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夹生饭吃了会怎样(这口"夹生饭")

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中原野战军,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在河南等地摆开了品字形的战略布局。在听取了陈毅对中原战局的汇报后,毛主席此时更加确定了中原不宜打大的歼灭战的想法。由陈毅和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改编成东南野战军,由他带领东南野战军主力展开南进工作。决定先由粟裕的3个纵队组成第一兵团,毛主席陈毅深入讨论了全国各大战场的局势。毛...

如果要在开国将帅中评选在军事风格和军事思想上最与毛主席贴近的人,粟裕肯定是第一个被大家想到的。

粟裕之所以被称为百战军神,除了能从战略上理解和贯彻毛主席的军事战略,更掌握了毛主席实事求是的精髓。

因为敢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不同意见,所以我军才能在许多战役中占据主动,加快了解放全国的进程。

自古以来,想要统一中国,首先就要逐鹿中原。所以国共双方都十分注重中原战场的争夺,蒋介石提出了"确保中原"、"肃清中原"的口号。

毛主席也要稳固中原,他说:"中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统一中国,就要控制中原。今天中原逐鹿,就看鹿到底是死在谁手上了。"

在1947年的中原战场上,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中原野战军,陈赓谢富治领导的豫西兵团,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在河南等地摆开了品字形的战略布局。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也集结了强大的兵力。为了对付中原地区的解放军,蒋介石一共部署了25个整编师和57个旅,当时敌我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

对于当时的僵持局面,张震同志对中原对峙时期的印象十分深刻,他后来回忆说:"当时国民党部队也是品字形布局,用三个兵团集中行动。

一旦哪个部队陷入我军的包围,如果一个晚上啃不完,敌人的援兵不到一天就能到。"

为了打破中原战场的僵局 ,毛主席再次想到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1948年1月7日,陈毅抵达中央军委所在地。

在听取了陈毅对中原战局的汇报后,毛主席此时更加确定了中原不宜打大的歼灭战的想法。

不久后,中共中央决定,由陈毅和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改编成东南野战军,执行党中央的南进战略。

中央军委任命陈毅任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主抓大局工作。粟裕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由他带领东南野战军主力展开南进工作。

毛主席在与陈毅商定后,决定先由粟裕的3个纵队组成第一兵团,准备于1948年夏秋之间渡过长江南进,执行吸引国民党主力南退的机动作战任务。

在第一兵团渡江后,华东野战军另外3个纵队组成第3兵团,准备于次年春季从另一个方向渡过长江。

陈毅对毛主席的想法甚为认同,在和毛主席朝夕相处的一个月里,毛主席陈毅深入讨论了全国各大战场的局势。经过讨论后,毛主席和陈毅都认为,全国战事将在五年内完结。

当时陈毅觉得十分兴奋,在回归部队之前,他提笔写下了《失题》一诗,诗中的那句极有气势的"五年胜利今可卜,稳渡长江遣粟郎",表达了对南进战略的信心。

与其困守一方,不如运动起来,打乱敌人部署再找机会歼灭敌人。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命令华东野战军南进的目的就在于此。

按照设想,中央军委认为粟裕部队能够吸引敌军20万左右的兵力回防江南,这就给中原野战军创造出进行大歼灭战的机会,从而扭转中原战局。

根据粟裕秘书鞠开的回忆,从1947年底开始,粟裕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打破当下的僵局。对于中原战局的构想,粟裕在1947年12月7日就写好了电报。

就在中央军委下达南进命令的5天前,也就是1948年1月22日,粟裕正式向中央军委和中原解放军指挥部(主要是向刘伯承和邓小平)发出了一封长长的电报。在电报里,粟裕在第一条就谈到了他对中原战局的设想。

在电报里,粟裕大胆写下了"斗胆直陈"这四个字。

按照当时发电报的习惯。电报地支代月,韵目代日的惯例,1月22日则被称"子养",所以这封电报就是著名的"子养电"。

粟裕的"子养电"在发出去之后,党中央经过研究之后,并未采纳粟裕的想法。在收到命令后,粟裕马上执行军委命令,命令率部开展渡江准备工作,在做准备的同时,粟裕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中原战局的方略。

粟裕曾经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一员,当时先遣队受到博古等人的错误思想引导,贸然离开根据地进入敌人控制区,在没有根据地做支援的情况下,先遣队腹背受敌,陷入十倍于己敌人的重重包围。

