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农村峰谷电价怎么算,长津湖属于南方地区吗?
长津湖属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北部地区的一个人工湖。
长津湖位于朝鲜北部,原本名气并不大。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长津湖地区与装备精良的美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较量。这场战役让长津湖这个名字广为人知,不过鲜为人知的是,长津湖并不是一座天然湖泊,而是一座人工湖,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还要从日本入侵说起。朝鲜王朝原本是清朝的藩属国,但日本一直对整个半岛怀有野心。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不断上涨,于是把扩张的目光投向了朝鲜半岛。1876年,日本逼迫朝鲜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岛条约》,得到了各种特权,不过朝鲜仍然是清朝的藩属国,各种事务都要由清朝决断。直到甲午战争之后,清朝正式承认朝鲜独立,日本势力才开始在朝鲜急剧膨胀。
1896年,朝鲜王朝改名为大韩帝国,虽然名字听起来很霸气,但这个所谓的帝国并没有持续太久,1910年,日本逼迫大韩帝国签署了《日韩合并条约》,将整个朝鲜半岛并入了日本版图。此后日本为了更有效地掠夺资源,加速了对朝鲜半岛的开发。
日本开发朝鲜半岛,主要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直接掠夺资源,包括矿产,林木等等,然后将这些资源运回日本本土,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二种方式,从日本本土将大量资源消耗型工厂迁往朝鲜半岛,这些工厂大量消耗朝鲜半岛的各种资源,制成工业品之后,一方面可以出口,一方面可以运回日本本土,以供日本人使用。这种方式可以节省资源的运输成本,是日本掠夺朝鲜半岛资源的一个补充方式。
第三种方式,建设各种基础设施,比如建设铁路,公路,港口,电站等等。日本建设这些基础设施,也不是为了发展朝鲜半岛,主要目的还是掠夺。比如建设铁路,公路,港口有利于日本把朝鲜半岛的各种资源以及生产的产品运回本土。而建设发电站,有利于日本工厂的运行。
当时随着日本各种工厂的建立,用电需求也越来越大,到了1926年,日本殖民政府成立了朝鲜水电株式会社,主要负责朝鲜半岛的各种水利发电项目。同年,日本开始了朝鲜半岛北部的水电站建设。
之所以最早选址朝鲜半岛北部,主要是因为这一地区河流多,落差大,水能资源最为丰富。朝鲜半岛东北部的盖马高原,是整个半岛地势最高的地方,有着朝鲜屋脊的称号。而且盖马高原还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比如长津江,赴战江等等,都是发源于盖马高原,注入鸭绿江。
1926年,日本首先在赴战江建设了水电站项目,整个项目历时六年,到了1932年基本建成,电站完工后,大坝将赴战江拦腰截断,形成了一座人工湖,名叫赴战湖。赴战江水电项目的完工,极大满足了日本的电力需求。但日本并没有止步,赴战江项目完工仅一年后,日本又开始了长津江水电站的建设。
长津江发源于盖马高原上的黄草岭,全长约261千米。1933年,日本投资两千万日元,开始了水电站的建设,整个项目历时五年,到1938年基本建成。长津江大坝高55米,顶长700多米,它将长津江截断,也形成了一座人工湖,它就是长津湖。长津湖面积约为54.2平方公里,按平均3米水深,库容超过1.6亿立方米。
长津湖距离赴战湖并不远,后来长津湖和赴战湖两大湖泊及其附近地区就被统称为长津湖地区。长津湖地区崇山林立,平均海拔约1300米,山上林木繁盛,山间道路狭窄。1950年,志愿军和美军的激烈战斗就是在这里展开,此后,长津湖之名广为人知。
你所认为的人生三种境界是什么?
