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能力不好,如何建立框架提升你的语言组织能力?
说话,是思维和舌头结合起来的一种“口腔运动”。
由于大脑的语言中枢,是我们人类特有的一个区域,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性之一。所以,只要我们是一个“健康而正常”的人,我们任何人都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进行交流。
至于说得好不好,这就跟自己的学识、修养和情商有关。
当然,这些东西并不是短期内就能获得积累的。然而在你积累这些东西的过程当中,懂得如何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怎么锻炼呢?
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先去提高你的语言组织能力。
我们把话说出来,会有一连串运转的过程。
只是这个过程发生的比较迅速,所以我们往往很容易就忽略每个步骤的具体做法。
为了搞清楚哪些地方阻碍我们的表达能力,我们必先了解这个表达流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大概有五个步骤:
1,信息输入;
2,触发观感;
3,构建意思;
4,组织语句;
5,输出信息;
用一个例子去说明这个过程。
例如, 有一只老鼠,正在你精美的床被上啃着饼干碎渣 。
当你看到这句话后,这个信息就输入到你的大脑里。无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听到什么,这都是一种信息输入。
这个信息通过神经中枢进入丘脑后,一部分进入杏仁核——对信息产生感觉,另一部分就会进入新皮质——一个掌管信息处理的地方,对信息进行相关解读。
换言之,大脑就会对这个输入信息带给你的感觉,进行相关的解读工作:这只老鼠到底从什么地方跑出来的?它怎么会在床上吃这些饼干?我的床被被它糟蹋了怎么办?我要怎么做才能把它赶走?
注意,这些解读,最先是以一种抽象的感觉方式出现的。只不过大脑把这种感觉,转化为更为具体的理性思考而已。
对信息进行解读之后,假如你身边还有一个朋友,你需要他配合你去处理这只老鼠,那你就要把这一连串的解读,简化成一个核心的思想,让他明白你的做法。
于是大脑就会通过运动性语言中枢——一个掌管说话的地方,结合你使用母语的语法习惯,根据心中意思,生成相关的语句,然后把这个信息给你的朋友说出来:
不要让这只老鼠跑掉!今天不是它死,就是我亡!
至此,你已经结束了这一轮的表达活动,接着你又会进入到下一轮的表达流程,继续说出你想说的话,源源不断,直到完成你全部的表达目的。
这种表达方式,说一两句没问题,可是说一大段的话,相对来说就比较困难了。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除非你大脑的语言中枢受到损伤,否则,任何人都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如果你觉得现在的自己表达能力不行,那是因为在这个表达流程里面,也许有某个步骤你做得还不够好。
根据表达流程的那些步骤,影响我们表达能力的,起决定作用的是中间那四个:
1,你对信息没有产生任何观感;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好比你看完一部电影,而这部电影没有让你产生任何感想,那你的大脑对此也就“没什么好说”了。又如让你说一段广告词,而你对于是什么广告,用什么形式去说又没有任何经验,这时的表达就比较困难了。
写作文也要“触景生情”才能够下笔,如果你什么感觉也没有,你就很难产生想说话的头绪,沉默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2,你无法对信息进行相关解读;
想要有话可说,你必须要懂得如何解读接收到的信息。而影响我们对信息进行解读的,就是我们自身所储备的知识和经验。
例如当你看到这个字句:“ rakastan sinua ”,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这是芬兰语的“我爱你”。如果你没有学过这种语言,你对此就不会有特别的观感,自然也无法对这种信息进行解读。正如你不懂医学,对于心脏手术怎么做,你肯定也发表不了什么意见。
