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的顶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清代各级官员分“顶戴花翎”,“顶子”也是区别清朝官员品级的重要标识。“顶戴”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两种。朝冠顶子共有三层:上为尖形宝石,中为球形宝珠,下为金属底座。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形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 头上戴的“顶戴花翎”根据季节的不同也分两种,一为“暖帽”、一为“凉帽暖帽又叫秋帽,它是用黑绒或黑尼子,到了冬天有用貂皮制成的圆形外翻边硬胎帽子。还有一种叫“凉帽”,又叫“帏琏”;它是用藤皮编成的圆锥形,在用纱做里外面糊罗,用锦练做边,是夏天戴的官帽。帽顶上附有用猩猩血染成的绢丝帽缨。在帽顶正中钻有一铜鎏金的底托,这为顶。顶上镶有代表不同品级、各种材质的顶珠,这为戴。 再有就是花翎,花翎分三种;一为三眼花翎,二为双眼花翎,三为单眼花翎。这所谓的花翎就是孔雀的翎毛,在配上马尾,直接插入顶珠下面的翎管里。 花翎只限于王公贝勒和四品以上的各级文武官员佩戴,而四品往下至六品官员则戴蓝翎,六品官员以下至从七品无翎只戴马尾; 三眼花翎一般是赏赐有功的亲王、郡王的,双眼花翎则是赏赐给贝勒、贝子及四品以上有功的文武官员的,而单眼花翎则是王公亲贵及四品以上文武官员平时佩戴的。 再有就是不同品级材质不同的顶珠了。在清朝有着极严的等极关念,太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侯、伯、子爵及正一品文武大员所戴的顶珠为红宝石,即我们常说的“亮红顶儿”。 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所戴的顶珠为珊瑚,即“镍红顶”。 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所戴的顶珠为蓝宝石顶儿,即“亮蓝顶儿”。 从四品所戴顶珠为青金石顶,即“镍蓝顶儿”。 正五品所戴为水晶顶儿,即“亮白顶儿”。 从五品、正六品所戴为白玉顶儿,即“白瓷顶儿”。 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所戴为铜溜金顶儿,即“金顶儿”。 正八品以下至不入流帽顶只用红缨其它一概没有。
小伙拿祖传“官帽”鉴宝,为何专家用光一照后,吓得不敢说话了?
因为这个“官帽”原来的主人在清朝的是一个朝廷大臣,根据官帽上面所佩戴的珠子推测为三品官员,可以说是比较的少见了。恰巧官帽又是从祖上流传下来的东西,所以东西的真实性应该很高,所以不论是从价值还是稀有程度上都让专家感觉到惊讶。
清朝的官员辨识度还是很高的,其中最容易辨别的就是“官帽”了,根据帽子上面的顶戴、花翎和管帽顶上的宝珠都可以分别官员的职位和身份。而管帽头顶的宝珠学名叫做“帽顶”,一品大员为红宝石,二品大员为珊瑚,而三品大员就是蓝色的宝石,四品为青金石,五品是水晶,六品是渠,七品是苏金顶。
而平常我们所说的“顶戴花翎”其实是两个东西,顶戴就是官帽,分别级别的就是官帽上面的珠子。而花翎从某种程度上讲更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花翎可不是官居高位就能得到的。花翎总共是分为三种,分别是单眼、双眼、三眼,而“眼”指的就是孔雀翎上面的圆圈。
在整个清朝历史中总共被赋予三眼花翎的官员不过才7位,而被赋予双眼花翎的也仅仅只有20多人,足以可见这一份荣誉有多么重的分量,能够佩戴花翎的人都是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不过在清朝末期的时候赏赐的花翎就没有前面有那么高的分量,甚至可以直接拿钱买。
而小伙鉴定的官帽上面的帽顶就是三品的蓝宝石,这让我想起了电视剧《芝麻胡同》里面严振声精心守护的宝物也是一件官帽,在当时的售价就已经高达上万块大洋了就不用说现在有多珍贵。
清朝的顶戴花翎,如何区分品级,另外,市场价格如何
判断其具体的价值,必须要有图片,否则一切都是凭空妄断。
根据您的描述,我说几点,供您参考,谈不到鉴定,鉴定必须要有图片佐证。
清官员顶戴花翎在下略有研究,是这样,一品大员的顶珠是红宝石,二品是红珊瑚,3品是蓝宝石,4品是青金石,5品是水晶石,七品用素金,八品镂花阴纹,金顶无饰,九品镂花阳纹,金顶。五品以上者带孔雀花翎,6品以下带褐羽蓝翎,重您描述看顶珠为铜质,也就是7--9品的顶戴,顶戴和花翎不是一回事,顶戴特指官帽正中央柱子上的那个宝珠,花翎是插在翎管内的。如果是高官的顶戴,翎管是好翡翠做成,价值很高,清朝时期可卖7,8千两银子。现在北京的拍卖行3品以上的顶戴,大点的国际拍卖,如嘉德,会给出18万-20万的起拍价。如果是一般官员的就不值钱了,当时也就值1,2两。现在几千元。