电风扇还没发明出来之前,我们的先辈们用的最多的一种解暑工具就是扇子了。关于扇子的起源,现在已经无从追起了。兴许是在原始社会时期,某一个原始人类拿起两叶大树叶扇了起来,于是这种消暑工具就这样阴差阳错的被发明出来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竹编的扇子也出现了,更轻巧的竹扇得到了广大群众们的认可,人们给这种竹扇取名为“摇风”,更有文人墨客给它取了一个叫“凉友”的雅号。
对于平民百姓在夏日拥有一把扇子已经是满心欢喜了,但是对于那些达官贵人而言,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自己扇扇子。于是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工风扇出现了。据《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战”。当然这种人工风扇也就只有那些达官贵人才能享用,平民百姓就不要去奢望了。
瓷枕、竹夫人让古人夜夜能寐
白天可以用扇子去驱除热意,到了晚上睡觉了,没有人来扇扇子,热浪将再一次袭来。还好古人们发明了瓷枕、竹夫人。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瓷器大国,在古人烧制的陶瓷中,除了碗和花瓶之外,最多的当属瓷枕了。正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久夏天难暮,纱橱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瓷枕的表面有一层冰冰凉凉的釉,夏天枕在瓷枕上面,睡起觉来也更凉快。
有了瓷枕,自然少不了竹夫人。曹雪芹就曾在《红楼梦》里曾提到过竹夫人。小说里面薛宝钗出了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来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竹夫人”。据史料记载竹夫人是一个大约长一米,用竹子编织而成的圆柱形物体,中间是通空、四周有许多洞孔。其原理是“弄堂穿风”,能收风窜散,供人取凉。除此之外,竹子编织的凉席也深受欢迎,甚至于我们现在都还在使用。
夏日吃“冰”,效果最佳
《诗经·七月》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早在先秦西周时期,古人就懂得了把冬天的冰块开凿出来,放到冰窖里面。等到了夏天的时候,在拿出来使用。因为冰块的可贵,所以基本是皇家也只是拿出来做冷饮,冰镇水果。但是在某些极度奢靡的时期里,也有人将宝贵的冰块拿出来做冰山解暑降温。据《开元天宝遗事》载:“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於宴席间,座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
毕竟能够享受冰块带来的乐趣只是少数人,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他们自然是消费不起的。但是因为市场有这样的需求,诸如瓜、李、荷叶、绿豆汤等等水果、饮料深受欢迎。其中以西瓜最受欢迎,宋代诗人方回曾在《秋熟》中提及“西瓜足解渴,割裂青青瑶肤”。
夏天有哪些避暑神器?
手拿电动小风扇。可以说是一个避暑神器 了,在家里面把它充好电,放入手提包里面,方便携带,热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扇一扇了。不过建议买质量好一点的,贵一点没关系,小朱以前买了个便宜货,电池非常不储电,才扇几分钟就没电了。
近日,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居高不下,你还记得小时候有哪些“避暑神器”吗?
小时候的避暑神器有:蒲扇、凉席、竹床、绿豆汤、西瓜、伏茶等。
2017大暑将至 一起来看看古人的避暑神器?