所以 积累学识和阅历,对于口才的提升会这么重要,就是这个原因。大脑里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会让你对信息的解读进行得更容易。
当然,一个说话高手,就算让他面对一些没有“观感”的信息,他也能够对其进行解读。
这种“东拉西扯”的能力,是因为他懂得找到解读的切入点。
3,你无法找到构建意思的切入点
针对你接收到的信息,在你构建要表达的意思时,并不止一个切入点的。
例如上文“老鼠”那个例子。当你接收到这个信息的刺激之后,你对这个信息,包括对现场环境的情况,肯定会有了自己的一番解读。
这时,你希望朋友能够帮你处理这只老鼠,那么构建意思的切入点,就有很多选择,诸如“捉住这只老鼠”,“打开窗让老鼠离开房间”,“打死这只老鼠”等等。
你要表达哪种意思,取决于你用哪个切入点去解读这个信息,这跟你的思想落脚点有关。
当你找不到一个适合构建表达意思的切入点,就算你大脑里拥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你也是“茶壶里煮饺子——肚子有货倒不出”。
4,你缺少组成语句的表达框架
当你有了观感,有了解读,也有了构建表达意思的切入点,为什么还是说不好话呢?这就涉及到你的语言组织能力。
我们是通过运动性语言中枢,把信息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的。其背后是支撑机制,就是我们的语言架构。这个语言架构,是我们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当中慢慢发展出来的,包括语言发音、语法规则、语义理解、语句方式等。
如果你在一个沉默寡言的环境中长大,那这个语言架构,就比不上一个在聊天环境中长大的人。所以口才很好的韦小宝,金庸把他写在丽春院出生长大,也是有这方面的道理。
当你的语言架构还不够丰厚时,很多你想说的话,由于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框架,于是你就有一种想说什么却总是说不出来,或者说出来却说得不够到位的感觉。
然而, 这个表达架构,除了不断积累,还需要刻意锻炼才能够巩固。
有些人用文字去表达很好,而说话却不够顺畅,就是因为掌管前者的是书写性语言中枢,而掌管后者的是运动性语言中枢,这是大脑的两个区域。
无论你多么努力去锻炼你的文字写作技能,也只是锻炼你的书写性语言中枢,而不是运动性语言中枢。
想要锻炼你的运动性语言中枢,你必须要经常去说,才能够提高它的能力。
所以你会发现,用文字在网上聊天,你觉得很容易,那是因为你有时间去思考或整理你的表达框架,选用适合的字句,把你心中的意思说出来。
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压根没有这么多时间留给你,去挑选一个适合的表达框架,交谈只在短时间内条件反射地完成。
如果你的表达框架不够丰富,或者没有将其巩固成你的“表达本能”,例如某些词句要经常搜索枯肠才能想出来,那你的表达能力就会因此受到制约。正如开车时你还要想哪个油门哪个刹车,什么时候应该要换挡,你能把车开好吗?
也就是说, 所谓锻炼口才,就是把你积累回来的表达框架,通过不断的练习,把它们变成你的表达本能,成为你语言架构的一部分。
上述这四个原因,任何人在某些时候都会碰到,包括那些口才高手。只是高手能够更快找到化解方法,而我们普通人,不用追求得这么专业,只要把这些问题尽量改善,不被他们拖累到我们的表达就已经可以了。
那有什么方法改善这些问题,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呢?
输入你大脑的信息,可以是动态,也可以是静态。前者你是被动接收,后者则是你主动接收。
换言之,你有两种 解读信息的方式,一种是被动接收到信息后,对其做出解读;另一种是主动捕捉相关的信息,对其做出解读 。
例如一块石头突然向你掷来,你惊讶地说:“有没有搞错,怎么可以乱扔石头?伤到人怎么办?”这是被动接收信息后的解读。
但如果你看到一块石头,然后把它跟其他事联系起来,得出某种意思,这就是主动捕捉信息后的解读。
例如这块石头有什么特质呢?它又可以跟哪些东西联系起来去说呢?从它坚硬的特性去说,还是从它的用途去说呢?