红十军团和红七军团几乎全军覆没,方志敏等我党优秀领导人因此壮烈牺牲。前有先遣队的深刻教训,再加上对中原战场实际情况的调研,粟裕才一直坚持自己的意见。

其实站在个人角度上来说,南进的命令是中央军委下发的。粟裕如果按照命令行事,无论结果如何,对粟裕个人是没有影响。

但粟裕站在解放战争大局角度上,站在中国革命的角度上想问题,强烈的责任感让他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这种大局观和责任感才让粟裕和毛主席在大方向上不谋而合,这才是人们说粟裕像毛主席的原因。

经过3天的仔细考虑后,粟裕又撰写了一篇2000余字的电报,这封电报于1月31日上报中央军委。

粟裕在电报中,先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阐述了华野部队渡江南进的大概时间、地点和渡江后的进军方向等。除此之外,粟裕还重点重申了他在"子养电"中的观点与建议。

粟裕这封电报发出时,其实很多人都为粟裕担心。时任粟裕秘书的刘祥顺,在晚年回忆起这件事时,依然叹服粟裕敢于担当的气魄。

粟裕的坚持引起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注意,毛主席在接到粟裕的第二封电报后,越来越觉得粟裕的话有道理。

经过考虑,毛主席让原本在2月1日返回部队的陈毅留了下来,一起研究粟裕的建议。不久后,中央军委再次作出决议,华野渡江南进的方案不变,但是粟裕可以自主选择渡江的时机、方法和地点。

而且同意了在渡江前采用"忽聚忽散"战略,在江北打几个歼灭战再渡江的建议。对于中央军委的渡江命令,华野部队在热火朝天地准备着。

当时华野部队不断地征集船只,并对渡江作战展开了针对性训练。为了适应江南地区丘陵水网密布的环境,部队还特地在装备和战术上做了调整,个别部队还对可能发生的巷战做了演练。

对于南进战略,粟裕依然感觉没有太大的把握。在指挥部队训练的间歇,粟裕依然在思考着如何破局,在他的脑海里,豫东、济南甚至是淮海等大型战役都已经有了具体的部署。

毛主席知道粟裕对渡江南进依然心有疑虑,所以就亲自书写了渡江的命令,叫陈毅转达华野指挥部。

粟裕在之后再次找到陈毅,再次解释了在江北歼敌的想法。陈毅经过思考,越来越觉得粟裕建议是正确的。

当时粟裕的一兵团已经能够熟练掌握重型装备了,是具有强大攻坚实力的,这个优势确实是不可丢弃的。

如果能按照粟裕"忽聚忽散"战略,主动寻找战机打歼灭战,那么就会改变中原战局。想到这里,陈毅不由得对粟裕不顾个人得失,坚持己见的做法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在陈毅的支持下,粟裕于1948年4月18日再次致中共中央,再次强调了自己的想法。粟裕的一再坚持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

不久后,毛主席电召粟裕前去党中央开会,在听取了粟裕的详细汇报后,毛主席决定暂缓南进战略,由粟裕带领部队寻找机会歼敌。由于这个决议是在城南庄确定的,所以史称城南庄决策。

城南庄决策堪称解放战争的转折点之一,从此以后,中原地区的解放军彻底摆脱以前的游击战和伏击战的想法,解放战争正式进入大兵团会战的阶段。

在这一正确思想的领导下,我军在中原地区正式化被动为主,这为不久后的豫东、济南、甚至是淮海战役甚至是解放全国都指明了方向。

从党中央归来后,粟裕其实压力不小。因为粟裕在党中央是立了军令状的,党中央要求粟裕要在8个月内歼灭国民党不多6到12个旅。

在回到部队后,粟裕在1948年接连发动了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经过两次战役的大胜之后,党中央和对粟裕有了信心。

此时粟裕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证明了在江北歼敌战略的正确性。济南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对粟裕是刮目相看,也彻底打消了毛主席等人对江北歼敌战略的疑虑。

在济南战役尚未结束时,粟裕已经在思考下一步淮海战役的计划。在1948年9月24日,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发动"小淮海战役"。

在经过一天多考虑后,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复电,同意举行小淮海战役,并且增加了歼灭黄百韬兵团的目标,使得"小淮海"变成了"大淮海"。

为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力量,同时调动华野和中野的部队。粟裕在10月份向党中央致电,希望能统一。