你所认为的人生三种境界是什么?能否用诗词句子来表达?这个问题(忞白)来为您回答。
首先(忞白)选择人生中的三种境界,依次用诗词来进行表达,最后进行总结。
题主您好:人生是一次长久的修行,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有些时候需要的就是自我调整,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忞白)认为人生的境界更多的在于内心,当自己处于心乱神迷的时候,开始做一件事情便会摸不到头绪,更别说把这件事情做好,所以下面选择我认为的人生三种境界,都是以内心层面为主。
第一种境界,有一颗平静的心生活中难免琐碎的事情较多,造成了心烦意乱的情绪,我们都需要平静,更需要沉淀自己,或是反思自己。但是平静的源头不在外面的车马喧嚣,而是藏在内心深处的自己,就好像王维的一首《鸟鸣涧》: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在游历江南时期写了这首《鸟鸣涧》,他把“静”体现的淋漓尽致,很好的融入到了这首诗中。“人闲”是人的一种生活的状态,“花落”又是一种外界的变化,当真正“平静”下来的时候,才能注意到“花落”变化的微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虽然和上一句相比较,多了“惊”和“鸣”打破了夜晚山中的宁静,看似相反的描述,其实还是烘托出山中的那一份寂静。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小鸟感觉到了夜晚的来临,它时不时的来一次鸣叫,仿佛更能衬托出夜晚的那份寂静。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开启一种“静音”的状态,并不是要真正的避开车马喧嚣,跑到一处世外桃源,而是能真正的把握住自己的内心,这样既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自我沉淀和反思的过程。
就好像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排除那些干扰,拿什么来达到自己远大的目标呢?
第二种境界,有一颗取悦自己的心有些时候累了,就不要想得太多,听一首喜欢的歌,看上一场惊心动魄的电影,或是出门散散步,吃上一顿美食,也许就能让自己开心起来,就比如苏轼的这一首词《猪肉颂》:
《猪肉颂》
宋·苏轼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到苏轼的生活气息浓郁,制作“东坡肉”的方法,说的很详细。在这一句“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中就能看出,制作“东坡肉”已经非常熟练了。
他还提到了黄州猪肉的价格,把当时猪肉的市场状况,摸得也很透彻,有钱的不喜欢吃,没有钱的还不会弄。“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种享受的状态,写的也很清楚。
其实这首诗的背景,是苏轼被贬黄州的时期所写,面对被贬谪的现实,他没有放弃生活,并且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就是成为一位资深的“美食家”。我们都知道他有很多关于“美食”的诗作,也许这就是他乐观面对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
苏轼还在他的《初到黄州》中写:“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看似有一种自嘲的语气,但也不难看出他有自己喜欢的事情,更有一颗取悦自己的心。
我们的人生就需要这样,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作为一种取悦自己的方式,这是善待自己最好的方法,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第三种境界,有一颗豁达的心生活中难免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俗话说的好:“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一颗“豁达”的心,才能过好当下,迎接美好的未来,还用苏轼的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们先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人生到了低谷的时期,也许比不上曾经的美好生活,不过他并没有在意这种落差极大的生活状态,而是像记录日记一样,将他当时的心情记录。
开头的“三月七日”已经把作词的那一天记录了下来,看得出很有生活,并且非常随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这是在表达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一种对比的手法。然而整首词最核心的就是这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了,“竹杖”、“芒鞋”、“蓑衣”都代表了他当下的形象,用了“谁怕”二字进行转折,又“一蓑烟雨任平生”逍遥自在的享受当下。整首词所抒发的就是作者自己坦然面对生活的心情,对从前的一种释怀。
类似苏轼的人生,我们现在数不胜数,对于生活的诸多不顺,事业的种种坎坷,将这些负面情绪带到了生活中,从而发现不到当下的美好。如果换一种角度看待事情,就会像苏轼一样,豁达和乐观的面对生活。
结语:吴承恩在《西游记》原著的最后,留下的一首诗:
圣僧努力取经编,西宇周流十四年。
苦历程途遭患难,多经山水受迍邅。
功完八九还加九,行满三千及大千。
大觉妙文回上国,至今东土永留传。
人生就好像是一次“取经”之路,寻找到自己的那份“初心”,坚持并且守护,一路“斩妖除魔”才能让我们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就感。
以上纯是(忞白)个人见解,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学习,一起进步。我是热爱历史文化的忞白。
欢迎大家关注忞白:愿君来此观文史,不虚此行不负时,与君谈论文章事,聊遍所闻和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