综合这些解读之后,你就能够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构建你要表达的意思,如:
“这块石头看上去普普通通,好像一点用处都没有。但其实用心去发现,它的用途可以有很多。例如好像司马光那样用它砸烂水缸去救人,没有锤子的时候用它钉钉子,或者用它来做某些物品的记号,甚至做武器也行。
既然一块平平无奇的石头,都有这么多用处,更何况是人呢?所以,如果当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时候,或许你身上还隐藏着一些你看不到的优点。千万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价值。”
当然,如果这番话,并不是你平时常用的表达框架,那想要能够顺畅地说出它们,成为你的“表达本能”,你在私底下得要多多练习才行。
而 自言自语,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方法。
每天洗澡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在浴室里,主动捕捉某些信息对其进行解读,得出观感后,围绕着它说个十分钟左右。
当你洗完澡,你的口才也得到锻炼了。
上面“石头”这个例子,对于某些人而言,把这段话有条不紊地说出来,也会有一定的难度。
在你要说一段比较长的话时,最好的做法,就是根据某种表达框架,在其范围内有的放矢地说。
如果把“石头”这个例子,提取出一个表达框架,那就是“对象A特性—对比对象B—联想共同点”,就是先说一块普通的石头本身也有很多用处,再与人产生对比,联想出人也有很多用处,从而得出“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价值”这个主旨。
根据这个表达框架,你现在可以把“白纸”跟“成功”做练习,能说出一番话不?先说出白纸有哪些特性,然后把这些特性跟成功放在一起对比去说,最终得出你想要带出的意思。
而 在即兴发言的过程当中,这是一种边想边说的做法 。由于你所说的话,都是在这个框架的范围之内,所以你思考的话语不会离题万丈,同时也能够保证你说出来的话,会有一个逻辑顺序。
正正有一个框架限制着你,如针对白纸的特性去说,那在这个框架内,只要你想到的每句话,都是在讲白纸的特性,那么在句子的铺排上,就没必要好像写文章那么讲究,可以随意自由搭配。
你可以说:“一张白纸,上面什么都没有,因为没有羁绊,所以里面孕育着各种可能性,你想把什么画上去,取决于你自己。”
也可以说:“一张白纸,上面一无所有,你想把什么画上去,取决于你自己。因为没有羁绊,所以这张白纸也就意味着各种可能性。”
这种字句的安排,你完全可以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只要说的内容没有脱离框架,只要整体框架是按照逻辑顺序排列,那么框架内你怎么说都没问题了;说得不好,下一句调整回来就行。
很多人不敢说话,是因为觉得需要组织好每一句话的排序,形成段落,才能把话说好。其实,运用口头语言时,只要你整体的表达内容是朝着一个方向去说,那么每一句话相互之间的次序,就不用太执着了。
所以 你想到一句,然后说出一句,按照某个表达目的边想边说,你就可以应付到某些情况下的即兴讲话了 。
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是我们平常表达的方式。而现在,只不过让你在某个框架下,按照这个框架的限定,继续一边想一边说而已,这样比起你漫无边际地乱说,会给人更有中心的感觉。这就是表达框架的好处。
那怎么获得这个框架呢?
这个表达框架,可以是你事先已经打好的“腹稿”,也可以是你已经形成的表达习惯。
前者需要你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框架,后者就要在平常生活当中多说多练,才会变成你的表达本能了 。
例如参加朋友的婚礼,你要上台给他讲几句好话,这个时候你要说什么话呢?毕竟这种事不是常有,很难把这种情况下的讲话,变成自己的表达本能。
面对这种情况,你就需要给自己构建一个表达框架,提前打腹稿了。
正如前文说的那样,你得首先主动捕捉已有的相关信息,然后对其进行解读,包括现场的环境,自己的观感,你和朋友的感情回忆等等。
综合起来,你就能够制定一个这样的框架:自我感受的讲述——你和朋友的共同经历——对他结婚的看法——最后送上祝福。
于是你就可以这么说:“
谢谢!没想到会被邀请到台上讲话,心里有点紧张啊!不过能够在台上分享我和新郎之间的趣事,还是很高兴的。
我和新郎已经认识了十几年了,几乎一起长大,他一天要上几次厕所我都了解,还经常被我们这些好朋友照顾。要不是看在他为人品性那么真诚善良的份上,我们才不会理他。
现在看到他结婚,要成为别人的丈夫,我真的由衷地替他感到高兴,因为他终于都长大,懂得去照顾别人了,就是新娘子。一个帅气踏实的新郎,一个美丽大方的新娘,两人简直是天作之合。
所以在这里,我祝福新郎和新娘百年好合,永结同心,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早生贵子啦!谢谢大家!”
根据这个表达框架,针对框架内的目的构建意思,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样去说话,是不是表达起来更有目的和心里有谱呢?
表达是法无定法的,只要你觉得这个框架可以用在其他婚礼上,你就去用;用不了,你就自己制定一个表达框架,或者主动积累相关的框架。
自我介绍有自我介绍的框架,工作汇报有工作汇报的框架,新闻报道有新闻报道的框架。如果你不懂,就不断去积累。
当你面对不同的说话情况,都有相关的表达框架,那剩下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多多去锻炼了。
1,大声朗读,对于提升口齿伶俐程度,会有很大的帮助。想让自己的舌头反应更快,多朗读不同的文章。
2,想要把你的话说得更有深度,积累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多看书,多拓展眼界,做生活的有心人,你才会学到更多东西。
3,复述是一种帮助提取框架、消化框架的做法。平时看到一篇文章,有意识地把这篇文章提取出关键词,组成一个表达框架,然后用自己语言按照这个框架复述出来,久而久之,你的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肯定会大有长进。
4,不要忽略提升你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好坏,会影响到你如何展现你的表达。尽量培养出一种自信、大方、舒适的姿态去说话,尽量减少负面或消极情绪的影响。
5,运动性语言中枢需要不断锻炼,才会变成我们的生活本能。只要有时间,抓住机会就去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对说话的感受力,坚持下去,你就不怕开口了。
如果你想继续提高自己的口才,学习锻炼的方法,可以阅读我其他相关的文章;不想看文字,也有音频版。
点击右侧,购买收听我的音频课程: 掌握说话的力量-大学堂口才课
每堂课只有几分钟,上下班路上,吃饭间隙都可以随时随地听哦。
鉴于很多读者问我,我的口才文章有没有音频版,
为了全方位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于是通过跟的合作,
推出了这个精编的口才课程音频版,希望籍此可以帮助到更多渴望提高自己口才的朋友。
欢迎大家关注,支持我们的劳动成果。
谢谢!