在征得中央同意后,"小淮海"战役在当年的11月6日正式打响,淮海战役的总前委也在6日成立。在战役开始后,粟裕与张震等人彻夜长谈,商讨南线决战的问题。

在综合考虑全国战局和敌我双方的态势对比之后,粟裕认为可以展开南线决战了。粟裕之所以敢和国民党部队决战,是因为他再一次看到了决战的时机。

经过多年的解放战争,对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军不仅在质量上占据优势,而且在军队数量上我军已经拥有314万人,国民党军队仅为290万人。

由于东北战事已经结束,东野入关是迟早的事情。东野的存在使得华北国民党部队无法支援淮海。从各个角度来看,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由于胜利来的太快,连毛主席也无法完全把握决战的时机。毛主席虽然在1948年提出了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口号,也未提及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的问题。

从这一点来看,可以看出粟裕的眼光之长远。11月8日,粟裕再次向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致电,在这封被称为"齐辰电"的电报里,粟裕充分分析了当前敌我双方的态势。

并且首次提出在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华野主力先不南下淮河流域,而转向西,寻求与国民党军队的重兵集团在徐州区域决战的机会。

从而把长江以北的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全部歼灭,进而有利于未来的渡江战役。电文有许多非常精准的预测。

如"未来长江以南不致有大的战斗","严重战斗要在华南才有的打"等预言,从后来渡江战役摧枯拉朽的过程来看,粟裕在齐辰电中的已经把全国解放的大概过程都做了设想。

在前委指挥部中,粟裕也将决战的想法告知刘邓等人,大家都赞同粟裕的想法。

与以往不同,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在接到齐辰电之后,并没有如往常一样快速回复,而是陷入了沉思。

古语说"兵凶战危",战争是一件危险的、充满着不确定的事情。无论是战略决策,还是战役部署,总有一定的风险。

即使是我方占尽优势,也要计算到减少伤亡的问题毛主席敢在东北发动决战,有一个很大原因在于当时东北的解放军部队多于国民党军。

而当时淮海战场我军仅有60万人,敌人的数量要多于我军,所以我军的胜算并不高。所以对于淮海决战,毛主席事后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

在整整两天后,中央军委的复电才在9日深夜姗姗来迟。中央军委的回电字数并不多,但是同意了进行大淮海战役的请求。

中央的复电虽然简短,对粟裕来说却是十分重要。在几十年后,每当回忆起接军委回电的那一刻,粟裕将军总是会感到心潮澎湃。粟裕说过:"电报虽短,却字字千金。"

在淮海战役开始后不久,我军很快包围黄百韬兵团。黄百韬被围之后,蒋介石终于对淮海局势有了警觉。

在召开徐州作战会议之后,蒋介石命令黄百韬兵团在碾庄坚守待援。在蒋介石的命令下,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从徐州出发,黄维兵团从徐州西南出发,向碾庄进发。

但无论是从徐州来的邱、黄、李兵团,还是李延年和刘汝明的部队,都被我军阻挡在外。在粟裕的指挥下,我军只用了8天就攻克碾庄,消灭了总兵力约12万的黄百韬兵团。

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结束。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在增援黄百韬行动中失去支援的黄维兵团成为了粟裕下一个目标。

黄维兵团虽然被围,要吃掉这个夹生饭可不容易。黄维是国民党军的主力之一,整个兵团军官是清一色的黄埔系,战斗力十分强悍。

毛主席和粟裕都认为只有解决黄维兵团才是赢得淮海战役的关键,如果黄维兵团和杜聿明的部队会师,整个淮海战场将是国民党部队掌握主动。

为了拦住黄维兵团,粟裕几乎七天七夜都在指挥战斗。为了及时获得消息,粟裕不睡觉也不喝水吃饭,每日每夜地守在电话前。

黄维兵团在双堆集被围后,粟裕进入了生命中最紧张的时期。一方面他要调动部队快速全歼黄维兵团,一方面要指挥外围部队拖着李延年和刘汝明的部队,还要看着徐州方向的杜聿明部队。

事实表明,淮海战役结束后,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殆尽。这为了将来的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等战役创造了基础,蒋家王朝的丧钟已经敲响。

在事后,毛主席曾不止一次地夸赞粟裕,称他为淮海第一功臣。淮海的胜利离不开粟裕的斗胆直陈,更离不开粟裕的大局观和担当。

文/南宫钦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