明天就是2017年7月22日,一年一度的大暑节气了,这也代表着人们即将进入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期,如今生活条件好了,风扇、空调走进千家万户,大热天里开起来,凉爽舒适自不必提,那么在没有这类电器的古代,人们是怎么过酷夏的呢?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介绍古人的避暑神器。
摇扇扇子最早称“翣”,据传是虞舜所制。起初作为礼仪工具,叫“仪仗扇”。秦汉以后,宫中多用绢素扇,又称“宫扇”。隋唐两代,纨扇和羽扇盛行。宋朝以后,折扇渐渐流行。明朝时传入欧洲,然后风行世界。在古代,扇子既是文人显贵的装扮利器,又是老百姓摇风纳凉的消暑工具。
凉屋唐朝时的“凉屋”通常傍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送入屋中。或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降温。我国有名的承德避暑山庄历经康、雍、乾三朝,耗时89年建成,集江南塞北之风光,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的场所。
冰块早在周代就已出现储存冰块的冰窖。官府在冬季储藏大量的天然冰块,来年夏季取冰块,摆放在室内起降温纳凉功效。冰块是真正的清洁能源、无污染的消暑方式,到明清时期,用冰块纳凉的方式已经普及到百姓家中。
美食古代避暑食品种类繁多,如瓜、李、荷叶、绿豆汤、新莲等,其中西瓜最受民众欢迎。宋朝出现姜蜜水、木瓜汁等各色“冰水”;元代人把果汁、奶、冰块等混合做成“冰酪”,后由马可波罗传到意大利,这才有了现代的冰淇淋、刨冰等。
瓷枕瓷枕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开始作为陪葬的冥器,之后作寝具和诊脉之用。对瓷枕的使用在宋朝形成高峰,明朝后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瓷枕表面有层冰凉的釉,在炎热的夏季,枕起来既凉爽又舒适,正所谓是“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
蚊帐蚊帐出现在春秋时期,一般还会在蚊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飘四溢,不仅安全无害,还有很好的催眠功效。
木屐木屐相传发明自尧舜禹时期,是汉晋隋唐时期的普遍服饰。自西晋末永嘉之乱后,中原汉人纷纷南迁,穿木屐也传入粤东客家地区。木屐也是古代的凉鞋,洗澡后穿上它即刻就干,尤其适合于夏季纳凉。如今被海绵、泡沫等各式拖鞋代替。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
古人如何避暑
神器一:扇子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所谓“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是古往今来消暑第一神器。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颇有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神器二:玉枕
玉石性寒凉,有“寒玉”之称。玉石制成的用具,适宜消暑解热。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其中的“玉枕”应当就是瓷枕,因其莹润光洁,又被称为“玉枕”。夏日枕于其上,“凉透仙骨”。
神器三:隔汗衣
纱是古人夏季必备的高级衣料。小满至芒种前后,气温渐升,人们开始使用绞经有孔的丝绸单罗、纱衣类,结构稳定但又有良好的透气性。进入农历六月最酷暑时,人们就换上“葛纱”,到了“葛衣期”。葛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纤维可用以织纱,是最清透凉爽的材料。
对普通百姓来说,日常生活劳作,在炎夏时的穿着就随意简单多了。可以不穿外衣袍衫,只穿短衣、短袖,甚至只穿轻薄的贴身汗衫、背心。下身穿单裤,劳动时可以直接把上衣脱去扎在腰间,不穿靴袜而仅着麻线鞋、凉鞋方便行走。在《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看到不少只穿背心的百姓,其实与今日并没有多少不同。
遇上酷热难耐的时候,人们发明了外衣里先贴身穿一件用细小单枝竹管串接成网状的竹衣,让外衣跟身体隔开,方便排汗,俗称“隔汗衣”。
神器四:饮品
都说“民以食为天”,大夏天的,要是不吃点凉的,难以解心头之热啊。
在明清时期,冰镇饮食已经充斥寻常街巷,盛夏时节有很多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售卖“凉水”。有的还加入了杨梅、桃子,俗称“冰杨梅”“冰桃子”。在民间,伏日还盛行吃莲子汤,具有养神益脾祛除暑热的功效。
神器五:凉殿
古时的“凉殿”,就相当于现代的空调房。唐代宫廷凉殿常傍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产生风力将凉气送入殿中。并用水车把池水运到屋顶的水罐中,让水从房檐四周徐徐流下,回到水池,如此循环,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得到降温。
神器六:冰箱
在古代也有冰箱,但那个时候叫做冰鉴。它们一般为木胎,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冰鉴分里外两层,外层放冰,内层就可以用来冰镇果蔬和酒了,同时,冰鉴的盖子上也多了几个孔,可以通过这几个孔往外冒冷气,变成冰箱空调一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