一种适用于任何提问场合的即兴演讲框架,只需这4步
说到即兴演讲,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除了正式场合下的演讲或者发言,面对面的沟通,其实都属于即兴演讲的范畴发言,和领导同事的工作交流、和朋友的交谈、求职面试应对面试官的提问等等, 不事先备好的沟通,都属于即兴演讲 ,即兴演讲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基本上只要开口讲话,可以说就是一个即兴的表达。
来看看以下几种情况,你有没有遇到过:
比如在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你们聊到近段时间迅速火爆的微信视频号,朋友突然问你关于视频号这个风口浪尖,你怎么看?
微信视频号,我想大家都不陌生,特别是今年过年期间推出的拜年红包,直接跟视频号绑定,让人耳目一新,我相信,使用过视频号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很可能这个时候你就会语塞,一时不知道怎样去表达出来,然后看到别人在那侃侃而谈,说得有理有据,从而这个人就获得了关注,成为了焦点。而你呢,就在一旁默默的听着,只能投去羡慕的眼光。
再比如,你在公司,刚下班坐电梯的时候,遇到了你的老板,老板可能就会问你,最近项目进展如何?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吗?这个时候如果不知道怎么回答,那么你就会给领导留下一个 “你不行” 的形象,下一次升职加薪的时候,你可能就会被放在名单的末尾,甚至都没有你。
那其实上面的这样的每一个瞬间,如果你能够牢牢抓住它的话,都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机会机遇,会给你加分,但是如果你抓不住的话,就会被扣分,甚至可能会失去本该属于你的机会。
所以,即兴演讲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掌握了即兴演讲,可以让你在众人中脱颖而出。
接下来,直接上干货,给大家分享一个适用于任何提问场合的即兴演讲框架,只需这4步:
我们可以把这个框架简称为 “观因举华” 结构,你会了吗?
学会以上 “观因举华” 结构,可以让你在各种提问场景下自信的展示自己,赶紧用起来吧。
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即兴演讲是一项核心硬本领,它更具备展示自己和说服他人的魔力。 你的想法、经验、能力、魅力等等一切,如果没有人发现,它们的价值是零。 所以,如果你想要争取,想要获得,想要成功,你必须要有一项展示和说服的工具,告诉所有人:“你是最棒的!
我是群芳,希望帮助你遇到更好的自己。
我写完了,期待你的点赞和评论,让我们一起变优秀!
