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走路快慢能预测寿命长不长(16个健康警戒线决定寿命长短)

加大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明确规定,总胆固醇5.18如果你想更了解你的血管,100次/分钟长期快心率会引起胰岛素抵抗。每日至少半斤我国因水果摄入不足造成期望寿命损失为1.73岁。还会加重胃黏膜损伤、加速骨质疏松,25克/天长期嗜高糖食物的人平均寿命比正常饮食的人要缩短10...

每个人都想健康长寿,

但是如何判断自己健康程度呢?

不妨对照一下这16个健康警戒线,

轻松了解自己的健康状态!

01、颈围警戒线:35厘米

量量你的脖子,最好别超过这个数:男性颈围别超过39 厘米,女性颈围别超过35厘米。

脖子越粗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就越大,数十年后患心血管疾病的比率也更高。

02、腰围警戒线:100厘米

因为腰围每增加2.54厘米,患癌的风险就增加近8倍。腰腹部脂肪过多,还会破坏胰脏系统,加大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明确规定,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即为超标。

03、血管警戒线:总胆固醇5.18

如果你想更了解你的血管,请先去做个血脂,如果血脂检查项目中,总胆固醇超过5.18毫摩尔/升,LDL-C(低密度脂胆固醇)又呈现“↑”,说明你的血管健康已亮起“红灯”。喝杂粮粥,多吃水果,每天大笑15分钟,常伸懒腰,均有利于保护血管。

04、心跳警戒线:100次/分钟

长期快心率会引起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血压、血糖的升高;心动过速增加了心脏做功,对大血管的压力加强,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加重。通常坚持3个月的运动,就能使心率开始下降4~5次/分钟。

05、吃水果警戒线:每日至少半斤

我国因水果摄入不足造成期望寿命损失为1.73岁。每天一斤蔬菜半斤水果,水果与蔬菜不能相互替换。平时常吃的水果,如橘子、香蕉、奇异果,每个都有2到3两重,只要吃2到3个就够半斤重了,稍微大一些的水果,如苹果和梨,一个就差不多有半斤重。

06、吃盐警戒线:5克/天

食盐过多摄入,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会加重胃黏膜损伤、加速骨质疏松,而且盐摄入过多,皮肤也会变差。无论是为了健康还是美,控盐都是至关重要的。

07、吃糖警戒线:25克/天

长期嗜高糖食物的人平均寿命比正常饮食的人要缩短10~20年。每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限制在25克以内。

08、吃油警戒线:25克/天

过量吃油会带来癌症、高脂血症、冠心病、关节炎、胆囊炎、痤疮等问题。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脂肪肝……都是这样一口一口油吃出来的。

09、喝酒警戒线:25克/天

在中国,每5个死于癌症的人当中就有1个是因为酒精摄入过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男性一天饮用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否则即为饮酒过量。

10、吸烟警戒线:0次

吸烟不仅会增加自己患癌概率,也会增加家人的患癌概率。每天吸烟20根、烟龄超过20年患肺癌死亡的危险性增加20倍。如果想健康,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戒烟!不吸烟也要警惕二手烟、三手烟。

11、步速警戒线:0.6米/秒

美国匹兹堡大学一项研究发现,走路快慢可预测寿命长短。走路速度低于每秒钟0.6米的人死亡的可能性会增加。每天坚持快走40分钟左右,提高心肺功能,人也会越来越健康。

12、红肉警戒线:每周别超过1斤

红肉指烹饪前呈现红色的肉,牛羊猪等哺乳动物的肉都是红肉。研究发现,红肉吃得越多,8种疾病的死亡风险就越大,包括:癌症、心脏病、呼吸道疾病、中风、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肾病、肝病。健康人每周不超过一斤红肉,能控制到6两以内更佳。

13、喝水警戒线:每天不低于1.5升

喝水是小事,但喝水少可就是大事了!喝水是让其参与新陈代谢,长时间缺水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每天饮水量保持在1500毫升左右,间隔好时间,一次饮水200~300毫升。

14、如厕警戒线:最多5分钟

每次如厕不能超过5分钟。不然,排泄物长时间憋在肛门口,或对血管产生刺激,产生淤血,长时间会造成血液回流不畅、血栓,形成痔疮。

15、久坐:别超过60分钟

久坐1小时的危害约等于抽两根烟,也就是减寿22分钟。久坐少动,使血液循环减缓,血液黏稠度增高,心肌收缩乏力,久而久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都可能伴随而来。每静坐30分钟,最好起身活动5分钟左右。

16、晚睡警戒线:23点

长期缺乏睡眠会让免疫力下降,不仅严重伤肝,还会导致各种慢性病的发生,诱发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还会导致细胞突变,让患癌风险和猝死风险增高。记住!23点是晚睡极限!熬夜一周别超2次!

来源:央广网健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