演讲微课堂07:钻石法则搭建框架
“钻石法则”是我口才课程的核心技术。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讲话是一门艺术,但它首先是一门技术。因此,既然讲话是技术,那么,简单的几个规则,你只需普通人的智力就可以理解,而且只要多按规则练习,就可以熟练掌握运用,即所谓熟能生巧。
我常常感到欣慰的就是,我这一生虽然没有什么伟大的成就,但幸有“钻石法则”这一伟大发明。
虽然我大言不惭地说“钻石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但这并不代表它非常高深,遥不可及。其实,它只是一种简单的即兴讲话的构思套路与方法。
人们在当众讲话与即兴讲话的时候,最难的是什么?就是不知道从何讲起,不知道如何去构建一个清晰的思路,不知道如何达到讲话有观点、有条理、有重点这“三有”境界。
讲话如何能达到这“三有”境界?首先要搭建框架。可是这个简单的道理与方法被绝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是张嘴就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虽然在心里想了许多,也排了顺序,但一讲起来就没了章法,思路就混乱了。
现在建房子,首先就是建钢筋混凝土的框架,否则高楼建不上去。讲话是一样的道理,讲几句话,没框架可以,但稍长一点,讲两分钟以上,没框架就会乱套。
我发明的即兴脱稿讲话的钻石法则,主要的作用就是搭建框架。
什么叫“钻石法则”?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
钻石法则=三段论+三点式
画成一个图形,就有点像颗钻石了,也因此我把它称为“钻石法则”。
所谓三段论,就是一个简短的即兴讲话,比如三五分钟以至10分钟的讲话,我们通常可以将其分为三段:开头、主体与结尾。
所谓三点式是什么呢?就是主体部分再分成三点纵深展开。
以一个5分钟的讲话为例。开头讲了1分钟;主体讲3分半钟,还分成一二三点展开;最后结尾再讲30秒。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完美的讲话。
对于“钻石法则”的运用,还要再具体地解释一下。
开头部分一定要做到两点:一是有观点。所谓的观点,就是你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意见、结论。我们讲话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告诉一些你的观点给别人。当然,在这里,观点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不论如何,其核心的意思通常就只有一个。这是你讲话开头必须明确的。
开头要做到的第二点是,有立题。所谓“立题”,我自认为是我发明的“钻石法则”这个核心技术的核心,它真正彻底地解决了如何控制讲话思路的问题。人们通常从语文老师那里知道,立题就是“观点鲜明,主题突出”,其实,我认为这大错特错了!“立题”真正的含义,应当是指“建立问题”,将四个字缩写为两个字就叫“立题”,在形式上,它必须是一个问句。立题,就是要在整个的讲话中提出一个大问题,而整篇讲话其实就在回答这一个问题。
关于如何立题,后边还有专门的一课来详细讲解,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主体部分究竟在干什么?我们一定要弄清楚。
我要特别的强调,过去语文老师教我们,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再去阐述或者论证它。这种讲法似乎没有错,但是极其不具有可操作性。
我在前面把观点和立题分开,就是要告诉大家,我们讲话的主体部分不是在论证观点或者阐述观点,而是在回答“立题”所提出来的问题。
语文成绩好的同学早就看出来了,我讲的钻石法则,不就是小学语文老师就讲过的议论文的总分总结构吗?没错,就是总分总结构。可是老师没告诉我们,这个结构可以用来讲话,更没有讲清楚,总分关系究竟是什么关系。刚才我讲过,主体部分是在回答“立题”,也就是说总分这种表面的关系,实质上是问答关系,正如前面所讲,开头提出问题,主体回答问题。这一点各位一定要牢记。
因为“立题”是一个问题,我们就应当去回答它,而且回答立题,不能只用很少的文字来完成,而应当比较多的文字,深入地回答,为了回答得好,达到全面性、条理性、专业性“三性”的效果,通常情况下都应当分成三点展开,讲出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
一般人思路打不开,或者打开以后却很混乱,就是因为没有“立题”,并且做纵深的展开回答。
如果画成图形,对比一下两种模式,大家就更加清楚问题所在了。
“一字形”就是没有“立题”,并展开三点式回答,这种模式只是在横向展开思路而缺乏纵深,最容易没话讲,也不可能深入,还可能思路飘浮混乱。
而“T字形”则是在横向展开思路的同时,还总是在关键的、重要的地方“立题”,然后做纵深的挖掘,展开三点回答问题。
写文章可以戛然而止,而讲话通常不应当这样,因为讲话使用声音这个“一过性”的媒介,不如白纸黑字的文章,可以让人翻回去再读。
讲话的结尾,可以起到三个作用:补充完善、强调升华、激发行为。因此,讲话的结尾,我们总要说上几句,一是可以通过概述的方式,罗列前面所讲的要点;二是可以抓住某一要点,特别地强调,要求大家记住;三是提出某些建议、希望、要求、祝愿,等等。这样,一个讲话才显得完美。
怎样说话有逻辑有条理
1.首先要养成组织语言的习惯,出口之前思考一下(即要过大脑),不要信口开河
2.说话的目的达到之后则需要及时收口,因为后面基本上都是废话了,类似纵横家_百度百科。
3.慢慢留意别人怎么说话,尤其是领导,政府官员讲话,有些用词及技巧需要不断琢磨。
4.积累素材,多看一些经典的演讲、辩论赛、论文,甚至美剧、电影中的场景,并琢磨为什么这样组织。
5.平时多思考,心中不断演练常见的对话场景,如会议发言,领导谈话等。
6.平时多练习,设计一些场合来说话,事先想想该怎么安排讲话的内容,最好写下来,重点看逻辑性。多练习肯定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